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韩国航空工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目前亚洲有能力独立制造战机的国家是否只有中日印三国?
2、韩国有造航母的钢铁,有制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韩国航空工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目前亚洲有能力独立制造战机的国家是否只有中日印三国?
- 2、韩国有造航母的钢铁,有制造航空发动机的能力吗
- 3、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历程
- 4、为什么韩国人在军工上这么要强?
- 5、世界上战斗机排名前十
- 6、军事需求和航空工业之间有什么联系?
目前亚洲有能力独立制造战机的国家是否只有中日印三国?
能够制造的话不止有中日印,还有中东地区的以色列,东亚的韩国,只要是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都可以制造战斗机,当然秃子的IDF也算的话在加一个。当然,就算是独立制造也分三六九等,第一等自然是中日,基本上不光可以制造,而且还可以研发,并且基本上达到了90%~100%国产,同时能够紧跟世界潮流步伐;第二等就是以色列和韩国,以色列主要是受限制于国土面积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战斗机的制造和研究比较有针对性,但是其实很强大,不过去其实其战斗机的国产零件并不是很多,至于韩国,目前为止出了一个T-50高教以外就没啥了,而且大部分零件和F-16“通用";第三类就是印度了,至于为啥,那还用问吗,买是买不来世界强国的,就算是已经服役好多年的苏-30MKI还有法国的幻影,印度国能也只能上产一些边角料,主要的发动机、航电和电子程序代码全部需要进口,目前印度服役的战斗机里有一款是国产(各种意义)的吗?LCA这货弄了多少年?至于秃子,啊,今天天气真好啊~~
韩国有造航母的钢铁,有制造航空发动机的能力吗
应该没有,不说设计和理论研究,高温合金和加工机床是两个很大的难点。
不过也难说,韩国可以从美国买机床和材料,它面临的外部条件比中国优越得多,如果说同样是山寨AL31F,那美国的机床和日本的机床精度绝对比中国的好,而中国拥有的高级加工设备全是从国外的非法渠道弄的,都是过时的东西。这样说来,山寨发动机应该是他们更有优势,加工精度和材料上去了,强度就上去了,而油耗却下降了。
除此之外,航发就是烧钱的东西,如果要自己搞一个好的航发,其中不知道要做多少试验。注意这个“试”字,就是在有理论指导下的瞎试、尝试。而且,若没有国家整体工业水平的提高,那就只能“照虎画猫”,生产出形似的样子货。这样说来,研制航发得考虑国家的经济能力和整体工业水平。上面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工业水平很烂,机床炉体都无法自产,不比韩国人强。起码,韩国的造船业的国产化率已超过80%,而中国的造船业虽大,却也只是糊个壳子,其他全是外购。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国家的政策,或领导人的“高瞻远瞩”。自研的WS6三上三下,小矮子玩弄了上千为之奋斗一生的航发人!WS8搞出来又下了!相比于中国的“英明神武”的政治氛围,韩国的政治家不“伟大”也没有“远见卓识”,所以不会对专业领域指手画脚、搞三搞四以显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们若真的要搞航发,在政策上是没有问题的,国民也是一致支持的。
PS:韩国搞航空航天的学校不少,国家投入很大,理论研究已经步入世界前列了。很多国际学术会议是有韩国人发言的,而中国的学校被邀请发言的却很少。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历程
1956年4月,根据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议,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苏联第二批援建我国航空工业19项的协议书,132厂建设项目是其中之一。同年5月,第二机械工业部指示,新的歼击机制造厂代号为132厂。12月,国家建委正式批准132厂的厂址在成都温江黄田坝。1958年7月,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总局通知132厂第二厂名为“峨嵋机械厂”。10月18日,132厂正式动工兴建。
1959年5月,遵照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废除“一长制”的决定,工厂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61年,根据歼5甲型飞机试生产的需要,工厂建立了“四师一长”、“两级管理两级核算”的行政管理体制,即在工厂设立总工艺师、总机动师、总冶金师、总检验师和生产长;厂、车间二级管理、两级核算。该管理体制对工厂顺利完成歼5甲型飞机和歼教5型飞机的试生产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62年,部颁发了总会计师试行工作条例,工厂开始实行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
1964年10月,132厂基本建成,全厂占地面积507.4公顷,房屋建筑面积300525平方米,拥有各类设备3349台/件,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职工10485人。11月,歼5甲飞机首飞成功,至此,国内第一架自行测绘设计试制的高亚音速全天候歼击机在132厂诞生。1966年5月,工厂自行改型设计的首架歼击教练机——歼教5型机成功首飞,工厂的军品生产由测绘仿制转变为改型试制。
