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l15飞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飞机票上“座位等级”一栏里的字母各代表什么意思?
2、中国歼11 有多少
3、二战时法国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l15飞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飞机票上“座位等级”一栏里的字母各代表什么意思?
A舱为头等舱免折、常旅客免票;
C舱为公务舱公布价,
D舱为公务舱免折、常旅客免票;
Y舱为普通舱(经济舱)公布价,
S舱为联程、缺口程等特殊舱位,
B舱为普通舱9折,
H舱为普通舱85折,
K舱为普通舱80折,
L舱为普通舱75折,
M舱为普通舱70折,
N舱为普通舱65折,
Q舱为普通舱60折(含教师、医护人员、县级(含)以上劳模),
T舱为普通舱55折,
X舱为普通舱50折(含学生、长者(年满55周岁的中国大陆公民)),
U舱为普通舱45折,
E舱为普通舱40折,
W舱为普通舱35折,
R舱为普通舱30折,
O舱为普通舱25折,
Z舱为代码共享留座专用舱,
V舱为常旅客专用舱(国航知音卡旅客订座),
G舱为普通舱免折和常旅客免票。
扩展资料:
飞机舱主要分为头等舱(First Class)、 商务舱(Bussiness Class)、 经济舱(Economy Class or Coach) 。 通常价格以头等舱最高,其次商务舱,最低为经济舱。
飞机安排座位时是分舱位的,而不同的舱位对应的机票折扣不同,价格不同所得到的服务也不一样。平时订机票航空公司也会有不同的舱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飞机舱位
中国歼11 有多少
中国拥有超过1060架歼击机和截击机。2014年底,中国拥有近1900架空军作战飞机,包括轰炸机和强击机,其中600架属于现代战机(第四代)。中国拥有253架歼-11战机,15架歼-15舰载机。正在生产改进了航电设备的歼-11BS多用途远程战机(1架原型机和24架批量生产),其概念类似于美国的F-15E攻击鹰战机。文章认为,歼-16战机是俄罗斯苏-30MK2的“复制版”。
歼-11,苏-27型战斗机中国产型号。中国从1992年开始先后引进了一百多架苏-27型战斗机。1997年俄罗斯与中国签订协议,从而使中国可以生产苏-27型战斗机。中国自己生产的这种战斗机被命名为歼-11。
歼-11系列战机是中国在引进俄罗斯苏-27SK后发展的第三代重型战斗机。是我国现空军主力装备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 斗机。歼11战机具有良好的气动外形、极佳的空中机动能力和强大的中远距打击能力,装备性能先进的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能够在极为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全 天候作战。在近年来的重大作战演习任 务中,处处飞翔着它猎鹰般矫捷的身影,是夺取制空权、实施远程火力打击的一柄“蓝天钢刀”。 1997年俄罗斯与中国签订协议,俄方同意中国可以生产苏-27型战斗机。我国自己生产的这种战斗机被命名为歼-11。其中前期为苏-27SK的特许 生产型,后期则进行了重大改进,成为一种性能更加优秀的新型战机。目前该机已成为我国空军的主力战机,装备在各大军区空军部队,为保卫我国领空安全做出了 重要贡献。
发展历程
1989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北京,冰封30年的中苏关系终于揭开了新的篇章。莫斯科迫切希望改善与北京的关系,戈尔巴乔夫为此送出了一份厚礼——重启中苏军事合 作。1989年9月,苏联《红星报》发表了对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大将的专访,他表示如果中国希望获得米格-29之类的高性能飞机,“苏联政府认为不存在 政治障碍”。这番谈话如一声惊雷,在国际政治界、军事界引起轩然大波,外界把他的话看作是中苏全面和解的发轫。俄罗斯解密档案显示,1989年上半年,在 苏共内部激烈讨论的诸多问题中,就包括苏联该不该与中国和解的内容。相当多的“知华派”人士认为,被阿富汗战争耗尽气血的苏联已不可能继续单独对抗美国, 国际上将出现“美国单一超强”的局面。同时,美国认为它不再需要同中国结成对抗苏联的统一战线,“对华遏制” 渐渐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主线。苏联政府对国际局势做出的这一判断,成为其推动中苏乃至后来中俄进行军事接触的首要动机。正如俄罗斯前外长普里马科夫所说: “现在轮到我们向美国打‘中国牌’了。”
苏-27因其性能先进,当时只装备苏联国土防空军,即便在苏联国内,也没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正因如此,苏联在最初的谈判中,不愿出售苏 -27。1990年5月31日,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率领的高级别代表团访问了莫斯科。这次访问中,双方签署了《会议纪要》,中国购买苏联武器的工作进 入程序化谈判阶段。正是在那次会谈中,中国军人了解到除了米格-29战斗机之外,苏联还有更先进的苏-27。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访问期间,苏联空军在机密 的库宾卡基地向客人们现场展示了苏-27战机。苏-27的优越性能让中方大为赞赏,坚定了中方引进苏-27的决心。
据米高扬设计局总设计师别里雅柯夫回忆,苏联真正希望推销的是米格-29,因为该机航程短,属于战术飞机。但在会谈中途休息和进餐的过程中,那 些曾在苏联留学的中方领导人与苏方领导人共同回忆起两国并肩前进的岁月,苏联官员被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所感染。在中方代表团即将离开之际,苏方代表突然向 中方转达说:苏联政府原则上批准向中国出售苏-27。在做出销售苏-27决定的同时,苏联又开始考虑是否按惯例将卖给中国的苏-27降低技术档次,但要用 “简化版苏-27”糊弄住中国人,实在是太难了。
1990年12月,中苏就苏-27出口事宜进行最后磋商。“会谈是封闭式的,吵吵争争、进进退退”,但结果皆大欢喜。28日,中国购买24架苏 -27SK单座战斗机和苏-27双座教练机的协定在北京签署。作为苏-27的首次出口,中国买到的苏-27在规格上与苏联自用型号一致,同时合同金额的 70%以易货交易形式支付。
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苏-27战斗机,其中包括8架苏-27SK单座型和4架苏-27UBK双座教练型,由俄罗斯后贝加尔军区吉达 机场起飞,经蒙古于当日上午10时15分安全飞抵中国空军芜湖基地。苏-27正式加入了解放军空军装备序列。1992年11月8日,所有订购的战斗机全部 交付,并额外得到了两架供研究测试使用。之后中俄之间继续苏-27的贸易,包括上述12架苏-27在内,中国共有苏-27SK和苏-27UBK共26架。 1995年中国采购第二批,但型号变为更先进的苏-27SMK,共24架。
