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航空名人

航空保障设备发展论坛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9-16 16:33:17

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航空保障设备发展论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2021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我国航空发展现状


3、不懂就问,中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航空保障设备发展论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2021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能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

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最大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为后续运载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航天器科技活动方面,全年共研制发射航天器77个,航天器总质量102.61吨,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任务稳步推进,大幅提升航天技术与应用能力。商业卫星研制机构数量持续增长,研制能力稳步提升,研制卫星类型从技术试验逐步向应用卫星转变。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此次试验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热防护、群伞+气囊着陆方式、重复使用等技术飞行验证,飞船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适应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为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连续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地外天体轨道交会对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成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计划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将推动中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已成功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计划在2021年5月至6月择机着陆火星,开展巡视探测。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开通。该系统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采用了中国首创的混合星座构型,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它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北斗”,已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启动建设。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是中国当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高、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卫星主要为亚太区域用户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满足海事通信、机载通信、车载通信以及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这为中国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高分系列卫星已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天基对地观测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卫星数据自主化率进一步加大。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资源三号03卫星成功发射,增强了中国综合对地观测能力,其中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支持多种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实现“动中成像、多角度成像”,图像获取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建成。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建设有序推进,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与在轨工作的海洋二号B星组网,计划于2021年发射海洋二号D星。届时,海洋二号B/C/D星组网,将组成全球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参与构建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该卫星获取了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构建了15阶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天琴一号”卫星实现国内最高水平的无拖曳控制技术在轨验证,为后续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构建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实践二十卫星在轨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多领域16项关键技术。卫星搭载的Q/V频段高通量通信载荷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卫星和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研制奠定了基础,激光通信载荷实现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轨道星地通信能力,创全球最高速率;量子通信载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偏振编码稳定传输,为牵引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航空发展现状

不是我原创的..只是给你的参考资料而已..希望帮到你..

我觉得现阶段的航空工业有进步,但是还是很落后。

体制永远是改革的首要。

军工还稍微好一点,民用航空方面我个人认为实在是有愧于国民。

发动机的问题不解决,什么事情都别谈。太行和秦岭至今无法实现批量生产。航电稍好一点,与西方差距不算太大;材料和气动研究是基础,感觉中国飞机总是有点看不顺眼,基础的东西一定要做好。总之,中国航空工业确实需要老骥伏枥,任重而道远。

回答者:flankerblade - 试用期 一级 4-22 16:21

2004年9月23—24日,我们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联合举办的“航空高科技”技术科学论坛,听取了4位院士和7位航空科技专家关于航空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报告,考察调研了西安地区的航空企业和研究院所。

在考察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尽管“高新工程”取得了成绩,但在先进作战飞机、航空发动机和大型飞机研制及其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急需国家加大投入,解决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应对国际局势变化和国际新军事变革。由于航空工业军用产品的对抗性极为明显,技术上的差距会关系到战争胜负和国家安危。我们对现在航空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甚为担忧。现在航空工业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标尺,近十年来几次局部战争的结果表明,即使在信息化十分发达的今天,制空权仍是现代化局部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谁的航空能力落后,谁就会被动挨打,谁就没有发言权。中国作为有能力的和负责任的大国,应拥有与之相适应的强大的航空工业。

航空工业是综合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的高技术产业和国家支柱性产业,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稍有放松,可能将航空工业近几年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折损,将“高新工程”缩小的差距再次拉大,这势必影响国防安危、国家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怀着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特此提出如下建议:

(1)以当年支持“两弹一星”的决心支持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各类规划中,要明确将航空工业技术与产业定位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高技术产业,给予长期稳定的投入以及各项政策支持。支持的重点放在新一代战斗机和大型飞机等领域。航空工业可带动机械制造、电子、冶金、化工、材料、能源等许多基础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在航空战略高科技发展中,要特别加强对航空动力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投入。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国外一直对我严格封锁高性能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我国航空发动机落后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建议将航空发动机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从“十一五”开始,列一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倾全国之力将发动机搞上去,以尽快解决制约航空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这一“瓶颈”问题。

(3)为了航空工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要加强航空基础科研力量,加大航空科技投入,重点是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系统工程的研究,以突破航空工业所需的各项关键技术。

(4)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一定要走自己的跨越发展之路。发挥航空工业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对国家综合实力带动性强等特点,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将“寓军于民、军民两用”的思想贯彻于始终,将航空工业作为开放式国防工业的发展试点。

(5)航空、航天的技术有相当多的共性,而随着高超音速飞行器和空天飞行器的发展,两者的界限更为模糊。为了更好地发挥航空、航天两方面的力量,建议对任务的安排要统筹兼顾,通盘考虑,发挥各自优势,减少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

不懂就问,中国航空航天技术现在达到了什么水平?

