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航空名人

中国航空火箭发展历史(中国航空火箭发展历史简介)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 2023-04-29 00:21:17

简介:】一、中国火箭发展历史?火箭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在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的火箭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火箭是热机的一种,工作时燃料的化学

一、中国火箭发展历史?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在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的火箭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火箭是热机的一种,工作时燃料的化学能最终转化成火箭机械能.现代火箭用来发射探测仪器,以及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空间的飞行器.目前各种型号的中国火箭有:

  1、长征一号是我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它以两级液体火箭为基础,加固体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由固体发动机研究院研制.全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技术抓总.箭长29.46m,最大直径2.25m,起飞质量81.5t,起动推力达106 N.二、三级有转接锥壳相连.第三级与第二级完全分离后,起旋火箭点火,使第三级在空中自由起旋.整流罩用水平抛脱.长征一号火箭具有将300 kg的卫星射入倾角为70°、高为440km的圆轨道的运载能力.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再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

  “长征一号”的改型,“长征一号丁”,在原一二级基础上,更换三级固体发动机,将使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700kg~750kg.

  2、长征二号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全箭长约32m,最大直径3.35m,起飞质量190 t,一级装有4台发动机,地面推力为2.8×106 N,二级主发动机真空推力7.3×105 N,还有4个可以遥控的游动发动机(总推力4.7×104N),能将1.8 t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1974年11月首次发射,由于一根导线有暗伤,导致飞行试验失败.1975年11月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准确入轨.接着,又发射两次,均获成功.

  随着卫星对火箭运载能力要求的提高,“长征二号”火箭也作了相应的技术状态的修改,使技术性能和运载能力均有所改进和提高.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 t左右,命名为“长征二号丙”,多次发射均获得成功.发射表明:“长征二号丙”设计方案正确,性能稳定,质量可靠,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3、长征二号E即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一枚推力捆绑式(也叫集束式)运载火箭,它是以经过改进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作芯级(一级加长4.6 m,二级加长5.2 m)第一级箭体上并联4个长15.3 m,直径2.25 m的液体助推火箭.上面级和卫星都装在直径4.2 m,高10.5 m的整流罩内,全箭长49.7 m,芯级直径3.35 m,芯级一级发动机4机关联,加上4枚助推火箭,总推力为6×106N,可把8.8 t有效载荷送入200 km的圆轨道,1988年底获准研制,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预定目标.1990年7月16日首次发射,一举成功,把一颗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和一模拟有效载荷准确送入轨道.用如此短的周期,研制成功一个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属罕见,它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满足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需要奠定了基础.1992年为澳大利亚发射两颗美制第二代通信卫星.

  这种火箭,如配以中国的固体推进剂的上面级可将3 t的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如配以液氢液氧推进剂上面级,构成“长征二号E/HO”,其同步轨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将达到4.8t.

  4、长征三号是以“长征二号丙”为原型加氢氧第三级组成的三级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总设计和研制第三级,第一、第二级由上海航天局承制,全箭总长44.56 m,起飞质量202 t,起飞推力2.8×106 N,第三级氢氧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二次启动.其同步转移轨道推力为1.4×104N.1984年1月29日首次发射,由于第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不正常,卫星进入近地轨道运行.经过70个昼夜的奋斗,4月8日再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为香港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开始步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5、“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甲”是为发射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它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同步转移运载能力由原来的1.4 t提高到2.5 t,它是一种大型三级液体火箭,全长52.5 m,直径和整流罩均超过长征三号,起飞质量241 t,起飞推力3×106 N,火箭质量近40 t,自1986年2月开始研制,重大技术有30多项,其中火箭的三级推力氢氧发动机,冷氦加温增压系统,动调陀螺四轴平台,低温氢气能源双向摇摆伺服机构等4项技术已属世界一流.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倾注8年心血研制的这种运载火箭,至今发射3次,均获成功,巍巍长箭涉三关,在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一页新的篇章.

