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火箭科技发展史? 火箭是历史悠久的投射武器,中国古代的火箭就是火箭的鼻祖。早在宋理宗绍定5年(约公元1232年)宋军保卫汴京时。便已用来对抗元军,后来火箭技术经由阿拉
一、火箭科技发展史?
火箭是历史悠久的投射武器,中国古代的火箭就是火箭的鼻祖。早在宋理宗绍定5年(约公元1232年)宋军保卫汴京时。便已用来对抗元军,后来火箭技术经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
18世纪,印度在对抗英国和法国军队的多次战争中,曾大量使用火箭武器,获得良好的战果。因此带动欧洲火箭技术的发展。
现代火箭诞生自罗伯特·高达德将超音速的喷嘴装上液态燃料火箭引擎燃烧室。这种喷嘴将燃烧室中的热气体转成较冷的极超音速喷射气体,使推进力增加超过二倍,且巨幅地增加了。
1926年三月16日,罗伯特·高达德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奥本镇发射了世界第一枚液态燃料火箭。1920年代,美国,奥地利,英国,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德国及俄国相继出现研究火箭的组织,1920年代中期,德国科学家开始实验能到达高空及长距离的液态推进火箭。一群业余火箭工程师在1927年组成德国火箭学会,而在1931年发射了一枚液态推进火箭(使用氧气和汽油)。
1931至1937年,最大规模的火箭引擎设计发生在列宁格勒的气体动力实验室。在充足的资金和良好的人员经营下,Valentin Glushko领导制出100枚实验性火箭。这项工程包含了再生冷却,自燃点火以及包括旋转及双推进混合设计的喷油器。然而,这项工程由于1938年史大林大清洗使Glushko被逮捕而遭到缩减,同时奥地利教授Eugen Sanger也进行了相似但较小规模的工作。
1932年,威玛防卫军(1935年后改称德意志国防军)开始对火箭技术感兴趣,由于凡尔赛条约火炮禁令限制德国取得长程武器,当德国近卫军看到了使用火箭做为长程火炮可能性后,开始资助德国火箭学会,但发现他们的目标纯粹只限于科学后,便创建属于防卫军所有,以赫尔曼·奥伯特为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军队领导人的命令下,当时有强烈抱负理想的年轻火箭科学家冯 布朗与二位前火箭学会的成员加入了军队,发展纳粹德国用于二次大战长程武器,尤其后来声名大噪的V2火箭的前身A系列火箭。
1943年开始,V2火箭开始制造。V2火箭拥有350公里的作战距离以及搭载1000公斤阿玛图炸药弹头,此载具与现代火箭只有极少数不同;有涡轮帮浦,惯性导引装置及其它许多特性。虽然无法栏截它们,但V2火箭无法准确描准军事目标。
二战结束时,俄国,英国及美国军事及科学人员兢相从佩内明德的德国火箭计划获取火箭技术及训练有素的人员。俄国和英国获得了一些成果,但美国从中获益最多;美国获得了大批德国科学家,将他们带回美国作为回纹针行动中一部份成员。原来设计攻击英国的相同火箭被这群科学家用来发展新技术的载具。V2火箭变成美国红石火箭,用于早期太空任务。战后,火箭被用作研究高海拔环境,无线电遥测温度及气压,侦测宇宙射线及其它研究。这些研究在冯布朗及其它人之下持续进行。
另一方面,苏联的火箭研究在科罗廖夫的领导下进行中。从来自德国技术人员的协助,V2火箭被复制及改进成R-1,R-2及R-5飞弹。原德国的设计在1940晚期被放弃,而这些德国工作人员被遣送回国。由Glushko建造的新系列引擎及基于Aleksel Isaev的发明形成了最初的洲际飞弹R-7弹道飞弹。R-7发射了第一颗卫星,第一个太空人及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及行星际探测器。直到今天还在使用。这些火箭吸引了高层政治人物的注意力,投注更多经费于研究中。
当大众了解到火箭变成核武器的发射平台,而搭载这些武器的火箭载具基本上在发射后就无法防御后,火箭以洲际导弹的形式在军事上变得极端重要。
由于冷战,1960年代成了火箭科技极迅速发展的的时代,包括苏联(东方号,联合号,质子号)及美国(X-20飞行器,双子星号)以及其它国家的研究,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最终导致60年代末的土星5号载人登陆月球,使纽约时报收回以前认为太空任务不可能成功的社论。
二、火箭的发展史?
