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飞机工业集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飞机制造厂有几家
2、中国三大航空工业巨头沈飞、成飞和西飞哪家研发能力较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飞机工业集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飞机制造厂有几家
- 2、中国三大航空工业巨头沈飞、成飞和西飞哪家研发能力较强?为什么?
- 3、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历程
- 4、西飞全称叫什么呀?
- 5、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中国飞机制造厂有几家
有九家,航空工业成飞,中国战斗机和飞机零部件的主要制造企业,创建于1958年,曾是国营132厂,主要生产战斗机和教练机。
航空工业通飞,中国通用飞机主要生产企业,已批量生产西锐SR20,SR22系列飞机,A2C飞机,小鹰500飞机,运5B飞机等产品,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也已完成首飞,航空工业西飞,中国轰炸机,运输机生产基地,成立于1958年。
介绍:
航空工业陕飞,中国另外一家运输机生产基地,运8系列运输机,系列高新特种飞机都是陕飞生产,航空工业哈飞,中国直升机生产基地,直5,直9直升机,直19武装直升机,直15直升机就由哈飞生产。
航空工业昌飞,中国另外一个直升机生产基地,直-10武装直升机就是昌飞产品,另外昌飞也生产直8系列直升机,直11系列直升机,中国另外一个直升机生产基地,直10武装直升机就是昌飞产品,另外昌飞也生产直8系列直升机,直11系列直升机。
航空工业洪都,中国攻击机,教练机生产基地,航空工业贵飞,航空工业沈飞,曾经是中国最大战斗机制造厂。
中国三大航空工业巨头沈飞、成飞和西飞哪家研发能力较强?为什么?
我们生活中所说的中国三大航空工业巨头,即沈飞 成飞 西飞,它们的全称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三家公司都是我国军用飞机研发制造的主要生产基地,也都同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这种将全国优势资源统一整合在一起的做法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航空工业形态,俄罗斯也在2016年开始把国内的几家航空工业巨头整合为统一的联合企业,已实现技术共享、人员调度和资金流动扩大整体竞争力。美国的航空工业是最早开始重组的,比较著名的就是雄猫战机的厂商格鲁曼被波音收购。
“成飞”是以研发制造战斗机为主,歼5歼7都是在此生产,是我国歼击机的重要生产基地,不仅研制出了我国首架第3代机歼10战机,我国的第4代机歼20也同样出自成飞,可见其实力之雄厚。歼7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国家的空军在使用,被称为中国版的米格21尤其是在印巴冲突中被证明是一款优秀的要地防空战斗机,甚至在中东地区的军事演习中还取得了战胜F16的骄人战绩。细心的观众肯定发现成飞是国产战机的发祥地,这里代表了中国人自主创新的智慧。
“沈飞”同样是以战斗机研发、制造为主,其最为突出的贡献莫过于生产和研发出了歼15、歼16等性能极佳的战斗机,不光是制造工艺方面让人尊敬,沈飞为后来许多飞机场都提供了许多技术和人员上的援助,这一行为也极大地打响了它的招牌。沈飞的歼11被认为是苏27战机的消化防止产品,但是它的航电设备都是全新的中国创造,正是从这种仿制起步沈飞为中国积攒了一大批航空技术人才,从而一举奠定了今天中国航空工业的基础。
“西飞”,它与成飞和沈飞不同,主要研发制造的是运输机,轰炸机这类的大型飞机。说到它,就不得不提起大名鼎鼎的轰6k,轰6k作为我国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远程轰炸机一直以来对我国空军力量有着极大程度的加持,也是从有了这款可以长距离飞行的轰炸机之后,中国空军才真正具备战备巡航的能力。而近年来间断性曝光的轰20更是让绝大多数人的目光聚焦在了西飞身上,我们期待着这家企业拿出更加优秀的产品。
关于这三个飞机生产商,网友和军迷朋友一直热衷于争论它们谁的实力更强。三家公司都各有特色,都有其代表的战机,所以说,三家公司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可比性。
当然,除了这三个最具代表性的飞机制造厂,我国还有着其他一些厂,如哈飞,贵航,洪都等等。不管它们是否和这三大巨头一样有着巨大影响力,它们都对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历程
1956年4月,根据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议,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苏联第二批援建我国航空工业19项的协议书,132厂建设项目是其中之一。同年5月,第二机械工业部指示,新的歼击机制造厂代号为132厂。12月,国家建委正式批准132厂的厂址在成都温江黄田坝。1958年7月,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总局通知132厂第二厂名为“峨嵋机械厂”。10月18日,132厂正式动工兴建。
1959年5月,遵照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废除“一长制”的决定,工厂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61年,根据歼5甲型飞机试生产的需要,工厂建立了“四师一长”、“两级管理两级核算”的行政管理体制,即在工厂设立总工艺师、总机动师、总冶金师、总检验师和生产长;厂、车间二级管理、两级核算。该管理体制对工厂顺利完成歼5甲型飞机和歼教5型飞机的试生产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62年,部颁发了总会计师试行工作条例,工厂开始实行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
