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航空名人

青少年航空科普活动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9-21 01:21:12

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青少年航空科普活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帮忙找出这首歌的演讲词·


2、2017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对中国有什么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青少年航空科普活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帮忙找出这首歌的演讲词·

我想帮你听的,可是听了几句便被我找到原文了。

题为“Ronald Reagan: The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Tragedy Address”(里根“挑战号”惨剧致辞)

Ladies and Gentlemen, I'd planned to speak to you tonight to report on the state of the Union, but the events of earlier today have led me to change those plans. Today is a day for mourning and remembering. Nancy and I are pained to the core by the tragedy of the shuttle Challenger. We know we share this pain with all of the people of our country. This is truly a national loss.

Nineteen years ago, almost to the day, we lost three astronauts in a terrible accident on the ground. But we've never lost an astronaut in flight. We''ve never had a tragedy like this. And perhaps we''ve forgotten the courage it took for the crew of the shuttle. But they, the Challenger Seven, were aware of the dangers, but overcame them and did their jobs brilliantly. We mourn seven heroes: Michael Smith, Dick Scobee, Judith Resnik, Ronald McNair, Ellison Onizuka, Gregory Jarvis, and Christa McAuliffe. We mourn their loss as a nation together.

For the families of the seven, we cannot bear, as you do, the full impact of this tragedy. But we feel the loss, and we're thinking about you so very much. Your loved ones were daring and brave, and they had that special grace, that special spirit that says, "Give me a challenge, and I'll meet it with joy." They had a hunger to explore the universe and discover its truths. They wished to serve, and they did. They served all of us.

We've grown used to wonders in this century. It's hard to dazzle us. But for twenty-five years the United States space program has been doing just that. We've grown used to the idea of space, and, perhaps we forget that we've only just begun. We're still pioneers. They, the members of the Challenger crew, were pioneers.

And I want to say something to the schoolchildren of America who were watching the live coverage of the shuttle's take-off. I know it's hard to understand, but sometimes painful things like this happen. It's all part of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It's all part of taking a chance and expanding man's horizons. The future doesn't belong to the fainthearted; it belongs to the brave. The Challenger crew was pulling us into the future, and we'll continue to follow them.

I've always had great faith in and respect for our space program. And what happened today does nothing to diminish it. We don't hide our space program. We don't keep secrets and cover things up. We do it all up front and in public. That's the way freedom is, and we wouldn''t change it for a minute.

We'll continue our quest in space. There will be more shuttle flights and more shuttle crews and, yes, more volunteers, more civilians, more teachers in space. Nothing ends here; our hopes and our journeys continue.

I want to add that I wish I could talk to every man and woman who works for NASA, or who worked on this mission and tell them: "Your dedic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 have moved and impressed us for decades. And we know of your anguish. We share it."

There''s a coincidence today. On this day three hundred and ninety years ago, the great explorer Sir Francis Drake died aboard ship off the coast of Panama. In his lifetime the great frontiers were the oceans, and a historian later said, "He lived by the sea, died on it, and was buried in it." Well, today, we can say of the Challenger crew: Their dedication was, like Drake's, complete.

The crew of the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honored us by the manner in which they lived their lives.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m, nor the last time we saw them, this morning, as they prepared for their journey and waved goodbye and "slipped the surly bonds of earth" to "touch the face of God."

Thank you.

2017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对中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2017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是由国际航空运动联合会、中国航空运动协会、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体育局四方共同主办,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武汉市体育局承办。

本次大会规模宏大,共有1000多架各类航空器和飞行器参加,其中参加飞行表演的有800多架,参加静态展示的有202架。参加表演和竞赛的飞行员、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国际航联官员及其他专业人员1000多名,其中国外的150名,来自近4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飞行1907个架次(不含无人机和航空模型)。整个大会期间观众总数接近50万人次。