火箭是由多级火箭组成的航天运载工具。通常,运载火箭将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完成后,运载火箭往往被抛弃重新坠落地面。
自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SS-6”洲际导弹改装成运载火箭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近地轨道,从此运载火箭作为航天运载工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前苏联“东方号”系列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包括“卫星号”、“月球号”、“东方号”、“上升号”、“闪电号”、“联盟号”、“进步号”等型号,后四种火箭又构成“联盟号”子系列火箭。
三、我国火箭发展史?
一、背景
1953年,我国人民开始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业部门。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与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然后组织了数百名科学技术专家,经过反复的讨论与研究,最后确立了以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等新兴技术为主的多项重点任务。
钱学森
由于当时的新中国是一穷二白,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因此为了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使用到最重要,最急需,最能影响全局的方面,当时的领导层在听取了钱学森提出的关于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之后,决定有优先发展导弹与原子能技术。
二、仿制P-2导弹
我国的航天技术是从仿制苏联的P-2导弹开始的。技术转移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形式,只要条件成熟,先进的技术就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向相对落后的区域转移,从而提高接收方的发展起点。苏联的航天工业就是从仿制德国的V-2导弹起步的。然后在那基础上研制出了苏联自己的P-2导弹。20实际五十年代末,那时我国与苏联的关系还不错,经过一番努力,最终与苏联方面签订了火箭与航空方面的援助协定。苏联向中国提供P-2导弹的实物与相关资料。并派遣一批专家来中国帮助开展仿制工作。
虽说有苏联提供了一些帮助,但是仿制工作还是异常的困难。首先是人才的问题,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什么科班出身的导弹研制人员。参与研制的人员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中学毕业生。他们很多人多学专业与导弹设计有很大差距,与其说是设计,倒不如说是在学习。另外,苏联在援助上还是有所保留,所提供的资料并不完整,大多数是设计的终端结果,至于导弹设计方面的内容,并没有多少。不过虽然什么都不会,但研制工作也并没有单纯的依靠苏联的外援,而是确立了自力更生的精神来学习,消化苏联的导弹技术,努力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也正是这种精神,在后来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半路撤走外援,召回专家的时候,研制人员仍然能坚持的将仿制工作进行下去,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东风1号导弹
第二个难题就是没有电子计算机。我们知道像导弹这种复杂的工程,下研制中是需要很多复杂的计算的。但当时这些计算全靠手摇计算机来完成。这种计算机计算时先按数字拨动齿轮,每摇一次可完成一次加法,乘法需摇动多次才能完成。而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需要查像“辞海”一样厚的数表。以弹道计算为例,从导弹起飞积分到关机点,人工手摇计算一次弹道需费时两个月左右。直到1960年才终于有了一台电子计算机,可运算速度只有每秒30次。不过有胜于无,总比手摇的快多了,还是为仿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1960 年 11 月 5 日,仿制导弹进行了飞行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12 月,又接连进行了两次飞行试验,都取得了成功。由此,我国的导弹的仿制设计、制造工艺和原材料全部符合导弹技术条件要求,仿制工作取得成功。仿制工作也使得我国,从火箭制造技术、设计技术、人才队伍、研制体系的建设等各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初步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火箭研制体系,为转入自行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自主设计“东风二号”导弹
1960年8月,中国进入了导弹自行设计阶段。自行设计与仿制有着质的区别。自行设计需要大量的参考资料.设计资料.试验资料,而国内当时仅有为数不多的情报资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另外,有关设计参数无法直接借用,必须依赖必要的地面试验予以检验,而地面试验设施的建立对60年代初期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属苛求。中国航天开拓者们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坚定地迈出了自行设计的第一步。