1964年10月,132厂基本建成,全厂占地面积507.4公顷,房屋建筑面积300525平方米,拥有各类设备3349台/件,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职工10485人。11月,歼5甲飞机首飞成功,至此,国内第一架自行测绘设计试制的高亚音速全天候歼击机在132厂诞生。1966年5月,工厂自行改型设计的首架歼击教练机——歼教5型机成功首飞,工厂的军品生产由测绘仿制转变为改型试制。
1965年6月,三机部指示132厂在进行歼5甲型机批生产和歼教5型机改型设计的同时,开展试制歼7型飞机的工作,并决定对132厂进行技术改造。1966年,工厂进行了第一次技术改造,于1968年底基本完成,总投资386万元,具备了生产歼7飞机的能力。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由于厂内群众组织纷纷“夺权”,厂党委和行政管理机构处于瘫痪与半瘫痪状之中。
1967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132厂成立第一届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工厂权力,实行军事管制。1968年2月,工厂革命委员会成立,实行革委会一元化领导。期间,大部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被下放车间劳动。这一举动,造成了工厂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严重混乱。由于厂内武斗和派性纷争不断,工厂局势长期处于混乱之中,企业连年亏损,成为全国闻名的“老大难”单位,1966年至1976年,工厂累计亏损高达5815万元。1972年,132厂成立厂临时党委,结束了军事编制管理。
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132厂开始了从恢复、整顿到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工厂革委会撤消,恢复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同时对产品质量和企业内部管理进行了恢复性整顿。厂临时党委对全厂体制机构进行了调整,设立了装配、机加、钣金钳焊、锻铸、工装、机动等6个分厂和试飞站,实行厂部、分厂、车间、工段四级管理。工厂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以科研和生产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1970年3月,歼7I型飞机成功首飞,1975年歼7II型飞机设计定型,第三机械工业部将其作为新一代机种被列入航空工业发展规划,工厂为适应大上歼7飞机的需要,开始对工厂进行全面技术改造。至1985年,全厂共建成厂房面积80642平方米,新增设备1045台,综合生产能力接近年产歼7飞机200架的水平,比改造前提高了150%。1978年12月30日,经过整整10年的研制,歼7I型飞机的改进型歼7II型飞机终于成功飞上了蓝天。
1979年,132厂以成都飞机公司的名义对外开放,工厂的军品生产开始由军援转向外贸出口,产品结构由单一的军品生产逐步向军民结合多品种生产方向发展。12月,工厂成立了民品办公室,统一负责全厂民品生产和开发工作,支柱民品摩托车的生产也初具规模。1980年,经三机部批准实行厂内经济责任制,工厂经营管理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1982年,航空工业开展全面整顿,132厂被列为第一批重点整顿企业。在全面整顿过程中,132厂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了经济核算制和经济责任制,加强计划管理,扩大了工装、机加、民品、锻铸四个分厂的权限,开始形成生产经营、独立核算实体,调整人员构成比例,实行定员定编。
1984年,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和试行厂长负责制的要求,132厂被确定为航空工业部的试点单位。5月,国防科工委明确了新歼击机总体设计单位定点611研究所,新歼击机制造单位定点132厂。10月,部以航计函(1984)1216号文确定132厂和611所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名称为“成都飞机发展中心”。工厂结合“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保军转民”、“转轨变型”的方针,对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制逐步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8个分厂级单位陆续调整为14个专业厂。为适应军品生产的需要和进入国际市场,工厂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加快新机研制速度,先后研制生产了歼7A型、歼7IIA型、歼7B型、歼7M型、歼7III型等型号的飞机,并出口到10多个国家。1984年研制生产的歼7M型飞机,成为当时我国最先进的轻型歼击机之一,并摘取了我国大型复杂武器装备第一枚金牌。
1985年,公司初步建立了军品生产质量保证体系,产值、利润达历史最高水平,成飞公司进入了军品生产的鼎盛时期。公司还不断挖掘潜力,开发新的支柱民品,初步确定了轻型汽车、摩托车、干洗机、千斤顶、铝门窗、板式家具连接件和模具加工为企业的支柱民品。
1986年,工厂第二厂名变更为“航空工业部成都飞机公司”。随着国家战略方针的调整,公司军品任务陡然下降了66%,面对困境,公司开始实施“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至此,成飞公司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1987年,公司组建了千斤顶厂、干洗机厂、摩托车发动机厂、模具厂、型架夹具厂和起落架液压附件厂,初步为军民品分线生产、分线管理创造了条件。成飞汽车模具中心的建立被纳入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工厂被列为全国19家摩托车生产点之一。
