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航空名人

航空公司的大数据分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9-11 20:01:37

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航空公司的大数据分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关于航空航天的报告


2、谁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旅客情况调查报告?


3、跪求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航空公司的大数据分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航空航天的报告

“我知道地球是圆的,因为我看见了圆形;然后,又看到它还是立体的。当我往下看时,……看到印度洋上船舶拖着尾波前进,非洲一些地方出现灌木林火,一场雷电交加的暴风雨席卷了澳大利亚1000英里的地区,呈现出大自然的一幅立体风景画。”

这是航天员在谈到从航天飞机上看地球的情景时的一段描述。

航天技术发展是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业之一,它推动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活动的领域由大气层内扩展到宇宙空间。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是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集成,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航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制导与控制技术,热控制技术,喷气推进技术,能源技术,空间通信技术,遥测遥控技术,生命保障技术,航天环境工程技术,火箭及航天器的设计、制造和试验技术,航天器的发射、返回和在轨技术等。由多种技术融于一体的航天系统是现代高技术的复杂大系统,不仅规模庞大,技术高新、尖端,而且人力、物力耗费巨大,工程周期长。时至今日,航天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政治、军事、经济和科学探测等领域,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

人类很早就有遨游太空、征服宇宙的理想。宇宙的星球对人类一直充满着吸引力和神秘感,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向往和探索空间奥秘的心情。《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以及孙悟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等。

航天飞行的历史是从火箭技术的历史开始的,没有火箭也就没有航天飞行。追溯源头,中国是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火箭”这个词在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就出现了。不过那时的火箭只是在箭杆前端绑有易燃物,点燃后由弩弓射出,故亦称为“燃烧箭”。

• 随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出现,火药便取代了易燃物,使火箭迅速应用到军事中。公元lO世纪唐末宋初就已经有了火药用于火箭的文字记载,这时的火箭虽然使用了火药,但仍须由弩弓射出。真正靠火药喷气推进而非弩弓射出的火箭的外形被记载于明代茅元仪编著的《武备志》中,见图1.1。

这种原始火箭虽然没有现代火箭那样复杂,但已经具有了战斗部(箭头)、推进系统(火药筒)、稳定系统(尾部羽毛)和箭体结构(箭杆),完全可以认为是现代火箭的雏形。

中华民族不但发明了火箭,而且还最早应用了串联(多级)和并联(捆绑)技术以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明代史记中记载的“神火飞鸦”就是并联技术的体现;“火龙出水”就是串、并联综合技术的具体运用,如图1.2所示。

世界上第一个试图乘坐火箭上天的“航天员”也出现在中国。相传在14世纪末期,中国有位称为“万户”的人,两手各持一大风筝,请他人把自己绑在一把特制的座椅上,座椅背后装有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又称“起火”)。他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气动升力来实现“升空”的理想。“万户”的勇敢尝试虽遭失败并献出了生命,但他仍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的力量进行飞行的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火箭才又重新蓬勃地发展起来。近代的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的发展,涌现出许多勇于探索的航天先驱者,其中代表人物K.3.齐奥尔科夫斯基(~OHCTaHTHH3ayap且oBHq UHOaKOBCKHfi),R.戈达德(Robert Goddard),H.奥伯特(Hermann Oberth)。

前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一生从事利用火箭技术进行航天飞行的研究。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对火箭飞行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论证,最早从理论上证明了用多级火箭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进入太空的论点。

1、建立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数学方程,奠定航天学的基础。

2、首先肯定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是航天器最适宜的动力装置,论述了关于液氢一液氧作为推进剂用于火箭的可能性,为运载器的发展指出了方向,这些观点仅仅几十年就成为了现实。

3、指出过用新的燃料(原子核分解的能量)来作火箭的动力;并具体地阐明了用火箭进行航天飞行的条件,火箭由地面起飞的条件,以及实现飞向其他行星所必须设置中间站的设想。

4、提出过许多的技术建议,如他建议使用燃气舵来控制火箭,用泵来强制输送推进剂到燃烧室中,以及用仪器来自动控制火箭等,都对现代火箭和航天飞行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美国的火箭专家、物理学家和现代航天学奠基人之一戈达德博士在1910年开始进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他在1919年发表的《达到极大高度的方法》的论文中,阐述了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指出火箭必须具有7.9 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并研究了利用火箭把有效载荷送至月球的几种可能方案。

德国的奥伯特教授在他1923年出版的《飞向星际空间的火箭》一书中不仅确立了火箭在宇宙空间真空中工作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说明火箭只要能产生足够的推力,便能绕地球轨道飞行。同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戈达德一样,他也对许多推进剂的组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1932年德国发射A2火箭,飞行高度达到3 km。1942年10月3日,德国首次成功地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弹道导弹¡ª¡ªV¡ª2(A4型),并于1944年9月6日首次投入作战使用。

V-2的成功在工程上实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航天技术先躯者的技术设想,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实践经验的火箭专家,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V-2的设计虽不尽完善,但它却是人类拥有的第一件向地球引力挑战的工具,成为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呈球形,外径O.58 m,外伸4根条形天线,质量83.6 kg,卫星在天上正常工作了3个月。按照今天的标准衡量,前苏联的第一颗卫星只不过是一个伸展开发射机天线的圆球,但它却是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天体,把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为人类开创了航天新纪元,标志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又一飞跃。