东风2号导弹
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在酒泉发射场上点火升空,并获成功。它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走上了独立研制的道路。1966 年10月27日,在中国本土内又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同年12月,导弹武器系统通过了国家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的定型鉴定,而后投入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四、远程火箭
东风5导弹全程试验
1965年,根据我国火箭技术发展规划,运载火箭研究院在各有关部门的协同和支援下,开始研制中远程、远程和洲际多级火箭。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第-枚洲际火箭的试制生产、地面试验和总装测试工作。1971年9月,在我国酒泉发射场进行了第一次洲际火箭的飞行试验,获得了基本成功。它表明我国液体火箭技术又登上了一个新高峰,并为发射重型卫星创造了物质技术条件。
根据火箭试验的需要,我国决定于1980年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向太平洋发射火箭,要求火箭回收舱落点精确,试验区封锁时间短,发射时间准确无误。在国防科工委的统一组织下,终于在1979年底,完成了远程火箭海上试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受权向全世界发出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00、东经171*33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发射运载火箭。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火箭,准确地落入预定海域。
五、“长征”运载火箭形成系列
从仿制到独立研制,从单级到多级,从近程到远程,从小到大,我国的运载火箭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研制导弹的技术基础上,我国逐渐发展出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一号”是我国在东风四号的基础上研制的第一种三级运载火箭。其第一二子级即为“东风四号”火箭,第三子级为固体火箭。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首次发射,一举成功,从此揭开我国航天活动的序幕,它作为我国发射第一颗卫星的运载工具而载入史册。
长征2号运输火箭
我国在研制远程火箭的初期,就把发射低轨道重型卫星的任务列入了计划。为此,1970年开始了“长征二号”代号两级运载火箭的研制。经过五年紧张的工作,1975年1月26日22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此后,又连续发射了六颗返回式卫星,均获得了成功。
长征三号是为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研制的。它是上面级采用液氢/液氧发动机的三级火箭。该火箭具备了可将1400公斤的卫星送入远地点为36000公里的转移轨道。使我国成 为第五个具有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力的国家。
1988年和1990年,“长征”家族中又增加了两个新的成员:“长征四号”和“长征二号E"。“长征四号”也是三级运载火箭,1988年9月7日首发成功, 将一颗实验型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送入太阳同步轨道。“长征二号E”是在“长征二号”基础上捆绑了四个助推器而组成的火箭。它是我国第一枚集串联、并联技术于一体的大型运载火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长征系列的运载火箭已经经历了多代的发展,具体型号已经有十多种,承担起了我国各种航天活动的发射任务,新一贷大推力长征五号也在试验之中。航天技术的成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安全上来说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四、中国航空发展史表格?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的40年,也是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开始尝试、习惯甚至频繁使用民航体系作为出行方式的40年。
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截至2018年底,中国民航全行业飞机达6053架,旅客运输量6.1亿人次。其中定期航班总条数4945条,为1950年的412.1倍……
虽然前一段时间,网上有过关于“还有10亿中国人没坐过飞机”的大讨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至少目前为止,已经坐过飞机的中国国民总量,已经超过了整个美国;而在中国民航进一步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民航的总规模仍将继续扩张,在总量上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民航大国,也只是时间问题。