飞行者大会夜间动力伞喷火表演

全方位体现航空运动:综合性、多样性、功能性

此次大会集飞行表演、高峰论坛、国际会议、展览展会、飞行体验、商务洽谈、航空科普等内容于一体,充分向世人展示了航空运动的魅力与发展前景,同时还有动力伞编队、百对新人热气球空中婚礼创纪录活动,为现场每一位观众带来了一场飞行大秀。全国无人机职业技能大赛、创意飞行器挑战赛两项国家级赛事也在同期举行。

在满足大众观赏、了解、参与航空运动需求的同时,本次大会全面体现了航空运动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推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对大众体育休闲文化生活的丰富。

天空很辽阔,我们一起飞

"天空很辽阔,我们一起飞"是本届WFE活动的主题。展会期间有一半以上参展商设置互动体验环节,8个航空运动飞行体验项目,让现场观众近距离体验飞行,享受到飞行的乐趣;3场航空科普教育活动,将"飞行梦"的种子种在孩子们心里;自闭症儿童公益活动,用飞行的热度温暖全社会。

国际盛会,共绘发展蓝图

WFE是国际航联在亚太地区唯一授权的综合性航空体育活动,本届WFE吸引了全世界6大洲,近40个国家的参与和关注。3大国际赛事(包括中国国际热气球公开赛、动力伞国际邀请赛、跳伞国际邀请赛)、国际航联专题会议,更加体现了中国航空运动融入世界,对接世界,推动世界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航天发展史???

■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 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 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 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1956年10月15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 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1 7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年至1967年) 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 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 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 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 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 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 成功。9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

■1962年3月21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19 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 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 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年,中央专门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1965至1972年运 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员会的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 方案论证会。

■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 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 核爆炸。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

■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 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 箭研制人员代表。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 上工作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 29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 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发电致贺。6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 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 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发电致贺。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6日 ,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 。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 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88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 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 试验共发射了4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 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 的圆满成功。

■1990年7月16日9时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 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 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 型科学试验卫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探 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1994年2 月22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 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中国有了航天

1956年4月,国家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同年5月又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钱学森任院长),正式宣布成立,代号0038部队。这一历史性的纪念日,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航天事业。

中国第一枚导弹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2年3月初,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导弹运往酒泉发射场。3月21日,导弹发射失败,后经认真总结,找到了问题症结。1964年6月29日,修改设计后的导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枚探空火箭

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迈出了中国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第一枚国产中程导弹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新型号中程导弹的研制工作,这个型号从1965年3月结束方案设计阶段,相继转入初步设计、技术设计、试制生产、地面综合试验等阶段,到1966年底进行首次飞行试验,仅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

“两弹”第一次携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原子弹塔爆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此前不久,中国新研制的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刚好为“两弹”结合创造了前提。1966年10月中旬,又接连进行了“两弹结合”的冷试验并取得成功。1966年10月27日,头部装着核弹头的导弹像一条怒吼的巨龙直冲云霄。几分钟后,核弹头在靶心上空距地面569米高度实现核爆炸,“两弹结合”试验圆满成功。

第一颗卫星上天

1970年4月1日,装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和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到达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场。4月24日,卫星按预定时间发射进入轨道,晚9点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宏亮。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73年初,返回式卫星进入正样研制阶段。1975年11月26日该星按时发射,火箭按预定程序飞行,卫星进入了预定轨道,轨道近地点高度173千米,远地点高度483千米,轨道倾角63度,入轨精度符合设计要求。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顺利地按预定时间返回中国大地,获取了丰富的遥感资料。

自行研制的第一枚飞航导弹

1960年初,中国开始仿制飞航式导弹,1966年底仿制的第一个海防战术导弹型号——上游一号舰舰导弹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并装备了海军部队,结束了中国海军有舰无弹的历史。1971年开始自行研制全新的导弹——鹰击八号。鹰击八号为高亚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小型多用途导弹。1979年11月,鹰击八号导弹首发飞行成功。

