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当然是相当牢靠,就跟二战时期所有相同厚度的玻璃一样牢靠!就是说你只要舍得买那么厚的玻璃做窗户,你的窗户也同样牢靠。当然,人家是军工产品,窗框架子,安装工艺肯定比民用的牢靠,但
当然是相当牢靠,就跟二战时期所有相同厚度的玻璃一样牢靠!就是说你只要舍得买那么厚的玻璃做窗户,你的窗户也同样牢靠。当然,人家是军工产品,窗框架子,安装工艺肯定比民用的牢靠,但玻璃本身,就真的就是那么一回事。那不就是普通玻璃吗?对了,就是普通玻璃,也许在那个年代不算很普通,但肯定比不上如今的汽车挡风玻璃。轰炸机机首的玻璃,就是给机首机枪手挡风,然后利用玻璃的透明度获得尽量广阔的观察视野,那个时代的空战,肉眼观察实在是太重要了,空军招兵时,眼神好视力佳是一个极大优势。二战时期整个人类的工业水平摆在那里,材料技术才刚刚开始萌芽。要知道二战刚开始,胶合板机身,蒙布机翼都还没淘汰呢,有的战斗机驾驶员都没蒙舱盖,等轰炸机机首加装玻璃机枪舱,已经是空军技术在发展了。到二战后期,金属机身的飞机逐渐成为主流,但是老实说,金属机身真正遇到攻击时,牢靠程度也说不上比机首那个玻璃舱强到哪里去,前几年有个进口网游的宣传视频做的很不错,其中一段是苏联女飞行员拼命垂直拉起,后面纳粹飞机也垂直拉起,尾随攻击,一颗子弹从舱盖后方射入,从女飞行员脸侧穿过,击穿前舱盖飞了出去,溅射的碎玻璃划伤女飞行员的脸,画面精彩唯美,可惜真的空战里不可能,航空机枪、机炮子弹与普通弹药不同,它的钢弹芯不是尖锥体,而是一个圆柱体,出膛时还有铅包裹成圆锥体以保持飞行状态,一但击中敌方飞机,第一次撞击就会撞散包裹钢芯的铅,然后就剩一根手指那么大的钢柱体,在飞机里胡乱翻滚撕扯着飞机里所有它碰到的东西,在动能耗尽前,它会做任何无序动作,就是再也不会直线飞行,所以一枪两洞,当中没有伤到要害这种好事,就别指望发生在飞机上。面对这种攻击,即使美国的空中堡垒,也只是承受能力够强,而不是可以抵御伤害,这时玻璃、钢铁、航空铝材,原本那点材料上的强度区别,也都变得同样的不牢靠,而如果没遭受攻击,普通飞行中,玻璃那点强度也足够牢靠,这种情况下,普通玻璃就普通玻璃吧,在可替代的足够透明,战争年代生产成本还不能过高的替代产品出来之前,牢靠不牢靠,都只能用普通玻璃来做机首舱了。
苏德战场意军突围,北非战场意军殿后,二战中意大利真实表现如何?
