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航天理论基础?航天器主要在万有引力等自然界外力作用下运动。
航天动力学是研究航天器和运载器在飞行中所受的力及其在力作用下的运动的学科,又称星际航行动力学、天文
一、航天理论基础?
航天器主要在万有引力等自然界外力作用下运动。 航天动力学是研究航天器和运载器在飞行中所受的力及其在力作用下的运动的学科,又称星际航行动力学、天文动力学和太空動力學。航天动力学研究的运动包括航天器的质心运动,称轨道运动;航天器相对于自身质心的运动和各部分的相对运动,称姿态运动;以及与航天器发射、航天器轨道机动飞行有关的火箭运动。航天器的飞行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发射段:航天器由运载器(多级火箭、航天飞机等)携带,从地面起飞达到预定的高度和速度。 运行轨道段:航天器主要在万有引力等自然界外力作用下运动。为了保持预定的轨道,有时需要少量的推力;有时为了轨道机动则需要较大的推力。 降落轨道段:一些航天器需要返回地球表面或者降落在目标天体的表面。这时航天器在火箭推力和介质阻力等作用下,离开运行轨道降落到天体表面。 在以上各个阶段中,航天器的运动都包含了轨道运动和姿态运动两个部分。在运行轨道段,一般可以将两种运动分别求解。而在发射段和降落段,两种运动关系密切,需要联立求解。研究航天器的运动是以牛顿力学和火箭力学为基础的,一般不考虑相对论效应。航天动力学以数学、力学、控制理论为基础。它的研究内容分为轨道运动、姿态运动和火箭运动三个部分。
二、中国依靠什么进入航天的先进强国?
中国是自身的努力,攻坚克难,一步一步进入航天的先进强国的。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钱学森、邓稼先、王礼恒、庄逢甘、梁思礼、崔国良等老一辈的科学家,是他们的埋头苦干,艰苦奋斗,将中国带进了太空时代。
为了成为世界航天强国,中国终于在1992 年, 制定了“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1999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 试验飞船,这给后来的神舟飞船载人提供了基础。
2003,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三、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背景?
中国航天工程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为什么要发展航天技术?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75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1976年5月17日,毛 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而对航天员的挑选则早在1969年就开始酝酿了。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苛刻的各种身体测试。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 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 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
四、中国航天先后顺序是什么?
1、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2、载人航天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3、深空探测-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4、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扩展资料
火箭可以运载并发射卫星上天,而卫星又可以安全返回,这两项成果的取得为载人航天打下了技术基础。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载人航天的研制涉及到天文、医学、空气动力学等数十个学科领域。它的成熟将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关乎一个国家在太空时代的生死存亡。
人类载人航天已有42年历史(1961前苏联实现世界首次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启动后仅用7年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
五、航天科创是什么?
1.航天科创是一种以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为核心,促进相关技术、产品、产业的创新和发展的活动或机构。2.航天科创的主要目的是推动航空航天科技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促进相关技术的转化与应用,提高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核心竞争力。3.如今,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航天科创已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六、ke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著作论证利用火箭实行行星际航行的可能性奠定火箭理论和航天学的基础是哪一年?
从理论到实践:现代航天事业的创造人 航天理论的奠基者: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1935),出生于俄国梁赞州,家境贫寒。他9岁双耳失聪,靠自学完成了中学课程,在极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研究工作。
1903年发表了专著《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论证了喷气工具用于星际航行的可行性,推导出了著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公式。这一公式的创立奠定了宇宙航行的理论基础。在书中他首次提出了使用液体火箭的设想,认为固体火箭推进剂产生的能量较小,而且难以控制,而液体火箭则可以克服这些缺点。
此外他首次论证了利用多级火箭克服地球引力的构想。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提到了宇航服、太空失重状态,登月车等。这些设想和现代太空技术完全一样。 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太阳系。"
七、航天属于什么建设?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9月21日由中国政府批准实施,代号“921工程”,是中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2010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2021年4月,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载人飞船及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完成出厂前所有研制工作,已分批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
基本信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别名
“921工程”
工程简介
1986年,邓小平同志批准实施“863”计划,并把发展航天技术列入其中。当时论证了很多方案,最后专家们建议以载人飞船开始起步,最终建成我国的空间站。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常委会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010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载人航天工程实行专项管理机制。设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作为统一管理工程的专门机构和组织指挥部门,也是工程两总和重大专项领导小组(一组)的办事机构。办公室对内行使工程管理职能,在工程两总直接领导下,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各任务单位开展研制建设和试验任务,在技术方案、科研计划、条件保障、质量控制、运营管理上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寿命的组织管理。办公室对外代表中国政府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航天机构和组织开展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