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航空名人

航天员什么时候进入空间站?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 2023-11-13 02:03:45

简介:】一、航天员什么时候进入空间站?在轨道舱与空间站对接后,方能进入空间站二、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通道叫什么?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通道叫做空间转运仓,它是利用地面卫星发射的方式让

一、航天员什么时候进入空间站?

在轨道舱与空间站对接后,方能进入空间站

二、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通道叫什么?

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通道叫做空间转运仓,它是利用地面卫星发射的方式让宇航员进入指定空间站的。转运仓和空间站相利用接口对接,这样宇航员就可以打开阀门进入空间站内。宇航员返回的时候也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利用转运仓就可以回到地面。

三、中国空间站为何允许国外航天员进入?

一直以来,人类都没有停止过对太空的探索。近年来我国在航天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航天事业也离不开国际合作。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我国敞开胸怀,邀请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加入中国空间站。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批准17个国家参与合作,其中就包括意大利。去年疫情爆发时,我国派出专家组奔赴意大利进行抗疫工作。事后,意大利民众高喊“感谢中国”。如今,意大利率先响应我国的倡议,和我国共同建立太空舱--中意太空舱,这对于中国空间站无疑是如虎添翼。

中国空间站为何批准意大利加入?

其实,早在2017年意大利女航天员萨曼莎来我国学习交流的时候,就已经透露过中意合作的事情了。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中国空间站要和意大利合作?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意大利也是一个航天技术很发达的国家,如果可以技术共享,无疑是双赢的。

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的航天技术在不久前的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就曾经亮相过。在一段视频中,43岁的法国宇航员用萨克斯演奏了一段旋律,这一幕惊艳全球。当时这位宇航员正在国际空间站工作,他身处的穹顶舱,与浩瀚的宇宙,美妙的音乐融为一体。这个拥有超大窗户的穹顶舱,正是意大利研制的。

那么问题来了,穹顶舱是什么?

所谓穹顶舱,指的是意大利为国际空间站建造的一个观察台组件,它是一个可以给航天员提供直接观察机械臂操作的地方。具体来说,它是由意大利著名的阿莱尼亚宇航公司设计并制造的。

穹顶舱高度为1.5米,直径约2米,拥有1个天窗和6个周边窗户。它的所有窗户上都拥有可以活动的遮盖板,灵活性非常强。它不仅可以防止小流星和太空垃圾的撞击,还可以用来远眺地球。不过,它最重要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操控国际空间站上的加拿大臂2。

此前,我国“天和”核心舱曾经在网络上亮相。很多人会发现,3个航天员的睡眠舱里就有3个窗户。但是跟意大利的相比,我国的窗户会小一些。如今我国跟意大利展开合作,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应该也会用上穹顶舱这样拉风的组件。不过,我国与意大利展开合作肯定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穹顶舱”这一独门绝技,而是因为意大利出色的航天技术。

众所周知,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主导的一个目前最大的空间平台。在建设国际空间站的过程中,意大利就展现了不俗的技术实力。据悉,国际空间站有4个关键组成部分。其中“星辰”服务舱是俄罗斯建设的,“团结”号服务舱是美国建设的,另外两

四、天宫空间站航天员名单?

杨利伟 1965 年生 神舟五号航天员

费俊龙 1965 年生 神舟六号航天员

聂海胜 1964 年生 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航天员

翟志刚 1966 年生 神舟七号航天员

刘伯明 1966 年生 神舟七号航天员

景海鹏 1966 年生 神舟七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航天员

刘旺 1969 年生 神舟九号航天员

刘洋 1978 年生 神舟九号女航天员

张晓光 1966 年生 神舟十号航天员

王亚平 1980 年生 神舟十号女航天员

陈冬 1978 年生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

五、航天员进入太空后如何生活?

