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北京城历史资料介绍?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曾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记载,规模宏伟,规划严整
一、北京城历史资料介绍?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曾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记载,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将军徐达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是由于城池过大,不利于防守,于是徐达决定将北城墙向南移2.8公里,放弃城北的城市建设预留用地。同时用城砖将城墙外侧包砌起来,以提高其防守能力。
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就藩于北平。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之国。
靖难之役
1398年,朱允炆继位,是为明惠帝,改元建文。1399年(建文元年)四月开始削藩,史称“建文削藩”。
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于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又称京城。
1406年(永乐四年),开始筹划迁都北京,并在燕王府基址上营建西内。次年西内落成。
1409年在昌平天寿山营建寿陵。
1416年(永乐十四年)起,开始摹仿南京故宫营建北京宫殿。
1420年,建成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万岁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同时将南城墙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
1421年(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此后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先农坛。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对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将城墙内侧用砖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城池四角建角楼;城门外各立牌坊一座;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部改为石桥,桥下设水闸,河岸用砖石建造驳岸。
整修之后的京城周长45里,形成了极其坚固的城防体系。在京城远郊建设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极城和内长城等防御设施。
北京城建成后,曾多次面临蒙古瓦剌部的入侵。
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议。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开始修筑前三门外的关厢城(三座独立于城门之外的小城),但由于需要拆毁的店铺民房甚多,民情汹惧,工程不久即停止。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决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遗址,四面环绕修筑京城外郭城。
最初规划的外城长七十里,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设城门十一座、敌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置水闸两处,其他低洼地带设置水关八处。
由于工期浩大,在严嵩的建议下改为先修筑南面,将正阳门外的大片繁华市区包入,得到嘉靖帝的许可。后因用兵频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灾后将财力物力集中于宫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没有再筑。
1564年增筑外城各城门的瓮城。嘉靖初年还在四郊新建了地坛、日坛、月坛。
由此形成的北京城布局此后一直延续了近400年。
基本沿袭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设置,将明代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大量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
清朝还在北京城内修建了大量黄教寺庙、王府,并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区。
1911年清朝灭亡后,对北京城池进行改建,为改善交通和修筑环城铁路,先后拆除了正阳门、朝阳门、宣武门、东直门、安定门的瓮城,皇城城墙和东安门。1924年在内城城墙上新开和平门,1937年开辟启明门(建国门)和长安门(复兴门)(这两个其实是豁口)。
1949年之后,对北京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工作。朝鲜战争期间,为便于疏散民众,在内城城墙上增开了东四十条、小街、新街口等豁口。
外城城墙、城门和角楼于1951年至1958年拆除。
中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地安门于1950年代拆除。