1965年6月,三机部指示132厂在进行歼5甲型机批生产和歼教5型机改型设计的同时,开展试制歼7型飞机的工作,并决定对132厂进行技术改造。1966年,工厂进行了第一次技术改造,于1968年底基本完成,总投资386万元,具备了生产歼7飞机的能力。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由于厂内群众组织纷纷“夺权”,厂党委和行政管理机构处于瘫痪与半瘫痪状之中。
1967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132厂成立第一届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工厂权力,实行军事管制。1968年2月,工厂革命委员会成立,实行革委会一元化领导。期间,大部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被下放车间劳动。这一举动,造成了工厂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严重混乱。由于厂内武斗和派性纷争不断,工厂局势长期处于混乱之中,企业连年亏损,成为全国闻名的“老大难”单位,1966年至1976年,工厂累计亏损高达5815万元。1972年,132厂成立厂临时党委,结束了军事编制管理。
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132厂开始了从恢复、整顿到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工厂革委会撤消,恢复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同时对产品质量和企业内部管理进行了恢复性整顿。厂临时党委对全厂体制机构进行了调整,设立了装配、机加、钣金钳焊、锻铸、工装、机动等6个分厂和试飞站,实行厂部、分厂、车间、工段四级管理。工厂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以科研和生产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1970年3月,歼7I型飞机成功首飞,1975年歼7II型飞机设计定型,第三机械工业部将其作为新一代机种被列入航空工业发展规划,工厂为适应大上歼7飞机的需要,开始对工厂进行全面技术改造。至1985年,全厂共建成厂房面积80642平方米,新增设备1045台,综合生产能力接近年产歼7飞机200架的水平,比改造前提高了150%。1978年12月30日,经过整整10年的研制,歼7I型飞机的改进型歼7II型飞机终于成功飞上了蓝天。
1979年,132厂以成都飞机公司的名义对外开放,工厂的军品生产开始由军援转向外贸出口,产品结构由单一的军品生产逐步向军民结合多品种生产方向发展。12月,工厂成立了民品办公室,统一负责全厂民品生产和开发工作,支柱民品摩托车的生产也初具规模。1980年,经三机部批准实行厂内经济责任制,工厂经营管理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1982年,航空工业开展全面整顿,132厂被列为第一批重点整顿企业。在全面整顿过程中,132厂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了经济核算制和经济责任制,加强计划管理,扩大了工装、机加、民品、锻铸四个分厂的权限,开始形成生产经营、独立核算实体,调整人员构成比例,实行定员定编。
1984年,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和试行厂长负责制的要求,132厂被确定为航空工业部的试点单位。5月,国防科工委明确了新歼击机总体设计单位定点611研究所,新歼击机制造单位定点132厂。10月,部以航计函(1984)1216号文确定132厂和611所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名称为“成都飞机发展中心”。工厂结合“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保军转民”、“转轨变型”的方针,对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制逐步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8个分厂级单位陆续调整为14个专业厂。为适应军品生产的需要和进入国际市场,工厂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加快新机研制速度,先后研制生产了歼7A型、歼7IIA型、歼7B型、歼7M型、歼7III型等型号的飞机,并出口到10多个国家。1984年研制生产的歼7M型飞机,成为当时我国最先进的轻型歼击机之一,并摘取了我国大型复杂武器装备第一枚金牌。
1985年,公司初步建立了军品生产质量保证体系,产值、利润达历史最高水平,成飞公司进入了军品生产的鼎盛时期。公司还不断挖掘潜力,开发新的支柱民品,初步确定了轻型汽车、摩托车、干洗机、千斤顶、铝门窗、板式家具连接件和模具加工为企业的支柱民品。
1986年,工厂第二厂名变更为“航空工业部成都飞机公司”。随着国家战略方针的调整,公司军品任务陡然下降了66%,面对困境,公司开始实施“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至此,成飞公司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1987年,公司组建了千斤顶厂、干洗机厂、摩托车发动机厂、模具厂、型架夹具厂和起落架液压附件厂,初步为军民品分线生产、分线管理创造了条件。成飞汽车模具中心的建立被纳入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工厂被列为全国19家摩托车生产点之一。
1988年,公司开始涉足国际民机转包生产领域,与美国麦道公司签订了转包生产MD80机头的合同。汽车模具制造中心开始实施第一阶段的技术改造工程,由此,工厂的民品生产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司为西南轻型汽车联营公司总装定点厂。12月,汽模中心研制的依维科汽车主模型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成果填补了国内制造高水平汽车模型的空白。1988年,公司被确定为国家高技术自动化领域合作成员单位和CIMS应用实验基地。