6月5日,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送入太空。这是中国航天员第九次太空远征,也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

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的关键一战,3名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轨期间经历的飞行工况极为复杂。他们要将空间站由单舱组建成三舱三船构型,首次进驻问天和梦天实验舱,首次利用气闸舱和小臂进行出舱工作,并开展大小臂的联合操作,同时还要完成3个实验舱大量的科学实验,开展科普和公益活动等。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各项任务安排得满满当当,面对的困难更多、挑战更大,这也让他们收获了“劳模”乘组的称号。

12月4日晚,他们成功返回东风着陆场,结束了在轨6个月的太空之旅。

其实他们的生活满满当当,具体都做了什么,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生活记 - 第八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 - 商业航天高峰论坛

六、航天员在空间站待两个月,衣服会不会变臭?

2017年,退休不久的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Scott Joseph Kelly)受邀参观了德克萨斯州哈里斯县的一座监狱,他从一间牢房走出来后告诉采访的记者:“这里有一股味道,让我仿佛回到了国际空间站——那是防腐剂、垃圾和狐臭的混合气味”。

凯利有着一颗标志性的光头,他四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最长的一次在国际空间站里呆了340天,你可以说他是对国际空间站是最有发言权的宇航员之一。

美国退役宇航员斯科特·凯利

凯利不是唯一抱怨国际空间站气味的人,许多在太空工作了半年的宇航员都形容那个地方“像一个可怕的合租屋,很臭,很吵,很乱,没有人能睡个好觉。但你不能离开,必须一直工作”。看起来这与监狱并没有什么两样了。

为什么会这样?美国、俄罗斯和十几个发达国家为了建设和维护这个太空科学圣地花掉了几千亿美元,仅美国宇航局一家每年就要往里投30~40亿美元;它的总质量超过400吨,里边除了昂贵的科学仪器外还有完善的生命支持系统 ;在空间站工作的全是训练有素的宇航员、高素质且专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什么仅仅20年时间,国际空间站就成了脏乱差的典型,成了宇航员的噩梦?

国际空间站内部

我们都知道,在400公里高的太空大气压几乎为零,空间站里需要维持1个大气压强来保证宇航员生存,国际空间站的加压容积达915.6立方米,与一架波音747客机相同。空间站里并不“空”,它安装了大量的仪器设备,真正留给人活动的空间大约只有388立方米。

388立方米的空间大约相当于一套130平米的大房子,听起来似乎很宽敞,然而对于7到9名宇航员而言却并非如此。因为火箭发射技术的限制,空间站基本上是由几米到十几米长、三四米粗的舱圆柱形段拼接而成,每一个舱段都是一个狭窄的小房间,四壁全是各种包裹、嗡嗡作响的设备和凌乱的电线,你在其间穿行需要格外小心。

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

我们可以很舒服地窝在沙发里刷个把小时短视频,但在太空中,十分钟不动就可能被憋死。因为失重环境下空气无法对流,我们呼出的气体会聚集在身体周围,二氧化碳越聚越多,最终导致窒息。

当然你不需要为宇航员担心,空间站里强大的空气循环系统一刻不停地抽取空气,将二氧化碳、水和其它有害气体过滤后再送回乘员舱里,因此在空间站里始终是有“微风”的。空气和水是太空中最宝贵的东西,宇航员们会喝净化过后的汗水和尿液,他们吸入的空气也可能经历过上百次循环。

欧洲宇航员在做吹气实验

国际空间站的再生生保系统极其昂贵,但它并不是万能的。

在空间站的空气中除了78%的氮气、21%的氧气和大约1%的二氧化碳外,还有人通过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排出的其它气体,以及皮肤汗腺散发的臭味,脱落的皮屑与毛发等等。空气循环系统通过活性炭吸附大部分灰尘和颗粒物,却无法去除掉所有的气味,一些臭气长时间在空间站循环。

前文提到国际空间站加压空间体积有915.6立方米,而人活动的空间是388立方米,因为有多达57%的空间被各种设备占据。这些设备内部空间和空隙中的空气极少流动,为霉菌滋生创造了机会。