内城城门和城墙先后于1965年至1969年拆除。内城护城河的东西南三面也加盖改为暗沟,成为城市下水道系统的一部分。
北京城池遗存的只有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内城护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和西便门两处城墙残余,另外永定门被重建。
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城各有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
又称“京城”、“大城”。城墙高12至15米,底厚20米﹐顶厚16米,上有女墙。有城门九座,角楼四座,水门三处,敌台一百七十二座,雉堞垛口11038个。城外有宽30-60米的护城河。城有九门:
正阳门(前门)
崇文门(哈德门)
宣武门(顺治门)
阜成门(平则门)
西直门
德胜门
安定门
东直门
朝阳门(齐化门)
外城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间增筑。又称“国城”、“外郭”。城墙长28里,高7.5米至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有七门:
永定门
左安门
右安门
广渠门(沙窝门)
广安门(彰义门)
东便门
西便门
1926年(民国十五年),北洋政府在宣武门和正阳门之间开了和平门。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后, 为了使东郊和西郊成为直线道路,又将东单牌楼东面的城墙和西单牌楼西面的城墙切开,开了城西的复兴门和城东的建国门。
皇城长18里,有四门:
南有天安门
北有地安门
东有东安门
西有西安门
紫禁城即故宫,城墙周长3.4公里,有四门:
南有午门
北有神武门
东有东华门
西有西华门
历史变迁
古代,相传黄帝曾和炎帝在北京附近的涿鹿打败九黎部落,杀死了他们的酋长蚩尤,并建立部邑。到了黄帝的第三代,额项曾到幽陵祭枢,幽陵或幽州即北京地区的总称,到帝尧时代才建立幽都,幽都即古代北京。
北京城
公元前一一二二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帝尧后代于蓟,封周宗室召公于北燕;后来燕候吞并了蓟,就以蓟为中心,建立自己的国家。所以从西周到春秋时代,北京都一直叫蓟城。
从晋朝开始,北京改名叫幽州,保存的最早寺院潭柘寺就始建于晋朝。
元大都城简介:在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将统治中心南移到燕京,并在原金中都城址的东北侧兴建了元大都。元大都城的城市规划恪守传统儒家的的都城设计方案和《周礼·考工记》提出的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元大都的皇城,坐落在都城正南方偏西的位置上,以太液池为中心,东岸建有宫城和御苑。西岸建有隆福宫和兴圣宫,以及西苑等。太液池中,另有两组建筑群,一是万岁山上以广寒殿为主体宫殿,二是建在瀛洲上的仪天殿也就是今天团城的位置。皇城内,在大小宫殿之间,还建有各种储物的仓库、服务机构、办事的衙署等。
元大都皇城简介:元大都(1206——1368)皇城的建设参考了金中都的建造特点,元大都的皇城坐落在大都城南方偏西的位置上,以太液池为中心,东岸建有大明殿为主的宫城,宫城后面为御苑。西岸建有以光天殿为主体的隆福宫和以兴圣殿为主体的兴圣宫,以及西苑,在皇城内还建有仿照瑶池仙境的瀛州(今团城),在大小宫殿,还建有负责警卫的宿卫直庐,负责饮食的庖人,酒人之室,负责缝纫女红之室,以及各种储物的仓库,办事的衙门等。
明北京城简介:明北京城,为元大都城向南移动而成,从全城看来呈“凸”字形。是以一条纵贯南北,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置的。外城南边正中的永定门是这条中轴线的起点,之北的钟鼓楼则是着条中轴线的终点。此时的北京城分内城、外城(皇城和紫禁城位于内城之中)。内城分为九门,正南中央为正阳门,在其左侧为崇文门,右侧为宣武门;城东两门为朝阳门、东直门;城西两门分别是阜成门、西直门;城的北面是德胜门、安定门。外城分为七个城门即:正南的永定门,及其两边的左安门、右安门,西为广宁门,东为广渠门。和两座方便进出的小城门:东便门与西便门。
明北京皇城简介:明皇城在宫城的外面,周围18里,有四门;正南为承天门(天安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清改为地安门)。承天门内东西朝房两旁,布置了“左祖右社”的太庙和社稷坛。这样的布置改变了元朝“左祖右社”远离皇城的布局,使太庙与社程坛紧连着皇宫。承天门前有一条宽阔的御道,两旁有联榴通脊的千步廊,组成“T”字形广场。广场两侧宫墙的外面,左文右武,对称地排列着中央政府的主要官署,从而改变了元大都城内中央衙署分散的布置。这样,宫前的中央官署和“左祖右社”,宫后的御苑,宫左的皇史宬,宫右的太液池等,都围在皇城之内。
清北京城简介:清代沿用了明代的内外城和皇城及紫禁城,位置没有变动,只是外城的广宁门与清道光的名字约宁,“宁”字犯讳,所以把广宁门改为广安门。内城分为九门,正南中央为正阳门,在其左侧为崇文门,右侧为宣武门;城东两门为朝阳门、东直门;城西两门分别是阜成门、西直门;城的北面是德胜门、安定门。外城分为七个城门即:正南的永定门,及其两边的左安门、右安门,西为广安门,东为广渠门,和与内城联接处的东便门和西便门。
清北京皇城简介:清皇城就是原来的明北京皇城,四周共四个门,除了正南面的天安门外,东、西、北三面各开一个门,东门叫东安门,西门叫西安门,北门叫地安门。门基为青白石座,红墙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三明间有三对金钉,东西四暗间为值班房,地安门两侧有雁翅排房。皇城内不准老百姓居住,除了南部较大的社稷坛和太庙外,其它也都是供奉宫廷生活和管理皇家日常事务的各衙门机构,如地安门内有内官监、蜡库、米盐库、织染局等,西安门内有西什库、经版库等。东安门内有明英宗住过的小南城,有御用资料库皇史宬、光禄寺和瓷器库等。
二、中国航空历史全部?