  首试锋芒送双星.1994年2月8日北京时间下午4时34分,最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一颗“实践4号”空间探测卫星和一颗模拟卫星送上太空.

  前功尽弃经磨难.第二枚“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于1994年11月30日凌晨1时2分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成功,火箭点火升空后,经过24分钟飞行,把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送入近地点20.58 km,远地点36 220 km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完成第三次变轨,进入巡航姿态.经过三次变轨后,卫星已在准同步轨道上运行.由于星上姿态控制推力器燃料泄漏,未达到进入同步轨道的目的.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次发射,成功地将“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6、长征三号乙我国自行研制、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于1997年8月2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菲律宾卫星送入轨道,这表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能把5 000 kg有效载荷送入高轨道的能力.这是长征火箭第46次成功发射,也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第12次执行商业发射服务合同.

  “长征三号乙”火箭全长54838 m,起飞质量426t,可将50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倾角为28.5°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它充分继承了长征系列的芯级除贮箱加长,结构加强及整流罩加大以外,与长征三号甲火箭相同,也具有在真空条件下二次启动能力的氢氧发动机技术和同轴挠性平台等技术.火箭一级周围捆绑的4个助推器,与长二捆火箭完全相同.由于捆绑了助推器,其控制和遥测系统在长三甲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修改,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中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马部海卫星是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在fs1300平台的基础上设计的三轴稳定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它共有30个C波段转发器和24个KU波段转发器,能向菲律宾、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提供语言、图像和数据传输等通信服务.马部海卫星是亚洲地区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其最大分离质量约3770kg,在轨道寿命超过12年.它将定点在东经144暗某嗟郎峡 .1997年10月17日凌晨3点1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发射升空,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远地点47 922 km近地点201 km,倾角24.4º,卫星质量3 700 kg,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48次发射.

  7、风暴一号是两级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局研制,火箭长32.6 m,直径3.35 m,起飞推力2.8×106 N,起飞质量191 t,推进剂为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一级发动机由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二级发动机由一台主发动机和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制导系统采用平台一计算机全惯性系统,姿态控制采用有源网络校正装置,贮箱采用主强度铝合金材料,采用自然增压方案.“风暴一号”可把1 5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为了提高运载能力,采用了大幅度减轻结构重量,降低发动机混合比偏差,一级采用耗尽关机.二级主发动开机后采用游动发动机小推力飞行入轨等措施.为了提高轨道精度,采用了速度导引有机结合的制导方法,为了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攻克了结构动力学和多星分离运动学的技术关键.

  1975年以来,“风暴一号”先后发射了六颗卫星.它们是三颗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和1981年9月20日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三颗卫星.

  8、长征四号是一种多用途三级常温推进剂运载火箭,具有性能优良,结构可靠,成本低廉,发射场通用,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上海航天局研制.

  “长征四号”采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进剂,全长41.9 m,改进的一、二级直径为3.35 m,新研制的三级直径为2.9 m,火箭起飞质量249 t,起飞推力3×106N.“长征四号”在总体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加长一级推进剂贮箱4 m,加大一级发动机推力2×105N,三级采用两台5×104N推力的发动机,减轻结构设计质量约300 kg,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大幅度提高,该火箭运送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250 kg,运送900 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650 kg.“长征四号”在国内大型运载火箭上首次应用了数字式姿态控制系统.三子级全程氮气压力值增压输送系统,三子级双向摇摆发动机.无水肼表面张力定箱,三级单层高强度铝薄壁共贮箱等多项先进技术.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两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长征四号”具有两种不同直径的卫星整流罩,可适应不同质量和尺寸的有效载荷,也可一箭多星发射,这为承担多种卫星的发射业务,特别是为发射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卫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参考网络)

二、中国航空历史全部?