国际空间站舱壁上的霉菌

由于打扫卫生马虎,或者宇航员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消毒湿巾用于清洁,国际空间站里到处充斥着霉菌,新的宇航员刚进入空间站时总会被霉味困扰,但很快他们就会对气味适应——太空失重使体液涌向头部,宇航员鼻腔充血,于是嗅觉变得不那么灵敏起来。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宇航员在空间站里每天都要进行1~2个小时的身体锻炼,出汗的同时,皮肤也会分泌大量皮脂和气体物质,这些高分子物质一部分随水蒸气飘散到空气中,另一部分会粘在打湿的衣服上。

宇航员每天都要运动和出汗

向空间站输送物资非常昂贵,每送1公斤水需要花费1公斤黄金的价钱,因此水在太空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不允许些许浪费。在驻留空间站的半年里,宇航员只能用湿巾擦拭身体,不能洗脸洗澡更不能洗衣服。他们的内裤需要穿几天后翻一个面再穿几天,运动服更是汗湿了晾干搓一搓再穿。你能想象一个每天运动大量出汗又十几天不换衣服的人,他身上会是什么气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家里试试)。当衣服堆积了大量盐分,几个星期后硬到无法再穿时,宇航员才能将它脱下来,装进塑料袋放进货运飞船里,等待飞船返回大气层时一并烧毁。

一件衣服要穿许多天才能换

尽管宇航员们都很节约,但他们依然每天都会产生相当数量的垃圾:吃剩的食物和包装袋、脏衣服、擦拭后的湿巾,粪便以及浓缩的尿液,这些东西都会装进袋子里再堆到货运飞船的角落,但货运飞船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会离开,于是各种垃圾在袋子里发酵,恶臭的分子在空气中扩散开来。

宇航员介绍大小便收集器的使用方法

有朋友说,在太空中由于没有重力,衣服不会贴在皮肤上,因此不容易脏。这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自欺欺人的说法,事实上只要你细心观察任何一张宇航员的照片,都不难发现他们的T恤会贴着皮肤,并且汗液、皮脂、皮屑以及其它脏东西同样会吸附在衣服上,即使它们掉落,也一样会漂浮在空气中,聚集在角角落落里发霉变臭。

从2000年11月第一批宇航员常驻太空算起,国际空间站已经服役了22年,尽管在此期间多次升级改造,但空间站里脏、臭和霉菌问题始终无解。好消息是它很快将服役期满,到时候欧美宇航员就再也不需要忍受那监狱一般的难闻气味了。

参考资料及图片来源:

《每日邮报》:“美国宇航局宇航员斯科特凯利透露国际空间站有‘垃圾、防腐剂和狐臭’的气味,并说这让他想起了监狱的味道”

《科学》:“国际空间站是潜在危险细菌的家园”

《卫报》:“臭气熏天、死皮细胞泛滥:国际空间站上的生活”

http://WHYY.org:“探索时空恶臭的连续体,以前没有鼻子去过的地方”

NASA:国际空间站事实和数据

维基百科:国际空间站

七、三位航天员进入宇宙空间站给我们什么启示?

中国航天员顺利进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为国际空间之后第一个由一个国家独立完成建造并投入使用的空间站。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了不起的成就,除了创新的重要性,透过这件事情,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各取所需是合作的起点,实力对等才是合作的基石。中国人为什么要自己建造空间站,为什么不选择合作建造,国际空间站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空局(11个国家)共16个国家参与研制,没有中国,别人不带咱玩。有些事情不是你想合作就一定有人愿意伸出橄榄枝,你得硬气,有些人不要什么都想着整合资源。商业上找合作伙伴,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没有人愿意跟你合作,除非别人另有图谋。