•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载人飞船,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位航天员,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开始了世界载人航天的新时代。

• 1962年8月27日,美国发射的“水手2号”探测器第一次成功飞越金星。

• 1969年7月20日,美国N.A.阿姆斯特朗和E.E.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在月球静海西南角着陆,成为涉足地球之外另一天体的首批人员。他们在月球上安放了科学实验装置,拍摄了月面照片,搜集了22虹月球岩石与土壤样品,然后自月面起飞,与指挥舱会合,返回地球。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

• 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人轨成功,其质量约18 t,总长14 m,轨道高度200~250 km,轨道倾角51.6。,成为人类第一个空间站,完成了有关天体物理学、航天、医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科研计划,考察地球资源和进行长期失重条件下的技术实验。

• 1972年3月2日,美国发射了木星和深远空间探测器¡°先驱者10号¡±。它携有表明人类信息的镀金铝板,经过11年飞行,于1983年6月越过海王星轨道,而后成为飞离太阳系的第一个人造天体。

• 1975年6月8日,前苏联发射了¡°金星9号¡±探测器,实现了在金星表面着陆。

• 1975年7月18日,美国¡°阿波罗号¡±飞船与前苏联¡°联盟19号¡±飞船在大西洋上空对接成功(视频资料)。

• 1975年8月20日,美国发射了¡°海盗1号¡±探测器,第一次在火星表面着陆成功(视频资料)。

• 1977年9月,美国发射了¡°旅行者2号¡±探测器,对天王星、海王星进行探测。

• 1981年4月,世界上第一架垂直起飞、水平着陆、可重复使用的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试飞成功,标志着航天运载器由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转向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的新阶段,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在空间时代又上了一层楼,进入了航天飞机时代。至2000年10月,航天飞机已成功飞行100次。

• 1986年2月,前苏联¡°和平号¡±轨道空间站发射成功,它成为目前人类发射的在轨运行时间最长的载人航天器,在轨运行超过15年。2001年3月23日,¡°和平号¡±轨道空间站被引入大气层销毁,完成了其辉煌的历史使命。

• 目前,更大规模的国际空间站在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意大利和欧洲空间局的合作下,正在进行在轨组装建设¡­¡­

人类就是以如此快速的步伐冲击着宇宙大门!

• 不难看出,从公元10世纪的中国火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V一2导弹,人类是出于军事需求发展了火箭技术,而这恰恰为航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世纪40年代至今,航天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并日臻完善。我们可以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基础的不断增强,航天技术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并更趋完善。

• 航天技术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研究试验阶段到70年代中期,发展到了广泛实际应用阶段。其中60年代以来,为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各种科学卫星与应用卫星得到了很大发展。至70年代,军、民用卫星已全面进入应用阶段。一方面向侦察、通信、导航、预警、气象、测地、海洋、天文观测和地球资源等专门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另一方面,各类卫星亦向多用途、长寿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 回顾近50年来航天技术应用的历程,具有代表性的大事列举如下:

• 1958年12月,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斯科尔号¡±;

• 1960年4月,美国先后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和导航卫星¡°子午仪1B号¡±;

• 1963年7月,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

• 1964年8月,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 1965年4月,美国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1号¡±,正式为北美与欧洲之间提供通信业务,它标志着通信卫星进入了实用阶段;

• 1972年7月,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陆地卫星1号¡±;

• 1982年11月,美国航天飞机开始商业性飞行;1984年11月,美国航天飞机成功地施放了两颗卫星并回收了两颗失效的通信卫星,第一次实现了双向运载任务;

• 1983年4月,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

• 1999年,由66颗小型卫星组网形成的美国¡°铱¡±星全球电话通讯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

• 目前,美国的GPS系统和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全世界各领域普遍应用的定位导航系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在我国,继1970年4月24日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以来,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1975年11月,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并顺利回收;

• 1984年4月,我国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 1986年2月,我国第一颗静止轨道实用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 1988年9月,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成功;

• 至2000年10月,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成功发射62次。

•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航天技术应用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大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以及资源卫星先后发射成功。

• 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综上可见,从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算起,迄今仅40余年,航天技术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总之,随着航天技术应用的发展,航天活动已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军事意义和经济效益,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这种社会和经济效益又进一步推动着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 航天技术是一门研究和实现如何把航天器送人空间,并在那里进行活动的工程技术。它主要包括航天器、运载工具和地面测控三大部分。为了便于了解,我们首先对航天器进行分类。

• 同一个航天器可兼有数种任务,故机械地、绝对地分类,是不可能的。同一类航天器,往往包括了几种系列,而每一系列又可分成数种不同的卫星系统或型号。

• 航天器可分为无人航天器与载人航天器两大类。无人航天器按是否绕地球运行又可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探测器两类。它们又可以进一步按用途分类,如图1.3所示。

