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航空名人

湘军文化?(湘军航空飞行基地)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 2023-05-24 18:32:45

简介:】一、湘军文化?湖南人都喜欢“湘军”一词,湖南湘乡则被称作“湘军源地”。作为湘军发源地的湘乡,前有曾国藩、刘锦棠、王錱、刘蓉等许多晚清湘军人物,后有黄公略、谭政、陈赓、丁

一、湘军文化?

湖南人都喜欢“湘军”一词,湖南湘乡则被称作“湘军源地”。作为湘军发源地的湘乡,前有曾国藩、刘锦棠、王錱、刘蓉等许多晚清湘军人物,后有黄公略、谭政、陈赓、丁秋生等许多与湘军有着渊源的革命先辈。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就是对曾国藩与湘军文化的充分认同。所以,2010年10月27日,湘乡成立“曾国藩与湘军文化研究会”后,请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探讨,认为“红色文化”与“湘军文化”不可分割。

二、湘军首领?

1、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2、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

3、左宗棠,官至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

4、胡林翼,湘军重要首领,官至湖北巡抚;

5、江忠源,楚勇(湘军的起源)首领,官至安徽巡抚;

6、刘锦棠,湘军著名将领刘松山之侄,官至新疆巡抚、兵部尚书;

7、杨载福,本名杨岳斌,湘军水师统领,官至陕甘总督;

8、彭玉麟,湘军水师统领,署两江总督、兵部尚书;

9、郭嵩焘,曾任曾国藩幕僚,官至广东巡抚;

10、曾国荃,湘军重要将领,曾国藩之弟,官至陕甘总督、两江总督;

11、李瀚章,李鸿章之兄,官至湖南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

12、李续宜,湘军悍将李续宾之弟,官至湖北巡抚、安徽巡抚;

13、刘坤一,江忠源手下重要将领,官至江西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

14、沈葆桢,湘军重要首领,官至江西巡抚、两江总督;

15、潘鼎新,湘军将领,官至湖南巡抚、广西巡抚;

16、刘长佑,湘军重要统帅,曾官至两广总督、 直隶总督、云贵总督;

17、毛鸿宾,曾国藩挚友,官至湖南巡抚、两广总督;

18、丁日昌,曾国藩幕僚,负责襄办军务,官至江苏巡抚;

19、王之春,早年为曾国藩部属,历任山西巡抚、安徽巡抚、广西巡抚;

20、刘典,湘军将领,官至陕西巡抚;

21、田兴恕,曾任左宗棠“虎威军”首领,官至贵州巡抚;

22、刘岳昭,湘军将领,官至云南巡抚,云贵总督;

三、湘军抗战电影?

《路漫漫》是由蔡继渭、谷德显执导的战争片,金鑫、赵秀丽、白志迪、唐国强等参加演出。该片讲述了青年农民朱华,从杀富济贫到被官府所逼参加了军队,并在北伐战争中接触了共产党,找到了光明,最后率部起义,奔向井冈山的故事。湖南伢子朱华(金鑫饰)因遭乡绅土豪缉拿,只身投奔湘军,不久升任排长,后因故被胡渊(白志迪饰)保荐进讲武堂学习。

四、湘军口号?

曾国藩湘军的口号:“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湘军内部亲戚故旧相连,确实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骨肉相连。因此,湘军形成了一种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战斗力超强,最终完成了平定太平军的任务

五、湘军三杰?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被称为“湘军三杰”。陶澍同他们三人,特别是胡林翼,关系非常密切。

胡林翼,湘军主要首领,晚清中兴名臣之一,官至湖北巡抚。他文武双全,战功赫赫,可惜英年早逝。

胡林翼

陶澍第一次见到胡林翼时,胡才8岁。那一次,陶澍回老家益阳探亲,顺便去会见当地名士胡律臣(胡林翼的祖父)。胡林翼刚好在爷爷的身边。陶澍一见到胡林翼就“惊为伟器”,心生喜欢,当即把5岁的女儿许配给他,订下一门娃娃亲。

在陶澍悉心指导下,胡林翼各方面大有长进。后来陶澍又聘请学富五车的蔡用锡、贺熙龄等人专门教导乘龙快婿。这些都为胡林翼日后的建功立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氏,湘军名将,晚清重臣,因收复新疆等功绩而名垂青史。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左宗棠

陶澍与左宗棠相识纯属偶然。1836年(道光十六年),左宗棠主讲醴陵的渌江书院。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回老家省亲时路过醴陵。左宗棠受醴陵县令的邀请为陶澍住的馆舍题联。陶澍见对联内容高雅,书法秀美,满心欢喜。他见左宗棠气宇轩昂,谈吐不俗,遂同他说古道今。左宗棠平时喜欢钻研经世致用之学,而陶澍是清代经世致用第一人,所以话题很多。两人竟彻夜长谈。左宗棠本来就仰慕大学问家陶澍,现在又切身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于是对陶澍自然是钦佩有加。从此,两人结成忘年交。

