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林则徐事迹简介?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
一、林则徐事迹简介?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
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二、钱学森事迹简介?
钱学森事迹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县,是中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 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门,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弟子。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拓展资料】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三、历史人物卫子夫简介?
卫子夫,西汉时汉武帝第二任皇后。 孝武思皇后(?-前91年),卫氏,名不详,字子夫,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刘彻第二任皇后,在皇后位38年,谥号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 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家讴者。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入宫,建元三年(前138年)封为夫人,元朔元年(前128年)册立为皇后,征和二年(前91年)在巫蛊之祸中自杀身亡。身驻汉宫凡49年。育有一男三女,即戾太子刘据、卫长公主、诸邑公主、石邑公主。 卫子夫一生恭谨克己,尽心尽力执掌宫掖数十载,令其夫汉武帝得无扰于省中琐事,为开创汉武盛世减轻了负担。其弟卫青及外甥霍去病则在汉匈战争中做出了伟大贡献。
四、历史人物石达开简介?
历史人物石达开的简介如下:
石达开(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客家人,祖籍地在今广东省和平县。石达开太平天国名将,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战略家、武学家、诗人、书法家、民族英雄。
1851年12月,太平天国在永安建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
1857年,封“左军主将翼王”,天京事变曾封为“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军民尊为“义王”(本人谦辞不受)。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岁受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获封翼王,三十二岁英勇就义于成都。一生轰轰烈烈,体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迹为后世所传颂,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
五、阅读之星事迹简介?
xxx同学酷爱读书,可以说阅读是她最快乐的事。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她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她每天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保证中午阅读半小时、晚上阅读半小时,周末阅读半天。
图书馆和书店是她最喜欢去的地方,常常一去就舍不得离开。由于喜欢看书和借书,被校图书馆聘为“小小图书管理员”,帮整理图书。她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因为以前一次只能借1本书,现在一次可以借5本。周末,她家长常带她去新华书店看书和买书,参考教育部推荐的小学生阅读书目和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购买适合她阅读的书--她在家里阅读过的书已经整整一书柜了。
六、艺术之星事迹简介?
老师们、同学们,艺术教育在我校的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过去我校考取大学的近百名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从艺术学习中走出去的。文化艺术节是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知道,文化能使人的道德更加高尚,艺术能使人的生活更加精彩。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非常注重自己的艺术修养,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今年专门到上海各大中小学演讲,谈艺术与科学的重要关系以推进艺术教育。校园艺术节还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的载体,同时更是我校办学理念的一种很好展示。
我校有相当一部分有艺术才华的学生,在本次艺术节中他们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为我们的校园文化注入了文化的内涵,营造出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我校“愉快学习、幸福生活、健康成长、全面发长”的教育理念得到落实。今年的艺术节的主题是“亮出你的风采,为成功做准备”,学校举办艺术节的目的就是为张扬同学们的个性、展示同学们的才华而搭建的 广阔平台。
老师们,同学们,一年一度的艺术节还应当成为我校德育序列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广大同学在艺术的海洋里去体验美,在体验中去感悟美,从而获得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本次艺术节的举办,一定会有更多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才华,为我校的艺术教育提升一个台阶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必然会成为培养我校教职工人文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值此艺术节开幕之际,我们希望各班主任和相关科室一定要精心准备,认真组织,力争推出我们广大同学的精华,为我校师生展示出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
此刻,全体师生满怀喜悦,迎来了实验中学首届艺术节的盛大举行。
实中人有自己的艺术节,是我们的幸福,我们的自豪,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将在以“舞动青春、挥洒风采”的主题下,尽展我们的才艺,尽显我们的风流。
书画艺术赏心悦目,音乐艺术沁人心脾。艺术,高深、美妙,动人心魄;艺术,纯洁、清雅,净人心灵。我们既要学会展示,更要懂得欣赏,因为,一个不知美的民族是丑陋的民族,一个不知审美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让我们在文体艺术的花园里,感悟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让我们走进音乐的殿堂,去聆听远古的韶音;去访问莫扎特与贝多芬;去拜会聂耳与洗星海-----
让我们跨进美术的画廊,去领略吴道子的飘逸、齐白石的精细、徐悲鸿的奔放;去感觉达芬奇的专注、凡高的奇思和毕加索的抽象-----
让我们步入体育的世界,去享受运动的魅力,享受青春的活力,享受健身健美的快乐,享受拼搏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带给我们的恒久感动------
艺术,永无止境;运动,永无止境;创造,永无止境;我们的追求,永无止境-----
让我们尽情地唱吧!用我们的歌声遏天空之行云,止清江之流波;让我们尽情地跳吧!我们舞姿轻盈,我们舞步飞旋。让我们提起笔来,尽情写画吧!我们笔走龙蛇,遒劲如钩;我们笔法娴熟,写生写意。
我们与艺术同行,我们与优美同行,我们与高雅同行,我们与时代同行-----
老师们,同学们,帷幕即将拉开,青春早已飞扬,风采继之绽放。
实中的艺术节,我们的艺术节,我们衷心祝愿她——圆满成功!
