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航空名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9-16 01:16:12

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什么要在云南建立云南创新研究院?


2、2013北京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什么要在云南建立云南创新研究院?

云南地处边疆,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且是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在现在告诉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云南特色产业生产依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创新研究院成立将会带动云南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是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创办的事业单位,北航云南创新研究院依托北航大学学科优势,在云南组建了12个研究中心,建设1个省级重点省重点实验室、1个数据支持平台和5个教学中心,多学科优势明显,建设有条件优越的孵化器环境,72万亿次高性能计算环境和教学科研环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创新研究院作为云南省区块链产业联盟单位,将在未来助力云南发展数字经济的进程中,以区块链技术应用为突破口,聚焦场景应用,深入推进区块链与各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添新动能。

201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文科吗

当然有啦~

我是北航学生,就我所知有

8系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保险与风险管理系、金融系、会计系

11系人文社科(2011年才创建):行政管理学系、经济学系、心理学系

12系外国语学院:英语文学系、翻译系、语言科学与工程系、修辞与交际系、应用英语系、德语系、俄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部

23系法学院

27系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貌似全是艺术特长生)

28系思想政治理论学院

好像还有什么“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现代教育学院、教育培训学院”

不过文科生并不是只能报文科,我们班上就有一个文科生,基本上与理科生没有多大差别,毕竟事在人为嘛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读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是北航沙河校区第一届的学生,现在名字在“烈士墙”上,随便写点儿体验。

刚刚来的时候就是五栋教学楼、两栋宿舍楼【一号、二号宿舍楼还没有开建】和一栋“综合楼”——就是现在沙河校区的食堂。一共3000多不到4000的学生,除了学校占地面积(含各种形式的荒地)之外,真的就比我高中好不了多少。

当时我们去的时候只有一级学生,所以食堂只开一层,二楼三楼都是天冷的时候上体育课用的,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大冬天在食堂三层学打五步拳的样子,后来有了两届学生之后开了食堂二层,我们快临近毕业的时候食堂三层才开放。

下面这张图就是当时我们入学前的暑假参加理科实验班选拔的时候沙河管委主任给我们展示的美好前景,现在沙河的同学可以看看,还有多少楼没有建。

下面这张图就是当时还没有完全完工的南湖、实验楼甚至于就是大阶梯,反正刚来的时候心都凉了。

沙河校区就是比较纯净。纯净一方面是无奈,毕竟这代表着外面的花花世界跟你没有什么关系,另一方面倒也是难得会有这样的空间和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虽然我学习也就是一般吧】。所以两年的沙河生活过去之后,居然还会有点儿怀念,直到现在本科毕业之后又读了四五年博士,还是在想,如果可以回去重新把自己放到一个纯净的环境里面专心科研就好了。【听说我们系的研究生又要搬回沙河了,也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骂街】

北航最大的特点,大概是这个学校的学风比较好,很多时候你不是想去自习室,而是同学都去了,你也得跟着去。这样做多多少少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会比较有利,另外就是可以培养出不错的好哥们,至少说我们一个班的人互相之间感情是比较深的,最后散伙饭吃的是要多悲壮有多悲壮。

北航另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习惯于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很多的安排:课程安排的也比较满,作息时间也会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在沙河】,这样有个好处,就是你只要按照规定按部就班的走就行了。坏处也是很明显的,大部分学生其实是比较迷茫的,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大家还是应该多看看书、培养自己的兴趣,多对自己的未来规划规划,否则浪费几年的时间不值当。

最后要说一点,沙河校区虽然风大,但是空气是真的好,刚来的时候是2010年,正是闹PM2.5的那几年,我还说呢,北京明明空气好的爆炸,为什么会有人说北京有雾霾呢?所以沙河校区的同学多做深呼吸,回城就得要当吸尘器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邮编是多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邮编为100191,该校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是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

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介

近年来,学校着力提升办学境界和格局,大力促进空天信融合发展的学科态势,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动科研创新转型发展,务实开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办学条件和民生改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综合办学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跻身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第一方阵,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学校学科繁荣,特色鲜明。有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列全国高校第7名),2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国防特色学科,14个A类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为A+学科。有60个本科专业,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突出学科基础地位,构建空天信融合、理工文交叉、医工结合的一流学科体系,形成珠峰引领、高峰集群、高原拓展的良性学科生态。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五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在2018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学科为世界第一。

学校名师荟萃,人杰地灵。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达到3928人,其中专任教师2172人。专任教师中,73.75%具有高级职称,83.60%具有博士学位。汇聚了以23位两院院士、31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7位“*奖励计划”教授、52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全职在校工作的青年*11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2位,涌现出众多国家一等奖获得者、领域专家和型号总师,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