• 简称人造卫星,是数量最多的航天器(占90%以上)。它们的轨道长度由i00多公里到几十万公里。按用途它们又可分为:

目前的载人航天器只在近地轨道飞行和从地球到月球的登月飞行。今后将出现可以到达各种星球的载人飞船,以及供人类长期在空间生活和工作的永久性空间站。载人航天器按飞行和工作方式可分为:

可以重复使用的,往返于地面和高度在1000 km以下的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航天器。

3.宇宙探测器

旅行者1号 旅行者2号

• 按航天器在轨道上的功能来进行分类,就人造地球卫星而言,可分为观测站、中继站、基准站和轨道武器四类。每一类又包括了各种不同用途的航天器。

卫星处在轨道上,对地球来说,它站得高,看得远(视场大),用它来观察地球是非常有利的。此外,由于卫星在地球大气层以外不受大气的各种干扰和影响,所以用它来进行天文观测也比地面天文观测站更加有利。属于这种功能的卫星有下列几种典型的用途。

在各类应用卫星中侦察卫星发射得最早(1959年发射),发射的数量也最多。侦察卫星有照相侦察和电子侦察卫星两种。

资源卫星是在侦察卫星和气象卫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利用星上装载的多光谱遥感器获取地面目标辐射和反射的多种波段的电磁波,然后把它传送到地面,再经过处理,变成关于地球资源的有用资料。它们包括地面的和地下的,陆地的和海洋的等等。

海洋卫星的任务是海洋环境预报,包括远洋船舶的最佳航线选择,海洋渔群分析,近海与沿岸海洋资源调查,沿岸与近海海洋环境监测和监视,灾害性海况预报和预警,海洋环境保护和执法管理,海洋科学研究,以及海洋浮标、台站、船舶数据传输,海上军事活动等。

• 当然,作为观测站的卫星远不止以上几种,预警卫星、核爆炸探测卫星、天文预测卫星(如美国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等均属于这一类。虽然它们的功能各有侧重,但基本观测原理都是相似的。

2.中继站

利用卫星进行通信和平常的地面通信相比较,具有下列优点:

①通信容量大;

②覆盖面积广;

③通信距离远;

④可靠性高;

⑤灵活性好;

⑥成本低。

广播卫星是一种主要用于电视广播的通信卫星。这种广播卫星不需要经过任何中转就可向地面转播或发射电视广播节目,供公众团体或者个人直接接收,因此又称为直播卫星。目前普通的家庭电视机配一架直径不到1m的天线就可以直接接收直播卫星的电视广播节目。

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是通信卫星技术的一个重大发展。它是利用卫星来跟踪与测量另一颗卫星的位置,其基本思想是把地球上的测控站搬到地球同步轨道上,形成星地测控系统网。

3.基准站

这种卫星是轨道上的测量基准点,所以要求它测轨非常准确。属于这种功能的卫星有:

4.轨道武器

这是一种积极进攻的航天器,具有空间防御和空间攻击的职能。它主要包括:

不同类型的航天器,其系统的结构、外型和功能干差万别,但是它们的基本系统组成都是一致的。典型航天器都是由不同功能的若干分系统组成的,其基本系统一般分为有效载荷和保障系统两大类。

1.有效载荷

用于直接完成特定的航天飞行任务的部件、仪器或分系统。

有效载荷种类很多,随着飞行任务即航天器功能的不同而异。例如,科学卫星上的粒子探测器,天文观测卫星上的天文望远镜,侦察卫星上的可见光相机、CCD相机、红外探测器、无线电侦察接收机,气象卫星上的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仪,地球资源卫星上的电视摄像机、CCD摄像机、主题测绘仪、合成孔径雷达,通信卫星上的转发器和通信天线,生物科学卫星上的种子和培养基等,均属有效载荷。

• 单一用途的卫星装有一种类型的有效载荷,而多用途的卫星可以装有几种类型的有效载荷。

• 2.保障系统

• 用于保障航天器从火箭起飞到工作寿命终止,星上所有分系统的正常工作。各种类型航天器的保障系统一般包括下列分系统:

(1)结构系统:用于支承和固定航天器上各种仪器设备,使它们构成一个整体,以承受地面运输、运载器发射和空间运行时的各种力学环境(振动、过载、冲击、噪声)以及空间运行环境。对航天器结构的基本要求是重量轻、可靠性高、成本低等,因此航天器的结构大多采用铝、镁、钛等轻合金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制造。通常用结构质量比,即结构重量占航天器总重量的比例来衡量航天器结构设计和制造水平。

(3)电源系统:用来为航天器所有仪器设备提供所需的电能。现代航天器大多采用太阳电池和蓄电池联合供电系统。

(4)姿态控制系统:用来保持或改变航天器的运行姿态。常用的姿态控制方式有重力梯度稳定、自旋稳定和三轴稳定。

(5)轨道控制系统:用来保持或改变航天器的运行轨道。轨道控制往往与姿态控制配合,它们构成航天器控制系统。

(6)测控系统:包括遥测、遥控和跟踪三部分。遥测部分主要由传感器、调制器和发射机组成,用于测量并向地面发送航天器的各种仪器设备的工程参数(212作电压、电流、温度等)和其他参数(环境参数和姿态参数等)。遥控部分一般由接收机和译码器组成,用于接收地面测控站发来的遥控指令,传送给有关系统执行。跟踪部分主要是信标机和应答机,它们不断发出信号,以便地球测控站跟踪航天器并测量其轨道位置和速度。