1993年,双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术,帮助中国企业联合生产苏-27,基准型号为苏-27SK。1993年10月中央军委将苏-27正 式列入空军装备发展序列,由沈阳飞机工业公司负责仿制生产。1993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与解放军总参装备部联合发出关于仿制苏-27与AL- 31F涡扇发动机的文件。苏-27战机的改装仿制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而对于航空工业部门来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将从苏-27上获得的先进技术用于自行开发的项目,例如用AL-31F发动机改装新一代战机,用R-27、R-73空空导弹加强国产歼-7、歼-8的战斗力。对于仿制苏-27则不感多大兴趣,多数意见认为仿制俄制战机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项目,例如歼-10战机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最高军事决策层——中央军委做出了以下发展策略:即在自力开发新一代主力战机的同时,将仿制或者转让制造苏-27提上日程,保持并提升国家航空科研的实力。
对于俄罗斯来说,似乎更愿意向中国销售的是产品而不是技术。但在中国方面强烈要求技术转移,否则该机的采购量将不超过48架的压力下,双方于 1993年8月展开谈判。在经过3年的拉锯之后,1996年12月6日,俄中签订了转让苏-27生产许可证的协定,整个合同总额估计为25亿美元。
根据合同,中国在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属下的沈阳飞机制造公司(112厂)在15年时间内制造200架苏-27(年产约14架),其中第一批苏 -27的机体全部由KnAAPO提供,以后批次的机体逐步过渡到由中国航空工业根据俄罗斯转让的全套工艺文件自行制造,但俄罗斯仍然提供全部200架飞机 所需的发动机、雷达及电子设备、机载武器。中国沈阳生产的苏-27不允许出口给第三国。如果生产数量达不到要求,中国可以要求俄罗斯生产。
中国制造苏-27代号为“11号工程”,装备部队的正式名称则是歼击-11型战斗机。在谈判的开始阶段,KnAAPO向中国推荐的型号是单座多 用途型苏-27SK,但中国空军的评估认为在现代高威胁环境中,飞行员显然难以单独担负危险而复杂的对地攻击任务,F-15E这样的双座多用途型才是最佳 选择。最终放弃自行制造苏-27SK而选择了购买苏-30MKK、自行生产并改进苏-27SK型的道路。
1997年夏天,俄罗斯向中国方面交付了全套工艺文件。1998上半年,沈飞开始组织生产首批2架苏-27。1998年9月1日,第一架组装飞 机首飞,第二架年底试飞。1999年9月后,这两架国产歼-11开始交付部队。他们被装备到空2师6团,与俄罗斯原装的苏-27进行对比,据信经飞行员的 对比使用,认为达到了俄罗斯原装飞机的水平。
2001年,沈阳军区空军的空1师1团——中国空军资格最老的部队,开始批量换装歼-11战斗机。
2002年,有消息说歼-11装备了位于河北张家口的空7师,这是北京军区空军的第一支苏-27部队(河北沧州的K026基地为空军直属)。
2003年,据称位于宁夏银川的空6师也开始装备歼-11,这是兰州军区空军的部队。至此,中国的七大军区空军部队都部署了苏-27系列战斗机,以适应不同方向的作战需求。
在组装仿制和国产化中,在我国出厂的苏-27逐个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机进口的苏-27也不断得到改进,尤其在电子设备方面。依靠我国现有某些 远远优于俄罗斯的电子技术,国产歼-11最终将采用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安装多个多功能彩色显示器,改进电子对抗能力,增强对地对海攻击能力。
2003年12月6日,歼-11新型号由毕红军驾驶完成试飞,标志着该型号的研制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新歼-11改型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航电系统与苏-27相比有了较大提高,雷达火控武器均采用了更为优秀的国产产品。至此国产歼-11基本上可以说是大功告成。
发展型号
歼-11A
歼-11A 即中国生产的苏-27SK,其主要性能指标与苏-27SK基本相同。沈阳生产的歼-11A在俄罗斯与中国都没有列入苏-27系列进出口统计,被另外计算。 所以沈阳生产的歼-11具体数量外界难以了解。但是根据已装备了三个团的情况计算,那么应该是已经生产并装备了72架战斗机(中国空军的每个战斗机团一般 装备24架飞机)。另外加拿大汉和防卫评论的最新报道,沈阳飞机公司最近已经收到了第95套苏-27SK的组装套件。并称“目前整个组装生产非常顺利”。 根据所见到的少量照片,中国自行生产的苏-27在工艺方面甚至超越俄罗斯生产的原型。并有传闻,中国航空工业的专家正尝试着将自行研制的雷达、发动机、机 载武器换装到歼-11上,这些装备的不少性能比俄罗斯所提供的装备更为先进。2006年,中国最后一批17架歼-11A战斗机下线,苏霍伊飞机公司希望中 国追加订购新的苏-27/歼-11A战斗机零件,但目前尚未签署新的合同。随着性能更加优异的歼-11B的投产,预计未来中国将不会再从俄罗斯订购歼 -11A的相关零部件或整机。
歼-11B 是中国在完全吃透苏-27SK后,在苏-27SK/歼-11A基础上研制的新型战机。中国从1996年开始,以在辽宁省沈阳市组装生产的苏-27战机为模 型,利用十年时间研究开发了此型战斗机。此一机体款式等方面几乎是复制了苏-27,但各种功能却都利用中国技术予以提高改进。相比于苏-27SK/歼 -11A,歼-11B的主要设备全部换成国产型号,是脱胎换骨的改造。歼-11B进行的改进包括:采用复合材料(主要是碳纤维),机体重量的飞机减少 700多公斤,机体寿命增加一万小时;重新设计发动机的进气口,以减少雷达横截面,再加上采用复合材料,并应用雷达吸收材料;将航电设备换成了国产的标准 装备,可以混合装备R-77与霹雳-12中距空空导弹等国产精确制导武器,对地攻击能力强大;驾驶舱采用四个新的平视显示器;装备WS-10涡扇发动机; 采用国产新型火控雷达,据估计可同时探测20个目标,并同时攻击其中的6个目标,而苏-27SK仅能同时攻击2个目标;新安装了一个紫外波段导弹临近预警 系统,两个传感器安装两边的尾部;采用的153项随机研制的国产最新电子设备。
据称歼-11B载油系数达到37%,最大航程(空中一次加油)5200公里。另外,歼-11B上的前视红外探测系统具备了自我检测/修复系统项 目。首架装备WS-10发动机的歼-11B原型机于2003年试飞,目前至少有三架原型机,编号为523、524、525。2009年10月1日,歼 -11B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阅兵及 随后向各国空军领导人的静态展示活动,这也是该型战机首次公开亮相, 歼11B战机被定位为“打赢未来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重点型号”,“是党中央、国 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重大决策”,是党和国家赋予沈飞的“崇高历史使命”。随着一系列技术瓶颈的成功突破,歼11B的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其性能已远远超过其 原型机苏27SK,现已进入加速生产的“黄金时代”。
J11B采用的153项先进电子设备,全部是首次随机研制的国产最新电子设备;2001年8月23日,某型飞机综合航电系统发图开辟了六0一所 型号发图的第三个主战场。该部在重点型号飞机设计中重构整个航电系统,任务相当艰巨。但他们知难而进,勇挑重担,与时间赛跑。经过7个月奋力拼搏,于今年 3月底按时完成了某型飞机综合航电系统发图工作,共发出图纸2万多张A4。国外完成一种型号飞机航电系统设计通常需要两年时间,而六0一所仅仅用了不到8 个月!
