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曼弗雷德·阿尔布雷希特·冯·里希特霍芬男爵(德语: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2年5月2日-1918年4月21日)是一名德国飞行员,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外号红男爵(der R
曼弗雷德·阿尔布雷希特·冯·里希特霍芬男爵(德语: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2年5月2日-1918年4月21日)是一名德国飞行员,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外号红男爵(der Rote Baron)。他也是战斗机联队指挥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击落最多敌机的战斗机王牌,共击落80架敌机之多。里希特霍芬出生于贵族家庭,亲戚中有许多知名人士。
二战德国为什么没有大型远程轰炸机?
其实纳粹上台之后,几家实力雄厚的德国航空企业,容克斯,武尔夫,容克斯,梅塞施密特都推敲过远程战略轰炸机的方案,二战爆发后,希特勒推断,美国迟早会加入欧洲战场,所以早在1940年,德国“帝国航空部”就开始启动了美利坚轰炸机项目,将性能指标和招标书发到了德国各大飞机制造企业。
先后有六个方案参加了“美利坚轰炸机”项目的招标,福克沃尔夫的FW300,容克斯的JU390,以及梅塞施密特的Me264相对传统,接近于后来盟军的B17,兰开斯特等四发引擎远程轰炸机,但霍顿兄弟的HOXVIII则是远超于时代,外形接近今天美国空军B2隐形轰炸机的“飞翼”造型,阿拉多公司也提交了6发引擎的E555方案,而飞机设计师欧根.森格尔的银鸟方案则更为先进,直接从远程战略轰炸机“跃升”到了空天飞机这一21世纪都未必能实现的前卫领域!
最终容克斯公司的JU390雀屏中选,但此时,战争局势对于德国已经恶化,本土防空的紧迫需求迫使德国将产能彻底向战斗机倾斜,最终使得纳粹德国的远程轰炸机项目,只留下几架原型机和一堆充满天才构想的图纸。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夭折的方案的细节:
1.梅塞施密特me264:
原型是公司内部研发的p1061项目,原本是一种大型远程运输机,在“美利坚轰炸机”招标任务下达后,紧急改为轰炸机项目,1942年7月,3架Me264原型机开始建造,1942年12月23日,第一架V1原型机进行了试飞,原型机翼展43米,机长20米,高4.3米,双垂尾翼,采用4台Jumo211J引擎,气动外形简洁流畅,与日后大名鼎鼎的美国B29空中堡垒非常相似,采用前三点起落架,乘员六人,载弹量4.5吨,最大速度545公里/小时,最大航程15000公里。
在此后一年的试飞中,me264多次出现各种故障,客观地说,这也是大型远程飞行器研发中的必然现象,美国的b29研发历程也耗费三年,同样事故不断,但不同之处在于,时间在盟国一边,资源优势的盟国一边,在战场上逐渐处于劣势的纳粹德国已经没有本钱和耐心等待me264的问世,终于,1943年5月,帝国航空部向梅塞施密特公司发电,要求终止me264项目,希特勒本人也承认,以德国现有的航空工业制造能力,让少数大型轰炸机跨越大西洋轰炸美国东海岸,除了象征性的骚扰与挑衅意义,别无实际效果。
在被终止后,梅塞施密特公司依旧进行了一段Me264的后续开发,代号 P1085,这个方案在机身上了安装4台BMW801E发动机和两台jumo004C喷气发动机,载弹量提高到5.6吨,虽然由于起飞重量增大,航程缩短至11200公里,但最高时速提高到了656公里,在自卫武器方面,包括四座遥控双连Mg131航炮炮塔
2.容克斯公司JU390方案:
容克斯公司对大型飞机研制的经验同样丰富,从1936年开始,容克斯的Ju89原型机就已经试飞,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推出了JU90方案,原本是为了当做汉莎航空公司的大型远程客机,动力系统为四台戴姆勒奔驰DB600A1引擎,1937年8月试飞,创下了两项飞行高度世界纪录,然而JU90项目时运不济,使用的DB600 A1引擎被指令优先用于bf109战斗机,但其中几架原型机被改成了大型运输机,参与了入侵挪威的行动,在这基础上,容克斯公司正式推出了大型军用机JU290,作为运输机和大型侦察机用途。
在参与“美利坚轰炸机”项目竞标后,容克斯的方案相对保守,就是充分使用ju290这个现有成熟产品,变成六发发动机型,代号Ju390,由于其方案成熟,使用的生产设备和工时最少,所以得到了帝国航空部的青睐。Ju390方案采用6台BMW801D引擎,机长29米,最大速度450公里,1943年10月试飞成功,但短短几个月后,由于盟军针对德国本土的战略轰炸骤然升级,纳粹德国航空部宣布航空企业终止一切大型轰炸机项目,全力投入战斗机生产,所以JU390项目也随之终结。另外,根据一些未经证实的历史研究著作宣称,在1944年1月,JU390原型机曾横跨大西洋,飞到了距离纽约仅12公里的美国东海岸,其目的是为了给同样在酝酿中的德国原子弹投放提供必要的飞行投弹测试。