学校精育良才,立德树人。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近1300人。近年来各省招生生源高考成绩平均排名在前3‰,并有多个省份已进入全省排名前1‰,学校理工类生源整体质量稳居全国第9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培养拔尖人才与强化爱国担当相结合,在知识创造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创造知识,着力培养理想高远、学识一流、胸怀寰宇、致真唯实的领军领导人才。打造一流本科生教育,推进大类招生,扩大专业自主选择权,突出厚基础、个性化、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健全完全学分制。推进通识教育、书院育人,发挥华罗庚班、吴大观班、人文社会科学实验班及高等理工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等实验班和荣誉学院的引领辐射作用。构建知识学习、能力实践、国际交流三位一体大课堂,强化跨学科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研究生教育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机制,重点实施尖端优质生源汇聚、精品课程体系构筑、国际交流深度拓展、多方聚力协同育人、创新激励分类优秀、卓越导师队伍建设等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重创新、强能力、高规格”的人才培养质量品牌,探索出大飞机班、发动机班、信息安全班等定制化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教学团队5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和精品课程37门。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涌现出了以“北航1号”、“北航2号”和“北航3号”探空火箭为代表的一大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2010年以来,研究生有近400人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署名达70余人次,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显著增长,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数量处于领先地位。历史悠久的北航“冯如杯”竞赛已连续举办28届,吸引了6万5千余名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学校是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唯一连续15届捧得“优胜杯”的高校,并将在承办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学生创新创业作品连续三届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冠军、亚军各一项。春华秋实,芬芳桃李满天下。建校66载,北航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学术精英、兴业人才和治国栋梁,为国家主流行业和骨干单位输送了20多万优秀毕业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近6年北航有18名校友当选为院士。

学校服务国家,锐意创新。学校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先导,强化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关键瓶颈技术汇聚、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顶级创新平台和一流科研团队,科研总量不断扩大,科研经费人均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有1个国家实验室(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含4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70余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强化协同创新,积极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建校60余年来,北航创造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近年来,学校持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在航空动力、关键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瓶颈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多项标志性成果直接应用于国防建设。学校团队参与论证并助力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研制成功我国首个新型临近空间飞艇。学校牵头设计研制的某型无人机定型并执行重要任务,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位居无人机方队阵首。“十五”以来,北航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60余项,其中,近14年获得1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高等级科技奖的纪录,被社会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学校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协同增长,实现了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的突破。学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航空、航天、发动机、船舶等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获“2011计划”首批认定。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我国航空工程科技领域首个国家级智库。全面融入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环北航知识经济圈”,北航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面向全球,开放交融。通过实施“UPS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北航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先后与国外近200所著名高等院校、一流研究机构和知名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入了国际宇航联合会、“T.I.M.E.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等国际联盟和学术组织。创设了“中德软件联合研究所”、“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联合创办中法工程师学院,融合中法两国工程教育优势,被誉为中法高等教育合作典范。成立“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努力建设全新高水平国际化通用工程教育示范学院。实施“全球校园计划”,建立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学生交换、联合培养、双学位、国际暑期学校项目,把北航校园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北航学子充分享受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学生,国际学生规模、生源质量、培养层次、教育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前列。获批设立“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国中心”和“北斗国际交流培训中心”。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顶尖高校共同建设“北斗丝路学院”,开启北斗导航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新起点。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显现,建立了8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月宫一号”入选“新中国65年十大引智成果”。

学校文化育人,传承创新。学校实施“文化校园建设计划”和“大爱润航工程”,传承创新“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和“开放包容、务实担当”的北航文化。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航空航天博物馆、音乐厅、艺术馆、校史馆、艺文雅苑、致真创享空间、咏曼剧场、艺文空间等文化场馆为阵地,以感动北航、我爱我师、北航大讲堂、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大学生艺术团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传统承续品牌、典型引路品牌、文化景观品牌和人文滋养品牌,在全国高校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音乐剧《罗阳》已成功演出30场,覆盖观众6万余人。教育部社科中心组编的《中国美育年鉴》,以近3万字的篇幅,系统介绍了北航的美育实践和文化育人典型案例。2011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全国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文化育人示范项目1项、特色展示项目2项,并获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称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历史沿革

1951年1月,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联,在与苏联谈判援助中国建立航空工业时,就将发展中国的航空高等教育及聘请苏联专家事项作为重要内容。同年3月全国高等学校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对国内大学原有的航空工程系、科作了初步调整:清华大学、北洋大学、西北工学院和厦门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云南大学航空系并入四川大学航空系;原中央工业专科学校航空科和华北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立北京工业学院(即北京理工大学)航空系。1952年5月,根据周恩来总理要办专门的航空高等学府的指示及中央军委作出的决定,中央教育部又制定出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同年6月中央重工业部、中央教育部决定,并经国家财经委员会批准及中央军委同意,正式筹建北京航空学院。