1956年,中国航天从零起步,踏上通向星辰大海的逐梦之旅。如今,中国印记早已“踏”上月球,“中国星”在九天之上熠熠生辉。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受命组建的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成立。1956年也被认为是中国导弹梦、航天梦的元年。

1970年,中国用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1975年,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第一次实现人造卫星“收放自如”。

1981年,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成为第四个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99年,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随后“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神州四号”陆续顺利发射升空。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穿越大气层,不远万里为浩瀚星空增添了一抹中国红,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7年,嫦娥奔月再也不是幻想,“嫦娥一号”用相机掀开了月球表面神秘的面纱。

2008年,“神州七号”搭载三名航天员,完成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2010年,“嫦娥二号”获得更高精度的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月壤特性、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刷新中国航天新高度。

2012年,“神州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载人“太空之吻”。

2013年,“嫦娥三号”成为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

2016年,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2018年,“嫦娥四号”带着“玉兔二号”来到了月球背面,开启月球探测新旅程,为人类首次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2019年,新一代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首次完成海上发射,填补了中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海射技术的国家。

2020年7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发射升空,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2020年11月,“长征五号”成功将“嫦娥五号”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三、火箭发展史和发展成果?

现代火箭诞生自罗伯特•高达德将超音速的喷嘴装上液态燃料火箭引擎燃烧室。

这种喷嘴将燃烧室中的热气体转成较冷的超音速喷射气体,使推进力增加超过二倍,且大幅地增加了效率。而在此之前,早期的火箭因为热能随气体排放被浪费了,使得效率很低下。

1926年3月16日,罗伯特•高达德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奥本镇发射了世界第一枚液态燃料火箭。19世纪20年代,美国,奥地利,英国,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德国及俄国相继出现研究火箭的组织,20年代中期,德国科学家开始试验能到达高空及长距离的液体火箭。

1932年,魏玛防卫军(1935年后改称德意志国防军)开始对火箭技术感兴趣,当时有强烈抱负理想的年轻火箭科学家冯布劳恩与二位前火箭学会的成员加入了军队,发展纳粹德国用于二次大战的长程武器,尤其是后来声名大噪的V2火箭的前身A系列火箭。1943年开始,V2火箭开始制造。V2火箭拥有350公里的作战距离以及搭载1000公斤阿玛图炸药的弹头,此运载器与现代火箭只有极少数不同:包括涡轮泵,惯性导引装置及其它许多特性。虽然无法栏截它们,但V2火箭仍无法准确描准军事目标。

运载火箭诞生

运载火箭是由多级火箭组成的航天运载工具。通常,运载火箭将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完成后,运载火箭往往被抛弃重新坠落地面。

自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SS-6”洲际导弹改装成运载火箭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近地轨道,从此运载火箭作为航天运载工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前苏联“东方号”系列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包括“卫星号”、“月球号”、“东方号”、“上升号”、“闪电号”、“联盟号”、“进步号”等型号,后四种火箭又构成“联盟号”子系列火箭。

自1957年苏联首次利用运载火箭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至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已研制成功20多种大、中、小型运载火箭。比较著名的有苏联的“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美国的“大力神”系列运载火箭、日本的“H”系列运载火箭等。中国则在液体弹道式导弹基础上研制出了“长征”系列火箭。

迄今为止,运载火箭已形成能适应各种航天发射需求的若干系列,并已走过它的两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用导弹改装。在运载工具的研制方面,最发达的国家是前苏联、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和印度。这些国家在运载工具的发展初期,为了抢时间,几乎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即用导弹稍加改装,使其适应不同卫星的发射需要。

第二个里程碑研制新型火箭。60年代,前苏联为了发射“礼炮号”轨道站,专门研制了一种“质子号”运载火箭。这是一种串并联式的多级运载火箭,第一级安装6台单燃烧室液体火箭发动机,总推力达1万千牛。“质子号”运载火箭于1965年投入使用以来,除发射“礼炮号”轨道站外,还成功地发射了“质子-4号”宇宙飞船。后来在3级运载火箭基础上,又加了一级推力为83千牛的第4级,曾将“探测器-4号”至“探测器-8号”、“月球-15号”至“月球-24号”、“金星-9号”至“金星-16号”、“火星-2号”至“火星-7号”等探测器,以及“虹”、“荧光屏”、“地平线”、“宇宙号”等系列卫星送入太空。从发射的结果来看,“质子号”称得上是一种具有高可靠性的、有多种发射功能的运载工具,成功率约为93%。现已成为一种为商业性服务的运载火箭。