除了以上基本系统组成外,航天器根据其不同的飞行任务,往往还需要有一些不同功能的专用系统。例如,返回式卫星有回收系统,载人飞船有乘员系统、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交会与对接系统,航天飞机有着陆系统等。

一个刚体航天器的运动可以由它的位置、速度、姿态和姿态运动来描述。其中位置和速度描述航天器的质心运动,这属于航天器的轨道问题;姿态和姿态运动描述航天器绕质心的转动,属于姿态问题。从运动学的观点来说,一个航天器的运动具有6个自由度,其中3个位置自由度表示航天器的轨道运动,另外3个绕质心的转动自由度表示航天器的姿态运动。

航天器的控制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

1.轨道控制

轨道控制包括轨道确定和轨道控制两方面的内容。轨道确定的任务是研究如何确定航天器的位置和速度,有时也称为空间导航,简称导航;轨道控制是根据航天器现有位置、速度、飞行的最终目标,对质心施以控制力,以改变其运动轨迹的技术,有时也称为制导。

轨道控制按应用方式可分为四类。

(1)轨道机动:

指使航天器从一个自由飞行段轨道转移到另一个自由飞行段轨道的控制。例如,地球静止卫星发射过程中为进入地球静止轨道,在其转移轨道的远地点就须进行一次轨道机动。

(3)轨道交会:指航天器能与另一个航天器在同一时间以相同速度达到空间同一位置而实施的控制过程。

(4)再人返回控制:指使航天器脱离原来的轨道,返回进入大气层的控制。

2.姿态控制

姿态控制也包括姿态确定和姿态控制两方面内容。

姿态确定是研究航天器相对于某个基准的确定姿态方法。这个基准可以是惯性基准或者人们所感兴趣的某个基准,例如地球。

姿态控制是航天器在规定或预先确定的方向(可称为参考方向)上定向的过程,它包括姿态稳定和姿态机动。姿态稳定是指使姿态保持在指定方向,而姿态机动是指航天器从一个姿态过渡到另一个姿态的再定向过程。

姿态控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具体概念。

(1)定向:指航天器的本体或附件(如太阳能电池阵、观测设备、天线等)以单轴或三轴按一定精度保持在给定的参考方向上。此参考方向可以是惯性的,如天文观测;也可以是转动的,如对地观测。由于定向需要克服各种空间干扰以保持在参考方向上,因此需要通过控制加以保持。

(2)再定向:指航天器本体从对一个参考方向的定向改变到对另一个新参考方向的定向。再定向过程是通过连续的姿态机动控制来实现的。

(3)捕获:又称为初始对准,是指航天器由未知不确定姿态向已知定向姿态的机动控制过程。如航天器人轨时,星箭分离,航天器从旋转翻滚等不确定姿态进入对地对日定向姿态;又如航天器运行过程中因故障失去姿态后的重新定姿等。为了使控制系统设计更为合理,捕获一般分粗对准和精对准两个阶段进行。

(4)粗对准:指初步对准,通常须用较大的控制力矩以缩短机动的时间,但不要求很高的定向精度。

(5)精对准:指粗对准或再定向后由于精度不够而进行的修正机动,以保证定向的精度要求。精对准一般用较小的控制力矩。

(6)跟踪:指航天器本体或附件保持对活动目标的定向。

(7)搜索:指航天器对活动目标的捕获。

总之,姿态控制是获取并保持航天器在空间定向的过程。例如,卫星对地进行通信或观测,天线或遥感器要指向地面目标;卫星进行轨道控制时,发动机要对准所要求的推力方向;卫星再人大气层时,要求制动防热面对准迎面气流。这些都需要使星体建立和保持一定的姿态。

姿态稳定是保持已有姿态的控制,航天器姿态稳定方式按航天器姿态运动的形式可大致分为两类。

(1)自旋稳定:卫星等航天器绕其一轴(自旋轴)旋转,依靠旋转动量矩保持自旋轴在惯性空间的指向。自旋稳定常辅以主动姿态控制,来修正自旋轴指向误差。

(2)三轴稳定:依靠主动姿态控制或利用环境力矩,保持航天器本体三条正交轴线在某一参考空间的方向。

3.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的关系

航天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控制对象,一般来说轨道控制与姿态控制密切相关。为实现轨道控制,航天器姿态必须符合要求。也就是说,当需要对航天器进行轨道控制时,同时也要求进行姿态控制。在某些具体情况或某些飞行过程中,可以把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分开来考虑。某些应用任务对航天器的轨道没有严格要求,而对航天器的姿态却有要求。

航天器控制按控制力和力矩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

(1)被动控制:其控制力或力矩由空间环境和航天器动力学特性提供,不需要消耗星上能源。

4.主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航天器主动控制系统,无论是姿态控制系统还是轨道控制系统,都有两种组成方式。

(1)星上自主控制:指不依赖于地面干预,完全由星载仪器实现的控制,其系统结构见图1.4

(2)地面控制:或称星一地大回路控制,指依赖于地面干预,由星载仪器和地面设备联合实现的控制,其结构见图1.5。

谁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旅客情况调查报告?

