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斯大林的管风琴1941年7月14日,苏联红军上尉伊万·弗洛罗夫站在奥尔沙镇5公里外的山头上冷笑,德国人凌厉的进攻确实把我们打的有点蒙,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可以稳稳的占领苏联的国土
斯大林的管风琴1941年7月14日,苏联红军上尉伊万·弗洛罗夫站在奥尔沙镇5公里外的山头上冷笑,德国人凌厉的进攻确实把我们打的有点蒙,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可以稳稳的占领苏联的国土。今天弗洛罗夫准备送给德军一份礼物,相信他们会终生难忘。
奥尔沙镇位于聂伯河与阿里斯亚卡河汇流处,距离莫斯科约400公里,是南北铁路的重要交汇点。德国在突袭苏联的时候优先占领了这里,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物资转运基地。众所周知,德军的闪电战术需要充沛的物资才能使用,所以这里成了重点防守的区域,国防军第十七装甲师就在此处驻扎。
德军明白这里重要,苏军自然也知道,即使在被“巴巴罗萨”打的节节败退,他们也一直尝试摧毁奥尔沙的车站。可惜在兵败如水的大前提下,苏军组织的数次突袭都被击溃,反而离奥尔沙越来越远。最后内务委员会终于决定使用杀手锏,他们把弗洛罗夫派了出来。
弗洛罗夫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小镇内车站的情况后,对着身后的士兵下达命令——发射吧!不足5分钟的时间里,火箭弹如雨点般倾泻进车站,连续的爆炸形成一种诡异的回声,配合着火箭弹在空中的呼啸,优美如俄罗斯民谣。
车站里的第十七装甲师完全被砸蒙掉,指挥官卡尔·韦伯觉得四处都是爆炸声,如此凶残的火力恐怕得一个炮兵师才能拥有。可问题在于苏军的炮兵师怎么可能穿越烈焰和钢铁组成的战场来到这里?伤亡惨重的现状让他来不及多想,只能下令撤出奥尔金镇。
可惜这倒霉孩子本人还没来得及走出指挥部,三枚火箭弹就直接砸了进来,韦伯本人被炸成重伤,参谋什么的死了一堆。至于车站里的物资,基本全被炸上了天,连编组铁轨都被炸成了麻花。
其实弗洛罗夫根本没有一个炮兵师,他带出来的是7辆BM-13型多管火箭炮。这玩意由24根132毫米口径的炮管组成,装填一次需要4-8分钟,却能在10秒之内将火箭弹全部倾泻出去。非常符合毛熊爆炸再爆炸的武器思路,虽然精度一般,但这对毛熊不是问题,加大使用量覆盖就好。
因为其空中连绵不绝的呼啸声,苏联红军以歌曲《喀秋莎》命名,德国人也认为这玩意有音乐成分,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从此在二战中广为应用,甚至德国人也制造过类似的武器。
纳粹德国的四大绝响王牌-恐怖制造器V1飞弹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1944年6月13日,一道闪亮的火焰从法国北部的Hesdin德军基地飞起。10分钟后,这道火焰就飞到了英国。在这段时间内,英国的雷达站和海军巡逻人员都发现了它。但是这些人都不知道,这个发出巨大轰鸣声的火焰是什么东西。很快,这条火焰飞到伦敦附近的达特福德(Dartford)的一块田野中,一头扎了下去,发出巨大的爆炸声。第二天,当地英军和居民发现此处被炸出了一个巨大的弹坑。
在当天,还有一道这样的火焰落到了伦敦附近的贝斯纳·格林(Bethnal Green),炸死了6个人,炸伤了9个人。
第二天,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得意洋洋的向国民宣布:帝国最新式的毁灭性武器V1飞弹已经成功轰炸了伦敦,几个月内伦敦就会被彻底摧毁。这是帝国对于盟军大规模轰炸德国本土的复仇武器。如果英国人仍然执迷不悟的和苏联共产党、犹太美国走在一起,那么它国内所有的大城市都会像伦敦一样,成为一堆废墟和瓦砾。
英国首相丘吉尔同时向国民宣布:根据情报,纳粹德国使用了新式的V1飞弹轰炸伦敦,妄想通过对英国的轰炸吓倒英国人,挽救自己灭亡的命运。但是,大不列颠子民绝对不会屈服于纳粹的淫威,绝不会被一两件新式武器吓倒。