但民航大国不等于民航强国,要想成为名正言顺的民航强国,我们需要更齐全、更先进的航空工业,也需要更强大、更有特色的航空公司。
民航起步晚
说到航空公司,分别成立于1988年、1988年和1995年的中国国航、中国东航和中国南航,是我们绕不开的民航“三巨头”。有数据统计,在国内坐飞机时,每3张票就有2张来自这三家航空公司。在这三巨头里面,国航成立最早,承担的历史使命最多,是中国民航各种重大节点的直接“缔造者”和“见证人”。中国唯一载国旗飞行的民用航空公司、亚洲唯一航线网络覆盖全球六大洲的航空公司、国内第一家推出常旅客计划的民航公司、国内唯一一家连续12年入选世界品牌500强的民航公司……这些都是国航背景、能力和使命的直接写照。
而南航规模最大,运输的旅客最多、市场化程度也最高,堪称中国民航与世界接轨、参与全球竞争的急先锋。南航拥有飞机数量已超过800架,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2018年运输旅客1.39亿人次,为“一带一路”沿线最大航空承运人,而且继续保持国内民航最好的安全纪录。
在市场化运营方面,南航是国内第一家运用融资租赁模式引进飞机、第一次完成不间断跨太平洋延程商业飞行、第一家与国外航空公司开展代码共享合作、第一家推出电子客票和网上订座服务的民航公司。
可以说,国航代表着中国民航的对外形象和综合实力,而南航则是中国民航的改革先锋和服务先锋。两家公司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共同成就了如今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航市场。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中国民航市场的发展势头非常喜人,但在民航公司的运营水平上,我们仍显得有些大而不精,和美国民航企业仍有明显的差距。
毕竟,按现在中国民航的增长速度,在周转总量、旅客周转量、旅客运输量等关键指标上超越美国只是时间的问题。但要在航空公司收入结构和盈利能力进行对比的话,则还有很长的距离需要追赶。
不说国内三大航空公司的营收规模都不及美国同类型公司的一半,光在净利润这一项指标上,美国的达美航空一家公司的数值,就超过我国三大航空公司的总和。
民营航司初露端倪
在三大国有航空集团成立之后,中国民航行业后续迎来了很多地方航空公司的加入。
但真正对市场格局带来新意的,要从民营资本的介入开始。2005年2月,当时的民航总局为奥凯航空颁发经营许可证,标志着民营航空公司第一次出现在新中国民航市场,同年鹰联航空、春秋航空也获发许可证,这是首次民营资本作为主体进入具有典型的自然国有资本垄断性的行业。
从草创到现在,民营航空公司的发展一路坎坷。奥凯航空经历了初期的亏损、中期经营思路的摇摆和公司控制权纷争之后,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中等规模航空公司;鹰联航空则因经营不善、定位不清,也在经历了内部纷争之后,最终被四川航空收购。春秋航空由于一开始就精准定位成“廉价航空”,且创始人相对务实求稳,反而在机队规模和经营质量上非常稳定,成为中国民营航空的成功代表。
如今,春秋航空虽然在营业额上和吉祥航空难分高下,但在净利润表现上不仅在民营航空公司里面一枝独秀,甚至都把中国民航业的老大哥国航甩在了身后。
2019年上半年,国航净利润31亿元,净利润率为4.8%;春秋净利润虽然只有9亿元,但净利润率达到了11.9%。但实际上,国航每客公里净利润是春秋的一倍多,春秋之所以能在总的净利润数据上反超国航,是因为春秋在压缩费用率及靠副业赚钱上表现得更好。
春秋航空的创始人王正华有句名言:钱一半是赚的,一半是省的。把各种控制成本的手段做到极致,才是春秋这样一家民营背景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在市场上发展壮大的关键。
而在机队规模、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上都远超春秋的海航,如今的市值仅有277亿元,早就把中国第四大上市航司的位置让给了春秋。这也说明了资本市场对于春秋这种廉航模式的高度认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肯定。
所以,虽然在规模和实力上,春秋航空还无法和三大航相比,但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精细程度上,春秋航空已经成为国内所有航空公司的榜样。
中国仍然是全球最有潜力市场
虽然历经了40年的高速发展,但中国民航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仍足以让全球各路玩家们“眼红心跳”。
一方面,按照现有的增长率,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在2025年超越美国;另一方面,按照中国现在的机场建设速度,到2025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规划将规划建成约 320个,接近美国民用运输机场总量的60%。
可以说,中国民航在各方面追赶美国的脚步,正越来越快、越来越有力。但要想真正实现对美国民航业的追赶甚至超越,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在航空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上,我国航企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所以,现阶段的中国是毫无争议的民航大国,但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强国。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规模上的提升,还有品牌、效率、科技、服务等全方位的追赶。
五、火箭队的简介?
