【简介:】杨利伟同志 希望答案您还满意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
杨利伟同志 希望答案您还满意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神舟五号”副总设计师郑松辉在华工大向人们讲述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30年前制定了“714计划”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已经开始进行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 郑松辉从中国载人航天的“家史”讲起,当时这一计划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钱学森主持,计划代号“714”,主要进行载人航天飞船模型研究,那时起名为“曙光号”。“714计划”在几年中就取得了大量的技术成果,但由于“文化大革命”而被迫中断。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863计划”的推动,中国又开始了对载人航天计划的新一轮研究论证。 郑松辉说,当时的论证焦点集中在中国究竟要不要搞载人航天。如果要搞,是从载人飞船开始,还是直接赶超美国一步到位搞航天飞机?这一场论证进行了两年之久,最终科学家们根据中国当时的经济、科技实力决定,从载人飞船起步。1992年,载人航天计划在搁置了30年后再次立项,代号“921”。 72次试验返回舱空投开伞 郑松辉说,载人航天工程必须以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求,而这些保障航天员生命的技术要求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例如,飞船返回舱重达3吨,在1万米高空的下降时速达每秒200米,只有把这个速度降低到每秒7米以下才是安全的。郑松辉很欣慰地说,“神五”返回那天非常成功,返回舱慢慢飘到内蒙古上空,先打开引导伞,再是降速伞,当到达10公里高度时,一张1200平方米的巨大降落主伞徐徐打开。 为了保证这一套程序万无一失,从1994年开始,研制人员先后进行了72次返回舱空投开伞试验。郑松辉还透露,如果飞船在宇宙轨道飞行中遇到意外,比如失火、或被小流星击中时,舱内压力将会迅速急剧降低,危及航天员的生命,但逃逸救生系统将帮助航天员脱离危险,这时他将有10分钟时间穿上宇航服并进入着陆器返回地球。 郑松辉说:“正常的飞行程序只有一条,而故障模式下的应急程序比正常程序多10倍以上。不过很高兴,这些预先设计好的营救方案最后一个也没有用到。” 意义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比俄、美要晚四十多年,但起步晚、起点高,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这位资深航天专家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步调将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定,根据国情、国力统筹安排,载人航天技术要不断发展、经验也要逐步积累,需要时即可随时扩大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规模。 中国人用行动和事实证明:他们不仅能将人送上太空,还能让人在太空中长时间地生活和工作;他们是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中的佼佼者,是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后起之秀。 诚然,三足鼎立之势中,中国作为后来的新的一“足”,与美、俄相比还稍显薄弱和稚嫩,但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充分利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发挥后发优势,“后来者居上”也许会在未来某一天成为可能。 中国有俗语云:一回生,二回熟。在圆满完成两次递进式的载人航天飞行之后,人们希望中国载人航天熟能生巧,让中国人成为太空常客,在宇宙中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用生命探索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