德国和英国的老百姓,在这一天才第一次听到了V1飞弹这个名字,也才知道这是一种无人驾驶的飞行炸弹。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是世界航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实战巡航导弹的使用。
而这个奇迹,又是接近于崩溃中的纳粹德国创造的。
巡航导弹的鼻祖V1飞弹
德国对导弹的研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开始了。
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不得发展传统的火炮、坦克、飞机甚至重机枪等武器。条约目的自然是用来限制和压迫德国,不让它在短期内复兴,再次对盟国构成威胁。就像约瑟夫.斯大林说的那样,什么都可以消灭,就是民族的力量无法消灭。战后德国很快复兴,而德国的有识之士不可能满足于一支只有10万人的守备部队。
英法各国根据条约对德国监视的非常严格,德国高层也不敢公然违背,只能找一些空隙。凡尔赛条约也并非没有漏洞,它对于新式武器方面并没有限制。 德国国内的科学家们在火箭方面,已经有些初步的研究。德国军事高层本能的感觉这个领域的巨大潜力,加上凡尔赛条约对其没有限制,他们逐步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
20年代末开始,德国陆军炮兵局开始正式对火箭方面的研究,他的负责人是陆军炮兵局研究与发展部主任贝克尔。
1929年,贝克尔正式制定计划,开始对喷气推进火箭以及运载炸弹进行系统研究。当时的目的很简单,研究出一种可以补充炮兵和轰炸机的火箭武器。该项目由年富力强的火炮科学家瓦尔特·罗伯特·多恩伯格(Wernher von Braun)负责,他是柏林工业大学博士。瓦尔特·罗伯特·多恩伯格领导火箭研制中心和试验基地长达15年之久,负责所有火箭武器系列和地空弹的研制和生产工作,成绩极为优秀,先后获得骑士勋章以及11枚其它军功勋章。
当时火箭几乎是和登月一样的幻想玩意,根本没有什么完整的概念。多恩伯格在贝尔克等军方高层支持下,在柏林库莫斯道夫炮兵试验场开始了正式的研究工作。
条件艰苦,好在德国拥有众多专家。在数年内,多恩伯格招募了当时大名鼎鼎的德国火箭方面的科学家冯.布劳恩,内贝尔,克劳斯.里德尔以及瓦尔特.里德尔。
其中最有能力的自然是沃纳.冯.布劳恩博士(Wernher von Braun)。这位出生在东普鲁士的火箭大师,虽然1932年才从柏林大学毕业,由于自身出色的学识,很快成为多恩伯格的重要助手。
此人也是之后著名的德国导弹之父。
--------希特勒对导弹发展特别重视,他预感到这种武器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希特勒将V1,V2飞弹的生产工作交给最信任的党卫军负责,足可见对其重视程度。下下图是著名的瓦尔特·罗伯特·多恩伯格,他是二战德国导弹研发项目的第一领袖。德国战败后,他因涉嫌战争罪被捕入狱,但1947年就被释放,后移民美国,为美国服务直到上世纪60年代。左一是瓦尔德.多恩伯格上校,穿西装的是冯.布劳恩。
他们在1933年1月成功研究出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这是世界航空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年,他们继续开始试验型火箭A-1和A-2火箭的研究。
1936年,导弹研发工作开始受到元首希特勒的重视和认可。
有了独裁者的支持,一切都好说。
科学家们选择了奥德河出海口处的一个名叫佩内明德的渔村,兴建新的火箭试验基地。
次年冯.布劳恩博士担任大型火箭实验基地技术部主任,统一管理V1和V2飞弹的研发工作,但实际布劳恩主要负责V2导弹的实战化研究。
与此同时,FI-103无人驾驶飞行器也就是V1导弹的研究工作,也在该基地紧锣密鼓的进行,负责人是勃列埃博士。
希特勒对这个项目还是非常重视的,他凭借“直觉”感到导弹这种武器的强大潜力。
从1937年到1940年,希特勒下令给予导弹项目大量的投入,共投资了高达数亿马克的巨额经费,其中纳粹后期对V2飞弹一次就投入5000万马克。而同时期,也是极为重要的纳粹原子弹计划,仅仅得到1000多万马克。
