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关于膳食的历史故事?宋哲宗元祐四年一月三日(1089年),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
一、关于膳食的历史故事?
宋哲宗元祐四年一月三日(1089年),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
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
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
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2、太白鸭和李白
唐代诗人李白小的时候跟父亲就住在四川,直到25岁才离开四川。
在四川的时候他很爱吃当地名菜焖蒸鸭子。
后来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宠爱,入京被封为翰林学士。
他以年轻时吃过的焖蒸鸭子为蓝本,做了一道蒸肥鸭献给玄宗,玄宗非常欣赏,将这道菜赐名为“太白鸭”,一直延续至今。
3、西施舌和西施
传说在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西施的美色消灭了吴国,然后越王想接西施回国,但是越王的王后因为嫉妒西施的美貌,害怕她回来之后受宠,便找人将西施沉于江底。
西施死后化为这贝壳类“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人们就把这类贝壳做成菜取名西施舌。
4、饺子和张仲景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告老还乡,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
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向穷人舍药治伤。
他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起煮熬切碎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
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5、光饼和戚继光
福建福安一带有一种地方名吃叫光饼,说起光饼的历史,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
当年倭寇猖獗,行迹不定,忽而蜂拥登陆,忽而呼啸而去,还不时黑夜偷袭,杀人放火。
戚继光率领义兵追杀捕剿,贵在神速,对埋锅造饭,总嫌拖延时间,但又想不出另外的办法。
有一次,戚继光行军途中,有一个老农献上许多中间有个小孔,外边放芝麻的咸饼,以作慰劳。
并且说:“别看这饼光光的,它可以用绳子穿着带在身边,饿时撕下,就可充饥。
”戚继光连声称赞说:“老伯伯,你想得真周到,真要谢谢你了。
有了这光饼,以后行军不会再耽误时间了。”
消息传开,各地百姓都争先做光饼献给军队,“光饼”的名称便从此流传了下来。
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这种叫法如今在福安等地依然保留着。
6、贵妃鸡和杨贵妃
一日,唐明皇与杨贵妃饮酒取乐。
杨贵妃喝的烂醉如泥,突然撒娇道:我要飞上天!玄宗以为她要吃什么“飞上天”,于是命厨师做一道“飞上天”菜献上来,这让厨师们很无奈。
忽然一位厨师急中生智说:“买几只童子鸡来,斩下翅膀,焖煮熟烂,不就是‘飞上天’吗?”当把这道菜呈上来后,杨贵妃吃了一口,连声称赞:好吃,真好吃!因这道菜贵妃极爱吃,于是就有了“贵妃鸡”的美
二、关于河流的历史故事?
大禹治水,曹冲称象,黄河九渡。
三、关于庐山的历史故事?
话说早在周朝初期,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现在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
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的。据说,匡俗在庐山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康山。
四、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他提倡要团结其他国家,来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国,但是偏偏楚怀王听信了小人的坏话,不肯听从屈原的劝告,结果被骗到秦国,关了起来,最後并死在秦国。
五、关于广元的历史故事?
广元古称利州,是一座有4000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据《广元县志》记载,广元在夏朝为胤国治地,周朝为苴国治地。当时苴国与巴国(重庆一带)和蜀国(成都一带)成“三国鼎立”之势而闻名于世。公元前316年,秦吞苴,灭巴,伐蜀。在苴国治地设葭萌县,西魏将葭萌县改为黎州,再后改为利州,直至明朝,广元一直为州、府、郡、路首府,元朝为显示其“德威广播,疆土广大”而改名为广元。并将“川陕行中书省”由咸阳迁到广元。此名沿用至今。
广元以其雄奇灵秀的山水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哺育和吸引了一批著名的历史风云人物。
被著名社会学家陈寅格先生称之为扭转中国中古史方向的“重进士词科之选举,拔取人才……而开启后数百年以至千年后世局”的绝代女皇,伟大政治家就出生于广元,并随父在广元生活了五年多。
以主编《资治通鉴》闻名古今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北宋丞相司马光,小时随父居住广元,居于皇泽寺后西山台读书,还留下不少词句。
刘邦,诸葛亮等历史风云人物曾活动或驻军筹天下大计与广元,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韦应物等也曾在广元留下大量题咏碑刻。
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后,广元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主战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广元当时参加红军的青壮年,有名姓可查的就有47000多人。苍溪,旺苍两地参加红军人员占当时两县总人口的10%。全市先后有数万人为革命牺牲。
六、关于炸鸡的历史故事?
最早的裹粉炸鸡是苏格兰人制作的,但是当时的炸鸡没有调味。19世纪之后,美国南方的黑人将苏格兰的裹粉炸鸡技法与西非的调味技法相结合,促成了美国南部风味的炸鸡,一直流传至今。世界上流行的炸鸡包括美式炸鸡、韩式炸鸡、泰式炸鸡、日式炸鸡、广式炸鸡等。
炸鸡的主要营养成分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胆固醇和钠、钾、磷等矿物质。鸡肉的蛋白质含量丰富,但缺乏膳食纤维与其他水溶性维生素。油炸食品通常热量较高,炸鸡为了保持鸡肉软嫩裹了一层面粉炸制,热量更高。
在工业化养鸡、消毒防虫等关键技术还未成形之前,养鸡业极易受到病虫害冲击,人们一般只在特殊场合,如节日宴席之中食用鸡肉菜肴,包括炸鸡。二战之后,随着工业化养鸡行业的发达,炸鸡的价格随着鸡肉价格一路走低,如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菜肴。
七、关于方程的历史故事?
早在3600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3000年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
一直到300多年前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倡议用xy 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八、关于过年的历史故事?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过年的传说故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九、关于涿州的历史故事?
在涿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自古流传,不知感动了多少中国人。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兄弟,协心同力,共图大事。建有三义宫,即刘备之仁义,关羽之忠义,张飞之仗义,三义宫号称我国以义为主题的唯一寺庙
十、关于风的历史故事?
“神风”
元朝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入侵日本。第一次,召来高丽水兵协助作战,在登陆后就收获一场胜利,未及扩大胜果,晚上就遇上台风,吹翻战船甚多,统帅只好决定退兵。第二次,更集合蒙、汉、韩三军大举分两路入侵,但日军准备充分,人数上的优势填补了装备与战术上的劣势,蒙军在第一战未占上风的情况下,退后休整,并两军会师。谁料再遇连续两天的台风,蒙军几乎全军覆灭,第二次侵日宣告失败。
“神风”一词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