朋友。这好象是要付费的

《 2005年中国民航市场研究报告》

【报告名称】 2005年中国民航市场研究报告

【出品单位】

中国投资咨询网

【出版日期】

2005 年 4 月

【交付方式】 特快转递

【报告页码】

331页

【报告字数】 26万字

【图表数量】 60个

【价 格】

印刷版:7800元 电子版:8300元 印刷版+电子版: 8800 元

内容简介:

9.11事件以后,全球航空业遭受到严重打击,特别是美国航空业几乎步入了破产的边缘。不过,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航空业正在强劲复苏。2004年航空业增长幅度较2003年增长14%,搭乘民航班机的旅客也较2003年增加1亿人次以上。2004年不分国内及国际航线的总运量增长14%。2005年1月份全球航空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9%和11.2%。货运量的同比增幅能达到11.2%。

随着航空业的复苏显著以及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航空运输业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到2008底止,国际航空公司的旅客人数可期每年增长百分之六。货运量预期也紧贴世界贸易的趋势而兴旺,预计在05至08年度每年也可增长百分之六。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9.5%,中国经济在政府宏观调控影响下较快增长。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民航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中国民航的旅客运输量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首次突破了1亿人次大关,同时也创下了增长幅度20年来的最高记录。2004年航空业全年收入达到1250亿元,预计2005年收入达到1435亿元。

为了我国民航运输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民航实行了体制改革。现今,国务院2002年规定的民航体制改革各项任务获圆满完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民航发展需要相适应、符合民航行业发展规律并与国际接轨的新型民航管理体制初步确立。改革为民航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三年来,改革的成效已逐步显现。中国民航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

近年来,民航业不断出现新的趋势,民航运输业行政性垄断的打破,低成本航空的兴起,国家开放程度的提高,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若想在风云突变的市场中赢得竞争趋势,就需要对民用航空运输业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对民用航空市场有一个细致的了解。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共分十一章,先介绍了国际民航业与国际民航市场的基本概况,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民航业、民航市场、民航客运市场及货运市场。还对我国各区域的民航运输进行了阐述并且对国内的重点企业和竞争格局进行了分析。接着对相关行业:低成本航空、机场建设与管制、以及飞机供应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透析。另外对民航运输业的法规进行了介绍。最后对民航运输业的市场发展前景做出了科学的预测。

报告目录

第一章 国际民航业现状分析

1.1 国际概况

1.1.1 全球航空业正在强劲复苏

1.1.2 2004年国际航空客运量大幅攀升

1.1.3 2005年全球航空业复苏显著

1.2 美国和亚洲民航业

1.2.1 美国

1.2.2 亚洲

1.3 国际主要民航组织

1.3.1 国际民航组织(ICAO)

1.3.2 国际民航组织的主要职能

1.3.3 国际航协概况

1.3.4 国际航协运价协调会的作用

第二章 国际民航市场分析

2.1 国际民航市场概况

2.1.1 2004年国际客运量增幅达11%

2.1.2 全球机场货运量去年增幅达10%

2.1.3 国际航空市场2005年开局良好

2.1.4 运营模式对国际航空市场的影响

2.2 国际民航市场面临的挑战

2.2.1 大航空公司长期衰退

2.2.2 国际民航市场赢利微薄

2.2.3 油价上涨对航空市场的影响

2.3 国际航空市场的发展动向

2.3.1 国际航空市场将走出低谷

2.3.2 国际航空市场进入大发展时期

第三章 中国民航业

3.1 中国交通运输业概况

3.1.1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3.1.2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与主要特点

3.1.3 民航运量增幅高于铁路公路

3.2 中国民航业的发展

3.2.1 民航业的背景

3.2.2 中国民航业的发展历程

3.2.3 中国民航业发展现状

3.2.4 2004年中国民航业赢利破天荒

3.3 中国民航业的改革

3.3.1 中国民航改革的发展

3.3.2 中国民航业推行体制改革的成效

3.3.3 民航业管理新思路

3.4 民航业的安全问题透析

3.4.1 我国民用航空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分析

3.4.2 对当前航空安全管理的思考

3.4.3 民航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航空安全

第四章 中国民航运输市场

4.1 我国民航市场概况

4.1.1 2004年我国民航市场高速增长

4.1.2 行业改革促进市场竞争

4.1.3 未来两年仍然保持告诉增长

4.2 支线航空

4.2.1 大力构筑支线航空市场

4.2.2 支线航空发展的中国特色

4.2.3 支线运输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4.3 民航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选择