合作中往往有竞争又有合作,审时度势,进退得当。有时候别人也愿意合作,未必就能一直合作下去,俄罗斯前不久宣布将在2025年退出国际空间站合作项目,并将建造自有空间站。这种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里,缺心眼的不做任何防备预案是危险的,千万小心对方的各种障眼法让你放松警惕,与曹操煮酒论英雄吓掉筷子那会刘备就是这么干的。中国人在造桥、造原子弹等等事件中都有这样的情况,创业者需要联合更多力量,但也不能过于寄希望于合作者。

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搞清楚发展哪些核心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是产品,也可能是渠道、也可能是资源。微软、苹果等都是以产品为核心能力,淘宝是一个赋能商家的渠道之王,国字头的企业强在资源。作为一个小创业公司,过去的半年里,我们在内外交困中,探寻自己的核心能力。

我们一直想从过去的团建、趣味运动会等小业务转型,过程中发现原有的业务还法完全放弃,毕竟还能有或多或少的一些收益和现金流,不得已,只好回过头来加强原有业务的基本能力,补充策划执行团队,这也是很多创业者面临的窘境,缺人缺钱缺资源,却看不上当前的业务,怎么办?

没有寻找到新的增长点时,不要断崖式的调整业务。冒失行事就失去了基本点,成了无源之水,很容易干涸枯萎。同时要从第二曲线的角度出发,不要看着挣钱的项目就去做,还得盘点自己的团队资源、能力,从原有的业务中去生发出新的业务。贸然上马一个完全看上去很挣钱,但有没有足够经验的项目是难于成功的。王健林做电商就是一个反面典型,而奈飞无论是租影碟、还是网络电影、还是自己拍影视剧都是围绕满足客户的同一种需求去做的。

八、中国空间站航天员运动多久?

为了完成空间站外的维修和维护任务,航天员需要穿上舱外航天服,进行舱外活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太空行走”。

由于舱外航天服里边携带的氧气和水的数量有限,加上航天员体力精力限制,每次出舱活动的时间基本不会超过8小时。若是任务简单,可能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并返回。但是在每次计划内出舱前,航天员却要为此进行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准备。

中国新舱外航天服

为什么太空行走前要准备这么久?难道是中国航天员“业务不熟练”?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出舱前需要做些什么?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太空行走的话题。

太空行走是一项复杂且危险的工作,由于近地轨道环境恶劣,不仅没有空气、没有气压,还要在短时间里多次面对正负100多度的高低温交替,太空中各种宇宙射线和微流星也时刻威胁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航天员出舱时需要穿上厚厚的舱外航天服。

翟志刚舱外活动

出于安全设计,航天服很笨重,里边有氧气和水袋,航天员可以通过头盔里的吸管喝一点水,但没办法吃东西,如果任务复杂,你得饿着肚子在太空里连续干8小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不能上厕所,一切都要解决在成人尿裤里,你能想象那里边的气味……所以太空行走一点儿也不浪漫。

对航天员的折磨早在出舱前一天就开始了,负责出舱任务的航天员要提前24小时将自己关进气闸舱开始“闭关”,吃喝拉撒都在里边解决(否则要全站减压,代价很大)。之所以需要一天时间,倒不是因为穿航天服有多么复杂,也并非航天员杂七杂八的破事儿多,他们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减压。

中国航天员地面训练

我们地球表面的大气压是101千帕,这个压强通常被称作“1个大气压”,空间站跟地面一样也维持在1个大气压左右。但是舱外航天服里边的空气压强并没有这么高,出于多方面考虑,航天服里的压强被限制在29.6千帕,不到海平面气压的30%,比珠峰顶端的气压(33.8千帕)还低。

从1个大气压突然降到三分之一压强,人肯定是受不了的,会得减压病,所以得慢慢来,一点一点地降压。出舱航天员进入气闸舱后,先关闭所有舱门,再将气闸舱里的大气压力缓慢降到70.3千帕,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4小时。气压下降意味着人呼吸的氧气减少,所以在减压的同时需要适当增加气闸舱里的氧气供应。在这一天里,航天员可以最后调试和检查航天服、做一些出舱任务的技术准备。

出舱前预吸纯氧

到了出舱前1小时,航天员开始戴上氧气面罩,预吸纯氧,把体内的氮气排除干净。随着舱内压力的进一步降低,航天员需要在15分钟时间里穿好航天服,并呼吸航天服里的100%浓度纯氧气。

细心的小伙伴肯定会发现一个严重问题:纯氧有毒啊!难道航天员不怕中毒?