60年代,美国为执行“阿波罗”登月计划,专门研制了“土星型”运载火箭系列。主要有“土星1”、“土星1B”和“土星V”等几种型号。其中,“土星1”为一种试验型的两级运载火箭,第一级运载装置由8台“H-1”液体火箭发动机组成,总推力为67000千牛;第二级由6台总推力为408千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组成。入轨高度185公里时的最大有效载荷为10.2吨。为了改进“土星”火箭及确定“阿波罗”飞船的总体方案,“土星1”于1961年至1965年从卡纳维拉角共发射10次,其中有5次把“阿波罗”飞船的主体舱段发射入轨。

为了抗衡前苏联和美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发展势头,1972年法国建议西欧10国联合组成欧洲航天局(ESA),共同研制“阿丽亚娜”运载火箭。1973年7月研制计划获得批准。法国空间研究中心(CNES)负责“阿丽亚娜”火箭的计划管理,航空航天公司负责总装。迄今,“阿丽亚娜”运载火箭系列已发展了从“阿丽亚娜I”至“阿丽亚娜V”共5个型号。

日本为了争当航天大国,已研制成功M系列(又称谬系列)和H系列两大类运载火箭。其中,M系列是由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研制的,主要用于发射科学研究卫星和空间探测器。H系列(包括以前的N系列)是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负责研制的,主要用于发射应用卫星。

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首次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中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长征”系列火箭已经走向世界,享誉全球,在国际发射市场占有重要一席。

民营火箭发展

世界最为著名的民营航天企业,是美国的SpaceX公司。该公司于2002年6月建立,开发了可部分重复使用的猎鹰1号和猎鹰9号运载火箭,同时开发Dragon系列的航天器以通过猎鹰9号发射到轨道。SpaceX主要设计、测试和制造内部的部件,如 Merlin、Kestrel和 Draco 火箭发动机。

2008年SpaceX获得NASA正式合同。2012年10月,SpaceX龙飞船将货物送到国际空间站,开启私营航天的新时代。2015年3月1日,SpaceX的猎鹰9号发射,将世界上第一批全电动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15年12月21日,SpaceX成功发射Falcon 9火箭,并且一级火箭已经成功回收,创造了人类太空史的第一。目前SpaceX运载的全部11颗ORBCOMM卫星已经输送到预定轨道。

零壹空间则是中国国内首家民营自研商业火箭公司。2017年12月22日,重庆零壹空间公司自主研制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整机试车成功,标志着零壹空间成为国内首家掌握固体火箭发动机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其自主研制的商业火箭也将于2018年5月首飞。

四、火箭科技发展史?

       火箭是历史悠久的投射武器,中国古代的火箭就是火箭的鼻祖。早在宋理宗绍定5年(约公元1232年)宋军保卫汴京时。便已用来对抗元军,后来火箭技术经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

      18世纪,印度在对抗英国和法国军队的多次战争中,曾大量使用火箭武器,获得良好的战果。因此带动欧洲火箭技术的发展。

      现代火箭诞生自罗伯特·高达德将超音速的喷嘴装上液态燃料火箭引擎燃烧室。这种喷嘴将燃烧室中的热气体转成较冷的极超音速喷射气体,使推进力增加超过二倍,且巨幅地增加了。

       1926年三月16日,罗伯特·高达德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奥本镇发射了世界第一枚液态燃料火箭。1920年代,美国,奥地利,英国,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德国及俄国相继出现研究火箭的组织,1920年代中期,德国科学家开始实验能到达高空及长距离的液态推进火箭。一群业余火箭工程师在1927年组成德国火箭学会,而在1931年发射了一枚液态推进火箭(使用氧气和汽油)。