歼11最大航程(空中一次加油)应该是5200公里,J10的雷达直径是680,J11是980;14所研制。
J11B上的前视红外探测系统具备了自我检测/修复系统项目,J11B里面的设备都换成国产的了。相对SK,是脱胎换骨的改造。
维护性大幅度提高;歼11B已经装有国产新型电子干扰装置,类似f18上面的东西;J11载油系数达到37%;J11B机体寿命1500小时。
歼11战斗机项目中国将进行30年,从90年到2020年,歼10军 方暂时不会采购超过150架,可能主要用与出口,歼11项目将装备700架左右,作为中国21世纪前20 年的绝对主力。具备反辐射导弹发射能力,装备新型霹雳系列反辐射空空导弹和鹰系列反辐射导弹,(歼11挂霹雳-12 x2 R27 x4,R73 x4)完善的对地攻击功能和种类繁多的对地面攻击弹药,包括集束炸弹和激光制导微波制导,电视制导炸弹等,并且能完成地面无缝扫射,还装备散布器可以散布 地雷。
J11还带副油箱,具备空中加油能力,最重要的是最新的自动检测系统,全新的补给拖车系统,更适合空运。J11的造价是J10三分之二左右。
歼-11BS 是在歼-11B基础上研制的双座型战机。该机原来被认为是歼-11B的双座教练型,但后来一般认为该机是类似于F-15E的多用途战斗机。歼-1BS中的 S是双座的意思。歼-11BS将安装WS10A新型涡扇发动,机载火控雷达、机载电子 设备和国产新型武器装备,歼-11BS的作战性能将达到苏-30MKK和苏-30MK2的水平,也有人称歼-11BS超越俄最新苏-35多任务多用途战 机,其研制工作始于2007年。同年6月,曾有一架歼-11BS的模型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过展示。据其研制工作始于2007年。在研制过程中,研制方充 分借鉴歼-11B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使进度大幅缩短。
歼-11BS在外观上类似苏-27UB,机身大量使用国产最新型复合材料和雷达吸波材料,同时喷涂有国产新型雷达吸波涂料,提高了隐身能力。而 且借鉴苏-30MK2的布局,优化体结构,增加了载油量,增大了航程和作战半径以及载弹量。在航电系统方面,歼-11BS使用了目前国产最新型数字式有源 主动电扫描相控阵雷达,具备强大的对空—对地/海目标探测能力,而且具备极强的抗干扰能力。机头风挡前安装有国产最新型量子阱红外搜索跟踪和光电瞄准系 统。座舱中安装有一部与美国F-35类似的的国产最新型大型整体式多功能彩色液晶显示矩阵,采用了国产最新型新型大容量高速智能化中央计算机和国产新型综 合导航系统和国产最新型头盔瞄准显示系统。
所有火控探测系统、航电系统和机载自卫/电子战系统都通过国产新型开放式光纤网络与新型大容量高速智能化中央计算机交联,构成整体开放式航电网 络系统。在发动机方面,早期型号将继续采用国产WS-10A“太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后期将逐步换装更先进的改进型WS-10B。在机载武器上,歼 -11BS可以使用所有现役和在研的国产精确制导武器。如霹雳-9近程空-空导弹、霹雳-12主动雷达制导远程空-空导弹、鹰击-91超音速远程反舰/反 辐射导弹、鹰击-83亚/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鹰击-82D远程空地导弹、飞腾-2型反辐射导弹以及“雷石”制导炸弹等,而且可以使用和俄制苏-30战斗 轰炸机配套引进的各种俄制精确打击武器如Kh-59ME远程防区外空地导弹。歼-11BS在保持原有空战能力的同时,具备更强悍的对地/海攻击能力,综合 性能强于俄制苏-30MK2。目前已开始小批量装备部队,今后将逐步取代苏-30系列成为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远程打击力量的主力。
二战时法国的飞机型号
二战中,法国因为德军的闪击战而在几周间便被迫投降,法国空军也就此淹没在了万字旗之下。
. P" J! w: \1 _8 o5 q! ]- r
也许法国作战飞机不如那些名扬天下的,诸如BF109、P51、B17、B29等那么有名,但是作为法国武装力量的一部队,他们也曾为自己国家免受侵略而奋勇战斗过。下面我们就简略地对法国空军装备的几种作战飞机进行一下介绍。; e3 N. s) F5 e9 k( Y6 \
布洛克210轰炸机+ _! } m/ |# |7 T- `) t
% t+ \- O/ E% S' Z
一九三二年,法国海军航空兵希望能够获得一种新式的鱼雷轰炸机以取代其老旧不堪的法尔芒F.60“哥利亚”式水上轰炸机;巧的是,当时的法国陆航〔法国陆军航空兵在一九三三年四月一日改称法国空军〕同样需要将手中的LeO 20 BN5 双翼夜间轰炸机更新换代。颇会察言观色的马塞尔•布洛克〔Marcel Bloch〕飞机公司立刻闻风而动,依靠其在研制MB.200双发上单翼昼间轰炸机时所获得的经验,很快便搞出了声称能同时满足陆海航双方要求的新设计,这便是后来的MB.210。该机采用全金属结构下单翼布局,机体截面呈长方形,机翼则为略有后掠的梯形翼,同时在机身和机翼表面大量应用外部加强筋以提高结构强度。根据设计,MB.210可以在机身弹舱内携带重达1600公斤〔3527磅〕的炸弹,而自卫武器则是机头和机背两个手动机枪塔内的两挺7.5毫米MAC1934型机枪。有趣的是,为了满足水陆两栖的条件,该机最初被设计成可以自由选择安装陆上机场用的固定起落架或是用于水面起降的浮筒。老实说,尽管结构坚固,MB.210仍然算不上一个如何出众的设计。3 { |( |5 t$ E6 U
T' ~. Z v- x6 R2 I: F |) b v9 J
两架原型机的制造工作始于一九三三年,第一架飞机〔Bloch 210 No. 01〕仍采用老式的固定起落架,配备的动力则是两台“土地神-罗纳”14Kdrs/Kgrs“西北风”式十四缸气冷引擎。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七日,该机被用卡车从库尔贝伏瓦〔Courbevoie〕送到了维拉库布莱〔Villacoublay〕,并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在那里进行了首次试飞。技术人员们针对试飞中暴露出的问题对原设计做不少修改,包括重新设计机尾改善飞机的操纵性,调整背部炮塔的位置以调节重心分布等等。当这些改造全部完成后,01号原型机从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起开始继续其未完成的试飞工作。改造后的MB.210同样称不上完美,其后又陆续引入的改良包括:加大外翼段的后掠角度,在机腹增设了一个可收放的机枪塔加强自卫火力等。最后,经历反复修改后终于大致令人满意的原型机被送到了法国空军的航空器材测试中心〔CEMA〕,从第二年二月十四日开始由军方的飞行员进行试飞。一个月后,Bloch 210 No.01 又装上了全部武装转送卡佐〔Cazaux〕测试其机载武器系统。当空军对该机的性能表示基本满意后,这架忙碌的原型机立刻按照法国海航的要求马不停蹄地飞往马塞-马里尼亚纳〔Marseille-Marignane〕,在那里用两个浮筒换下固定式起落架后便开始在贝尔湖〔Berre Lake〕上进行水上起降的试验。很可能是因为海航对这种飞机并不欣赏的关系,带浮筒的MB.210没有能获得其他的订单。
" W0 V$ ~: S" L4 {4 E( _3 M
被命名为MB.211的第二架原型机试验性地安装了两台860匹马力的伊斯帕诺-絮扎〔Hispano-Suiza〕12Ybrs型十二缸直列式液冷发动机。一俟完工后,该机同样被送到了维拉库布莱进行测试,不过真正的试飞工作则到四月十六日才正式展开。在试飞中该机表现良好,平飞时速达到了316公里/小时〔196英里/小时〕,但这一数据和MB.210比却没有太大的进步,因此对空军而言并不想继续发展这一型号。虽然技术人员又试着为这架飞机换上了伊斯帕诺-絮扎14Aa01/02引擎,试图以MB.212的名义获得支持,但同样没能吸引空军的注意力。
+ V8 K- J. ?, b- J" S- H
# U- r: u r* N3 `- P5 o3 w2 x
" v7 G2 r$ p( n* l4 [
根据“I计划”,空军在一九三五年四、五月间订购了一百三十架 Bloch 210 轰炸机。