火箭队是一支有高中锋传统的球队,从早期的摩西-马龙(Moses Malone)、拉尔夫-桑普森到奥拉朱旺(Hakeem Olajuwon),以及2003年首轮选中的中国中锋姚明。1967火箭队年加入NBA,当时落户于圣地亚哥,经历了4个平淡的赛季后,于1971年搬到休斯顿。 跟许多球队一样,火箭队的处子赛季令人失望。1967-1968赛季,火箭队仅15胜67负。第二个赛季火箭队从休斯顿大学得到“大E”埃尔文-海耶斯(Elvin Hayes),他在新秀赛季平均每场就拿下28.4分,火箭队队成绩开始上扬,1968-1969赛季火箭队取得37胜45负的成绩,打进了季后赛。1970年火箭队27胜55负,1971年40胜42负,从1971年开始,火箭队就搬到了休斯顿。 休斯顿人更喜欢看橄榄球,所以火箭队搬到这里并没受到多大的欢迎。1976-1977赛季,火箭队得到了传奇人物摩西-马龙。当时火箭队还有汤姆-贾诺维奇等人,他们以49胜33负取得1977年中区冠军,但在东部决赛中败给76人队。 1977-1978赛季,汤姆贾诺维奇被科密特-华盛顿严重打伤,休息了5个月,火箭队实力大损,当赛季只有28胜54负。1978-1979赛季,摩西-马龙平均每场拿下24.8分17.6个篮板,夺得了常规赛MVP,火箭队也再进季后赛,但在第一轮就被淘汰。1980-1981赛季,在摩西-马龙的带领下,火箭队再次进入了总决赛,但在总决赛中,拉里-伯德的凯尔特人以4比2胜出。 火箭队的第二次进总决赛是在8年之后。1983年和1984年,火箭队连续拿到两个头号选秀权,分别选中了拉尔夫-桑普森和阿基姆-奥拉朱旺,两个身高2.10以上球员组成“双塔”。火箭队1985年杀入季后赛,但在第一轮就被爵士队淘汰出局。1986年火箭队杀入了总决赛,但是这次遇到的是到凯尔特人,又无功而返。 直到1994年,火箭队才获得第一座总冠军奖杯。奥拉朱旺在那个赛季平均每场得了27.3分11.9个篮板和3.71个盖帽。在总决赛中,火箭队碰到纽约尼克斯队。奥拉朱旺战胜了尤因,火箭队以4比3夺得球队第一个总冠军。 1995年火箭队从开拓者得到了“滑翔机”德雷克斯勒(Clyde Drexler),但卫冕冠军在常规赛举步维艰,只取得47胜35负。季后赛也很艰难,首轮战胜了取得60胜的爵士队,第二轮以1比3落于给太阳队,但火箭连下三城。西部决赛,奥拉朱旺大战常规赛MVP大卫-罗宾逊,火箭队以4比2战胜圣安东尼奥马刺队晋级。在总决赛中,奥拉朱旺碰到年轻的奥尼尔,火箭队以以4比0横扫奥兰多魔术队,蝉联总冠军。 此后四个赛季火箭队常规赛成绩都不错,但在季后赛总走不远。1998年皮彭、奥拉朱旺和巴克利组成的阵容也在第一轮就止步。2000赛季火箭队老的老,走的走,16个赛季以来首次未能进入季后赛。 火箭队进行重组,奥拉朱旺也于2001年到了猛龙队。在2002年选秀大会上,火箭队钦点来自中国的姚明为状元,再引入高中锋。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退休球衣号码: (22) 德雷克斯勒(Clyde Drexler) (23) 卡尔文-墨菲(Calvin Murphy) (24) 摩西-马龙(Moses Malone) (34) 奥拉朱旺(Hakeem Olajuwon) (45) 鲁迪-汤姆贾诺维奇(Rudy Tomjanovich) 历史: 1967-71 圣地亚哥火箭队(San Diego Rockets) 1971-今 休斯顿火箭队(Houston Rockets) 获总冠军年份: 1994年、1995年
六、中国火箭燃料发展史?
回顾中国运载火箭的发展之路,从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实现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的发展,在这背后,燃料的发展不可或缺。
我国火箭燃料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1970年发射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使用了硝酸-27s+偏二甲肼的液体推进剂;
1974~1999年长征二号系列、1972年风暴一号和长征四号系列火箭,使用了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的液体推进剂;
1984~2008年长征三号系列火箭,使用了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液氧+液氢的液体推进剂;
在长征五号火箭中,采用的是液氧+煤油;液氧+液氢的液体推进剂。
不难看出,液氢和液氧已经成为当前火箭燃料主流。它们的优势在于,燃烧效率很高,燃烧产物是水,所以无毒无腐蚀。但它们的劣势则在于储存,特别是液氢的存储。
液氢的沸点是-252摄氏度,与环境温差极大,这对容器的绝热要求很高。在大量、远距离的储运中,采用低温液态的方式才可能体现出优势。但有业内人士指出,火箭液氢管罐不能完全封闭,如果过于封闭,一旦温度上升,低温液体会不断蒸发成气体会导致内部压力过大而爆炸。因此,液氢的储存问题,将是未来火箭推进剂的技术攻关重点之一。
七、中国火箭发展史简述?
中国航天发展有四大里程碑 :
(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3) 载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4)深空探测-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八、飞机的发展史简介?
