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什么是产业?产业是指一种经济形态,是有效运用资金与劳力,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的泛称。大规模的产业发展与产业划分始于工业革命;尤其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
什么是产业?产业是指一种经济形态,是有效运用资金与劳力,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的泛称。大规模的产业发展与产业划分始于工业革命;尤其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了以规模化批量生产为特点的工厂,取代以往家庭式、作坊式生产,工业成为国家生产和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部门。随着诸多科技突破和进展,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并得到发展。世界范围的航空产业就诞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中。
航空产业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混合形态,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制造与维修、航空运营与服务等。航空产业诞生仅百余年,从发展进程、带来的福祉、创造效益和发展潜力看,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为了使航空产业发展得更快更好,我们需要知晓航空产业的发展进程,理解产业发展的规律,以便洞察未来,继续推动这一朝阳产业的持续与健康发展。
经历百年发展的世界航空产业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产业初创期,对应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40年。
在科学技术和市场力量的双重推动下,初始并不被人看好的航空器迅速成为商业潜力彰显的交通工具,并成为大显神威的重要军事装备;随着技术的进步,喷气时代的开创,孕育了航空产业规模化壮大的新时代。
第二阶段为产业大发展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到1991年苏联解体。
这是航空产业辉煌发展的半个世纪,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部分进程。二战开启产业大发展之路,战争结束后的产能利用和军事技术的溢出效应,带来了民用航空的大发展;持久的冷战再次刺激军事航空的发展,促成了产业规模的再提升。
第三阶段为产业的整合垄断期,从1992年至今,已大约30年。
这个阶段并未结束,仍在持续。苏联阵营解体,冷战结束,这一重大政治军事变革给世界航空产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军事对抗的改变使军用航空更加重视体系化、有效性和成本可承受性,而民用航空则继续在社会经济生活需求的引领下加快绿色、经济、定制与个性化发展;航空产业在继续扩张发展。
在上述阶段划分的认识基础上,将经济学的产业概念同航空科技与产品发展相交融,主要以规模性与社会性为尺度,去选择那些对产业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以一个主要事件带出相关、相近的事件综合而成。在每一(组)事件后,逐一做出相应的产业影响评述。著文时,对于相对不够熟悉、或未必有充分共识的事件,适当多用一点笔墨,而并非因其比别的事件更重要。
第
中国航天历程表?
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我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我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国防部五局)和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10月15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我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17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1958年1月,国防部五院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我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成立了“581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9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 19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1966年12月26日,我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归国防科委建制。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1971年3月3日,我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我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6月10日,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
1981年9月20日,我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6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1986年2月1日 我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 我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2.25 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1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4枚火箭。
1990年 4.7 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1990年7.16 9时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1991年 1.22 下午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 1994年 2.22 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8年 5.2 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