其中第一架完工的飞机被命名为“凡尔登〔VERDUN〕”号,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日在安德雷•居尔瓦勒〔André Curvale〕操纵下顺利升空,并在四千米高度〔13123英尺〕达到了335公里/小时〔208英里/小时〕的最高时速。该机安装了870匹马力的“土地神-罗纳”14Kirs/Kjrs星型引擎以及“拉蒂埃”型〔Ratier〕三叶变距螺旋桨,同时还改装了可以向后方收起的主起落架。第二架飞机在一九三六年四月交到空军手中,和前者比较起来这架飞机又有了些微的不同,最主要的不同便是加大了外翼段的上反角,而其后所有的量产飞机亦全部按照第二架飞机的标准制造。8 b a n/ L" s: @8 P: K. v
% u3 o) n! @3 h' @5 ]
布洛克 MB.210 BN5 的翼展为22.8米〔74英尺10英寸〕,全长18.9米〔62英尺〕,机高6.7米〔22英尺〕。该机空重5990公斤〔13206磅〕,满载时则达到了10200公斤〔22487磅〕。动力为两台910匹马力的“土地神-罗纳”14N10/11十四缸气冷星型发动机。操作手册上的性能数据如下:在3500米〔11483英尺〕高度的最大时速为322公里/小时〔200英里/小时〕,实用升限达到9900米〔32480英尺〕,航程1700公里〔1056英里〕。
正如前面提到的,该机的自卫武器是机头、机背和机腹三个手动机枪塔内的三挺7.5毫米MAC1934型机枪,每挺机枪备弹八百发。而一千六百公斤的有效载荷主要有以下几种组合方式:两枚五百公斤炸弹或八枚二百公斤炸弹,也可以是三十二枚五十公斤炸弹。如果选择十公斤的人员杀伤弹,那么该机的弹舱内可容纳一百二十八枚。MB.210的机组成员为五人,包括:驾驶、副驾驶/导航员、首部自卫机枪手、腹部自卫机枪手/无线电报务员和背部自卫机枪手。
) M$ @6 r# j( w
由于所需的变距螺旋桨不能保证供应,布洛克轰炸机的生产及交付远远落后于军方的日程安排。在整个一九三六年中,法国空军只拿到了二十三架MB.210。不过,该机的销售倒是红红火火,罗马尼亚也发来了二十四架飞机的订单〔后来减到十架〕,法国空军则追加了三十六架飞机的订货,而到该年年底时,又将这一数字提升到了一百架。为了应付如此繁重的生产任务,除了国营西南飞机制造公司〔SNCASO〕,国营中央飞机制造公司〔SNCAC〕及国营西方飞机制造公司〔SNCAO〕也按照许可证加入了该机的生产。这样,到一九三九年初该机的生产线关闭为止,MB.210 BN5 的产量已经达到了二百五十三架。* X; K1 a7 {) c+ S+ `6 R8 ~- n
; e3 W% W; l0 X* t1 d, h f
N* r: O! s9 Z* M8 v. j6 e
法国空军在一九三七年中共接受了一百二十五架布洛克210轰炸机,但磨合期产生的大量问题明显拖延了实战部队的换装进程。再加上由于引擎过热及汽化器故障引发了不少飞行事故,空军不得不在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四日要求所有的飞机停飞。最终的解决之道是用九百一十匹马力的“土地神-罗纳”14N10/11或14N20/21型发动机替换了不可靠的14Kirs/Kjrs发动机,不过这一切已经令飞行员们对这种丑陋的飞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甚至还令他们在私底下为MB.210取了个“飞行棺材”的外号。
当法国在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向德国宣战时,法国空军的十二个轰炸大队共装备了二百三十八架布洛克轰炸机。其中十个大队驻扎在法国本土,另外两个大队则驻扎在北非的突尼斯。具体分布如下:) a0 F, S- P$ [3 D+ r; r l
# l4 ^! e v K
法国本土:图卢兹〔Toulouse〕 GB I/111 f0 H* G3 |. o" y% [3 B' P
GB II/110 m9 s3 C( s; s
GB I/23: l0 w' a+ |, l
GB II/23# e: k* h/ l6 P% w8 }0 X3 Z0 D9 ~
兰斯〔Rheims〕 GB I/12
GB II/12
" d: m F9 f A/ K- i: m) n
波尔多〔Bordeaux〕 GB I/211 t Y1 q3 s- B( U4 W# A
GB II/21 x7 r3 l" \4 T
) d A% q$ Y% p9 z
图尔〔Tours〕GB I/51
GB II/51
6 w( w/ Z9 \, Q( E, Q' Q* p2 e
突尼斯: 杰尔达堡〔Kalaa-Djerda〕 GB I/19
GB II/19. t1 M% a/ l" ]( x/ y) P7 P
: y2 x* P1 e9 v2 O3 J6 G2 d
8 @1 q% E4 l) T: J- n' o4 J( i
考虑到这时MB.210已经显得过时,法国空军并不打算将这些鱼腩送上前线与凶猛的德国空军死拼,而是趁着“假战”的空闲依次将这些部队抽调到了法国南方,抓紧为其换装较新型号的飞机。8 p# P/ \$ g- l$ {( J
5 M g: ?" n3 d8 I
: S$ ~6 @) I* k
到一九四○年五月十日德军开始闪击西欧时为止,整个法国空军的一线部队中已经只剩下第七轰炸机群所属驻伊斯特尔〔Istres〕的 GB I/23 还全部装备着MB.210。 英勇的法国飞行员不顾手中装备的老旧,毅然决然地驾驶着这些“飞行棺材”投入战斗。由于德国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GB I/23 不得不连续变换驻地,先是迁到了蓬苏约讷〔Pont-sur-Yonne〕,然后又是肖蒙〔Chaumont〕;不过该部仍然频频出击,陆续对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德军目标发起了好几次夜间攻击,直到六月一日才奉命撤出战斗,退往奥朗日〔Orange〕开始换装 LeO 451 轰炸机。几乎与此同时,驻高歇堡〔La Ferté-Gaucher〕机场的 GB I/21 和 GB II/21 的MB.210机群也对德军地面部队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攻击,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自身的损失亦很惨重,短短几天便损失了十架飞机。而正在换装途中的 GB II/11 也在六月十日意大利对法宣战后开上前线,用六架MB.210和十五架 LeO 451 组成混合编队拼命抗击企图落井下石的意大利人。7 d$ }. r- |7 {2 s2 d/ f {3 M
+ c$ B8 r, S v/ Q/ U; \- A
当法国于六月二十二日签署停战协定时,在未被占领的法国本土还驻有九十九架MB.210,法属北非则还保留着二十架该型号飞机。维希法国空军不再使用这些飞机,开始将其封存或拆毁,只将其中六架翻新后用于导航员的训练而已。7 ]. H3 u1 K7 y0 D0 R, U! [
3 u# M1 v$ n, d2 V, }- I2 x
Bloch170系列侦察/轰炸机) |1 c4 G# `# |7 F
5 E% H0 Z7 E1 m6 O
8 L5 [% u* n' {" r. O( Q
( W3 g6 G! U6 b/ e% e2 h
1936 年,法国空军高层对于手头缺少合适的中型攻击机开始表现出极大的忧虑。虽然开发中的 Br.690 和 LeO 45 B4 都是同类飞机中的一时之选,但在这两种飞机所涵盖的任务范围之间却还存在着一个空档。在这样的情况下,SNCASO 公司(国营西南飞机制造公司,马塞尔.布洛克公司在 1936 年与其合并)旗下一个由亨利•德布朗特(Henri Deplante)领导的设计小组从 1936 年末开始研制一种中型攻击机,这便是 Bloch 170 系列飞机故事的源头。
; B0 a% t1 M, e8 K3 z9 b! }$ ~
公司对该机的定位是一种双发的多用途飞机,主要用来执行两个方面的任务:对地攻击和武装侦察。因此其开发也遵循着 AB2(双座对地攻击机)及 A3(三座侦察机)这两条线进行。
7 w* Y, V: i/ C5 k
- A' K t5 ^0 r, l0 K6 t6 v