由于V1导弹的技术相对简单一些,它的本质上就是一架无人驾驶的自杀性飞机。1942年12月24日,V1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根据研发进度,大约一年以后就可以大量投入使用。
但是,这些情况已经被盟国潜伏的情报人员掌握。1943年8月,盟军出动570架兰开斯特轰炸机,对佩内明德试验场进行突袭和大规模持续轰炸。共投弹2000多吨,炸死基地工人和技术人员700多人,毁坏了大部分设备。
此举大大出乎德国军方的预料,也严重阻碍了V1和V2计划。研发工作被迫转入地下和山中工厂,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1944年2月15日V-1才进行第一次发射试验,此举宣布V1实用化导弹研究成功,并且实现量产。3月开始进行大规模生产。
1944年6月13日,已经被开始被盟军大规模轰炸的纳粹德国,才正式启用了V1导弹对英国首都伦敦进行了轰炸。就战术上来说,这次空袭非常失败。 发射的10枚V1飞弹中,有6枚没有飞过英吉利海峡就自行坠毁;有3枚飞过海峡但都严重偏离目标,坠落在敦伦郊区野外;只有1枚有了战果,造成伤亡也只有十几人。
即便如此,纳粹高层一样欣喜若狂。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亲自将此种新式兵器,命名为“V1火箭”。
V指的是德文的Vergeltungswaffe waffe(复仇武器)一词缩写,意味着德国要用这种新兵器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雪耻,并向已经开始大规模轰炸德国的盟军复仇(盟军每天要向德国本土轰炸3000吨炸弹)。
V1导弹是一种巡航导弹,也是现代巡航导弹的鼻祖。
它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架安装炸弹的无人驾驶飞机。从外表看,它就像一个有翅膀的炸弹,或者一架小型飞机。它的弹身直径0.82米,弹翼翼展5.3米,弹长7.9米。
和飞机不同的是,在尾部的上方,装有一个圆筒状的发动机。这是一台冲压式喷气式发动机,具有300公斤的强大推力。可以让V1以644公里/小时的高速飞行。
要知道,当时最快的战斗机速度也就是这么多。
V1导弹全重2吨左右,搭载850公斤高爆炸药,最大射程280公里。可以从法国沿岸或者荷兰境内,攻击英国南方大部分城市。
V1导弹的核心部件就是制导系统和喷气式发动机。
------V1导弹的外形酷似一架无人驾驶飞机。
V1的制导系统相对简单,它由陀螺方位仪、空速计、高度计、机械计时器、油路切断器构成。
发射导弹前,发射人员首先根据发射场地的地图坐标和轰炸目标的地图坐标,计算出导弹飞行方向和应该飞行时间。
导弹起飞以后,陀螺方位仪开始发挥作用,让导弹保证向预定的方向飞行。
空速计、高度计在飞行中保证导弹的速度和高度,防止其由于速度过低或者高度过高被敌方拦截或坠毁。机械计时器,则保证导弹的飞行时间。
当到达飞行预定的时间后,机械计时器发挥作用,激活油路切断器。该仪器切断油路供应,导致导弹失去动力,同时打开阻流板,让导弹大幅度减速。
此时导弹向下俯冲,击中地面爆炸。
从这天起,英国开始连续数月遭受V1飞弹的袭击。
优点
1. 相当实用的武器
就1944年末来说,英美盟军已经掌握西线绝对的制空权,德国轰炸机已经无力升空轰炸英国本土,采用V1导弹从本质上来说是无奈之举。
总体来说,V1飞弹起到的效果还算不错。
纳粹德国在二战最后一年内,共向英国发射10500枚V1导弹,除去自己坠毁,偏离目标,被拦截的,大概有2500枚飞到伦敦,造成6184人丧生,176981重伤,前两者总数大约2万4000多。至于轻伤不计其数,无法统计。
而纳粹使用V1导弹真正的时间,不过几个月。
如果加上V2导弹造成的损失,两种飞弹一共造成英国3万5000人的伤亡。
在之前,德国空军曾经动用巨大人力物力,从1939年不列颠战役开始大规模轰炸英国,直到1944年,总共才造成英国12万人的伤亡。
大家要注意,德国空军对于英国的轰炸,还导致自身大量的损失。最初的44个航空团,不列颠战役以后,就只剩下4个。几年的轰炸,一共损失了上千架飞机和无数优秀飞行员,为了空袭更损耗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