第一次水下发射火箭

1967年,中国大型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研制取得了初步成果。之后,越过了单级火箭阶段,直接研制两级发动机;越过陆基火箭阶段,直接研制潜艇水下发射火箭。1980年下半年,固体燃料火箭进入总装测试阶段。1982年1月和4月,在地面成功的进行了两发固体燃料火箭由发射筒发射的飞行试验。1982年10月12日,装载着固体燃料火箭的试验潜艇,徐徐驶出海港,驶向大海,潜入发射深度,随着一声“发射”口令,火箭瞬时被强大的燃气压力推出发射筒,跃出碧海,直刺蓝天。发射获得成功,它标志着中国的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颗通信卫星升空

1970年,中国开展了运载火箭及通信卫星新技术的研究。1975年,确定选用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方案。1984年3月下旬,完成了卫星、火箭在技术阵地的测试工作。3月28日,试验通信卫星和运载火箭向发射阵地转运。4月8日19时20分,火箭发射成功。4月10日,卫星进入准静止轨道,入轨精度极高。4月17日18时,卫星通信试验正式开始。5月14日,通信试验结束,正式交付使用。从而使中国的卫星通信业务由试验阶段进入了试用阶段。

第一个航天发射场

1958年初,中国在酒泉以北的戈壁滩上建起了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场。1965年,根据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在酒泉发射场建造了可以发射多级运载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有两个工位的发射场区。发射工位最壮观的设施是高55米的一号龙门塔。之后又续建了一个重型卫星的发射工位。

第一个通信卫星发射场

由于西北酒泉卫星发射场的地理位置在北纬40度以北,不利于发射通信卫星。于是就有了西南航天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970年——1980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建设。其中工作塔总重900多吨,他将完成西北发射场一号龙门塔和脐带塔两项设施的任务。工作塔高77米,三座避雷塔高100多米。控制站在离发射场数千米的地方,有一座指挥控制大厅,装有总指挥台和一座宽18米,高6米的大型组合式显示屏幕,其中心部位是一个彩色电视屏幕,其宽度为5米,高3.75米。发射前,它显示发射阵地的电视图像,运载火箭起飞后,它显示运载火箭实时飞行的弹道曲线和特征参数。利用发射场这些现代化的发射指挥设备,指挥员可一目了然地观看发射前后的全过程。

长征火箭第一次商业发射

1985年10月,中国宣布对外承揽商业发射服务。1989年1月23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亚洲通信公司签订了“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服务合同。

1990年4月7日,中国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跃起,直上九霄。长征火箭第一次对外商业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第一次“一箭三星”

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发射了3颗卫星,3颗卫星是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和实践二号乙。这种“一箭三星”技术当时在世界引起了很大轰动。

第一个固体火箭上面级

1995年中国自行研制的上面级固体近地点变轨火箭发动机——EPKM,两度与“长二捆”联袂,将“亚洲二号”和“爱科斯达一号”卫星送入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至此,结束了中国发射大重量卫星必须使用外国上面级固体发动机的历史,同时,也开辟了中国固体火箭跻身国际发射舞台的新纪元。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中国载人航天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号,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发射成功,飞船准确地按运行轨道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个小时,于11月21日凌晨3时41分在预定地区安全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到2002年12月30日,“神舟” 二号、三号、四号又先后相继发射、往返成功。

中国遨游太空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绕地球飞行14圈后,10月16日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运行的“神舟”五号发送返回指令。6时36分,地面搜索人员找到了“神舟”五号返回舱。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入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科学大众

科学大众

编辑词条

《科学大众》创刊最早(1937年);1966年停刊前,在全国青少年中的影响最大。 《科学大众》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誉。1954年他在中直机关一次干部大会上说:“《科学大众》我读了很有益处,建议大家读一读,从中学点自然科学知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附录的他所读书目中有《科学大众》。郭沫若同志同年为《科学大众》题写了刊名。这在全国同类期刊中,《科学大众》是独享殊荣的一本杂志。