愿我们大家共同携手,享受这鼓舞人心的艺术之旅!
七、白芳礼事迹简介短?
白芳礼事迹简介 白方礼(此姓名是户口本上的正确写法,“白芳礼”属于以讹传讹的错别字),生于1913年农历五月十三,故于2005年9月23日,享年92岁(虚岁为93岁)。 白方礼祖籍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白贾村,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 2009年8月10日,白方礼荣当全国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八、吴斌事迹简介?
2012年5月29日中午,吴斌在驾驶大客车行驶于沪宜高速时被迎面飞来的制动毂残片砸碎前窗玻璃后刺入腹部致肝脏破裂,但他仍强忍疼痛将车停稳,并提醒车内24名乘客安全疏散及报警。后被送往中国人民解放军无锡101医院抢救。2012年6月1日凌晨3点45分,吴斌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8岁。
九、袁隆平简介和事迹?
关键词 偶然 曾有不少人问过袁隆平:现在大家称您为“杂交水稻之父”,当初,您为什么学农,为什么走上研究杂交水稻这条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大后学农,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其率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因为儿时的这个愿望,高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改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成了一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择,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间忘情忙碌了50多载了。 关键词 实验田 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实验田;如果不在实验田,就一定在去实验田的路上。这是袁隆平说过的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这当然也是他真实的生活写照。 袁隆平的第一块实验田在安江农校,在该校的中古盘7号田内。1968年4月30日,700多株不育秧苗,被袁隆平与助手们小心翼翼地插入这块田中。然而,18天后的夜里,这些不育秧苗被全部拔除,不知何人所为。 为了加速繁殖不育秧苗,袁隆平把目光投向了日照时间更长,气温更适宜的南方。广东、海南、福建……不少适于耕种杂交水稻的地方都开辟了他的实验田,田埂上、小路间都留下了袁隆平的足迹。 1979年5月,美国著名的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访华,农业部种子公司送给他1.5公斤杂交水稻。威尔其带回国,当年就试种,立即获得增产。到2005年,美国耕种杂交水稻80万亩,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比当地良种增产25%―35%以上。 在越南,到2005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而在菲律宾、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厄瓜多尔、几内亚等一些国家,均已开始试种杂交水稻。 但袁隆平仍然很“贪心”,他想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台湾。 从研究杂交水稻至今,袁隆平在实验田里究竟花费了多长时间,恐怕谁也没有统计过。 袁隆平的第一位助手――湖南省农科院高级研究员尹华奇,从1966年开始跟随袁隆平,至今已逾41年。他向记者推算:袁老师从上个世纪1960年代至今,应该至少干了90年的活。为什么如此说呢?老尹解释:按照湖南的水稻生长规律,一年只干半年活。而袁老师同时把实验田设到了南方各地,所以袁老师一年至少干了两年以上的活。 关键词 野败 所谓“野败”,全称是“花粉败育野生稻”,它是一株野生稻。 这株野生稻是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发现的,地点在海南南红农场附近的沼泽里。 1970年11月23日上午,这两人在这片沼泽里发现了一片野生稻。在观察中,两人发现了3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显然是由一粒种子发育而成。经袁隆平确定,这确是一株雄花败育的野生稻。大家都兴奋不已。 原来,上个世纪50年代的经典理论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但袁隆平却始终向权威挑战,坚信水稻的杂种优势,走向了对杂交水稻的摸索之路。 当时三系杂交稻的理论已经成型,缺乏的是实际中的配套。所谓“三系”,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而要达到三系配套的目的,就必须解决第一代杂交种子这个难题。三系中,保持系、恢复系在寻常水稻品种中可以找到,但雄性不育系的种子却难以寻到。 现在,终于找到了它,就像焦虑的周瑜等来了东风,师徒3人怎不欢欣鼓舞呢?1972年,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二九南1号”出世了。第二年,三系配套全面成功。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杂种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人。 1995年,在三系水稻基础上,两系水稻研究成功。 两年后,67岁的袁隆平又发起了向超级稻的进攻,目前亩产已超过800公斤。 关键词 院士 今年4月29日,袁隆平在华盛顿接受了美国科学院授予的外籍院士称号。在评选中袁隆平是获全票通过的。在现场他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 “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吃饭问题……”颇具份量的颁奖词,出自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之口。 