而V1飞弹是无人驾驶的。简单来说,它损失掉了,也只是损失了德国一些少量的物资而已,不会造成人员和资源的大量损耗。
V1对欧洲大陆的发射(主要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还造成了大约5000人死亡,重伤1万人。
这个算盘,每个网友也都能算过来。
-------------------V1飞弹是一种有效的战略轰炸武器,它的性价比是很高的,拦截它则需要花费极大的代价。V1飞弹的发射,只需要一小截铁轨!平时则存放在地下仓库,极为安全。
V1还不只是造成伤亡这么简单。
由于德国空军的轰炸相对比较容易预警,英国老百姓有足够时间躲藏到防空洞。
V1导弹从飞跃海峡后到伦敦,只有10分钟左右,而且由于弹体很小,又都是在夜间发射,发现它非常困难,预警难度极大。
对于很多V1飞弹,英国的雷达无法有效发现,即使发现了,10分钟时间也很难作出有效的防空举动。
伦敦人被迫进行了大规模的撤离工作,大约有100万到150万人撤离出城市。
人员撤离造成的效果非常明显,英国工业产量迅速减少了四分之一。
如果在战争初期,这对英国来说又是致命的打击。
除此以外,迫使英国大规模调整防空部署,有25万人参与到对V1的作战中,还有2500门高炮和数百架战斗机,耗费了大量的战争资源。
2. 性价比很高
V1飞弹制造量惊人,在德国东部的诺德豪森的山区死亡工厂里面,工生产了大约3万枚。
纳粹强迫多拉集中营的6万多人从事生产工作,这些人大部分是其他国家的奴工,战俘还有所谓有种族问题的犯人。
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时刻有残忍工头的斥责和殴打。如果稍有反抗或者试图逃走,就立即会被处死。
这些人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几乎每天都有人不支死去。仅在盟军1945年发现工厂的时候,就从里面抬出了3000具尸体。
利用这些奴工,V1飞弹仍然在不到一年内生产了数万枚,相当惊人。
实际上,V1导弹造价非常低廉,仅仅为5000德国马克。这个数字让萨沙瞠目结舌,要知道,当时一把毛瑟K98步枪也要56马克,一辆德国四型坦克要10万马克。
一枚V1飞弹的价格仅仅相当于几十把步枪,或者二十分之一辆坦克。
这种廉价的飞弹造成英国如此严重的损失,这个性价比是非常非常高的。
--------------英军被迫调整了防火火炮的布局,释放大量拦阻气球,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下下图是英国飞行员试图用翅膀挑翻V1飞弹。这极为危险,而且难度极大。但相比起来,直接对V1飞弹射击的危险更大,爆炸的残骸很有可能将战斗机击落。
3. 较难被拦截
在1942年以后,盟军就已经有效的阻止德军对英国本土的轰炸。
到了1944年,德国空军已经完全失去制空权,飞机在夜间也很难飞到英国上空。
V1飞弹则不用考虑这些问题。
前文已经说了,就算它被拦截击毁了,最多也只是损失了一些零件,价值大约5000马克而已。
英国人为了拦截廉价的V1导弹,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第一道防线,就是先发制人,出动空军轰炸V1的发射基地、生产工厂、储存仓库和运输线。
自1943年12月5日开始,盟军对V1的发射基地进行多次大规模空袭,到1944年6月,共出动2.51万架次。在袭击中损失飞机154架,飞行员771名。
如此大规模轰炸的效果并不明显,对发射基地的破坏很有限。由于V1发射仅仅需要一条50米长的钢轨,而钢轨又很难被彻底炸毁,V1仍然以相当高的数量发射(一天数百枚)。
德国人对钢轨进行了有效的伪装,还设置了大量的假目标,很多盟军炸弹都扔在这些假目标上面了。
一些轰炸造成钢轨的损坏,也很容易被修复(更换几节备用钢轨就ok)。
轰炸唯一起到的作用,就是全面破坏了运输导弹的铁路和公路。后方生产好的导弹,需要好几天才能送到发射基地。这段时间,发射人员只能傻傻的等待。
由于轰炸效果不明显,对于V1飞弹的拦截,主要倚靠后面三道防线。
第二道,就是海峡附近的英国战斗机。
这是最有效的手段,难度也最大。
V1飞跃海峡的时候,速度大约是547公里/小时,相当于英国主力战斗机喷火式(584公里/小时),飓风式(511公里/小时)。