20世纪初,在美国有一对兄弟他们在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莱特兄弟。
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却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
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这个时候的飞机都是单台发动机,在飞行中,常常会出现发动机突然停止工作的故障。这对飞行安全始终是个威胁。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展览会上,罗马尼亚人亨利·科达,第一次使用喷气发动机。虽然在表演中飞机坠毁但幸运的是其本人被弹出了驾驶室。
1915年12月,德国的容克制造了一架全金属飞机。该飞机使用的是薄薄的罐头盒铁皮制作而成,并非现在的铝合金材料,所以这架飞机被戏称为“驴罐头”。
1942年7月,德国23岁的奥海因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制造出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同年7月18日试飞。因喷气式飞机比螺旋桨式飞机要快160km/h,得到德国政府的同意开始投入空战,1945年8月德军用37架喷气式飞机击落了18架美国的螺旋桨飞机,在同盟军中引起了震惊。
飞机的发明,使人们在普遍受益的情况下又产生了新的不满足。飞机起飞需要滑跑,需要修建相应的跑道和机场。这就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有人开始探索可以进行垂直起落的飞行器,通称直升机。
1939年9月14日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型直升机诞生,它是美国工程师西科斯基研制成功的VS-300直升机。西科斯基原籍俄国,1930年移居美国。
本世纪20年代飞机开始载运乘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开始把大量的运输机改装成为客机。
6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大型运输机和超音速运输机,逐渐推广使用涡轮风扇发动机。6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大型运输机和超音速运输机,逐渐推广使用涡轮风扇发动机。
著名的有前苏联生产的安-22、伊尔-76;美国生产的C-141、C-5A、波音-747;法国的空中客车等。
九、火箭发展史和发展成果?
现代火箭诞生自罗伯特•高达德将超音速的喷嘴装上液态燃料火箭引擎燃烧室。
这种喷嘴将燃烧室中的热气体转成较冷的超音速喷射气体,使推进力增加超过二倍,且大幅地增加了效率。而在此之前,早期的火箭因为热能随气体排放被浪费了,使得效率很低下。
1926年3月16日,罗伯特•高达德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奥本镇发射了世界第一枚液态燃料火箭。19世纪20年代,美国,奥地利,英国,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德国及俄国相继出现研究火箭的组织,20年代中期,德国科学家开始试验能到达高空及长距离的液体火箭。
1932年,魏玛防卫军(1935年后改称德意志国防军)开始对火箭技术感兴趣,当时有强烈抱负理想的年轻火箭科学家冯布劳恩与二位前火箭学会的成员加入了军队,发展纳粹德国用于二次大战的长程武器,尤其是后来声名大噪的V2火箭的前身A系列火箭。1943年开始,V2火箭开始制造。V2火箭拥有350公里的作战距离以及搭载1000公斤阿玛图炸药的弹头,此运载器与现代火箭只有极少数不同:包括涡轮泵,惯性导引装置及其它许多特性。虽然无法栏截它们,但V2火箭仍无法准确描准军事目标。
运载火箭诞生
运载火箭是由多级火箭组成的航天运载工具。通常,运载火箭将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完成后,运载火箭往往被抛弃重新坠落地面。
自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SS-6”洲际导弹改装成运载火箭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近地轨道,从此运载火箭作为航天运载工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前苏联“东方号”系列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包括“卫星号”、“月球号”、“东方号”、“上升号”、“闪电号”、“联盟号”、“进步号”等型号,后四种火箭又构成“联盟号”子系列火箭。
自1957年苏联首次利用运载火箭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至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已研制成功20多种大、中、小型运载火箭。比较著名的有苏联的“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美国的“大力神”系列运载火箭、日本的“H”系列运载火箭等。中国则在液体弹道式导弹基础上研制出了“长征”系列火箭。
迄今为止,运载火箭已形成能适应各种航天发射需求的若干系列,并已走过它的两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用导弹改装。在运载工具的研制方面,最发达的国家是前苏联、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和印度。这些国家在运载工具的发展初期,为了抢时间,几乎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即用导弹稍加改装,使其适应不同卫星的发射需要。
第二个里程碑研制新型火箭。60年代,前苏联为了发射“礼炮号”轨道站,专门研制了一种“质子号”运载火箭。这是一种串并联式的多级运载火箭,第一级安装6台单燃烧室液体火箭发动机,总推力达1万千牛。“质子号”运载火箭于1965年投入使用以来,除发射“礼炮号”轨道站外,还成功地发射了“质子-4号”宇宙飞船。后来在3级运载火箭基础上,又加了一级推力为83千牛的第4级,曾将“探测器-4号”至“探测器-8号”、“月球-15号”至“月球-24号”、“金星-9号”至“金星-16号”、“火星-2号”至“火星-7号”等探测器,以及“虹”、“荧光屏”、“地平线”、“宇宙号”等系列卫星送入太空。从发射的结果来看,“质子号”称得上是一种具有高可靠性的、有多种发射功能的运载工具,成功率约为93%。现已成为一种为商业性服务的运载火箭。