1952年10月25日,在清华大学和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即北京理工大学)的基础上,汇集了沈元,屠守锷,王俊奎,林士谔,陆士嘉,伍荣林等一批高水平学者,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

1959年,中央《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16所高等学校开始试招中国自己的研究生,其中包括北航。

1960年增设航空核动力、航空工艺和工程物理系,1961年又设立飞行器自动控制系。至此,北航已设立了10个系35 个专业。

1977年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1978年又恢复研究生招生。

1978年7月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1月恢复制造工程系的建制。

1984年,北航被列为全国“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5所高等院校之一;同年,被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全国22所大学之一。 科研机构 截止201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拥有1个国家实验室、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和3个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虚拟现实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863”高技术CIMS设计自动化工程实验室、惯性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工程实验室、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实验室、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航空可靠性综合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计算机新技术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仿真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航空电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材料与薄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复杂系统分析与管理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市运行应急保障模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

研究所

航空探测研究所、 ATE技术研究所 、可靠性工程研究所 、外国语言研究所 、设备工程研究所 、管理系统工程研究所 、机器人研究所 、设计制造自动化研究所 、制造工程研究所 、软件工程研究所 、计算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飞行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所 、固体力学研究所 、飞行设计研究所 、飞行控制与仿真研究所 、热动力研究所 、电子综合系统研究所、流体力学研究所 、 无人驾驶飞行器设计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测控技术研究所 、光电技术研究所 、空间法研究所、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

研究中心

BUAA-CAST研发中心、微传感器技术中心、 直升机研究中心 、微电子研究中心 、GPS工程研究中心 、隐身与反隐身研究中心 、 风切变技术研究中心 、石化工程高新技术开发中心 、 飞行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 、测探技术研究中心 、空中交通管制研究中心 、螺旋桨研究与发展中心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 软件科学研究中心 、无人驾驶飞行器研究中心 、 机器人研究中心 、复合材料研究中心 、微小型航行器研究中心 、计算机与信息研发中心、电磁兼容与电磁安全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

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

201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揭牌成立,四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入驻北航。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已成立五大研究中心,即由材料疲劳和断裂领域国际顶级科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罗伯特·里奇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的自然材料仿真研究中心;由世界核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放射性核束之父”的谷畑勇夫教授担任中心

主任的宇宙核物理交叉研究中心;由国际著名数据库专家、英国爱丁堡皇家学院、苏格兰皇家学院院士樊文飞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的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由清洁能源领域世界著名科学家约翰·温德尔·福尔摩斯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的清洁能源系统与材料研究中心;由国际骨生物力学及骨科植入物领域的国际著名科学家郑诚功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的国际介入医疗器械转化研究中心。

学会

中国工程图学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中国系统仿真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动力专业分会、中国航空学会制导导航与控制分会、中国航空学会人体工程航医救生专业分会、中国航空学会复合材料专业分会、中国航空学会可靠性专业分会、中国航空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分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分会、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图像分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生命专业委员会、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系统仿真学会虚拟技术及应用专业委员会。 学校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居于国内高校前列,有40多项科研成果具有开辟意义;该校研制发射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自2001年至2013年,北航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49项;特别在2005年至2013年,该校连续7年获得7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

2013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23.23亿元,6项成果获得国家奖励,3位教授及其团体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批5项973项目、12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237项面上项目,重大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并获嘉奖。以“3D打印”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月宫一号”实验装置取得实质进展,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参与的发现四夸克物质Zc(3900)被评为2013美国《物理》杂志年度研究热点、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两篇文章分别名列ESI近两年热点论文和材料领域近十年高引用论文。

标志性成果

昆虫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

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GRAPH

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复杂工程系统

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微结构及特性研究

六方铁磁体的稳定磁结构耦合及其可控磁功能特性 馆藏资源 截至2010年底,馆藏印刷型书刊资料累计达249万册,引进数据库总量达65个,电子图书总量达163.3万种,外文电子期刊达1.2万种;图书馆加入了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全国范围内的文献保障体系,包括全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CALIS)、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工信部七馆联席会、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等,与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文献中心、中科院文献中心、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北京地区近80余所图书馆以及全国100余所高校图书馆实现了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JFD )》、《中国学术期刊中和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的全文收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Ei、CA、INSPEC、AJ、Aerospace(IAA、STAR)收录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导弹与航天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等多家数据库和检索刊物的收录刊源。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复合材料学报》

《大学英语》

《航空知识》

《Propulsion and Power Research》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关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