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航空名人

百年功勋人物?

作者:Anita 发布时间: 2022-12-05 08:41:31

简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邹世昌。
邹世昌院士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立志于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和留苏学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邹世昌。

邹世昌院士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立志于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和留苏学子。邹院士胸怀科技报国的初心,践行共产党员的使命,做出了诸多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杰出成就。科学生涯之初,他师从吴自良院士,为建立新中国的低合金钢系统做出了积极探索。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攻克了“甲种分离膜”原件制造工艺,是“两弹一星”的研制专家之一。七十年代,他将研究方向转向国际科技前沿的离子束技术,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制,是我国离子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先驱者、上海集成电路领域的奠基人。

“厚德载物,科学报国”,是邹世昌院士信奉的格言和实践的准则。院士中心全体同志通过学习邹院士的事迹,一致表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新奋进、砥砺前行,将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产业报国的伟大情怀传承发扬。

为我国航空领域奉献最大的人?

中科院院士、资深航天专家孙家栋,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三巨头之一的孙家栋,在1929年2月出生在辽宁瓦房店,毕业于苏联茹可夫斯基工程学院,因其在中国航天方面做出的贡献,他被公认为“卫星之父”。


孙家栋自幼学习成绩优秀,受社会环境影响,孙家栋十分擅长俄语,也因此被作为人才应征入伍;在国家急需人才的情况下,孙家栋和其他29位军人,一起到苏联空军学院学习。在学校他刻苦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后被分配到重要领域工作。


1967年是孙家栋命运的转折点,他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师负责人。


当时人造地球卫星只有超级大国掌握着核心技术,我们有的科研人员连卫星是什么模样都没有见过,并且当时大国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对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研究更是雪上加霜,国内可借鉴的经验几乎为零。当时也不太具备研制条件,因此孙家栋的压力十分的大,但在当时的环境来说确实已经到了研制卫星的时候,他抗住了压力,决定担起这个责任。


他带领团队实地检测,研究实验,还参与了人造地球卫星的设计工作,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使人造地球卫星满足多项要求,人造地球卫星的设计也在不断修改。


当时的情况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人知道卫星具体长什么模样,一切都靠孙家栋及其团队慢慢摸索。他们没有先进的工具和优质的研制条件,但他们有雄厚的学术基础,一腔热血和对国家,对任命的责任。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举国震惊,全国人民沉浸在一片振奋的喜悦之中,最兴奋的莫过于孙家栋,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应有的成就,他觉得自己无愧于国家与人民。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孙家栋想到的是国家,是人民而不是他自己,他说卫星在天安门广场飞过的时候是他最感动的一刻,但是我也想说那也是我们最感动的一刻。


其后,孙家栋陆陆续续又参与了其他几次航天工程的建设,他为中国航天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其中有失败,也有成功,他把每一次失败变成成功的基石,为他的成功做出铺垫。由于热爱,他把一生奉献给了航天事业,因为责任,他勇敢担当重担。


由于孙家栋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他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所以他也参与了许多航天飞行器的设计。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把眼光放在月球上的时候,孙家栋也有他的太空梦。孙家栋被任命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那时他已经年过古稀,一次又一次的重担交在他手上,他依然不负所托地完成了。


从中国太空时代的开启,到进一步的探索,这些都离不开孙家栋的身影。可以说他把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中国航天,他的一生都离不开中国航天。现在我仍记得在别人都沉浸在发射成功的喜悦之中时,他却泪流满面,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他却为航天事业流过三次泪,如果不是热爱,他又怎会如此。


他这一生最幸福的事就是自己与祖国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收到了这么多的荣誉之后,他依然不忘初心,他在决定担起重任之前,也从未想过自己因此会得到什么。因为从未想过获得多少名利,他才会沉下心去,默默在背后奋斗数十年,才会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才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航天事业。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