4.3.1 市场细分化的概念

4.3.2 市场细分化的依据与作用

4.3.3 空运市场细分

4.3.4 选择目标市场

4.4 航班延误对民航业的影响

4.4.2 航班延误的对策分析

4.4.3 民航航班延误成本的上升趋势

4.4.4 航班延误补偿标准在制定中

第五章 民航客运市场

5.1 国内客运概况

5.1.1 国民经济发展推动民航客运量的长期增长

5.1.2 2004年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超过一亿人次

5.1.3 2004年香港航空客运较上年增长35%

5.1.4 民航基础建设快速发展

5.1.5 民航与铁路的竞争关系

5.2 航空客运市场结构

5.2.1 民航旅客构成总体情况分析

5.2.2 主要航空公司载运旅客构成情况分析

5.2.3 国内主要城市到达与离港旅客构成情况分析

5.2.4 国内主要航线旅客构成情况分析

5.3 民航客运的前景展望

5.3.1 新南航集团有望成为世界客运十强

5.3.2 中国航空客运周转量中长期增长预测

第六章 航空货运市场

6.1 国际市场

6.1.1 全球航空货运概况

6.1.2 2004年全球机场货运量增幅超过10%

6.1.3 世界航空货运的发展趋势

6.2 国内市场

6.2.1 中国航空货运市场现状

6.2.2 价格战萦绕航空货运市场

6.2.3 民航货运平民化趋向

6.3 货运市场竞争激烈

6.3.1 航空货运市场竞争新动向

6.3.2 航空货运市场竞争白热化

6.3.3 航空货运开放对国内企业挑战

6.3.4 长江三角洲货运大战升级

6.4 发展航空货运的措施

6.4.1 用现代物流理念提升航空货运业

6.4.2 机场物流园区建设对航空货运的促进

6.4.3 优化整合,促进航空货运物流发展

6.5 航空货运市场趋势预测

6.5.1 中国航空货运业迎来开放大势

6.5.2 货运将是航空业新增长点

6.5.3 发展航空物流的机遇和挑战

6.5.4 未来20年中国航空货运市场增长预测

第七章 透视中国主要区域的民航运输

7.1 北京

7.1.1 北京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按年大涨43.2%

7.1.2 北京民航面临的机遇与应对措施

7.2 上海

7.2.1 上海民航货邮吞吐量居全国首位

7.2.2 上海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挑战与狼共舞

7.2.3 白云机场:走势稳健

7.3 深圳

7.3.1 深圳民航旅客吞吐量创单月新高

7.3.2 深圳民航新机遇

7.4 大连

7.4.1 全力支持大连民航事业发展

7.4.2 十几个小时直达欧陆大连机场首开欧州航线

7.4.3 机场运输生产增长迅猛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大关

7.5 重庆

7.5.1 重庆民航建设西部一流空港

7.5.2 民航总局批准重庆第五航权将成西部航空枢纽

7.6 厦门

7.6.1 弘扬企业文化建设温馨空港

7.6.2 厦门机场2004年旅客吞吐量已超过500万人次

7.7 海南

7.7.1 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7.7.2 海南航空意欲买下匈牙利航空增强在欧竞争实力

7.8 香港

7.8.1 中国开放航空市场给香港带来机遇

7.8.2 香港国际机场航空货运量连创新纪录

第八章 国内重点企业与竞争格局

8.1 国内重点企业概况

8.1.1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8.1.2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

8.1.3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

8.1.4 中国西南航空公司

8.2 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格局

8.2.1 民航重组加剧民航竞争

8.2.2 三大集团争抢地方餐

8.2.3 竞争格局变化东方航空借重组强身

第九章 低成本航空

9.1 国际概况

9.1.1 低成本航空产生的原因

9.1.2 低成本航空基本概况

9.1.3 低成本航空风刮向中国

9.1.4 国际廉价航空巨头看好中国市场

9.2 中国建立低成本航空公司分析

9.2.1 历史背景

9.2.2 行业分析

9.2.3 中国建立低成本航空的途径

9.3 对中国低成本航空市场展望

9.3.1 组建低成本航空公司的意义和机遇

9.3.2 中国民航打造一个低成本航空公司的战略构想

9.4 透视奥凯首航

9.4.1 扣开了中国航空垄断大门

9.4.2 奥凯航空找竞争优势避开传统航线

9.4.3 瞄准成都奥凯主攻航空货运

第十章 机场建设与民航管制

10.1 机场业发展概况

10.1.1 2004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10.1.2 中国民用机场发展状况

10.1.3 机场业拥有持续增长空间

10.1.4 中国民用机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0.2 国内机场建设热潮

10.2.1 长三角上演“机场建设大战”

10.2.2 机场建设的前景

10.2.3 机场布局与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10.2.4 机场网络与旅游资源网络作用机制

10.2.5 几点建议

10.3 机场建设费与机场建设

10.3.1 我国机场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10.3.2 机场建设费步入终结轨道