中国航天技术仅次于美国。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有效增强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能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

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最大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为后续运载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航天器科技活动方面,全年共研制发射航天器77个,航天器总质量102.61吨,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和专项任务稳步推进,大幅提升航天技术与应用能力。商业卫星研制机构数量持续增长,研制能力稳步提升,研制卫星类型从技术试验逐步向应用卫星转变。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此次试验完成了高速再入返回控制、热防护、群伞+气囊着陆方式、重复使用等技术飞行验证,飞船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适应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为中国载人登月飞船“启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连续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地外天体起飞、地外天体轨道交会对接、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完成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成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计划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将推动中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已成功实施环绕火星探测,并计划在2021年5月至6月择机着陆火星,开展巡视探测。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并开通。该系统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采用了中国首创的混合星座构型,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化。它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北斗”,已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启动建设。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是中国当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高、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卫星主要为亚太区域用户提供全地域、全天候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满足海事通信、机载通信、车载通信以及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收官。这为中国长期稳定获得高分辨全球遥感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高分系列卫星已基本形成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天基对地观测水平大幅提升,中国卫星数据自主化率进一步加大。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资源三号03卫星成功发射,增强了中国综合对地观测能力,其中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支持多种敏捷成像模式,首次实现“动中成像、多角度成像”,图像获取效率大幅提升。

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建成。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建设有序推进,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中国首个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与在轨工作的海洋二号B星组网,计划于2021年发射海洋二号D星。届时,海洋二号B/C/D星组网,将组成全球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张衡一号”卫星数据参与构建新一代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该卫星获取了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地磁场观测数据,构建了15阶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天琴一号”卫星实现国内最高水平的无拖曳控制技术在轨验证,为后续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航天器、构建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实践二十卫星在轨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多领域16项关键技术。卫星搭载的Q/V频段高通量通信载荷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后续1太比特/秒高通量通信卫星和全球低轨互联网卫星研制奠定了基础,激光通信载荷实现10吉比特/秒地球同步轨道星地通信能力,创全球最高速率;量子通信载荷完成全球首次地球同步轨道星地偏振编码稳定传输,为牵引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已经超越俄罗斯?

中国航空工业不算强,在核心的发动机领域是排在俄罗斯 英国 法国之后的。航天技术不好评断,各国思路不一样,航天工业也不是只拿运载火箭比就行了,像航空工业一个国家的发动机水平先进基本上就不算差,航天技术日本和欧空局的航天工业以前沿技术著称,造价也很昂贵。俄国则是苏联留下来的遗产多,各种东西都能搞一搞但基本没落了。美国则是各方面都有,在一些领域都是独步天下的,有点高端玩家的意思。中国则是综合能力比较强,跟各国都有一比,有些技术是很顶尖的水平。真要硬排美俄第一梯队,中欧日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印度以色列韩国。

2022第四届中国西部航空物流合作论坛主要关注哪些行业话题?

据了解,第四届中国西部航空物流合作论坛将会围绕“疫情常态化下全球航空货运市场发展研究”、“两场一体运营下的成都模式展望”、“数字化赋能航空货运”、“RCEP背景下东南亚航空物流的中国机遇”、“跨境电商赋能,提升西部物流高品质”等热点话题进行探索和交流߅

近些年来,中国在航天领域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1964 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 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 首次发射"东方红 1 号"卫星成功。中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在,"长 征"系列火箭已经走向世界,享誉全球,在国际发射市场占有重要一席。"长征1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火箭全长29.8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 吨,起飞推力112吨,能把 300千克重的卫星送入440 公里高的近地轨道。1970 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展的基础。"长征1号D"运载火箭是"长征1号"火箭的改进型。 主要的改进有:提高一子级发动机推力;提高二、三子级性能;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性制导。经过改进,"长征1号D"火箭可以发射各种低轨道卫星,并已投入商业发射。"长征2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的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在"长征1号"的技术基础上,发展了"长征2 号"、"长征3号"和"长征四号"系列运载器。"长征2号"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1.17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 190吨,能把1.8吨的卫星送入距地面数百公里的椭圆形轨道。1975年11月26日, "长征2号"火箭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改进型"长征2号C"火箭,采用了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箭长增加到35.15 米,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增加到2.4吨,火箭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长征2号D"火箭,也是一种两级液体火箭。主要在"长征2号" 火箭的基础上采取增加推进剂加注量和增大起飞推力的方法,使运载能力进一步提高。火箭全长38.3米,起飞重量232 吨。"长征2号E"捆绑火箭,是以加长型"长征2号C"为芯级,并在第一级周围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组成的低轨道两级液体推进剂火箭。火箭总长49.68米,直径3.35 米。每个液体助推器长为15.4米,直径2.25米,芯级最大直径4.2米。总起飞重量461吨,起飞推力600吨,能把 8.8吨至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经适当适应性修改后,还可以用来发射小型载人飞船。"长征3号"运载火箭是在"长征2号"火箭基础上于1984年研制成功的,增加的第三级采用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火箭全长44.86米,一、二级直径3.35米,三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 204.88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6吨。"长征3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是中国火箭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首次采用了液氢、液氧作火箭推进剂;首次实现火箭的多次启动;首次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长征3号A"火箭长 52.52米,最大直径3.35 米,起飞重量240吨,主要运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也可以运载低轨道、极轨道或逃逸轨道的有效载荷。"长征3号B"火箭是在 "长征3号A"和"长征2号E"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大型三级液体捆绑火箭,芯级基本上就是"长征3号A",而助推器及其捆绑结构则与"长征2号E"相同。"长征3号B"火箭的主要任务是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重型卫星,亦可进行轻型卫星的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 火箭长54.84米,最大直径8.45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5.0吨。" 长征3号C "则是在 "长征3号B"的基础上, 减少了两个助推器并取消了助推器上的尾翼。其主要任务是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可以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 火箭长54.84米,最大直径 8.45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3.7吨。"长征4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风暴1号"、"长征4号"、"长征4号A"、"长征4号B"等火箭。"风暴1号"为两级液体火箭,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卫星,并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火箭长32.57米,最大直径3.35米。1982年停止使用。"长征4号"是在"风暴1号"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常规运载火箭,作为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运载火箭的另一方案,其后改型为 "长征4号 A ",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长41.9米,最大直径3.35 米。

关于《航空保障设备发展论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