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航空名人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老瑞德为什么能在最后说出那么激烈的话后依然得到假释?

作者:Anita 发布时间: 2022-06-05 00:02:24

简介:】我认为瑞德能获得假释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心自由了!
以前他身在牢笼,心也在牢笼之内。
所以以前他在假释的时候一直在证明自己已经悔改,希望能得到假释的机会,让自己获得自由,他以为

我认为瑞德能获得假释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心自由了!

以前他身在牢笼,心也在牢笼之内。

所以以前他在假释的时候一直在证明自己已经悔改,希望能得到假释的机会,让自己获得自由,他以为只要离开监狱,他的心也能从牢狱中挣脱出来。

但是,一个人越想证明什么,往往取得的效果都差强人意。

无一例外,他的两次假释都失败了。

而经过好友安迪越狱事件之后,瑞德真的看开了!他放下了!他放下了想要出去执念。

这就像你苦苦追求的东西得不到,而当你真正放下它的时候,它又主动找上了你!

最后让我们来回味一下瑞德的精彩回答。

要弄明白“老瑞德言辞激烈还能获得假释”这一问题,我们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美式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长篇小说。在该小说中,怕死的飞行员不愿执行飞行任务。依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规定: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那么,问题来了——一旦你提出申请,恰好说明你不是疯子……仔细对比,不难发现:

希望获得假释的瑞德,同样身处于“第二十二条军规”式的逻辑困境之中——

囚禁瑞德是为了惩罚他昔日所犯下的罪责。

同时,瑞德必须向假释委员会证明自己已经改过自新,才能获得假释→越想证明自己改过自新,就越说明自己想逃脱囚禁→逃脱囚禁,则意味着逃避惩罚→想要逃避惩罚,明显不是改过自新应有的表现……

当然,想要摆脱“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逻辑陷阱,瑞德可以直接告诉假释委员会:我根本就没有改过自新!

假如瑞德这么说了,结果嘛……

按照以上逻辑,《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假释委员会,其目的就是以一种荒诞的、虚伪的形式,让所有囚徒能看到“希望”,却怎么够都够不到。

瑞德,就是是掉进这虚假希望编织的梦境中的一只可怜虫!

“小情节”中人物内心的剧烈斗争?在整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中,安迪身处于“大情节”之中——

所有的主要矛盾都围绕着他一个人展开;他与天斗与地斗,最后成功逃出牢笼。

相比之下,瑞德则处于影片的“小情节”之中——

角色性格相对被动、内敛,基本上没有与外界环境发生过剧烈冲突。

但是呢,就像安迪说的那样:“在这里(心底)……总有一些东西(希望)……是高墙关不住的……”

瑞德的心底,并不是没有希望。他表面上抗拒希望的美好,实质上是惧怕失望所带来的毁灭性痛苦!

这是瑞德在申请1957年(入狱30年)那次保释前与安迪的对话。当时,安迪因为私自播放歌剧,刚刚从“小黑屋”里出来。两人对于“希望”的认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为感受过绝望,所以拒绝希望。这是瑞德在被关了三十年后,得到的“经验教训”。

但是,劝人容易,劝己难。

1957年的那次假释申请,瑞德多多少少还是带有一丝希望——

瑞德最后一次面对假释官员时(1967年)无所谓的态度与1957年申请假释时略带讨好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1957年的那次假释,瑞德是不可能通过的!因为,他心中多少还带有一些期望,这从侧面说明:经过三十年的“改造”,他还未被完全“体质化”。

按照肖申克的规矩:想抱着希望离开,那是妄想!

再来看看1967年的、最后一次假释申请——

不抱任何希望,亦看清了假释委员会的丑恶嘴脸,而且瑞德已经重新认知并接纳了心中那个“犯过重罪的小笨蛋”(年轻时的自己),完成了与自己内心的和解。

至此,能否获得假释,对于老瑞德来说,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既然已经接纳了心中那个“犯下重罪的少年”,瑞德也为此被囚禁了40年;同时,身体和灵魂完全被体制化了,“希望”被强行剥夺。

那么,再谈“改过自新”、“后不后悔”这些相关“术语”,就有一些太肤浅、太程序化了。

难怪瑞德会愤怒。

1957年的美国,种*歧视严重吗?

图片来源于“新京网”。

看过《绿皮书》这部影片的小伙伴们应该能体会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黑人在美国的处境堪忧。

举个例子:在当时,很多地方都有“落日小镇”——即天黑后不允许黑人进出的小镇。

再来看一看《肖申克的救赎》中假释委员会成员的肤色——

注意图片中左上角橘色圆圈标示的委员,他的神态和动作表明:还没说话的瑞德,已经被贴上某些不太好的标签……

是的,正是这些白人,在扮演着上帝的角色——由他们来决定瑞德能否获得假释。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肤色就代表了阶级。所以,瑞德在1957年的假释申请,注定以失败告终。

再来看两次假释时面试官的口气:一个是命令式的“坐下”,一个是相对温和的“请坐”。两者的态度不言而喻……

如图,第一次假释申请被驳回的时间是1957年。

综上,影片中瑞德的两次假释申请,境遇和结果的不同,也表达了一个隐藏主题——

1957年至1967年这十年间,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现实情况到底如何,我们不清楚。至少,导演(作者、编剧)是这么认为的……

为瑞德“重生”的剧情做铺垫?在影片中,安迪被囚禁的,只是肉体。他的灵魂,没有一刻不是自由的。

因此,在安迪爬过了那段500码的、黑暗肮脏的下水管道(暗喻婴儿通过chan道)之后,他的肉体重获新生——清清白白的走了出来……

瑞德不同,四十年的牢狱生活,已经“杀死”了他内心向往自由的灵魂,哪怕是获得假释之后,身体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但是,他的灵魂身处,依然是一片死寂……

长此以往,等待瑞德的,将会是老布的老路……

想要获得“重生”,必须做出“向死而生”的决定——违反保释条例,同时,重新点燃心中的希望之火!

于是,瑞德朝着“安迪的承诺”出发,在影片的结尾,他获得了最终的救赎!

结语综上,不难看出:

从整个剧情来看,被“完全体制化”的瑞德,想要获得“重生”与“救赎”,就必须经历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肖申克监狱和假释委员会承担起了囚禁肉体、扼杀灵魂的“重任”。最后一次假释申请,肖申克监狱、假释委员会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所以就把“自由”赏赐给瑞德了。这与瑞德的态度无关。黑人在1957的美国,境遇堪忧。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黑人的社会地位逐渐得到改善。十年后,哪怕瑞德的态度很差,白人委员们还是给予他一定的尊重。经历了四十年的牢狱生活,瑞德已经和自己的内心达成了和解,并接受了当年犯过错的自己。这一点,是达成最终救赎的必要条件之一。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就能得出,言辞激烈与获得假释之间,并不矛盾!因为,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隐藏在其中。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