1956年,中国航天从零起步,踏上通向星辰大海的逐梦之旅。如今,中国印记早已“踏”上月球,“中国星”在九天之上熠熠生辉。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受命组建的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成立。1956年也被认为是中国导弹梦、航天梦的元年。
1970年,中国用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1975年,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第一次实现人造卫星“收放自如”。
1981年,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成为第四个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99年,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随后“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神州四号”陆续顺利发射升空。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穿越大气层,不远万里为浩瀚星空增添了一抹中国红,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7年,嫦娥奔月再也不是幻想,“嫦娥一号”用相机掀开了月球表面神秘的面纱。
2008年,“神州七号”搭载三名航天员,完成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2010年,“嫦娥二号”获得更高精度的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月壤特性、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刷新中国航天新高度。
2012年,“神州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载人“太空之吻”。
2013年,“嫦娥三号”成为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
2016年,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2018年,“嫦娥四号”带着“玉兔二号”来到了月球背面,开启月球探测新旅程,为人类首次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2019年,新一代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首次完成海上发射,填补了中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海射技术的国家。
2020年7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发射升空,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2020年11月,“长征五号”成功将“嫦娥五号”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三、中国航空 资料及其背景?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2002年10月11日正式成立。中国航空集团公司的中文简称为:中航集团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北京。法定住所: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36号国航大厦。根据国务院批准通过的《民航体制改革方案》,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为主体,联合中国航空总公司和中国西南航空公司,正式组建了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是大型国有航空运输集团公司,是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主要投资企业包括: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集团资产管理公司、中国航空集团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中国航空集团旅业有限公司、中国航空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传媒广告公司、民航快递有限责任公司。
2004年通过股权转让持有山东航空集团48%的股权,同时持有山东航空股份22.8%的股权,成为山航股份实际上的第一大股东。
四、历史资料?
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 “有意的史料”;
(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五、圆明园历史资料?
历史上的圆明园,最初是由康熙赐给其四子胤祯的一座赐园,面积约为30公顷左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时,园内就已是“林皋清淑,波淀停泓”。1723年,雍正即位后,大规模扩建圆明园。至雍正末年,已建成30余处园林风景建筑群,遍布200公顷范围。
乾隆朝时,正值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乾隆集全国的能工巧匠,以空前规模扩建和修造圆明园,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改建并完善了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之外,还在东邻新建了长春等园。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圆明、长春和绮春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园东西宽2620米,南北长1880米,周边外围总长约11000米,共占地350公顷(5200亩),其中水面约140公顷(2100亩)。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它是当时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文化艺术宝库,展示了我国古代封建文化的精萃,同时收藏了各种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和艺术珍品。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10月18日、19日,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为掩盖抢劫掳掠罪行,下令米启尔骑兵团3500人在园内四处点燃罪恶的大火,全园顿时化为一片火海,所有庙宇、宫殿、历代收藏都付之一炬。
六、湿地。历史资料?
狭义湿地(wetland) 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wetland ecosystem) 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
七、澳门历史资料?
澳门历史
澳门发展史
澳门历史是指澳门的发展史,介绍由史前时期到2000年代澳门的历史。
基本信息
中文名澳门历史
内容概述
澳门
世界三大赌城:中国澳门,美国拉斯维加斯,摩纳哥蒙特卡洛(门的卡罗)并称为世界三大赌城。
澳门(Macau),与香港相距三十八海里(七十公里),与广州相距一百四十五公里,原属广东香山县,1553年被葡萄牙人强占,历经400年后,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现为我国特别行政区之一。