10.3.3 机场建设费征收细则出台

10.4 空中交通管制

10.4.1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网络化运营

10.4.2 透视我国空中交通管制

10.4.3 中国民航将建三大区域空中交通管制中心

10.4.4 未来三年民航空管工作思路确定

10.4.5 对民航经济性管制改革的建议

第十一章 国际飞机供应商分析

11.1 波音公司

11.1.1 波音公司发展回顾

11.1.2 波音之翼越来越沉

11.1.3 波音推出航程最远民用飞机

11.2 空客公司

11.2.1 空客公司成功之道

11.2.2 空客公司保持世界头号客机制造商地位

11.3 波音与空客的较量

11.3.1 较劲中国:波音对空客

11.3.2 空客&波音2004到2005的战争

11.3.3 未来20年每年需求830架飞机

11.4 其它的飞机供应商介绍

11.4.1 乌克兰安东诺夫飞机制造公司

11.4.2 沃罗涅日飞机制造公司

11.4.3 上海飞机制造厂

第十二章 对民航运输业的趋势分析

12.1 国际民航运输业的发展趋势

12.1.1 国际民航业发展大趋势

12.1.2 国际空运协会:航空业好景重临

12.1.3 全球航空业发展的十大趋势

12.2 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前景预测

12.2.1 中国民航业:压力与机遇并存

12.2.2 我国航空业快速发展趋势难挡

12.2.3 中国民航业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

12.2.4 2005年航空运输发展预测

附件:民航运输业的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

《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

《民用航空行政处罚实施办法》

图表目录:

图表1 全球服务最佳航空公司排名表

图表2 全球客运量居前十位的航空公司排名

图表3 全球国际货量前五位排名表

图表4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对比

图表5 2004年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增长情况

图表6 我国各种运输方式旅客周转量年平均增长率

图表7 我国各种运输方式旅客周转量年平均增加量

图表8 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周转量年平均增长率

图表9 我国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周转量年平均增加量

图表10 我国运输线路长度

图表11 中国民用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和增长率

图表12 我国各航空公司完成运输情况及其比重

图表13 2004年航线运输情况

图表14 91-120座支线飞机分区域供货表

图表15 分机型每公里浩油

图表16 分机型每公里机场起降和服务费

图表17 中美收益对比

图表18 中美分机型的航班份额对比

图表19 中型商业城市航空市场统计

图表20 支线航班分布

图表21 中美航空市场规模航班密度与平均机座的比较表

图表22 中国国内减小机型、增加频率的航空市场统计

图表23 国内航班乘客数同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数据的比较

图表24 不同市场地位企业的市场份额的比重图

图表25 民航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图表26 飞机需求量预测

图表27 航班预测

图表28 全国主要机场飞机活动数预测

图表29 我国航空运输系统航班不正常情况

图表30 航班延误时间变化情况

图表31 20多年来航班延误的成本比较

图表32 2005-2020年航班延误的成本推测

图表33 近年民航旅客运输市场构成情况

图表34 2004年1-12月客运量总计累计同比

图表35 近10年民航建设发展概况

图表36 机票下浮与铁路票价比较

图表37 2004年1-12月民用航空货运量总计累计同比

图表38 2003年民航机场吞吐量

图表39 2003年各航空公司旅客运输量比重

图表40 2003年各航空公司运输总周转量比重

图表41 2003年各航空公司货邮运输量比重

图表42 对低成本航空的认识调查

图表43 对私人旅行是否选择低价航空公司的比重

图表44 对公务出差是否选择低价航空公司的比重

图表45 对低价航空在中国是否有发展前途调查(业内人士)

图表46 对低价航空在中国是否有发展前途调查(业外人士)

图表47 民航运输量的情况

图表48 对中国几年内有低价航空公司出现的调查(业内人士)

图表49 对中国几年内有低价航空公司出现的调查(业外人士)

图表50 全国主要民用机场一览表 214

图表51 四大机场2001-2004前三季度旅客吞吐量情况

图表52 四大机场2001-2004前三季度飞机起降架次

图表53 四大机场2001-2004前三季度货邮吞吐量

图表54 我国东西部机场数据对比表

图表55 我国东西部地区旅游开发水平指标对比表2004

图表56 1998-2003年民航客运市场构成情况

图表57 不同职能城市航空客流比重份额的变化

图表58 不同城市规模统计的航空客运量比重

图表59 1998-2003年旅游收入构成

图表60 国内航空上市公司赢利预测

跪求《2008年中国民用航空业发展分析咨询报告》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三大主力航空运输企业之一。公司以飞行安全、航班正常、优质服务、提高效益为宗旨。公司拥有200多架喷气式客机,共经营航线40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70多条,国内航线和其它地区航线300多条。为适应公司业务迅速发展的需要,公司2008年度计划在安徽省招收女性乘务学员38名。

一、招收对象

具有 安徽省 常住户口的 08、09年 普通高等学校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女性,未婚。

二、招收条件

1、通过相关面试;

2、身体条件符合中国民用航空总局CCAR-67FS-R1《中国民用航空人员医学标准和体检合格证管理规则》,双眼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0.5以上 (环形视力表) ,女性身高160-174厘米;

3、 符合民航发〔2007〕117号《关于印发〈民用航空背景调查规定〉的通知》的要求。

三、招聘地点

应聘者于2008年9月20日上午8:00-12:00在 东航安徽分公司机关办公楼 参加面试初选,初选合格者9月21日参加复试。

四、注意事项

1、 应聘者请携带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学生证、学校推荐表等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2、 应聘者请带二张一寸彩色证件照,水笔及2B铅笔;