       1931至1937年,最大规模的火箭引擎设计发生在列宁格勒的气体动力实验室。在充足的资金和良好的人员经营下,Valentin Glushko领导制出100枚实验性火箭。这项工程包含了再生冷却,自燃点火以及包括旋转及双推进混合设计的喷油器。然而,这项工程由于1938年史大林大清洗使Glushko被逮捕而遭到缩减,同时奥地利教授Eugen Sanger也进行了相似但较小规模的工作。

        1932年,威玛防卫军(1935年后改称德意志国防军)开始对火箭技术感兴趣,由于凡尔赛条约火炮禁令限制德国取得长程武器,当德国近卫军看到了使用火箭做为长程火炮可能性后,开始资助德国火箭学会,但发现他们的目标纯粹只限于科学后,便创建属于防卫军所有,以赫尔曼·奥伯特为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军队领导人的命令下,当时有强烈抱负理想的年轻火箭科学家冯 布朗与二位前火箭学会的成员加入了军队,发展纳粹德国用于二次大战长程武器,尤其后来声名大噪的V2火箭的前身A系列火箭。

       1943年开始,V2火箭开始制造。V2火箭拥有350公里的作战距离以及搭载1000公斤阿玛图炸药弹头,此载具与现代火箭只有极少数不同;有涡轮帮浦,惯性导引装置及其它许多特性。虽然无法栏截它们,但V2火箭无法准确描准军事目标。

      二战结束时,俄国,英国及美国军事及科学人员兢相从佩内明德的德国火箭计划获取火箭技术及训练有素的人员。俄国和英国获得了一些成果,但美国从中获益最多;美国获得了大批德国科学家,将他们带回美国作为回纹针行动中一部份成员。原来设计攻击英国的相同火箭被这群科学家用来发展新技术的载具。V2火箭变成美国红石火箭,用于早期太空任务。战后,火箭被用作研究高海拔环境,无线电遥测温度及气压,侦测宇宙射线及其它研究。这些研究在冯布朗及其它人之下持续进行。

        另一方面,苏联的火箭研究在科罗廖夫的领导下进行中。从来自德国技术人员的协助,V2火箭被复制及改进成R-1,R-2及R-5飞弹。原德国的设计在1940晚期被放弃,而这些德国工作人员被遣送回国。由Glushko建造的新系列引擎及基于Aleksel Isaev的发明形成了最初的洲际飞弹R-7弹道飞弹。R-7发射了第一颗卫星,第一个太空人及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及行星际探测器。直到今天还在使用。这些火箭吸引了高层政治人物的注意力,投注更多经费于研究中。

        当大众了解到火箭变成核武器的发射平台,而搭载这些武器的火箭载具基本上在发射后就无法防御后,火箭以洲际导弹的形式在军事上变得极端重要。

       由于冷战,1960年代成了火箭科技极迅速发展的的时代,包括苏联(东方号,联合号,质子号)及美国(X-20飞行器,双子星号)以及其它国家的研究,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最终导致60年代末的土星5号载人登陆月球,使纽约时报收回以前认为太空任务不可能成功的社论。

五、火箭的发展史?

火箭是由多级火箭组成的航天运载工具。通常,运载火箭将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完成后,运载火箭往往被抛弃重新坠落地面。

自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SS-6”洲际导弹改装成运载火箭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近地轨道,从此运载火箭作为航天运载工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前苏联“东方号”系列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包括“卫星号”、“月球号”、“东方号”、“上升号”、“闪电号”、“联盟号”、“进步号”等型号,后四种火箭又构成“联盟号”子系列火箭。

六、我国火箭发展史?