1989年7月,132厂与611所合并,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实现了科研、生产一体化。
1990年,公司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1年,公司被国家批准为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以干洗机、家具五金件、千斤顶及MD机头热处理技改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扩大机电产品出口专项贷款技改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型号工程全尺寸金属样机完成总装并通过国家评审,新机研制工作实现新的突破;首架MD机头成功交付,公司开始具备生产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民机大部件的能力。
1992年,公司提出了以军机开发和生产为主体、麦道机头和机电产品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4月,汽模中心法人代表与公司签订了《汽模中心承包经营责任书》,成为公司民品部第一家“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为适应市场需要,公司将千斤顶厂、摩托车厂划归民品部,随后又将民品部组建成机电产品总公司,确立了机电产品发展格局。1992年,公司被确定为航空工业大型工业企业。
1993年,公司改革现行等级工资制,实行工资结构多元化的岗位技能工资制;打破工人、干部身份界限,实行企业职工制度,推行干部聘任制。经过改革,公司定编减少22.3%,人员减少11.9%,处级编制由原来的97个压缩到68个。12月,汽模中心一期技改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初步形成从设计、制造到售后服务的较完整的汽车模具生产经营体系。
1994年,公司名称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变更为“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公司进一步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用法律形式规范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1995年,公司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拓展了转包生产项目,先后与美国麦道公司、波音公司、韩国大韩航空公司、新加坡宇航公司签订转包生产合同,开创了转包生产的新局面,同时为公司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公司进入国家特大型企业行列。在抓好航空产品生产的同时,公司狠抓非航空产品的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在原有洗涤设备、汽车模具的基础上,陆续开发了包装机械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以及PVC低发泡板材、光纤、光缆等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1996年,公司非航空产品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
1997年,公司对型号工程、波音技改专项工程、洗涤设备和包装机械“双加”工程以及PVC等技术改造项目投入近3亿元,是建厂以来投资力度最强、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年。公司将人员、设备、厂房等生产要素向转包生产和非航空产品生产方面转移,提高了转包生产和非航空产品生产的能力。公司被四川省经贸委批准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1998年,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挂牌成立“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着力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把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种生产要素,通过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制度,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加大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岗位公开招聘制度,使一大批有才华的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建立全员劳动合同制,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全面推行资产经营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工资二级考核动态分配机制,使效益与职工贡献挂钩,更好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公司转包生产进一步发展,空客A320(后登机门)部件实现首件交付、波音757-200飞机垂尾实现首架交付、波音757-200飞机平尾实现首架交付,公司跨入国际民机转包生产优秀转包商行列,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飞机电产品总公司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取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1998年,型号工程首飞成功,标志着公司已掌握了第三代歼击机的研制技术。汽模中心被评为“中国名优产品推荐企业”,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汽车模具生产基地。