3、 应聘者进入考场禁止使用任何通讯工具;

4、 应聘者须着正装(非学校制服);

5、 东航安徽分公司机关办公楼:合肥市内乘11路公交车,骆岗机场门口下向前50米。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二○○八年八月二十八日

咨询电话:0551-3401444 东航安徽招飞办

(声明:东航安徽分公司从未委托任何社会机构或办学单位对外招乘,招聘活动中不收取任何报名推荐费用,请广大学生及家长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参考资料:

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国民航业在创新驱动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引领下取得了快速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民用航空运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航空运输规模已连续12年稳居世界第二位;民航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重达到26.8%,比2012年提高11.7个百分点。建成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机场网络,中国民航业正成为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

据《中国通用航空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通用航空器达到了2205架,比年初净增加109架,增长15.7%,通航企业达到345家,比年初新增31家,净增25家,增长7.8%。

航空物流有望多点开花。随着航空物流市场潜力释放,各细分领域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对航空货运市场而言,未来随着农村电商市场潜力释放,整个快递行业货物运输市场将可能迎来指数级增长。预计到2022年,我国航空货运市场货物运输量将达到近1100万吨。

空乘职业环境分析

从国际国内现有薪资水平看,国内主流航空公司空乘人员平均年薪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同时因其专业性和供应不足,其职业稳定性得到保证。我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过程中。由此预测到2010年中国至少需要新增加40000多名空乘服务人员工作岗位,民航空乘服务人员队伍将超过25万,规模将是目前的5倍。整个航空业自身也将演变成一个集民航管理、机场物流、机械机服、航空气象、地面服务、流程签派、航空营销以及票务销售等多元化的复式行业。

空乘的薪酬包括三个部分:基础工资、飞行小时费以及驻外补贴。

目前,普通岗位的空姐月薪大致为5000元,根据多飞多得的机制,国际国内航线的调整以及职位的变更,收入会有不同程度的浮动。

国内航空公司的空乘按照级别由低高大体上分办:见习乘务员、普通乘务员、国际航班乘务员和乘务长。普通乘务员一般要在国内航班飞行2年左右时间,基本月薪2000元至3000元人民币之间,此后才能飞国际航班的普通舱,然后飞两舱(公务舱和头等舱),基本月薪在5000元人民币左右,之后再升为乘务长(分区域乘务长和带班乘务长),基本月薪9000元人民币左右。飞行小时费用按每小时20-30元计算,每月飞行120小时左右。驻外补贴按照国内航空公司标准支付。

国外航空公司目前外航的基本月薪一般在1.3万元至1.5万元,每月飞行小时在50-70小时,每小时10-12美元飞行补贴,每月收入多能达到两万元以上。驻外补贴则按照停留国家的货币标准由公司支付用餐津贴、宾馆与机场的往返交通费、住宿费。应、往届高中毕业生,男女不限,需面试、政审合格。

除此之外,还可进入宣传部、专业文艺团体、旅游行政管理等单位;可进入文化宫、青少年宫等成为高等教育教师。

现在的航空行业怎么样?发展前景大不大?

前景当然好啊,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航空客运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近日,国际油价已经跌至13年前的价格水平。油价与汇率作为航空业增长的两大关键因素,油价的持续下跌为航企带来了利润继续增厚的预期。油价在2014年达到高位之后已经下跌了70%,而这也让全球航空业2015年的利润录得创纪录高位。燃油占据航空公司的成本比例一度高达40%,但现在已经降至约28%。

三大航方面,国航与南航已经公布了2015年成绩单。南方航空预计2015年净利同比增长110%到130%,以南航2014年净利润17.73亿元推算,公司2015年预计实现净利37.23亿元-40.78亿元。中国国航预计2015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0%-80%,以国航2014年净利37.82亿元推算,公司2015年预计实现净利60.52亿元-68.08亿元。

春秋航空和吉祥航空则分别预计2015年净利同比增速区间分别为50%-60%和130%-160%,若以两公司2014年各自净利润8.84亿元和 4.28亿元来计算,春秋航空和吉祥航空2015年净利润区间分别在13.26亿元-14.14亿元和9.8亿元-11.13亿元。

低油价和需求增长是航空公司2015年业绩同比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国内航线航油采购价格与国内航油出厂价直接挂钩,与新加坡航油间接挂钩,跟随国际原油价格有所调整。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航油价格下降35%。成本端除了油价外,近年来各大航空公司提升自营渠道也有助于降低销售成本。国航积极推进“提直降代”等措施,强化成本控制,公司2015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为49.3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54.9亿元,降幅明显。

供给侧方面,由于航线和飞机购买仍需相关部门审批通过,从目前公布的规划来看,未来几年总体运力增速将放缓。长期来看,根据民航局规划,“十三五”期间运力平均增速将控制在9%左右,较“十二五”低2%,运力增速总体呈下降趋势。预计在2018年之前供给增速将持续紧缩,因此供需关系将较为稳定。

关于《航空公司的大数据分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