一、背景

1953年,我国人民开始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业部门。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与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然后组织了数百名科学技术专家,经过反复的讨论与研究,最后确立了以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等新兴技术为主的多项重点任务。

钱学森

由于当时的新中国是一穷二白,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因此为了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使用到最重要,最急需,最能影响全局的方面,当时的领导层在听取了钱学森提出的关于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之后,决定有优先发展导弹与原子能技术。

二、仿制P-2导弹

我国的航天技术是从仿制苏联的P-2导弹开始的。技术转移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形式,只要条件成熟,先进的技术就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向相对落后的区域转移,从而提高接收方的发展起点。苏联的航天工业就是从仿制德国的V-2导弹起步的。然后在那基础上研制出了苏联自己的P-2导弹。20实际五十年代末,那时我国与苏联的关系还不错,经过一番努力,最终与苏联方面签订了火箭与航空方面的援助协定。苏联向中国提供P-2导弹的实物与相关资料。并派遣一批专家来中国帮助开展仿制工作。

虽说有苏联提供了一些帮助,但是仿制工作还是异常的困难。首先是人才的问题,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什么科班出身的导弹研制人员。参与研制的人员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中学毕业生。他们很多人多学专业与导弹设计有很大差距,与其说是设计,倒不如说是在学习。另外,苏联在援助上还是有所保留,所提供的资料并不完整,大多数是设计的终端结果,至于导弹设计方面的内容,并没有多少。不过虽然什么都不会,但研制工作也并没有单纯的依靠苏联的外援,而是确立了自力更生的精神来学习,消化苏联的导弹技术,努力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也正是这种精神,在后来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半路撤走外援,召回专家的时候,研制人员仍然能坚持的将仿制工作进行下去,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东风1号导弹

第二个难题就是没有电子计算机。我们知道像导弹这种复杂的工程,下研制中是需要很多复杂的计算的。但当时这些计算全靠手摇计算机来完成。这种计算机计算时先按数字拨动齿轮,每摇一次可完成一次加法,乘法需摇动多次才能完成。而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需要查像“辞海”一样厚的数表。以弹道计算为例,从导弹起飞积分到关机点,人工手摇计算一次弹道需费时两个月左右。直到1960年才终于有了一台电子计算机,可运算速度只有每秒30次。不过有胜于无,总比手摇的快多了,还是为仿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1960 年 11 月 5 日,仿制导弹进行了飞行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12 月,又接连进行了两次飞行试验,都取得了成功。由此,我国的导弹的仿制设计、制造工艺和原材料全部符合导弹技术条件要求,仿制工作取得成功。仿制工作也使得我国,从火箭制造技术、设计技术、人才队伍、研制体系的建设等各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初步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火箭研制体系,为转入自行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自主设计“东风二号”导弹

1960年8月,中国进入了导弹自行设计阶段。自行设计与仿制有着质的区别。自行设计需要大量的参考资料.设计资料.试验资料,而国内当时仅有为数不多的情报资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另外,有关设计参数无法直接借用,必须依赖必要的地面试验予以检验,而地面试验设施的建立对60年代初期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属苛求。中国航天开拓者们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坚定地迈出了自行设计的第一步。

东风2号导弹

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在酒泉发射场上点火升空,并获成功。它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走上了独立研制的道路。1966 年10月27日,在中国本土内又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同年12月,导弹武器系统通过了国家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的定型鉴定,而后投入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四、远程火箭

东风5导弹全程试验

1965年,根据我国火箭技术发展规划,运载火箭研究院在各有关部门的协同和支援下,开始研制中远程、远程和洲际多级火箭。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第-枚洲际火箭的试制生产、地面试验和总装测试工作。1971年9月,在我国酒泉发射场进行了第一次洲际火箭的飞行试验,获得了基本成功。它表明我国液体火箭技术又登上了一个新高峰,并为发射重型卫星创造了物质技术条件。

根据火箭试验的需要,我国决定于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向太平洋发射火箭,要求火箭回收舱落点精确,试验区封锁时间短,发射时间准确无误。在国防科工委的统一组织下,终于在1979年底,完成了远程火箭海上试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发出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00、东经171*33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发射运载火箭。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火箭,准确地落入预定海域。