两年后,左宗棠赴京赶考返回时,去拜访陶澍。陶澍以上宾之礼招待他,期间,指着总督的位置对他:“他日君当坐此,名位尚在吾右。”陶澍的话既是对左宗棠才学的肯定,又是对左宗棠的一种鞭策。德高望重的封疆大吏陶澍还将他唯一的儿子同左宗棠的女儿订婚。而家境贫寒的左宗棠此时仅是一个在科场上屡试不中的举人。

从陶澍那里,左宗棠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左宗棠后来建立的一件件丰功伟绩,实在离不开陶澍对他的帮助。

曾国藩,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湘军的创立者,中兴名臣之一。

曾国藩

曾国藩虽然无缘同陶澍见面,但是陶澍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曾国藩与胡林翼是同乡、同学,是志同道合的好友。胡林翼曾经把两套《陶文毅公全集》赠送给曾国藩。曾国藩如获至宝。

曾国藩十分敬仰陶,其许多思想都深受陶澍的影响。陶澍的改革政策、工作方针,都被曾国藩运用到实践中去。

六、曾国藩湘军野史?

据野史记载,当时俘获李秀成时二人有过交流,忠王提议以太平天国全部力量加上湘军,合力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此事真伪难辨,我们只知道曾国藩在捕获李秀成16天后,没有请示上方便匆匆将其杀害,从这点看,也许真有此事,因为,这触及了曾国藩的底线。

至于说到曾国藩杀人如麻,这个就属于战争哲学的问题了,如果我们能理解当年白起和项羽为何要坑杀那么多放下武器的士卒,也许就能理解曾国藩所为了,战争是残酷的,玉石俱焚是战争中最容易发生之事,何况对手是凶悍的,以宗教兴军的太平天国。

这点曾国藩也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虽使周孔生今,断无不力诛灭之理。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想想也是,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那白起难道会将那四十万降卒放回,重新拿起武器来对抗秦国吗,不可能嘛。

七、湘军成名由来?

湘军的起源:最早,这支军队叫楚勇

湘军,是一种现象,代表着汉人士大夫崛起,帮助清朝打灭太平天国。与曾国藩同时,甚至还稍早一点的江忠源、胡林翼、王鑫,以及曾国藩之后的左宗棠、李鸿章,甚至包括吴长庆、袁甲三(袁世凯的叔祖)等人,都是这个时代湘军现象的体现者。

湘军起源于江忠源。江忠源是湖南新宁县举人,早在1847年起,就已经组织团练镇压雷再浩、李沅发、赵金龙等叛乱。1852年,太平军出广西,进湘鄂,所向披靡,清廷深感绿营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饬令各省举办团练,以助“攻剿”。

江忠源即组织了500人队伍赴广西参加镇压,江忠源这支队伍称楚勇。也就是后来被叫做湘军的军事系统,在其最初起源时叫做楚勇。

1853年1月21日,因母丧回湖南湘乡守制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奉命帮同湖南巡抚张亮基督办湖南团练。后来,曾国藩认为团练不足恃,决定组建一种新的军队,这就是“湘军”。

中国古代的军队,大致可分为官方军队和民间军队两大类,它们都是在很早前就出现了。民间军队,曾经多数是以创始人、主将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岳家军”、“戚家军”、“杨家将”、“呼家将”,等等。

只有从曾国藩创立“湘军”开始,才有了以地方来命名的军队,后来就有了什么“淮军”、“川军”、“桂军”、“粤军”、“晋军”、“东北军”、“西北军”、“北洋军阀”、“直系”、“奉系”、“皖系”、“鲁系”等等。

二十万太平军打不过两万湘军,湘军为何如此勇武

在天平天国运动中,有个小插曲,便是李秀成二十万太平军竟然拿曾国荃的两万湘军一点办法都没有。

当然了,这里有一定的客观因素。

一来,天王催得很急,严令李秀成尽快赶走曾国荃,不容他慢慢解决;二来,二十万人要想长期围困下去,非得有源源不断的粮草接应才行。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冬天马上就要来临,二十万人的冬衣还没有着落,这样拖下去也不是办法。看来只有强攻了,凭着强大的兵力优势,李秀成决定重拳出击,用全面进攻让曾国荃顾此失彼,一举摧毁天京城外的湘军。

当然了,这都是天平天国的客观因素,最让人津津乐道了就是湘军本身的体制了。

看了湘军的建军标准,你就知道湘军为何勇武了

湘军建军标准是:“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

在战术层面,湘军无往不利的制胜法宝只有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

所谓“结硬寨”,湘军到了一个地方以后马上要扎营,它这一点是学太平军。

湘军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要看地形选择扎营地点,最好是背山靠水,然后要修墙挖壕,墙高八尺厚一尺,用草坯土块组成。壕沟深一尺,壕沟挖出来的土必须要搬到两丈以外,以防敌人用挖出来的土很容易地把壕沟填掉。