2000年,公司与浙江吉利集团有限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成都航空仪表公司共同创立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波音757-200飞机48段实现首架交付;歼7E型飞机生产定型。深化公司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实施“考核排序、动态管理、合理流动、末尾淘汰”;实行技术带头人技术津贴和科研与开发项目责任津贴,逐步建立起稳定、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队伍的新机制。
2001年,歼7E型飞机优质生产技术改造项目通过了国家验收;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成都市高新企业、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理事单位,列入四川省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的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机电产品总公司获得“1999~2001年洗涤行业全国用户产品质量满意、售后服务满意示范单位”、“四川省质量信誉信得过单位”等称号。新开发的技术合作项目——磁悬浮列车项目、柴油机电喷装置项目、通用小型飞机项目,均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2002年,型号工程(即歼-10)领先试用批实现军检移交,树立了国产第三代歼击机装备部队的一座丰碑;与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新型歼击机——超7/FC-1(即枭龙)首架原型飞机完成部分机身段初装,取得阶段性成果,该机在研制中广泛采用数字化设计/制造/管理技术,促使公司新机研制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歼7G型飞机实现首飞;与法国达索公司签订了转包生产“隼-2000EX”公务机3号油箱的合同;柴油电喷项目单体泵样件试制成功;美式磁悬浮列车项目被成都市列入重点培育项目。
为什么韩国人在军工上这么要强?
韩国这个国家在亚洲地区是一个地区性的强国,特别是在军工层面上,那么为什么国土面积这么小的韩国,会在军工上这么要强呢?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这么几个原因,首先就是韩国民族自信心的崛起。其次就是韩国有一个非常不稳定的邻居,那就是朝鲜。最后就是韩国由于在二战时期遭受了非常惨烈的入侵,导致韩国人充分认识到了军工的重要性。
首先就是韩国民族自信心的崛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韩国迎来了统一,而且由于各种地缘政治形势的发展,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的韩国开始了经济上的腾飞。在发达经济的刺激下,韩国民众开始了追求国际地位,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道路,而军工产业的发展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其次就是韩国有一个非常不稳定的邻居,那就是朝鲜。朝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就开始了对朝鲜半岛进行统一的过程。而且如果没有美国的介入,那么可能南北朝鲜很快就会统一了。所以韩国在朝鲜战争之后,就开始了对军工产业的大规模投资,刺激其发展。
最后就是韩国由于在二战时期遭受了非常惨烈的入侵,导致韩国人充分认识到了军工的重要性。毕竟军队对于国家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一个国家只有有了足够强大的军队之后,才能够避免自己被其他国家进行侵略。这是二战和现代战争中血的教训。所以韩国也开始在经济腾飞之后,开始对自己的军事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如今世宗大王级大型驱逐舰,K2坦克,K9火炮等新型装备代表了这些
世界上战斗机排名前十
第一名:F-22“猛禽”战机
F-22“猛禽”(英语:F-22Raptor)战斗机是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联合研制的单座双发高隐身性第五代战斗机,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进入服役的第五代战斗机。F-22于本世纪初期陆续进入美国空军服役,以取代上一代的主力机种F-15鹰式战斗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宣称,猛禽的隐身性能、灵敏性、精确度和态势感知能力结合,组合其空对空和空对地作战能力,使得它成为当今世界综合性能最佳的战斗机。
第二名:俄罗斯第五代战机T-50
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机T-50为单座双发重型战机,具备隐身性能好、起降距离短、超机动性能、超音速巡航等特点。其超音速巡航速度可达每小时1450千米,作战半径1100千米,战斗载荷可达6吨,内置2个武器舱,能实现飞行性能和隐身性能的良好结合。