五、“长征”运载火箭形成系列

从仿制到独立研制,从单级到多级,从近程到远程,从小到大,我国的运载火箭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研制导弹的技术基础上,我国逐渐发展出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一号”是我国在东风四号的基础上研制的第一种三级运载火箭。其第一二子级即为“东风四号”火箭,第三子级为固体火箭。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首次发射,一举成功,从此揭开我国航天活动的序幕,它作为我国发射第一颗卫星的运载工具而载入史册。

长征2号运输火箭

我国在研制远程火箭的初期,就把发射低轨道重型卫星的任务列入了计划。为此,1970年开始了“长征二号”代号两级运载火箭的研制。经过五年紧张的工作,1975年1月26日22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此后,又连续发射了六颗返回式卫星,均获得了成功。

长征三号是为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研制的。它是上面级采用液氢/液氧发动机的三级火箭。该火箭具备了可将1400公斤的卫星送入远地点为36000公里的转移轨道。使我国成 为第五个具有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力的国家。

1988年和1990年,“长征”家族中又增加了两个新的成员:“长征四号”和“长征二号E"。“长征四号”也是三级运载火箭,1988年9月7日首发成功, 将一颗实验型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送入太阳同步轨道。“长征二号E”是在“长征二号”基础上捆绑了四个助推器而组成的火箭。它是我国第一枚集串联、并联技术于一体的大型运载火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长征系列的运载火箭已经经历了多代的发展,具体型号已经有十多种,承担起了我国各种航天活动的发射任务,新一贷大推力长征五号也在试验之中。航天技术的成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安全上来说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七、中国航空航天火箭作品介绍?

航空火箭,亦称航空火箭弹,由引信、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和稳定装置等组成,是由载机空中发射、攻击空中或地(海)面目标的制导或非制导火箭武器,主要从悬挂在机身或机翼下面的发射器发射,一般弹体比较小巧,发射器呈流线型。[1]航空火箭的射程一般为7~10公里,最大速度M2~3。按用途可分为空空火箭、 空地火箭和空空、空地两用火箭。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有些帮助。

八、中国航空发展史表格?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的40年,也是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开始尝试、习惯甚至频繁使用民航体系作为出行方式的40年。

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截至2018年底,中国民航全行业飞机达6053架,旅客运输量6.1亿人次。其中定期航班总条数4945条,为1950年的412.1倍……

虽然前一段时间,网上有过关于“还有10亿中国人没坐过飞机”的大讨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至少目前为止,已经坐过飞机的中国国民总量,已经超过了整个美国;而在中国民航进一步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民航的总规模仍将继续扩张,在总量上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民航大国,也只是时间问题。

但民航大国不等于民航强国,要想成为名正言顺的民航强国,我们需要更齐全、更先进的航空工业,也需要更强大、更有特色的航空公司。

民航起步晚

说到航空公司,分别成立于1988年、1988年和1995年的中国国航、中国东航和中国南航,是我们绕不开的民航“三巨头”。有数据统计,在国内坐飞机时,每3张票就有2张来自这三家航空公司。在这三巨头里面,国航成立最早,承担的历史使命最多,是中国民航各种重大节点的直接“缔造者”和“见证人”。中国唯一载国旗飞行的民用航空公司、亚洲唯一航线网络覆盖全球六大洲的航空公司、国内第一家推出常旅客计划的民航公司、国内唯一一家连续12年入选世界品牌500强的民航公司……这些都是国航背景、能力和使命的直接写照。

而南航规模最大,运输的旅客最多、市场化程度也最高,堪称中国民航与世界接轨、参与全球竞争的急先锋。南航拥有飞机数量已超过800架,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2018年运输旅客1.39亿人次,为“一带一路”沿线最大航空承运人,而且继续保持国内民航最好的安全纪录。

在市场化运营方面,南航是国内第一家运用融资租赁模式引进飞机、第一次完成不间断跨太平洋延程商业飞行、第一家与国外航空公司开展代码共享合作、第一家推出电子客票和网上订座服务的民航公司。