Bloch 170 是一种采用悬臂式下单翼布局的全金属飞机,动力由两台 950 匹马力的土地神.罗纳 14N6/7 型 14 缸星型气冷发动机提供。其首架原型机----Bloch 170 No.1 於 1938 年 2 月 15 日在安德雷•居尔瓦勒(Andre Curvale)的驾驶下进行了初次试飞并取得了成功。不过,该机在 3 月 17 日的另一次试飞中却因为故障而迫降,飞行员也受了伤。此后不久,第二架原型机也投入了试飞工作,该机在设计上有了不少改动,包括延长驾驶舱,改变垂尾外形以及取消腹部的武器吊舱。
空军在 36 年 10 月接受了第二种设计,并给西南飞机公司发去了首批九架 Bloch 170AB2 飞机的订单。但到了 1939 年 1 月,空军又依据新制定的“V 计划”对订单做了修改,要求将其中的一架以 Bloch 175 的名义改制成三座轰炸型,其余八架则按照三座侦察机的标准改装,并根据发动机的不同而分别称为 Bloch 174,Bloch176 和 Bloch 177。6 W3 G2 N$ Q/ V6 g L# q! G9 a
9 m1 `5 T8 B9 s5 @
Bloch 174 采用两台 1,030 匹马力的土地神.罗纳 14N20/21 发动机,首飞於 1939 年 1 月 5 日。与之相比,轰炸专用的 Bloch 175 必须在结构上作很大的调整,包括重新安排翼梁的位置以便在机身内容纳一个弹舱,因此该机的首次试飞一直拖到了年底。3 N0 k [$ E/ R7 n {1 a. t3 R
Bloch 175B3 的翼展为 18 米(59 英尺 1 英寸),全长 12.3 米(40 英尺 4 英寸),高 3.6 米(11 英尺 10 英寸)。全机空重 4,465 公斤(9,843 磅),满载时则为 8,023 公斤(17,687 磅)。该机的动力装置为两台 1,140 马力的土地神.罗纳 14N48/49 空冷引擎,最大航速 540 公里/小时(336 英里/小时),升限 11,000 米(36,089 英尺),最大航程 1,800 公里(1,118 英里)。
这种中型轰炸机可以在它的机身弹舱内容纳 600 公斤炸弹(1,323 磅),最常见的搭配是三枚 200 公斤(441 磅)炸弹或四枚 100 公斤(220 磅)炸弹。最让人咋舌的还是其自卫火力,除了在机头安装两挺各备弹 1,000 发的 7.5 毫米 MAC1934 型机枪作为固定的前射武器外,驾驶舱尾端还有挺使用 100 发弹鼓的 7.5 毫米双联活动机枪;更出格的是,Bloch 175 在机腹处还设置了三挺各备弹500发的同口径机枪用以防御从后下方进攻的敌机。该机乘员为三人,包括:驾驶,投弹手/领航员和报务员/机枪手。
. U8 |) O( F# m6 D+ o3 A }9 `) L/ K
; e/ i8 ~; ~9 x7 ^. U# f
然而,Bloch 174 和 175 的生产始终赶不上空军的要求。空军要求 SNCASO 在 1939 年 9 月 1 日前完成 30 架 Bloch 174 的生产,而实际上只有一架飞机完成了组装。至于 Bloch 175,空军部希望在 39 年 9 月至 40 年 7 月间能收到 814 架该型轰炸机,但事实同样证明这一要求和厂方的生产能力相差太远。1940 年 1 月 1 日,空军只拿到了一架装备 1,220 马力土地神.罗纳 14N49/49 发动机的 Bloch 174A3,到五月份,又陆陆续续收到了五十架同一型号的侦察机。由于战争的威胁,法国军方在 1940 年 2 月再次修改生产军用飞机的计划,要求在从 1940 年 4 月到 1941 年 7 月这段时间里生产 660 架 Bloch 175 B3 和 1,550 架 Bloch 176 B3,但生产上的困难导致这样雄心勃勃的计划成了彻底的空中楼阁。第一架生产型的 Bloch 175 直到 1940 年 4 月才刚刚上天。
9 b! H% v; {* |6 s
当德国於 1940 年 5 月 10 日开始进攻西欧时,SNCASO 才完成了 20 架 Bloch 175 的生产。其中十二架飞机被交给 GR II/52(第 52 侦察大队二中队),还有两架则被交给 GAO 510(第 510 空中观测大队),其余六架则被存放在空军的仓库里等待分配。虽然这些性能优异的飞机在法国投降前都没有机会投入一线作战,但很受飞行员欢迎倒是一个不争的事实。6 f" ^$ l; J y1 v0 s ^ w% l1 F
5 D; g6 S4 M+ p" m9 c$ e
二战结束后,SNCASO 为法国海军设计了 Bloch 170 系列的最后一个改型-----SO175T,计划用来执行鱼雷攻击和反潜等任务。海军对该机下达了高达一百架的订单,不过由于预算问题又减到了 80 架。这批飞机在 1946 年至 1950 年间交付使用,一直到 1953 年才完全从海军中退役。3 }! s" u* R+ q' y$ E7 c) f' R
, w; d; n$ W3 U A+ f5 g" ]
法国 Amiot 350 系列轰炸机# z# N+ U/ c' P% j
由让•卡尔维〔Jean Calvy〕监督, 朗贝尔〔Lambert〕和吉罗丹〔Girodin〕两人负责设计的 Amiot 341 型远程邮政飞机在一九三六年的巴黎航展上大放异彩,被人们誉为法国航空业尽善尽美的杰作。倍受鼓舞的设计人员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了 Amiot 370型竞速飞机,准备用于参加一九三七年举行的纽约-巴黎的飞行大赛。 * d! r1 j' z0 U2 s
$ }+ W# L8 o) }/ ~
尽管最后空军以太危险为由拒绝了这个提议,阿米奥公司还是自己出资完成了该机的制造工作,并在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于伊斯特尔〔Istres〕进行了首次试飞。. Z2 Z6 p, Z4 [3 s
一九三八年二月八日,Amiot 370 在驾驶莫里斯•罗西少校〔Major Maurice Rossi〕 和领航M•维格鲁〔M. Vigroux〕两人的操纵下于二千公里闭合航线上分别在无载重,载重五百公斤〔一千一百零二磅〕,一千公斤〔二千二百零五磅〕和二千公斤〔四千四百零九磅〕的不同情况下连破四项速度纪录,平均时速高达四百三十七公里/小时〔二百七十二英里/小时〕。一九三八年六月八日,该机在同一个机组的操纵下再次在五千公里的闭合航线上刷新了自己创造的无载重及五百公斤和一千公斤载重情况下的速度纪录,平均时速四百零一公里/小时。一九三九年八月十五日至十六日,罗西和新搭档M•埃蒙〔M.Emont〕又一次用Amiot 370 打破了直线飞行速度纪录,用三十三个小时完成了一万公里〔六千二百一十四英里〕的航程,平均时速三百一十一公里/小时〔一百九十三英里/小时〕。 x; B( K* F8 k* R8 V
( I4 L6 k* L, G6 v" W( N
Amiot 340 是和 Amiot 370 平行发展的一种高性能三座轰炸机,采用两台九百二十匹马力的“土地神-罗纳”14P型十四缸星型空冷引擎作为动力来源。第一架原型机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六日于伊斯特尔做了首次试飞。早期的试飞都很顺利,完全证明了该机设计的合理以及与之相应的高性能。但由于14P引擎的可靠性不佳,导致了厂方不得不用同样功率的14N01/02发动机予以替换。更换引擎后的原型机〔Amiot 340 No. 01〕从伊斯特尔飞到了巴黎附近的维拉库布莱〔Villacoublay〕,由CEMA接手进行官方的性能测试。: u, o4 [ s. M* o1 Z" K, x
在对原型机做了各项测试后,航空技术局〔STAé〕的技术人员提议对飞机做一些修改,包括:增加第五名乘员,更换引擎罩的设计以减小飞行时的阻力等。就在阿米奥公司落实这些改良前,这架原型机被选中用于一次计划外的宣传飞行。德国空军技术部门的负责人恩斯特•乌戴特将军〔Gen.Ernst Udet〕邀请法国空军参谋总长约瑟夫•维耶曼将军〔Gen. Joseph Vuillemin〕访问德国,而后者决意借机用外形摩登的 Amiot 340 来展现法国空军的不凡实力。为了让德国人相信该机已经大量装备了法国空军,所有表明原型机身份的标志和编号被统统涂抹掉。一九三八年八月十六日,Amiot 340 从维拉库布莱直飞柏林〔Berlin〕,平均时速达到了四百四十公里/小时〔二百七十三英里/小时〕。当访问在五天后结束时,该机又回到维拉库布莱继续其作为原型机的使命。. l( B- n S a: [- X, a