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二战意大利军队的笑话,不过意大利军队其实分战前的常备师、黑衫军和殖民地部队三种,其中常备师战斗力不错,其他两种相对差些。而且意大利在苏德战场意军突围这仗还是打的很硬气的,北非意军殿后则是被隆美尔坑了。
意大利参加二战很大程度上只是墨索里尼一个人在嗨,绝大部分意大利人根本不想打仗,也不觉得战争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甚至连意大利军队内部,反战思想也很浓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作战意志就可想而知了。
而更糟糕的是为了壮声势,墨索里尼新组建了很多部队,其中包括了纳粹组织黑衫军。黑衫军虽然有不少和他们的德国同僚一样狂热,但是黑衫军的战斗素养相比党卫军要差的多,因此战斗伤亡很大,这无疑加剧了意大利人的厌战情绪。至于殖民地部队,参考下英军在缅甸的缅甸部队和美国人在菲律宾的菲律宾部队,就知道殖民地部队有多糟糕了。
像被许多人笑话的北非10万意军被1万英军击败,其实这些意军就是黑衫军和殖民地部队。拿这种军队来衡量整个意大利军队的表现,有失公平。
虽然反战情绪严重,意大利的常备师在战场上表现还是不错的。像第二次托布鲁克战役,击败南非第2师的,就是意大利第20军。而当初德军围攻托布鲁克,整整打了7个半月没得手。当然,当时守托布鲁克的是澳大利亚军队,比南非部队要硬气的多,不过起码证明意军战斗力至少比南非军强的多。
还有斯大林格勒意军突围战,3万意军硬是用刺刀杀开一条路,逃回来4千人,这个表现也算可以了。
而且必须注意到一点,意大利因为其工业能力落后,他们的装备其实一直比德国和盟军要差一些。
所以总的来看,意军常备师在二战里虽然比不上德军和苏军的精锐部队,但是其战斗力起码也是中规中矩的。黑衫军则良莠不齐,有些部队狂热而有一定战斗力,有些部队纯粹是混日子。至于殖民地部队,那就不要说了,基本可以划归猪队友行列。
二战中意大利军队相比于德国军队最大的缺点就是作战意志不够坚强,无法做到像德国军队那样在困境中顽强作战,这并不是说意大利军队缺乏勇气,是懦弱之师,更主要是源于意大利军队对自己的武器装备和指挥官的不信任所致,他们的武器装备无法和当面的敌人相抗衡,而指挥官可能比士兵跑的还要快,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意大利士兵的士气瓦解,进而使整个师、军甚至集团军发生崩溃。
首先我们来看下东线战场,意大利第8集团军担负着顿河北线的掩护任务,它的左边是匈牙利第2集团军,右边是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这些集团军和意大利集团军一样都普遍缺乏能够对付苏军坦克部队的反坦克武器,他们自己的反坦克武器都太过落后,而德军援助的一些反坦克单位又不足以支撑整个正面防线的反坦克任务。战役的第一阶段,右翼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遭到苏军的横扫,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防线也要到突破但是没有罗马尼亚军队那么严重,由于其右翼的暴露,意大利集团军也不可避免的要选择撤退,即便它能在正面顶住苏军的进攻。
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崩溃是发生在苏军反攻的第二阶段,不同于之前经营了数个月的坚固阵地,新的防线是临时构筑的野战工事,加之此前仓促的撤退必然导致火炮等重型武器装备的大量丢失,没有了重武器的支撑,意大利集团军的新防线显得更加脆弱,不可能抵挡苏军坦克集团军的主要突击。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部本应早就预计到这一严重情况,并做出相应的改变,缩短意大利集团军的正面防御宽度以增加其防御强度,或者为其配属强大的反坦克单位甚至装甲部队支援,但是这些都没有做。B集团军群司令部也许早就知道意大利集团军的困难,但是实在是没有兵力可调,只能是选择无视这些困难,这给意大利集团军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在苏军的打击下该集团军彻底崩溃,整个防线被苏军摧毁,德军的预备队寥寥无几,被包围的意大利军队大多选择了投降。
北非战场的意大利军队和东线存在着一样的困难,甚至更多,这里许多意大利军队都跟随德军征战了两年多,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也赢得了许多胜利,在作战意志上要强于东线许多,但是在沙漠地带作战,对后勤补给的依赖程度也非常大,甚至关乎军队的生存,连他们生存所必需的水都要通过补给线运来,任何的机动都需要卡车而不是双腿。阿拉曼战役中大部分的意大利步兵和德国步兵单位都没能逃出去,装甲部队抛弃了这些步兵,因为已经没有车辆和燃料来帮助这些步兵单位撤退了,这些单位毫无撤退成功的希望,除了投降别无选择,事实上只有德军一个伞兵旅得以逃脱,那也是凑巧伏击了英军一个运输车队,获得了宝贵的车辆,才得以逃出,这只是偶然事件。
数个战场的同时失败表明这并非只是一些外部的偶然因素所致,而应该在意大利军队自身上寻求原因,他们的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太低,关键的坦克和反坦克火炮已经大大落后,军队的训练水平也不够,没有强化反坦克能力等专业的训练,在现代化的作战中显得茫然无措,也没有日军本队那样狂热的“武士道”精神,这让意大利军队不可能在二战中有所作为,它的背后缺少一个强大的国家工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