可以说,国航代表着中国民航的对外形象和综合实力,而南航则是中国民航的改革先锋和服务先锋。两家公司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共同成就了如今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航市场。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中国民航市场的发展势头非常喜人,但在民航公司的运营水平上,我们仍显得有些大而不精,和美国民航企业仍有明显的差距。

毕竟,按现在中国民航的增长速度,在周转总量、旅客周转量、旅客运输量等关键指标上超越美国只是时间的问题。但要在航空公司收入结构和盈利能力进行对比的话,则还有很长的距离需要追赶。

不说国内三大航空公司的营收规模都不及美国同类型公司的一半,光在净利润这一项指标上,美国的达美航空一家公司的数值,就超过我国三大航空公司的总和。

民营航司初露端倪

在三大国有航空集团成立之后,中国民航行业后续迎来了很多地方航空公司的加入。

但真正对市场格局带来新意的,要从民营资本的介入开始。2005年2月,当时的民航总局为奥凯航空颁发经营许可证,标志着民营航空公司第一次出现在新中国民航市场,同年鹰联航空、春秋航空也获发许可证,这是首次民营资本作为主体进入具有典型的自然国有资本垄断性的行业。

从草创到现在,民营航空公司的发展一路坎坷。奥凯航空经历了初期的亏损、中期经营思路的摇摆和公司控制权纷争之后,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中等规模航空公司;鹰联航空则因经营不善、定位不清,也在经历了内部纷争之后,最终被四川航空收购。春秋航空由于一开始就精准定位成“廉价航空”,且创始人相对务实求稳,反而在机队规模和经营质量上非常稳定,成为中国民营航空的成功代表。

如今,春秋航空虽然在营业额上和吉祥航空难分高下,但在净利润表现上不仅在民营航空公司里面一枝独秀,甚至都把中国民航业的老大哥国航甩在了身后。

2019年上半年,国航净利润31亿元,净利润率为4.8%;春秋净利润虽然只有9亿元,但净利润率达到了11.9%。但实际上,国航每客公里净利润是春秋的一倍多,春秋之所以能在总的净利润数据上反超国航,是因为春秋在压缩费用率及靠副业赚钱上表现得更好。

春秋航空的创始人王正华有句名言:钱一半是赚的,一半是省的。把各种控制成本的手段做到极致,才是春秋这样一家民营背景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在市场上发展壮大的关键。

而在机队规模、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上都远超春秋的海航,如今的市值仅有277亿元,早就把中国第四大上市航司的位置让给了春秋。这也说明了资本市场对于春秋这种廉航模式的高度认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肯定。

所以,虽然在规模和实力上,春秋航空还无法和三大航相比,但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精细程度上,春秋航空已经成为国内所有航空公司的榜样。

中国仍然是全球最有潜力市场

虽然历经了40年的高速发展,但中国民航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仍足以让全球各路玩家们“眼红心跳”。

一方面,按照现有的增长率,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在2025年超越美国;另一方面,按照中国现在的机场建设速度,到2025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规划将规划建成约 320个,接近美国民用运输机场总量的60%。

可以说,中国民航在各方面追赶美国的脚步,正越来越快、越来越有力。但要想真正实现对美国民航业的追赶甚至超越,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在航空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上,我国航企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所以,现阶段的中国是毫无争议的民航大国,但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强国。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规模上的提升,还有品牌、效率、科技、服务等全方位的追赶。

九、中国航空发展规划纲要?

事业规划的发展目标是,2022年规划投资10亿元,建成15个兼备配送功能的供油网络重要节点,为通航企业提供燃料保障服务,拓宽合作领域,开展国内外合作;2025年基本建成供油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合理、安全规范的通用航空供油保障体系,形成覆盖地方政府、通用机场和通航企业的通用航空生态圈。

十、火箭对公牛历史战绩?

历史战绩为25胜28负,火箭和公牛不是一个区的球队,一个在东部赛区一个在西部赛区,每年只能交战两次,双方互有胜负。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