根据航空技术局的要求, 阿米奥公司为 Amiot 340 换装了两台一千零二十马力的“土地神-罗纳”14N20/21发动机,同时为了在机身内容纳第四名乘员而改用双垂尾布局取代原来的单垂尾设计。经过这一番改头换面后,该机被重新命名为 Amiot 351 No. 01 并在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一日作了处女航。
7 o# b4 N2 ]9 p3 r I V0 P
: x# }3 q4 ^/ {
空军部在一九三八年向阿米奥公司发去了生产首批二十架 Amiot 350 B4 的订单,并要求厂方在一九三九年四月一日前交货。而三周后,空军又改了主意,决定采购更先进的 Amiot 351 B4 ,同时将订货数量增加到一百架。由于 Amiot 351 所使用的“土地神-罗纳”14N发动机存在散热方面的问题,使得订单再次发生变化,变成了四十五架 Amiot 350 和七十五架 Amiot 351 。一九三九年一月,空军向阿米奥公司增购第二批一百六十五架Amiot 350 系列轰炸机,使得总采购量增加到了二百八十五架飞机。由于“依斯帕诺-西扎”发动机供不应求,迫使空军再次修改订单。第一张订单被改成了六十架351和六十架353;而第二张订单则改为三十架351,一百架353以及三十五架356。一九三九年六月十七日,阿米奥公司又受到了来自空军的第三张订单,要求增订二百一十二架阿米奥轰炸机以满足其V计划的需要。最终的结果是,Amiot 350 型并没有投入生产,而最初的两架351在一九三九年夏天完成。由于这两架飞机和原型机有着太多的不同,因此在十一月三日双双被空军送到CEMA重新进行性能测试。而根据测试,空军又提出了一些细节上的修改意见。6 }0 V; k X3 t. {6 L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一日,空军部又一次修改生产合同,要求阿米奥公司生产八百八十架350系列轰炸机,其中包括:一百四十架351,五百六十架352,一百架353,四十架354以及四十架356。如此庞大的需求明显超出了阿米奥公司的生产能力,所有这些型号最终都没能生产出足够的数量。一九四○年一月,空军只收到了五架阿米奥系列轰炸机,到三月一日也只拿到十七架飞机而已,比预定的生产计划足足少了八十架。更加不堪的是,由于供应问题,其中的十一架没有安装二十毫米机炮,三挺7.5毫米“达纳〔Darne〕” 机枪成了临时性的替换措施。直到第四十七架飞机出厂时,HS404 机炮的供应才恢复正常。一九四○年四月一日,空军的装备清单中共有二十一架 Amiot 350 系列轰炸机;一个月后,这一数字上升到了三十七架飞机,而计划上的数字则是二百八十五架!虽然数量严重不足,空军还是决定让一部分部队开始换装新飞机。/ R% p8 F- u+ ] ]5 T* b
K% j7 b1 r% U) W! J" K% i
Amiot 354 B4 轰炸机的翼展为22.8米〔七十四英尺十英寸〕,翼面积近67平方米〔七百二十一平方英尺〕。全机长14.5米〔四十七英尺七英寸〕,高4.5米〔十四英尺九英寸〕。该机空重为四千七百一十九公斤〔一万零四百零三磅〕,满载时为一万一千二百八十五公斤〔二万四千八百七十九磅〕,动力为两台一千零六十匹马力的“土地神-罗纳”14N48/49星型气冷发动机。Amiot 354 在四千米高度〔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三英尺〕的最大平飞速度为四百八十公里/小时〔二百九十八英里/小时〕,升限达一万米〔三万二千八百零八英尺〕,航程二千五百公里〔一千五百五十三英里〕。( ]9 o3 g+ g8 }) ^
该机的弹舱内可容纳一千二百五十公斤〔二千七百五十六磅〕有效载荷,组合方式包括:两枚五百公斤〔一千一百零二磅〕炸弹或六枚二百公斤〔四百四十一磅〕炸弹,也可以是十枚一百公斤〔二百二十磅〕炸弹或二十枚五十公斤〔一百一十磅〕炸弹,八十枚十公斤〔二十二磅〕的杀伤弹亦是常见的挂载方案。
Amiot 354 的武装包括机头一挺备弹五百发的7.5毫米 MAC 1934 型机枪,另一挺备弹八百发的相同武器则布置在机腹处,以防备从后下方进攻的敌机。除此以外,在座舱后端还有一门备弹一百二十发的二十毫米“依斯帕诺-西扎” HS 404 机炮。该机机组共四人,包括:驾驶,投弹手/领航员,腹部机枪手和背部炮手/无线电报务员。# L/ M. T5 t7 I! o: Q# a
为了试验一千二百马力的“土地神-罗纳”14R2/3增压发动机,阿米奥公司从生产线上抽出了第十二架,这便成了 Amiot 355 的原型机。 ' \0 E$ @. J7 u! t1 j: s( v5 \8 T1 e
6 j: l5 J% F3 R2 G. {
就在一九四○年春,好几个轰炸机大队开始用 Amiot 351/354 型替换手中的 MB 210 轰炸机。
当年四月七日,驻蒙巴尔〔Montbard〕的 GB I/34 和 GB II/34 各接受了一架阿米奥轰炸机,而驻阿维尼翁-沙托布朗克〔白城堡〕〔Avignon-Chǎteaublanc〕的 GB I/21 和 GB II/21 也在五月十日收到了六架飞机。
在这四个大队的基础上空军组建了第九轰炸机集群,不过第二十一中队始终没能装备足够数量的 Amiot 轰炸机, 不得不保留了一些老式的 MB 210 用于夜间轰炸任务。空军部希望部队在完成换装工作后,第九集群所有的中队能马上就投入了战斗。8 e B1 o+ j2 x; u3 @. g4 b
该机的第一次实战任务是在一九四○年五月十六/十七日夜间对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Masstricht〕地区进行的一次强行侦察。随后,装备阿米奥轰炸机的两个联队全部集中到高歇堡〔Ferte-Gaucher〕进行训练并作一些零星的出击。德军的快速挺进导致第九轰炸机集群在六月十五日带着所有幸存的飞机撤往贝尔热拉克〔Bergerac〕和阿让〔Agen〕两地的机场。
( d( s" V. C7 r( b6 `
由于战况紧急,据信也有些飞机直接从工厂送到了部队手中而没有经过任何正式的官方手续。当德国人在六月十四日占领工厂时,SNCAC已经生产了八十至八十五架Amiot 轰炸机。
/ z5 Q e2 t4 w: y- j
六月二十日,也就是法国投降前两天, 四个大队共计三十七架 Amiot 351/354 在其飞行员的驾驶下越过地中海撤往北非的奥兰〔Oran〕。除了一架飞机在途中因故障而损失外,其他飞机均平安抵达。两天后,为了准备对意大利发起攻击〔意大利在六月十一日对法宣战〕,第九轰炸机集群的飞机从奥兰移往杰尔达堡〔Kalaa-Djerda〕。然而,六月二十二日法国政府向德国投降,使得预定的出击计划被取消。
- t9 L1 L% Z% \ h6 V' M. J
到法国之战结束时,共有四十二架 Amiot 轰炸机幸存。其中三十五架在北非〔有两架撤到北非的飞机在训练中坠毁〕,法国本土只保留了七架飞机。
中国的直升机类型
中国的直升机类型有多种,除了自行研制的一些型号之外,还有包括苏系也称俄系,德系,法系,美系一些幸好。
直-5是我国制造的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也是新中国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研制初期代号“旋风25”,原型为苏联米-4直升机。
直-6多用途直升机是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在直-5基础上改型设计的以空降为主的多用途直升机,1969年12月15日首飞。后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负责,1970年转至常州飞机制造厂和昌河飞机工业公司进行生产,1977年设计定型,共生产了15架,未能量产。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为提高部队的空中机动作战能力,提出研制一种可以装载一个排的重型直升机,编号为直-7,该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14吨,载重3.5吨, 直-7采用两台792涡轴发动机,旋翼为直-5主桨叶6片,为最大起飞重14400千克,有效商载3500千克,最大速度24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350千米,实用升限6000米。起初,中央对直-7的研制很重视,并寄予厚望。但由于当时国内经济技术基础薄弱,1979年6月28日,国家决定直-7重型直升机研制工作停止,直-7仅生产了两架原型机就下马了。尽管直-7项目下马,但直-7研制的许多成果为后来成功研制出的直-8重型直升机打下了基础,也填补了我国未研制过重型直升机(10吨级)的空白。