考古发现,在澳门的路环岛黑沙的沙丘中出土了许多彩陶、玉器以及石斧等石器,已经被证明是四、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存,同时也被证实是与在我国珠海地区出土的同类文物属于同一文化体系,这说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澳门已经有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里生息劳作。
之后,在澳门也出土了我国商周、春秋及战国时代的各种遗存;但这些只是文物遗存的考证,据史书记载,南宋建炎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宋高宗设立香山县,此时,澳门便隶属香山县,时称香山澳、濠镜澳,而澳门有华人定居,应是在南宋末年,南宋王朝的几十万大军溃退于此,南宋军民便定居于此,同时出现了澳门半岛上名为“永福古社”的沙梨头土地庙。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居住在澳门的居民(来自福建和广东)共同在位于娘妈阁处兴建了妈阁庙,当时的名字叫做海觉寺。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葡国商船来澳,在妈阁庙对面停靠船舶,进行贸易时,葡人询问当地居民当地地名,居民以为是问妈阁庙,于是随口便说“妈阁”,此音经广东话和葡国人两次转音后,就成了现在的“Macau”(广东话为“马交”),而这一名称后来就逐渐成为葡国统治下的澳门的名称。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以要晾晒船上被水浸渍的货物为由,登上澳门半岛,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开始在澳门长期居住,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葡人开始向中国政府缴纳地租,每年500两白银。
中世紀澳門地圖(正面圖)
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居澳葡人组成议事厅(后演变为市政厅),作为管理居澳葡人的行政机构。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澳门设立“关部行台”,是当时中国的四大海关之一。清乾隆八年(1743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澳门的管理,以肇庆府同知(府官的副手)移驻前山寨,设立海防军民同知,用于“专司海防,查验出入渔船,兼管在澳民蕃”。并且把香山县衙移驻到澳门望庆村,专门管理华民与葡人之间的纠纷和案件。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晚清政府兵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葡萄牙也趁机发难,占领了关闸以南的澳门半岛,驱逐中国官兵,并宣布澳门为“自由港”,拒绝交租,并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和清同治三年(1864年)先后侵占氹仔岛和路环岛。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晚清政府与葡萄牙签订不平等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条约规定“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区治理它处无异”,但双方就条约中涉及的勘界问题一直无法达成协议。
民国十七年(1928年),清政府与葡国签订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第四次期满,时中国国民政府照会葡国,声明终止该条约,并于葡国签订了新的《中葡友好通商条约》,条约共五条,没有涉及澳门主权的问题,葡国对澳门的占领没有改变。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并“宣布中国民族的完全自主与独立,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政治上、经济上的一切特权。宣布一切与反革命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无效”,对于澳门问题在未解决前维持现状,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通过和平谈判解决。
1955年,葡萄牙政府颁布《澳门海外省组织法》,擅自将澳门视为其“海外殖民地”;
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确定澳门为旅游区,特准设赌;
1972年,因“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所谓”殖民地“范畴”,因此,在第27届联大通过的反殖民宣言中,中国香港和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划去;
1974年,葡萄牙国内革命成功,宣布放弃海外殖民地,承认澳门是中国的领土;
1976年,葡萄牙政府颁布《澳门组织章程》,规定澳门属于葡萄牙政府管治下的特殊区域,在各方面享有自治权;
1979年2月8日,中葡正式建交,双方就澳门问题达成一致,认为澳门是中国的领土,目前由葡萄牙政府管理,在适当时机中葡两国通过友好协商解决该问题;
1985年,中葡两国领导人认为谈判解决澳门问题的时候已经成熟;
1986年,中葡双方于6月、9月、10月在北京举行了解决澳门问题的前三轮会谈;
1987年,中葡双方于3月在北京举行了澳门问题的最后一轮谈判,并于3月26日,草签联合声明;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总理代表两国在北京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联合声明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同年的6月和12月,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葡萄牙国会都批准和通过了联合声明;
1993年3月31日,第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八、方世玉历史资料?
方世玉,小说《万年青》中的角色,清朝乾隆年间人物,祖籍广东肇庆鼎湖罗隐方家村,父亲方德是丝绸商人,其为方德与第二个妻子苗翠花所生。其上有两个哥哥分别为方孝玉、方美玉,为方德与第一个早逝的妻子李氏所生。[1]
据史料记载,方世玉性情刚烈,自幼就横行乡里,喜欢与其他孩子们打斗。十几岁时,方世玉被父亲方德送到少林派学艺,虽然身形矮胖,但仗着一身不怕打的功夫,每次斗殴时都冲锋在前,两位兄长在打斗中都难免受伤,却只有方世玉安然无恙。
在少林十虎[2]排名中,洪熙官排名第一,其中方世玉名列第二位,不单是因为武功高强,而且本性好勇斗狠。
九、历史故事资料?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兵败,到吴王夫差马鹏处干活,但每天睡柴草、舔苦胆提醒自己复仇。久而久之,夫差不听伍子胥劝谏,不杀反而放了勾践,勾践最终灭了吴国。告诫我们要学会忍辱负重、励精图治。
完璧归赵:秦国想要赵国的和氏璧,赵国蔺相如智斗秦王,最终完好无损的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秦国强大,虽然表面上是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但实际上想巧取豪夺,蔺相如就趁秦国斋戒之日,让随从从小路逃回赵国,保住了和氏璧。
十、关于中国航空航天的资料?
中国航空航天的资料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以下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着陆。
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扩展资料
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