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随着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
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随着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突破、即第一步的任务已经完成。
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发射神舟六号,即标志着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计划。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完成后,航天员和科学家在太空的实验活动将会实现经常化,为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历史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6位,即3.1415926-3.1415927之间。
宋代的沈括作《梦溪笔谈》,毕生发明活字印刷术即在此书中记录下来,他最早使用 “石油”一词,并称将来“必大行于世”。
东汉的张衡发明地动仪,这是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
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周培源
周培源,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从事流体力学
中的湍流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论的研究。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本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
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神舟十三号将进入返回准备阶段!在轨180天,航天员经历了什么?-
自去年十月中旬飞上太空以来,神舟十三号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已经在中国空间站上度过了长达5个多月的时间,这是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待得最久的一次,上一次的神舟十二号为3个月。从下周开始,神舟十三号的三位航天员终于要进入返回地球的准备阶段!
此前,三次飞上太空的聂海胜(神六、神十、神十二)是在太空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中国航天员,现在已经被神舟十三号的三位航天员所超越。如果再算上神舟十号的14多天的太空飞行,王亚平成为目前我国在太空中停留最久的航天员。
王亚平还创造了其他多项第一,她不仅两次飞上太空,是去太空次数最多的中国女航天员,而且是首位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并且还是我国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
当我们在羡慕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中体验失重的乐趣时,却不知道他们在太空中半年来,身体要经受住多大的挑战。那么,三位航天员长期生活在太空中,他们的身体究竟产生了什么变化呢?他们在返回地球时又要遭遇什么挑战?与飞船发射时相比,为什么地面上的航天工作人员对飞船返回时感到更加紧张呢?
在地球表面上,我们都会感受到重力作用,地心引力把我们束缚在地表。我们一直生活在1g的重力环境中,身体构造都是为了更好适应这样的重力环境。但到了太空中,一切都变了,因为重力几乎消失了。
需要注意的是,太空中的航天员并不是没有受到地心引力作用,只是他们感受不到重力了。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太空中的航天员距离地表大约400公里,与6371公里的地球半径相差很多,他们距离地心只是稍微远了一些。通过计算可知,航天员受到的地心引力只比在地表上弱了12%。
真正让航天员失重的原因是他们一直在做自由落体运动。试想一下,地面上有一门大炮,水平打出一发炮弹,由于炮弹出膛后没有动力,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炮弹会以抛物线的形式飞行,最终会落到地面上。炮弹能飞多远取决于初速度,初速度越快,飞行距离越远。
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表面是弯曲的,当炮弹的初速度足够快时,炮弹的飞行轨迹刚好与地球弧线相匹配,炮弹就不会掉到地表上,而是绕着地球一直在飞行。根据牛顿力学计算,炮弹的初速度需要达到7.9公里/秒,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第一宇宙速度。
不过,地表上有空气阻力,还有凸起的山川,为了让航天器在飞行时不受阻碍,就需要到太空中。中国空间站飞行在距离地表大约395公里的太空中,它的轨道速度约为7.68公里/秒。航天员就是以这么快的速度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刚好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所以他们一直在做自由落体运动而不会掉下来,从而感受不到重力。
生活在失重环境中,对航天员身体产生一个显而易见的影响是,他们看起来“发福了”,尤其是脸部比上太空前明显“变胖了”。这其实是因为失重的环境,让航天员体内的液体重新分布,增加了上半身尤其是头部的体液量,所以他们才会看起来变胖了。
先前的研究表明,头部体液增加可能会影响到视力。在失重环境中,脑体积也会增大2%左右,更多的体液会涌入头部,导致颅内压升高,视神经受到压迫,从而损害视力。
另据其他研究,长期的太空飞行还会让宇航员出现“太空贫血”。科学家分析了14名在太空中生活了半年的宇航员,结果发现他们体内的红细胞遭到不小的破坏。
因为失重环境会让宇航员体内的血液大量流入上半身,导致很多红细胞被破坏。新产生的红细胞数量赶不上破坏的数量,就会让宇航员出现溶血性贫血。即便宇航员回到地球上后,在一年内仍然会出现溶血。
此外,失重还会让航天员的骨质流失,肌肉萎缩。为此,航天员在太空中也需要做各种锻炼。当航天员回到地球上时,他们通常需要坐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地球表面的重力。
在飞船返回时,往往是航天工程师最为担心的时候。因为飞船发射升空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运载和飞船都有逃逸系统,可以避免危险。但在飞船再入大气层时,就只能靠飞船自身。
下周,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将进入返回地球的准备阶段,对空间站内的各种物品进行整理,为之后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的到来做好准备。在完成大约180天的太空飞行任务后,3位航天员将于四月中旬返回地球,让我们一起期待他们的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