直-8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法国超黄蜂直升机为基础仿制的一款中型直升机,该机在最初的研制过程中,曾经历过一些波折,但通过不断改进,最终成为一款成功的中型直升机。但作为国产运载能力最强的直升机,直-8依然没能填补国内缺乏重型运输直升机的空白。1994年8月国产化率达到86%的直-8型直升机通过国家设计定型。
直-9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引进法国专利、研制生产的。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海上救护、空中摄影、海上巡逻、鱼群观测、护林防火等,并可作为舰载机使用。军事用途包括侦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护、反潜、侦察校炮及通讯。
武直-10计划主要由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制造总公司负责,于1992年责成全国四十余家相关院所立项开发,为陆军“9.5”计划重点攻关项目,得到军方总装部领导的重视。
武直-10型攻击直升机的设计综合了中外攻击直升机的各方面优点,采用了国外流行的攻击直升机布局,实行了5叶浆单旋翼、串列式座舱,其射手在前,驾驶员在后,实行了两座舱间防弹玻璃分隔。纵列式座舱的布局非常接近A129,各由4面六角形整体挡风玻璃构成。水平视野和垂直视野也与A129基本相当,后者的水平视野为260度,垂直视野为-34~+56度。 直升机全约长14.15米(旋叶转动时),高约3.84米,最宽处(注:包括短机翼)约4.35米,采国际流行的纵列式座舱布局,窄机身,后3点式防冲撞起落架;基本继承了Z-9式的涵道式尾桨和飞行传动系统。主桨由4片全复合材料桨叶构成,直径约为12米,尾桨为11片弹性玻璃纤维宽叶。据称,直-10型攻击直升机的技术受到了意大利著名直升机厂商阿古斯塔公司的影响。电子战系统综合了国产“浴火”雷达、预警接收机分系统等多信息融合技术产品的特点。其前座舱配备了引进的俄罗斯卡-50型直升机的00式K-37型弹射椅,低空救生能力超过了欧美同类机型。而且,武直-10型攻击直升机是一款具有第三代攻击直升机特点的隐形攻击直升机。武直-10不仅配备装甲,外型被弹面小,而且采用了很多新技术,在战斗力方面与直-9相比有质的飞跃。
直-11型机由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共同研制,属于军民通用型多用途直升机。直-11的仿制原型为由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原法国宇航公司)研制的AS350“松鼠”(squirrel)多用途轻型直升机。该机1989年批准立项,1992年进入全面研制,大量采用了我国消化的美军标作为专用标准。1994年12月实现首飞。1999年9月份开始,直-11由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负责进行设计定型试飞,于2000年10月圆满完成了试飞大纲所规定的全部设计定型试飞科目,其中包括数项风险科目。该机可用于教练、侦察、救护、缉私、消防、旅游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直-11是我国第一个引进全过程适航管理取证而研制的机型,还是在部队服役出勤率最高的直升机机种。
中国直-15直升机是中国新研制的中型通用直升机,欧洲直升机公司的编号为EC175,是中国哈飞和欧洲直升机公司合作研制的6吨级先进多用途中型直升机。直-15直升机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双发、宽机身、前三点可收放轮式起落架。中法双方按照CS29/CCAR-29部适航条例要求研制,座舱空间可载14~16名乘客,主要用于近海石油平台作业人员运输、长航程搜救、国土安全、紧急医疗救护、VIP运输等用途。在设计过程中,中法双方设计人员以“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型多用途直升机”为目标,在汲取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出的勘为当代典范的优秀直升机。
米-6/米-22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设计的单旋翼带尾桨式重型运输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绰号为“吊钩”(Hook),大概生产了800多架,1991年停产。该机于1954年开始研制,1957年试飞,同年秋季公开展出。当时米-6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型别:米-6“吊钩”A基本运输型;米-6“吊钩”B指挥支援型,装背部绳状天线;米-22“吊钩”C改进的指挥支援型,尾梁前装有大型背部刀形天线。
米-8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中型运输直升机。由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制造联合股份公司研制,由喀山飞机制作厂生产。米-8是一种双发、五叶单旋翼的大型直升机。1964年米-8军用型及民用型同时开始投产。米-8直升机,北约绰号河马与米-17系列一起,是苏联米里设计局设计的世界经典通用直升机,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直升机(12500架以上),而且生产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号称直升机王国中的“卡拉什尼科夫”。中国于上世纪70年代与米-6一起引进了米-8直升机,并缓解了人员投送力量不的问题,现与米-6一起退役。
米-17直升机米-17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单旋翼带尾桨中型运输直升机,分别由喀山和乌兰乌德两家航空工厂生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它取的绰号为“河马”-H(Hip-H)。 米-17于1981年在巴黎航空展览会上首次展出,1983年开始出口。该机采用米-8的机体和加大了功率的米-14的动力装置。在法国布尔歇展出的样机(SSSR-17718)是与米-26一起由莫斯科飞往巴黎的。
米-26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现改名为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股份公司)研制的双发多用途重型运输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的绰号为“光环”(Halo)。这种直升机是继米-6和米-10以后发展的重型运输直升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机。
卡-28舰载直升机为双旋翼直升机,旋翼直径为15.9米。桨叶用复合材料制成,上面装有电-热除冰系统和桨叶折叠系统,以便于在舰上停放。其机身很紧凑,有不可收放式的4点式起落架,以便在10级左右的海况条件下在舰船甲板上操纵和起降。卡-28直升机装有1枚自导的鱼雷,1枚火箭助推鱼雷,10枚PLAB250-120航弹,2枚OMAB航弹,主要用于舰队的反潜战。该直升机可由各级舰船搭载,利用其航空电子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探测到深潜的先进潜艇和水上目标,并将目标数据传送给陆上指挥所,同时飞向指定点由飞行员选用机载武器攻击目标。