但飞跃海峡之后,V1飞弹时速会增加到高达644公里/小时,超过英军战斗机的速度。
也就是说,英军主力战斗机,大约只有6分钟的时间对V1飞弹进行拦截和射击。
一旦超过这个时间,战斗机就无法继续追踪。
大家想想知道拦截难度之大。
6分钟内,要在漆黑一片的广阔海域上空发现飞弹,还要发动攻击,谈何容易。
英军战斗机为了拦截V1,不惜一切代价的提高自身飞机的速度。他们拆掉了飞机所有装甲和多余的部件,连后视镜都拆掉了。有些飞行员为了最大程度提高速度,甚至把飞机表面的油漆都挂掉了,磨光蒙皮,使用最好的航空汽油。
这样让飞机速度提高20到50公里,勉强可以超过V1飞弹在海峡上空的速度,可以追上并且进行多次攻击。
---------德军采用轰炸机空射手段发射V1飞弹,这种方式让盟军几乎无法拦截。但是,这种发射的代价很明显,导弹的精度和发射成功率急剧下降。
即便这样,拦截难仍然相当困难。
首先,黑夜中发现V1基本都要倚靠雷达的引导。但,地处山区的英军雷达(防止德军轰炸)覆盖面积有限,对V1这样小且以900米以下低空飞行的目标追踪能力不佳。
发射到英国的1万枚V1飞弹,英军探测到的仅有百分之七十左右,大约7000枚。
其次,盟军飞机就算发现V1导弹,仍然面对很大的问题。如果在较远距离射击,在黑夜中很难击中目标。如果在较近距离,一旦V1导弹被击中爆炸,其巨大的战斗部往往将战斗机摧毁。
仅仅在拦截的最开始6周,英军有37架飞机受损,5架坠毁。
整个二战中,英军战斗机部队共击落了1846枚V1飞弹。大约占到德军发射总数的百分之二十,战绩马马虎虎。
最后一道防线,就是拦阻气球网和高炮部队了。
气球网没什么可说的,部署面积虽大,效果不明显,只拦截了232枚V1导弹。
高炮部队就是最后防线,英军有着全世界最有效的高炮部队,这也是残酷空袭经历磨练出来的。经过多次大规模调整部署,数千门高炮最终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在整个二战期间,高炮部队共拦截了1878枚V1飞弹,也约占到百分之二十。
不过,英国军方一些军官对高炮拦截效果有严重的质疑。他们指出很多高炮击中V1以后,V1爆炸后的残骸仍然落入伦敦,造成同样严重的损坏。
不管怎么样,高炮仍然是相对有效的拦截方式。
针对英国人的拦截,德国人很快推出了新的发射方式,让英国人焦头烂额。
他们利用亨克尔He 111s型轰炸机搭载V1导弹,从空中进行发射。每架战斗机可以搭载一枚飞弹,这种发射方式,让V1导弹可以在任何地点发射,从很多方面刺破了英军现有防空网。
英国空军被迫扩大巡逻范围,在海上四处寻找德国轰炸机,但这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7个月内,德国人成功的从飞机上发射了1200枚飞弹,而英国人能做的就是击落了16架德军轰炸机。
缺点
1. 精度差
--------俯冲向目标的V1飞弹,它有800多公斤高爆炸药,威力相当巨大。
V1导弹限于当时的技术,采用的是简单的惯性制导,也就是通过简单的机械工具,通过初期计算飞行时间,之后控制导弹实际飞行时间和计划的时间相吻合,然后使得导弹下落,击中目标。
这种制导方式显然是很不准确的,导弹飞行时候,会受到非常多的影响,造成大的偏差,最常见的就是大风。受风阻力和气候变化影响,很多导弹到了预订爆炸时间,甚至离伦敦还有几十公里的距离,就提前爆炸了。
况且,就算完全没有任何因素影响,导弹飞行到目标上空的时候,也有644公里/小时的高速,也就是每秒钟差不多要飞行200米。
而当时的油路切断器是机械工具,切断油路需要至少好几秒的时间,往往有数秒的偏差。一旦有偏差,导弹就已经偏离目标数百米,不可能准确击中目标。
由于制导技术的落后,V1飞弹一般偏差有3000米(3公里)。换句话说,如果单纯根据命中几率来说,V1导弹想攻击一个战术目标,比如一个数十米长度的兵营,要发射数万发,才有可能1发击中。
就算差不多40年后的海湾战争,伊拉克使用偏差300到1000米的飞毛腿导弹,仍然无法精确打击敌方目标。根据偏差率估算,飞毛腿要发射 至少4000枚,才可以击中一处战术目标。所以飞毛腿只能采用类似于德军的无目标战略轰炸,战果较低。比如向以色列发射的40枚飞毛腿,仅仅造成4人死亡。
而飞毛腿的精确要高出V1飞弹10倍,尚且如此,V1飞弹就更别说了。