关于阿拉多公司的E555方案,手头资料不是很详细,希望日后积累更多内容后再向大家介绍,另外关于霍顿的“飞翼”方案请大家移问题下,本人的回答。
最后再来看看震古烁今的空天飞机“银鸟方案”
(“银鸟”携带核弹轰炸纽约想象图)
银鸟之父,是奥地利主营宇航科学家欧根.森格尔,与其他传统方案不同,森格尔的方案,是采用火箭发动机起飞,将飞行器发射到大气层边缘,然后沿着大气圈上不进行一系列连续“亚轨道弹跳”从而实现超远距离续航。
当然空天飞机的难题,在于发动机和机身一体化设计,空天飞机以超高因素在大气层中飞行时,空气阻力将急剧上升,所以机身必须高度流线化,传统飞行器的机翼下吊引擎模式完全不可使用,所以森格尔“银鸟”方案的机身,如同一颗子弹,带有一对短机翼,双垂尾位于机体末端,到了30年代末,森格尔又改进了这一方案,机身被改良成“熨斗式”即底部平坦,上部为半圆柱,油箱位于机身内,旁边是两个大型液氮容器,机身尾部是推力高达100吨的主火箭发动机,和两台辅助火箭发动机,前三点起落架,可以携带一枚3吨重的巨型自由落体炸弹,由于“银鸟”方案的飞行高度,速度均无与伦比,所以也不用费心配置自卫武器。
银鸟和V1导弹一样,将借助长长的滑轨起飞,到达1500米高度时,抛除助推火箭,自身的火箭发动机点火,在8分钟内达到145公里的高空,速度高达2万公里/小时(接近第一宇宙速度)
进入亚轨道后,银鸟开始平飞,在4万米高空,由于激波作用于机体,获得额外升力,飞机就开始像在水面上打水漂的石块一样,不断获得加速度,“弹跳”前进,根据设计,银鸟飞行距离将超过25000公里,只好航线得当,可以实现从德国本土起飞,轰炸北美任意一处目标之后,再横跨太平洋与欧亚大陆返航。
为了给银鸟设计性能比最高的燃料,森格尔发现,通过在石油燃料中使用金属散布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燃烧推重比,他先后试验过铝,镁,铍等不同燃料,虽然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实验不算成功,但这条路是正确的,后来美国使用的SR71黑鸟超音速高空侦察机的专用燃料JP7也是走的油料混合碳氟化合物,氧化剂以及銫的配方。
遗憾的是,银鸟的设想虽然空前绝后,但技术瓶颈使得这个设想不仅在二战那个年代不可实现,而且在技术相对发达的今天,也没有完全攻克。首先一个就是材料的绝热问题,由于多次出入大气层,与空气差生摩擦,机头温度将高达1800度,在今天,科学家们可以使用各种神奇的复合材料,比如钛硼合金,碳化硅材料来进行试验,但在森格尔的年代里,则完全没有这些先进材料,即使森格尔能够造出原型机,也必然在升入亚轨道前就应剧烈的空气摩擦而自行烧毁。另外一个问题是,在超高音速下投掷自由落体炸弹,今天被证明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炸弹仅靠自身重力下落的情况将在这种高速中不能实现,炸弹会紧紧吸附在机身上!另外,银鸟的造价与维护开支肯定是天文数字,拿来投掷常规炸弹肯定是效果过低,所以只能拿来投掷核武器,当然,众所周知,德国的核武器研究进度较之美国,研究方向,进度等等各种都难以望其项背。
战后,森格尔前往法国,继续追逐自己的太空探索之梦,并为法国主持了“三叉戟”火箭助推喷气战斗机方案,1949年,他与其他欧洲宇航科学家创建了国际宇航联盟,并担任第一任主席,随后他回到德国,成为斯图加特喷气推进研究所主管,以及担任柏林技术大学教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中,这位富于想象力的科学家已经在推敲另一种更为大胆的宇宙航行动力模式“太阳帆”
二战中德国其实也有自己的重型轰炸机,比如HE177、HE277、JU290、ME264等等,但是数量太少,而且性能不佳,没能形成美国的B17、B29那样的战斗力。
纳粹上台后,意图重整德国的军事实力,受制于资金和技术,只能紧着战斗机、轻型轰炸机等发展,而此时德国其实也有战略轰炸思想派,主张发展重型轰炸机,但是由于各种问题迟迟无法占据主导地位,当时德国空军还是战术轰炸思想占据优势,因此重型轰炸机等自然很难发展。
后来的西班牙内战中,德国空军尝到了战术轰炸的甜头,更是不遗余力的发展俯冲轰炸机、战术轰炸机等,充当飞行的炮兵。后来的不列颠之战中,德军开始尝到没有重型轰炸机的痛苦。苏德战争中,面对苏联后撤的大量工厂,以及后方的战略目标,德国空军由于战机航程有限无法打击。
于是德国开始发展重型轰炸机,但是德国本身的航空工业技术水平就不是很好,所以发展这种大型战机很是吃力。最初是HE177重型轰炸机,但是该机性能不佳,可靠性极差,不堪实战。后来又推出了HE277、JU290、ME264等等多款型号的重型轰炸机,但是都存在着数量不足或者性能不佳的缺陷,而且战争后期德国本土已经遭受打击,而且制空权已经丧失,更迫切需要战斗机去夺取制空权,这些少量的重型轰炸机也因此失去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