卡-31预警直升机使用E801M“眼睛”型空中和海上监视雷达,机腹装有一座大型雷达天线,10秒钟内可旋转360度。可同时发现多达200个战斗机类目标,并跟踪其中的20个目标。 卡-31在对空中、地面、水面局势进行监视时,直升机能在一小时内巡逻25万平方公里的海面。它的传感控制系统能提供导弹实现最大射程所必需的目标指示距离,在保障舰载导弹武器达到最大设计射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卡-31预警直升机是和卡-29武装直升机同时发展而来的舰载直升机型号,两者均由卡-27双桨共轴直升机发展而来。
“云雀”III直升机是法国航宇公司(现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在“云雀”II直升机的基础是研制的轻型多用途直升机。到1985年5月1日,法国共生产了1455架“云雀”III,交付给世界上74个国家和地区。罗马尼亚也生产了230架,印度生产了300多架。我国早期引进的发制型“云雀”Ⅲ直升机,陆航曾将其作为教练直升机使用。我国由空军于20世纪60年代引进,后移交陆航用于训练。该机为单旋翼带常规尾桨布局,旋翼有3片全金属结构桨叶。机身上部装有―台“阿古斯特”ⅢD型涡轴发动机。机体下部为不可收放前三点轮式起落架。机舱内除驾驶员座椅外,其他座椅均可拆除,以便装运货物。
SA341/342小羚羊是轻型多用途直升机,1964年由法国单独研制,1967年后由英、法两国共同研制,1967 年4月首飞,80年代初开始逐步装备英法两国部队。除英、法合作生产“小羚羊”。至1991年6月30日,已向41个国家交付民用型和军用型“小羚羊”达1254架。
超美洲豹”AS332L1中型运输直升机系法国航宇公司设计制造,我国曾在1986年与西方关系较好的时候引进了6架“超美洲豹”AS332L1中型运输直升机,装备单位是空军航空兵第34师,也就是外界所称的“专机师”。
HC120直升机原名EC120,由中、法、新三国联合研制,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轻型多用途直升机之一,迄今已取得欧洲联合适航机构、美国、中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机构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已向38个国家交付400余架。1993年,哈飞参与该机研制,当时只承担机体结构的研制和生产。1997年,新加坡科技公司将其所承担的尾部结构及舱门等项目的生产转包给哈飞,哈飞开始承担EC120直升机完整的机身生产。
EC155是欧直公司专门为民用市场研发的中型通用商务直升机,它是在原法国直升机公司“海豚”II型直升机基础上通过换装更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和五叶式主旋翼,并且对航电设备和机舱内饰进行改装后研制的,主要面向民用直升机市场。
EC225是欧洲直升机公司面向21世纪研发的全新“超级美洲豹”中型运输直升机,最大起飞质量大约11吨,最大业载可达4700公斤,具备优越的海上飞行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英文 Black Hawk helicopters 黑鹰直升机
“黑鹰”的基本型UH—60A长19.76米,机身宽2.36米,高5.13米,机身为半硬壳结构。该机最大起飞重量约10吨,最高时速292公里,航程603公里。“黑鹰”航电设备十分齐全,除各种先进的电子战装置外,机身上部还设有专门对付热导的地对空导弹的AN/ALQ—144红外干扰机。该机全部由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制造,是目前解放军序列中不多的为大众所熟知的美式装备之一,也是迄今为止解放军所拥有的高原性能最优秀的通用直升机。
贝尔206直升机是美国贝尔公
贝尔206直升机是美国贝尔公司在OH-4A轻型观察直升机的基础上发展的轻型多用途 直升机。该机于1966年1月首次试飞,1966年10月取得联邦航空局适航证。这种直升机可用于载客、运兵、运货、救援、救护、测绘、农田作业、开发油田,以及行政勤务等任务。直升机用户称它为最安全、最可靠的直升机。
贝尔212是美国贝尔公司在UH-1基础上发展的军民两用通用型直升机。主要用于载客、救护、近海石油开发等任务。美国军用编号 UH IN。民用型贝尔212,又称“双212”。
贝尔214是贝尔公司在军用型UH-1H基础上研制的中型通用直升机。主要用于运输、救生、及近海石油开采等任务。
西科斯基S76是美国的塞考斯基飞行器所设计制造的多用途中型商用直升机。有两具涡轮轴发动机为主要动力,以推动主回旋翼及尾回旋翼的四片旋翼运转,S-76直升机的起落架是可伸缩的。
施瓦泽300CBi是美国西科斯基公司下属的施韦策公司从60年代的269系列直升机历经三十年持续设计制造改进发展而来,是当今世界用途最广,性能最好的活塞式直升机之一。
美国罗宾逊R22直升机,世界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双座教练直升机。机舱为乘客提供了两个可移动的双重控制座位。
R44雷鸟系列4座轻型直升机由罗宾逊直升机公司在原有机型R22的基础上于1992年研制生产,并于1993年交付。R44是一台四座,主、尾桨双桨叶,滑撬式起落架的轻型直升机,驾驶舱可容纳1名驾驶员和3名乘客。
恩斯特龙280FX系F28三座轻型多用途直升机的四座改型。主要差别在于座舱面积加大,气动力外形作了改进,尾部加装了一个小垂尾,尾梁下面增装了一个较大的尾鳍,为防止尾部触地装有尾橇,燃油容量加大。该型机于1978年1月开始设计,同年12月12日试飞。
麦道公司的 MD500直升机真是只名副其实的“小鸟”,它的空重不到7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1.6吨,可以说是最轻量级的军用直升机了。但它小归小,却用途广泛,在民间和军界都受到极大的欢迎。
MD600N型直升机是一种轻型单发涡轮轴直升机,它性能高、营运能力强、用途广且营运成本低,该机广泛用于新闻采集、行政运输、空中医疗救护、空中游览及空中执法支援等飞行活动。
BO105是欧洲直升机德国公司生产的5或6座双发轻型直升机,用于侦察、反坦克及联络,商业上可用于邮政快递、资源勘探、电视电台 报道及森林防火。1962年开始初步设计,1967年2月原型机首飞。
EC135是一款由欧洲直升机公司(Eurocopter SA)制造的双引擎民用直升飞机,它被广泛的运用于警务与急救领域,同时也用于执行运输任务。它具有按照仪表飞行规则(instrument flight rules)飞行的能力。
CA109直升机是由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与意大利阿古斯特公司合作,在中国景德镇投资生产的直升机,其原型机是A109。A109是意大利阿古斯特公司研制的高速、高性能双发军民用轻型直升机,第一架原型机中于1971年8月4日首次试飞,1975年6月1日取得意大利航空注册局和美国联邦航空局的目视飞行规则型号合格证。
701直升机是由哈尔摈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一种多用途轻型直升机,1965年开始研制,1970年1月238首飞成功,后转至济南卫东机械厂生产。主要用途:在军用方面,可用于边防巡逻、观测校炮、紧急救护、飞行训练、通讯联络等;在民用方面,可用于喷洒农药、播种施肥、牧场消毒、森林防火、侦察鱼群、矿藏普查、水文勘测、铁路公路选线、跨江越涧架线、空中摄影等。
延安二号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并初步试飞成功的轻型直升机。该机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湖江机器厂共同研制完成。该机体积小,操纵简便可靠,振动较小,舱内噪音低,飞行稳定性和操纵性好。1975年9月首飞,没有定型生产。
还有最新研制的直20。直-20,是网友对中国正在研制试飞的一款中型(10吨级)通用直升机(类似于UH-60通用直升机)的沿用名,暂非正式名称,其正式名称会在服役时公布。
关于《l15飞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