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孙家栋是中国的“卫星之父”。
孙家栋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风云二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和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高级顾问,原航
孙家栋是中国的“卫星之父”。
孙家栋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风云二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和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高级顾问,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人物特点
孙家栋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传奇,他总是临时受命然后在一片处女地里耕耘出开创型成果,最后震惊世界。孙家栋爱笑,航天人总说,笑容是孙老的标志。在中国航天的一张张老照片里,不论是会议现场、谈判桌上还是同事身边孙家栋总露出牙齿,笑得简单而真诚。他的笑容给人温暖,更给人信心。
孙家栋简介如下:
孙家栋1929年生于辽宁省复县。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1929年出生于辽宁省复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科院院士。
孙家栋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曾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人物特点
孙家栋善于团结同志,勇于承担责任,在长期领导大型航天工程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工作特点和领导风格。系统思想方法是他重要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严格按程序办事,创新与求实相结合是他重要的工作特点;善于组织、引导科学技术人员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是他的领导风格。
孙家栋还活着吗
孙家栋(1929-),出生于辽宁富县(今瓦房店),男,中共党员,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名誉主席,航天工程系统专家,“两弹一星”功臣,“改革先锋”称号(2018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2018年),被业界公认为中国“卫星之父”。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3年成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2010年1月11日获得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
主要贡献:
孙家栋是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在过去的60年里,他主持了45颗卫星的研制。作为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北斗导航系统的总设计师,他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担任探月工程一期总设计师,树立了中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生活: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军事学院航空系。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所、第一设计所副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所第一设计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所副所长、院长,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研究员,航天工业部副部长。长期从事导弹和卫星的设计开发。他是中国实验同步通信卫星的总设计师。
1929年生于辽宁省富县。
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1年,他被空军选中,在苏联莫斯科的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设计、维修和管理。
1958年毕业,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
1960年担任该型号总设计师。
1967年,他参与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
1971年,总设计师石毅成功发射。
1975年,他任总设计师,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1982年,孙家栋成为航天部总工程师。
1984年,作为总设计师,领导中国第一颗同步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
1985年任航空航天部副部长。
1986年担任中国第二代卫星“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总设计师,中巴合作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
1989年担任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谈判代表团团长,参与中美政府间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协议谈判。
1988年,孙家栋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9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3年担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在苏联留学:
18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我国空军成立后,学习成绩优异的孙家栋被选拔入伍,成为急需的俄语翻译。1951年9月,孙家栋和其他29名战士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年后,孙家栋的照片出现在学院前门最显眼的“状元榜”上。原来,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每年都会把年终考试得5个全A的学生的照片放入金字塔形的“状元榜”。如果能每年持续保持,他们的照片会越来越大,每年上移一次。
当然,每年都保持是非常困难的。当顶级照片所剩无几时,就是学生毕业的时候了。这时候如果还能排到“状元”的位置,就能得到一枚斯大林头像的纯金奖章。进入这所学院仅仅5年,孙家栋就获得了人人羡慕的金牌,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中国留学生。
中国航天工业:
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时,孙家栋还在苏联留学。1958年,毛主席号召“我们也要造卫星”,也是那一年,孙家栋回到了中国,开始了他的太空之旅。
1958年4月,孙家栋从苏联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五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前身)第一分院综合部报到。让他做导弹项目。这时,苏联提供的第一批导弹的图纸和资料到了,交给了孙家栋,导弹的仿制工作开始了。就在中国导弹工业刚刚从仿制起步的时候,1960年8月13日,在国防五院工作的苏联专家全部撤离,带走了所有的图纸和资料。就在三个月前,苏联专家称中国的火箭专用燃料不合格,要求中国购买苏联燃料。结果燃料没到,帮助中国的专家走了。面对困难,中国科技人员跟随钱学森,走上了一条自主发展中国航天的道路。1960年9月10日,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中国成功发射第一枚国产燃料短程弹道导弹。当时,孙家栋已经担任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办公室主任。
不到两个月后,1960年11月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准确命中目标。
1962年,中国新研制的一种导弹在发射试验中失败。经过分析,主要是发动机和控制系统的问题。当时孙家栋的综合部压力很大。
1964年,孙家栋被任命为中程导弹总设计师,领导了中程战略导弹的总体设计,并编写了大规模试验的试验大纲。同年6月,中国第二枚中短程导弹发射试验成功。1966年10月,中国用改进型中近程地地导弹成功进行了“两弹组合”飞行试验,西方国家认为中国有弹无炮的论调被打破。
当中国在火箭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和进步,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奠定基础时,中科院成立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备办公室,计划在1970年至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但随着“文革”爆发,中科院的卫星研制无法进行。面对这一现实,聂元帅于1967年初向中央建议成立空间技术研究所,并将其纳入军队,以确保人造卫星工程能按计划进行。党中央、国务院同意这个建议,决定由国防科委负责组建空间技术研究所,由时任七机部副部长的钱学森兼任院长。在钱学森的推荐下,孙家栋被调任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
1967年12月,孙家栋主持了中国“第一颗卫星”技术方案的再论证,确定“第一颗卫星”为实验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从37岁开始,孙家栋就一直活跃在“星坛”。他在主持“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不久,又主持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总体设计。1978年,孙家栋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就我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作了专题发言。鉴于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多项科研成果,大会给予了隆重表彰。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继“东方红一号”通信卫星和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后,中国研制的“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于1984年4月成功发射。1986年,孙家栋成为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总工程师。1987年,他还主持了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项目和资源一号地球资源卫星项目。每个航天工程由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卫星应用五大系统组成。五大系统各有一名总工程师,孙家栋因为分管上述三个航天项目,被尊为“总工程师”。
从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设计师开始,在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100个航天器中,孙家栋担任了34个航天器的技术总监、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占中国所有航天器的三分之一。被业界公认为中国“卫星之父”。在研发过程中,我们深入实践,努力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一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9年,孙家栋作为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谈判代表团团长,参与了中美两国政府间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协议谈判。1988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2年,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3年担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首颗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荣誉:
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获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项。2010年获得2009年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最高科技奖,奖金500万元。
2011年1月11日入围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11年1月18日,“2010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获得终身成就奖。
%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