所以说,V1飞弹只能做为战略武器,轰炸伦敦这么大的城市。方圆上百公里都是城市,房屋和各种公共建筑都相隔不远,有很多人口密集的居民区。
如1944年6月18日,一发V1飞弹落在惠灵顿军营,当场造成121人死亡,伤数百人。但是,这样的高效能毁伤是很少的。战后统计,V1导弹要每发射5枚导弹才能造成3人死亡。
V1飞弹只具有战略轰炸的价值,而不具备像今天战斧巡航导弹一样的战术能力。
而所谓的战略轰炸来说,V1飞弹的命中精度较低,无法相对精确打击英国的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军事目标,也无法打击军事战略目标。
它只能倚靠庞大的数量,进行无目地的轰炸。
为什么V1飞弹的使用有这么大的限制,主要还是技术上的落后。
现代巡航导弹的导航技术为:飞行初段采用平台惯性导航,中段为平台惯导+地形匹配+卫星导航,末段为平台惯导+景象匹配导航。
其中中断的地形匹配,需要极高的技术手段。在巡航导弹发射前,要对被攻击目标以及沿途经过的地形地物特征进行卫星或航空拍摄。在地形匹配飞行区域内选 出一条合适的飞行路线,并在多个匹配区域内预先侦测地形高度并绘制出数字地形图,将卫星拍摄的照片放大成与巡航导弹飞行高度相对应的图像,然后把上述资料 编成相应软件存入弹上计算机。这两项工作量大而繁琐,需要大量硬件设备支撑,先后耗时近一个星期左右才能完成。
卫星导航则需要先进的GPS技术,而末段的景象匹配要求更高,需要首先获取飞行实际位置偏差和相对预定航线的航向偏差,也就是获得实测图和参考图之间的旋转变换参数。
即使今天,很多世界发达国家仍然没有掌握这些技术,更不用说60多年以前的,听都没有听过计算机、卫星的纳粹德国了。
要知道在1944年,V1的制导技术已经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2. 毁伤效果较差,故障偏多
--------巡航导弹飞行相对稳定,速度快,高度低,如果不列颠空战期间就使用这种武器,德国空军就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损失。
V1飞弹实行的战略轰炸,并非精确的战略打击,而是通过无目标大规模轰炸,造成敌方大城市和居民的大量损失。这让敌方感觉无法承受这种损失,被迫议和或者投降。
最好的例子就是德国攻打欧洲初期的若干轰炸,迫使荷兰、丹麦等国投降。
另一个例子就是两伊战争,双方各向对方发射上百枚飞毛腿导弹,导致对方主要城市重大损失,各伤亡数万人(基本是普通平民),毁伤上千栋建筑物,但实际损伤的军事目标几乎没有。由于感觉这样打仗代价太大,双方最终被迫停止战争。
V1飞弹即使远远脱离目标,100发内也会有30发击中或者波及一些伦敦的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如果进行的是诸如苏芬战争、中苏中东铁路之内的局部战争,双方只是争夺部分领土和特权,飞弹作用会很大的。如果是全面战争,飞弹造成的损失还达不到让一个国家屈服亡国的地步。
以V1飞弹的精度来说,要想炸毁伦敦这么大的城市,至少需要发射数十万枚。而V1飞弹发射到伦敦的,一共只有不到3000枚,自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效果。
经历了6年战争的英国已经接受了巨大的损失,V1导弹威胁虽大,不过数万人的伤亡这种损失,还没有让英国人感到无法接受。
V1导弹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是无法扭转战局的,也不能迫使英国人投降。
另外,V1飞弹的机械故障也偏多,一些技术不成熟。
发射向英国的1万500枚飞弹中,约有2000枚发射后几分钟内就自己坠毁掉,没有飞过海峡,占发射总数的百分之二十。
这个故障率,显然太高了。
而通过飞机进行空中发射的1200枚飞弹,能够成功飞到伦敦的只有66枚,成功几率仅有百分之五,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如此低的成功率,说到底,还是技术问题。
在1944年,V1飞弹的一切技术都是划时代的,能够达到这样,已经算是很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