纯氧有毒是真的,航天员不怕中毒也是真的,因为纯氧中毒它是有条件的——当我们吸入的氧气分压超过0.3巴(30千帕)时,氧气会对细胞产生毒性。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我们吸入氧气的分压为0.21巴(21千帕),如果空气里的氧气增加50%,我们长时间呼吸就会对身体有害。但请注意这里有一个“分压”的概念,大气压强降低,空气中氧气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氧气的分压也会随之降低,反之亦然。

出舱前准备

由于航天服里的总气压只有29.6千帕,即使装的100%氧气,它的氧气分压也不会超过30千帕的安全线,因此航天员连续8小时呼吸纯氧也是安全的。

航天员之所以大费周章地耗费一天多时间做出舱前准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出舱之后能安全地呼吸纯氧。那么呼吸普通空气不行吗?

我们知道舱外航天服的空间是有限的,氧气只占空气的21%,这意味着需要额外携带多4倍体积的氮气。氮气对人体没有帮助,它只在标准气压下降低氧气分压,而当气压下降时,氮气就变成一种有害气体。舱外航天服里的空气压力不到标准气压的三分之一,一个重要原因是航天服的安全性——气压太大容易撑破;另一个原因是如果里边的压力太大,航天服变得很硬,航天员的活动会更困难。

俄罗斯宇航员准备出舱

现在你知道了:

航天员之所以在出舱工作前耗费24小时甚至更多时间进行准备,并不是业务不精,而是需要防止减压病。舱外航天服里的压力只有地面气压的30%,并且体积和承压能力有限,航天员在太空行走过程中呼吸纯氧,这些都需要比较长时间来适应。当然,如果是应急出舱活动,这个适应时间将会大幅度压缩。

中国航天员检查飞天航天服

事实上,当航天员连续工作几个小时,饿着肚子精疲力尽地回到气闸舱后,他们并不能马上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因为舱内升压也需要一段时间。当然啦,中国航天员更有福气些,他们的航天服里准备了少量棒状食物,饿的时候低头用嘴一叼就能吃上。

航天员们非常辛苦,这是一个光荣和充满挑战的职业。让我们向中国航天员致敬!#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

九、中国空间站首位女航天员?

王亚平

2013年6月11日10时,全国8万余所中学的6000余万名师生同时看到了这一幕。王亚平在距离地球超300公里的天宫二号,完成了我国第一次太空授课,也成为了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

王亚平,1980年1月生,1997年8月入伍,2010年5月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3年6月,她圆满完成神舟十号飞行任务。2013年7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王亚平“英雄航天员”称号。

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女性航天员更大的付出。王亚平的训练内容、强度,和男航天员没有区别。

模拟太空失重环境下的水下训练,一次就是4到5小时,体重会降低一到两公斤。采用离心机,进行8个G的超重训练,相当于八个自己压在身上。

面对极限挑战,航天员可以按下红色按钮停止训练,但航天员大队成立23年来,没有人按下这个按钮。

王亚平,从山东一个种樱桃的小山村出发,一步步成长起来。

十、还有航天员在空间站吗?

有,有六名航天员。

神舟十五号成功发射入轨对接,6名航天员实现了太空会师,这一时刻中国航天已经等了30年之久。作为中国空间站建设的最后一棒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正式使用运营的第一棒,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意义重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共 2 条评论
  • 匿名
    2023-11-13 02:50:01
    让人欲罢不能。
  • 匿名
    2023-11-13 02:40:01
    理解透彻。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