60年代,美国为执行“阿波罗”登月计划,专门研制了“土星型”运载火箭系列。主要有“土星1”、“土星1B”和“土星V”等几种型号。其中,“土星1”为一种试验型的两级运载火箭,第一级运载装置由8台“H-1”液体火箭发动机组成,总推力为67000千牛;第二级由6台总推力为408千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组成。入轨高度185公里时的最大有效载荷为10.2吨。为了改进“土星”火箭及确定“阿波罗”飞船的总体方案,“土星1”于1961年至1965年从卡纳维拉角共发射10次,其中有5次把“阿波罗”飞船的主体舱段发射入轨。
为了抗衡前苏联和美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发展势头,1972年法国建议西欧10国联合组成欧洲航天局(ESA),共同研制“阿丽亚娜”运载火箭。1973年7月研制计划获得批准。法国空间研究中心(CNES)负责“阿丽亚娜”火箭的计划管理,航空航天公司负责总装。迄今,“阿丽亚娜”运载火箭系列已发展了从“阿丽亚娜I”至“阿丽亚娜V”共5个型号。
日本为了争当航天大国,已研制成功M系列(又称谬系列)和H系列两大类运载火箭。其中,M系列是由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研制的,主要用于发射科学研究卫星和空间探测器。H系列(包括以前的N系列)是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负责研制的,主要用于发射应用卫星。
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首次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中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长征”系列火箭已经走向世界,享誉全球,在国际发射市场占有重要一席。
民营火箭发展
世界最为著名的民营航天企业,是美国的SpaceX公司。该公司于2002年6月建立,开发了可部分重复使用的猎鹰1号和猎鹰9号运载火箭,同时开发Dragon系列的航天器以通过猎鹰9号发射到轨道。SpaceX主要设计、测试和制造内部的部件,如 Merlin、Kestrel和 Draco 火箭发动机。
2008年SpaceX获得NASA正式合同。2012年10月,SpaceX龙飞船将货物送到国际空间站,开启私营航天的新时代。2015年3月1日,SpaceX的猎鹰9号发射,将世界上第一批全电动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15年12月21日,SpaceX成功发射Falcon 9火箭,并且一级火箭已经成功回收,创造了人类太空史的第一。目前SpaceX运载的全部11颗ORBCOMM卫星已经输送到预定轨道。
零壹空间则是中国国内首家民营自研商业火箭公司。2017年12月22日,重庆零壹空间公司自主研制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整机试车成功,标志着零壹空间成为国内首家掌握固体火箭发动机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其自主研制的商业火箭也将于2018年5月首飞。
十、明朝时期中国航空发展史?
明朝时中国没有航空。
中国的近代航空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西方的大量学说涌入闭关自守了几千年的中国,现代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国内出现了许多介绍氢气球、飞艇和飞机的文章及图片。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航空道路。1887年,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自行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1910年,留日归来的李宝、刘佐成受清政府委托,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棚,并于次年四月造出了一架飞机,但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军政府组成了航空队,一些有志于航空的爱国志士纷纷投身于此报效祖国。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爱国华侨冯如。冯如是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1911年他偕助手带着自己在美国设厂制造成功的飞机回国,就任广东革命军政府飞机队队长,不幸1912年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民国政府立碑誉其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其它著名的航空先驱者还有创造了水上飞机世界飞行高度记录,后回国筹建广东航空学校的谭根及造出了由宋庆龄随机试飞成功的“乐士文”号的杨仙逸等。
在众多先行者的努力下,再加上军阀混战中飞机成了实力的象征,旧中国终于成立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仅局限于机体制造和装配,许多重要部分如发动机、金属螺旋桨等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而且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飞机都还是从国外购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开始了中国航空工程人材的培养,国内成立了一些航空学校和飞行训练机机构,更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钱学森、吴仲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