《科学大众》创刊于1937年,1954年郭沫若题写刊名;是中国最早创办的科普期刊。1966年在北京停刊前,《科学大众》由中华全国科普协会(中国科协前身)主办。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高度评价;是一份与《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齐名的一本国家级名牌杂志;影响了几代中国青少年。现行全国中学统编高、初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多篇课文选自《科学大众》。

2 栏目介绍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研究》开设的栏目有:科学教育讲坛、科学教育研究、科学教育教学参考、国外科学教育动态、全国师训计划实验区专栏、科学教育课堂、教师成长与生涯发展、评价与测量、科学探究园地、博士信箱。

3 历史文化

1953年至1966年期间,由中华全国科普协会(中国科协前身)主办的同类期刊,《科学大众》是独此一家。

《科学大众》1958年的《火刑》和1962年的《大自然的语言》两篇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初、高中语文(必修)课本,至今已有13年。

科学大众的长足发展得益于诸多著名科学家的支持。1966年停刊前为《科学大众》撰稿的有竺可桢、周建人、高士其、茅以升、侯德榜、黄家驷、钱学森、钱伟长、严济慈、李四光、华罗庚等。1994年7月复刊后为本刊题辞的有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茨、杨振宁、李政道和周光召、宋健、朱光亚等80多位院士。这在全国同类期刊中绝无仅有。

《科学大众》是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综合性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在同行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公信度。

科普载体一般通过科普活动、学校科学教育、大众科学传播3个途径,将科普内容输送到科普对象。《科学大众》复刊10年来形成的“全途径”科普实践模式(开展“金钥匙”竞赛,辅导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科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贴近校园、贴近课堂、贴近学生办刊),在全国同类期刊中不多见。 1994年7月《科学大众》在江苏复刊之初,邓楠同志就开始担任本刊顾问,她的威望所产生的效应明显。

4 科技顾问

成员

张淑仪 方 成 伍荣生 吕志涛戎嘉余 赵其国 周君亮 贲 德

5 科技指导单位

江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学技术协会、省青少年科技中心

6 科技协作单位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学院、河海大学、江苏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质研究所、南京市724研究所

主管单位: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7 卓越的成绩

1、9年来百余篇文章被读者等几十种报刊转载。

2、作品获全国第五届优秀科普作品提名奖和省第三届优秀科普作品一、二等奖。

3、2002年科学大众杂志社被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推选为下属综合性期刊专业委员主任单位,负责组织

全国70余家同类期刊开展业务研讨。

4、在首届(2002)全国科普期刊发展战略研讨会上,9篇论文获奖,占获奖总数的20%。

5、2004年进入江苏期刊方阵,被评为优秀期刊。

飞机上有500块砖,掉下来一块,还有几块

小王参加智力问答。问:飞机上有50块砖,掉下一块还几块?答,49块。问要把大象装冰箱里分几部?答,三部,1打开门2装大象3关门。问:老虎过生日,谁没到?答:大象,还在冰箱里。问:恶鱼装冰箱里分几步?答:4部1打开门2把大象弄出来3把鳄鱼装进去4关门。问:一个老太太要过一条有鳄鱼的河,她要怎么过去?答:游过去,鳄鱼在冰箱里。最后一题问:老太太死了,怎么死的?答:淹死的。错!被砖头砸死的!出局!!小王:。。。。。。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 段意归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先把全文读一遍,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再一段一段认真的读,读懂每个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只要把每个段落大意合理地连接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题目拓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审题入手,弄懂题目的含义,然后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综合归纳法,如写事的文章。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四、抓重点词句(中心句、中心段或过渡段)。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五、取主舍次法即重点归纳法。

有时一篇文章,其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

扩展资料:

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组成,而事件又是由起因、经过、结果构成,所以如果把文章中的要素串联起来,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注意,“串联”不是“拼凑”,不是简单地把这些元素放到一起即可,而是根据总结出的元素,进行二次概括,即删掉与重点无关的语句、删掉句意重复的语句,从中提取最重要、最简洁的要素形成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运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抄”。

如老舍笔下的《猫》,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还有的时候,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我们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

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关于《青少年航空科普活动》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