第三名:F-35战机
F-35“闪电Ⅱ”(F-35LightningII)联合攻击战斗机,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设计生产的单座、单发隐形战斗机。F-35主要用于前线支援、目标轰炸、防空截击等多种任务,并发展出3种衍生版机型:常规起降型F-35A,短距/垂直起降型F-35B,航母舰载型F-35C。
第四名:苏-35战机
苏霍伊苏-35(英语:SukhoiSu-35,俄语:КБСухойСу-35)战斗机,北约代号“侧卫-E”或“超侧卫”(Flanker-E、SuperFlanker)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的深度改进型单座双发、超机动多用途重型战斗机,在战斗机世代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号,即第四代半战斗机。
第五名:F/A-18“大黄蜂”战机
F-18“大黄蜂“式战斗机(F/A-18Hornet)是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为美海军研制的舰载单座双发超音速多用途战斗第四代战斗/攻击机(由于苏联传统分类和美国2009年后分类方式两者已统一,所以以上就是唯一的国际第四代战斗机标准),它主要用于海上防空,也可进行对地攻击。用于替代逐渐老化的后掠翼F14“雄猫”式战斗机。
第六名:“阵风”战机
达索阵风(DassaultRafale)战斗机,或音译为拉斐尔战斗机,是法国达索飞机制造公司设计制造的双发、三角翼、高机动性、多用途第四代半战斗机。
以F3型为例,阵风已具备高超的对海攻击、侦察和核攻击能力,在执行这三种任务时,该机将分别采用欧洲导弹公司的飞鱼AM39Block2Mod2空舰导弹、泰利斯公司的新一代侦察吊舱和MBDA公司的ASMP-A防区外超音速空地导弹(可配核弹头),此外还将换装泰莱斯公司的达摩克利兹(Damocles)瞄准吊舱。
第七名:“鹰狮”战斗机
“鹰狮”NG战斗机是一种真正的多用途战斗机,其主要性能指标(如作战半径、续航时间、武器挂载能力、发动机推力和超声速巡航能力)完全能满足荷兰空军的要求。
瑞典鹰狮-NG战机“鹰狮”NG验证机是一个新技术发展飞行平台,是为了推进下一代战机“鹰狮”NG所采用的新技术和新能力而建造的。“鹰狮”NG战机作战范围更广,航时更长,负载更大,且可超音速飞行。
第八名:台风战斗机
欧洲台风(EurofighterTyphoon)战斗机,曾命名为EF-2000,是一款由欧洲战机公司(英、德、意和西班牙4国合作)设计的双发、三角翼、鸭式布局、高机动性的多用途第四代半战斗机。
2007年5月,改装CAESAR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的台风战斗机成功首飞,这种雷达由英、德、意联合研制,采用大量T/R模块取代了机械扫描的天线和大功率的发射机,实现了对雷达波束扫描的电子控制。但现生产型的“台风”仍采用ECR-90“捕手”脉冲多普勒雷达,在和美国战机的性能对比上相对吃亏。
第九名:米格-35战机
米格-35战斗机(俄语:Микоян МиГ-35,英语:Mikoyan MiG-35,北约代号“支点-F”),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9M/M2和米格-29k/kub技术基础上的发展机型,该机各方面性能大幅提升,在俄罗斯的分级中,被列为4.5代战斗机。现除了俄罗斯本国采购外也在努力在为该机寻找海外市场。
第十名:歼-10战机
歼-10战斗机(英文:J-10或F-10,北约代号:萤火虫Firefly),是中国中航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自主研制的单座单发第四代战斗机。该机采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和鸭式气动布局,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中优势战斗机。中国空军赋予其编号为歼-10,对外称J-10或称F-10。
军事需求和航空工业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世纪初,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前苏联、美国和日本等国是最早建立航空工业的国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作战飞机数量超过了2000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动用了大量轰炸机、侦察机、战斗机、攻击机和运输机,并发挥了显著作用。这推动了战时各国航空工业的迅猛发展。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总共生产了各类飞机约20万架,生产的航空发动机约23万多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开始出现了一批有较大规模的航空工业制造企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航空工业又出现了空前的大发展,这是因为参战飞机种类增多,性能提高,使空军成为对战争全局有重要影响的军种。1939年~1945年。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参战国的飞机装备数量逐年增多。这些参战国的航空工业在战时迅速膨胀,一些生产民用车辆、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的民用产品制造企业都加入了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行列,一些国家的航空工业在战时成为国内的最大工业,如1944年,美国和英国分别有135万人和182万人从事航空工业生产,年产飞机达10万架和2.6万架,航空工业产值跃居两国工业产值第一位。据统计,仅1941年~1944年间,美国军用飞机总产量达29.61万架,英国达10.26万架,德国为10.4万架,苏联为11.07万架。