美国科学院是公认的最权威学术机构,能够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袁隆平,却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数次失之交臂。 1991年5月,湖南省政府郑重推荐袁隆平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候选人,但这年新增的34位生物学部委员中,却没有袁隆平的名字。次年,湖南省政府再次申报推荐,袁隆平依然名落孙山。1992年,湖南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的荣誉称号。 1995年,经湖南省政府再次推荐,袁隆平终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多人为袁隆平抱不平。处在漩涡中的袁隆平却神情淡定:“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 关键词 秋水伊人 《秋水伊人》是音乐家贺绿汀留下的作品。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一个傍晚,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校园里拉起了小提琴,忘情地演绎着这首名曲。 这时,近旁响起一个女孩的和唱:“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歌声清脆。袁隆平扭头一看,见歌者是他的学生邓则。此时,邓则也正用明亮的眼睛望着他,好像在问,老师为何这么忧郁啊?袁隆平不由心中一动。邓则是来看老师的。 当时,袁隆平正处在感情的低谷中,突然,时常有这么一位端庄大方的女孩陪着说话解闷,心情自然开朗不少。渐渐的,邓则在袁隆平心中份量愈来愈重,仿若就是他寻觅和等待的“秋水伊人”。 一晃数年过去了,邓则也已走上了工作岗位。 一天,邓则收到了袁隆平写的一首小诗: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 原来这是一封示爱诗。匆匆读完,邓则不由心跳加速。其实她也早已芳心暗许,从此两人开始了约会。 1964年正月,一个简单的仪式后,两人走到了一起。婚后,同是农校毕业的妻子对袁隆平帮助很大。田间里,妻子与他一起寻找秧苗材料,而孝敬老人、抚养孩子这些家事袁隆平也基本上丢给了妻子,很少理会。每次与人谈起妻子,袁隆平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银婚纪念日那天,袁隆平特意让妻子穿上婚纱,拍了一张婚纱照作为纪念。面对镜头,看着妻子那娇羞的面庞,袁隆平幸福地笑了。 关键词 唯实 唯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说假话,只做真事。这是袁隆平为人的一贯鲜明风格。 1992年,一家媒体在头版刊登了一篇座谈纪要,发表了一些人的看法,大肆贬低杂交水稻,说杂交水稻是“三不稻”,即“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下袁隆平火了:自己当不当院士无所谓,但杂交水稻的清誉却不容诋毁。袁隆平立即以读者名义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标题为《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用铁一般的事实描述了杂交水稻的现状和美好的前景。当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这篇短信。 除了对科研的态度袁隆平一丝不苟,在生活细节上,袁隆平也是很“较真”的。 1995年10月,袁隆平喜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奖,载誉回到长沙,在黄花机场受到热烈欢迎。欢迎仪式快结束时,一位领导才匆匆赶来,领导的随同人员向袁隆平提议:再要电视台补拍一个袁和该领导从机场内一同走出的镜头。袁隆平一摆手:“这不行,违反了真实性!”其干脆的回答,使这位领导和随同人员颇显尴尬。 袁隆平的求实态度也让许多记者折服。他数次向前来采访的记者强调:科学的报道不要组织,不要“摆拍”,不要弄虚作假,一定要像我们搞科学的一样实事求是。 在湘院士谈袁隆平:他乘飞机从来只坐普通舱 红网5月24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李柯夫)“袁隆平院士既是科研的伟人,又是生活上的普通人!”前天,在省科技界学习袁隆平院士先进事迹座谈会上,与会的在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省会各相关单位专家学者一起畅谈隆平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出席会议。 姚守拙回忆起他和袁隆平打交道时的点点滴滴:“有一年,我坐飞机去北京,当时是坐在飞机上的普通舱,无意中发现袁隆平也坐在普通舱,便问:‘袁院士,你怎么也坐普通舱?’袁院士回答,他从来都是坐普通舱。”按照有关规定,袁院士和姚守拙完全有资格坐头等舱,但两人都选择坐普通舱。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主席何继善表示:“袁隆平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甘于奉献,与当前在学术界出现的浮躁、学术水分等风气有着天渊之别。”何继善说:“现在对歌星、影星宣传得比较多,袁隆平这样的科学界的‘超级男生’更应该多多宣传和学习。” 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副主席官春云与袁隆平接触较多,他说:“袁老师工作非常忙,每天找他的人也很多,可湖南农大每年的研究生招生,无论何时只要接到我的电话,他都准时来参加,而且还亲自参加面试。” [稿源:红网综合]
十、袁隆平的事迹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使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