曾国藩的“结硬寨”能够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因为太平天国占了很大地方,湘军本来执行的是进攻的任务,但是他通过“结硬寨”的方法把进攻任务转变成了防守任务。

湘军的这种方法,使他们到了一个地方就安营扎寨,不是进攻,而是等着别人进攻。

他们的任务是进攻城市,清朝指定的目标是攻打天京等等城市,怎么进攻呢?很简单,到一个城市边上以后开始挖壕,并不跟太平军打,而且每驻扎一天就挖一天壕沟。被湘军攻打的城市,如安庆、九江等,城市城墙外围的地貌全都被当年所挖的壕沟改变了,湘军打一个城市用的不是一天两天,他们用的是一年两年,不停地挖壕沟。

这个办法很有效,一道加上一道,无数道无数道地围,无数道无数道地挖,一直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就看城里的粮食能坚持多久。断敌粮道、断敌补给,方法很笨,但是很有效,这就是“打呆仗”。

同时,对比同时期的军队,湘军是最有文化的一支。

湘军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支普通的军队,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集团:既是军事集团,又是政治集团,同时还是一个文化集团。

作为军事集团,湘军有较八旗与绿营军更为优越之组织和显赫之战功;作为政治集团,其主要将帅掌握了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军政与经济实权;作为文化集团,湘军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思想信仰,形成了一道蔚然可观的历史人文风景。

湘军是一个有统一思想文化的军队,具体来说,是一支由具有共同价值信仰的儒将所主导的文化集团。湘军和清代其他军队如八旗、绿营、淮军乃至新军相比较,其最大特色不在于军制,而在于其深厚的儒家文化。

从湘军的“选士人,领山农”的军队构成,到湘军“卫道”的建军宗旨,从湘军的治军训军的原则和方法,到他们对儒学的研究传播活动,无不深深地体现出一种儒家文化理念的全面渗透,使得湘军成为一支真正具有文化统摄力的军队,并且能够和清廷的武装力量及近代军阀的武装力量区别开来。

“中华要灭亡,除非湖南人先死绝”

在中国近代最动乱的那个八年,共经历了22次会战7次在湖南。首战淞沪,其精锐便是湘军(中央部队大多数都是三湘子弟)。

淞沪的核心主力,毫无疑问是“几乎精锐尽出”的中央部队,能够上的基本上都上了;而地方部队里,桂系、粤系、川系、西北军、东北军也都有部队参加了这次大规模的战役。

但是湘军不一样,既不只是”几乎精锐尽出“,也不只是“有部队参加”,而是全军上阵,一边把所有的湘军部队拉到上海参战,一边用湖南的保安部队、预备部队不断补充伤亡太大的前线部队,并开始全省大范围的征兵。

全面战争来临的时候,以维护小集团利益为核心的各系军阀,甚至是中央部队的各派系,都或多或少存在保存实力、消灭异己的现象,这也是那八年来打得如此惨烈的一个原因。从来没有哪次战役,从来没有哪个地方军队,像在上海的湘军部队一样全军动员、前赴后继、毫无私心(除了川军)。

湘军将士上阵杀敌,常说“来生再见”,便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老湘军“要死卵朝天,不死变神仙”的风貌犹存。

后记

“中华要灭亡,除非湖南人先死绝”,这一句话便是对湘军最好的褒奖与赞扬!

八、湘军发展史?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除了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还包括该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

九、湘军将领名单大全?

杨载福(杨岳斌)、彭玉麟、鲍超 杨载福是清朝名将。湖南吉首(乾州)人。曾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累官湖北提督、福建陆师和水师提督、陕甘总督。中法战争中,率湘西苗兵协助左宗棠作战,再立战功。死后,追赐太子太保。

彭玉麟于军事之暇,绘画作诗,以画梅名世。他的诗后由俞曲园结集付梓,题名《彭刚直诗集》(八卷),收录诗作500余首。

鲍超(1828-1887) 清末湘军悍将。参加过500场以上战役,身被伤108处,赐号“壮勇巴图鲁”。与多隆阿并称,有北多南超,多龙鲍虎之誉。

十、宝庆籍湘军名将?

江忠源,字常孺,号岷樵,宝庆府(邵阳市)新宁县杨溪村人,祖籍永宁黄泥石。湘军统帅,晚清名将。《清史稿》载其道光十七年(1837)举孝廉,究心经世之学,敦崇儒道,伉爽尚义。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籍办团练,开晚清私募兵勇之先河。道光二十七年(1847),率团丁平雷再浩会党暴乱有功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