各参战国的飞机年产量在1944年约比战争初期的1939年提高了8~10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军事订货减少了,但由于冷战开始,以美国、苏联为竞争对手展开了长达40年之久的全球性军备竞赛,使航空工业虽在产量上远不及战时,但在飞机质量上则不断地提高,航空科学技术以高速度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喷气推进技术,它带来了航挛工业的新飞跃,以最能体现先进航空技术的综合体——喷气式飞机研制为主要内容的航空科学技术的竞争,在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由于飞机机体设计、喷气推进技术、航空电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高强度合金和复合材料技术等一系列技术上的突破,使得航空工业在高、精、尖发展方面迈开了大步。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航空工业从业人员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人员的比重明显增大。同时,军用飞机的种类不断增多。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在朝鲜、中东地区、印度支那、南亚、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湾地区先后发生了一些局部战争,这些局部战争进一步推进了航空工业和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等航空工业强国,通过这些局部战争试验了各自的航空武器装备,从而在新的起点上展开了技术上更高层次的竞争。现代局部战争的经验表明,空中力量的强弱已成为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关键。人们记忆犹新的是,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调动4000架飞机,先是对伊拉克的军事目标进行了为期36天的轰炸,出动飞机总数近10万架次,使多国部队完全控制了战区的制空权。随后,在近距支援飞机和武装直升机的配合下,多国部队的地面部队仅用100小时就完全打垮了伊军的地面部队。海湾战争显示出了“空、天、电、磁、地一体战”新的作战模式,这对航空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全世界军用飞机的订货量骤然下降,但各国并未放松对航空科技的发展。在海湾战争结束仅3周后,美国政府公布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以显著地位把航空列为美国六大关键技术领域之一,进入了国家翅项关键技术项目的行列,美国政府的这一举动是为了确保美国在跨世纪的军事实力竞争中和世界巨大航空产品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美国现在的方针是要保持其空中力量,同时用高技术打胜局部战争。为此,美国对军用飞机的发展提出了多研制新技术飞机,同时缩小生产规模的方针。
纵观世界航空工业数十年的发展不难看出,战争、军备竞赛和世界经济的增长刺激了航空工业发展。正是自50年代以来,美国和苏联在高性能战斗机发展方面的竞争,以及70年代以美国与西欧在商用喷气运输机方面的发展竞争,带动了航空工业和航空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美国航空工业仍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庞大的。1995年美国航空航天工业的从业人员为77.8万人,当年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年销售额达1071亿美元,其中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的销售额分别为309亿和236亿美元。当年净收益45亿美元,在美国各制造业中名列前茅。苏联的航空工业多年来研制生产了一系列飞机,其航空工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有年产飞机2000架以上的生产能力。老牌航空强国英国和法国的航空工业仍在世界前列,特别是英国的垂直起落战斗机、法国的“幻影”系列战斗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此外,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瑞典、荷兰、日本、西班牙以及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波兰、捷克、印度、印尼、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航空工业也都有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并都不同程度地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自己的份额。
近年来,随着东亚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该地区加强军备的趋势、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航空工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并有可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进入航空工业列强的行列。世界航空工业的发展格局正在出现新的变化。
关于《韩国航空工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