1988年,公司开始涉足国际民机转包生产领域,与美国麦道公司签订了转包生产MD80机头的合同。汽车模具制造中心开始实施第一阶段的技术改造工程,由此,工厂的民品生产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司为西南轻型汽车联营公司总装定点厂。12月,汽模中心研制的依维科汽车主模型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成果填补了国内制造高水平汽车模型的空白。1988年,公司被确定为国家高技术自动化领域合作成员单位和CIMS应用实验基地。
1989年7月,132厂与611所合并,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实现了科研、生产一体化。
1990年,公司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1年,公司被国家批准为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以干洗机、家具五金件、千斤顶及MD机头热处理技改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扩大机电产品出口专项贷款技改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型号工程全尺寸金属样机完成总装并通过国家评审,新机研制工作实现新的突破;首架MD机头成功交付,公司开始具备生产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民机大部件的能力。
1992年,公司提出了以军机开发和生产为主体、麦道机头和机电产品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4月,汽模中心法人代表与公司签订了《汽模中心承包经营责任书》,成为公司民品部第一家“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为适应市场需要,公司将千斤顶厂、摩托车厂划归民品部,随后又将民品部组建成机电产品总公司,确立了机电产品发展格局。1992年,公司被确定为航空工业大型工业企业。
1993年,公司改革现行等级工资制,实行工资结构多元化的岗位技能工资制;打破工人、干部身份界限,实行企业职工制度,推行干部聘任制。经过改革,公司定编减少22.3%,人员减少11.9%,处级编制由原来的97个压缩到68个。12月,汽模中心一期技改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初步形成从设计、制造到售后服务的较完整的汽车模具生产经营体系。
1994年,公司名称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变更为“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公司进一步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用法律形式规范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1995年,公司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拓展了转包生产项目,先后与美国麦道公司、波音公司、韩国大韩航空公司、新加坡宇航公司签订转包生产合同,开创了转包生产的新局面,同时为公司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公司进入国家特大型企业行列。在抓好航空产品生产的同时,公司狠抓非航空产品的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在原有洗涤设备、汽车模具的基础上,陆续开发了包装机械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以及PVC低发泡板材、光纤、光缆等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1996年,公司非航空产品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
1997年,公司对型号工程、波音技改专项工程、洗涤设备和包装机械“双加”工程以及PVC等技术改造项目投入近3亿元,是建厂以来投资力度最强、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年。公司将人员、设备、厂房等生产要素向转包生产和非航空产品生产方面转移,提高了转包生产和非航空产品生产的能力。公司被四川省经贸委批准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1998年,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挂牌成立“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着力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把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种生产要素,通过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制度,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加大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岗位公开招聘制度,使一大批有才华的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建立全员劳动合同制,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全面推行资产经营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工资二级考核动态分配机制,使效益与职工贡献挂钩,更好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公司转包生产进一步发展,空客A320(后登机门)部件实现首件交付、波音757-200飞机垂尾实现首架交付、波音757-200飞机平尾实现首架交付,公司跨入国际民机转包生产优秀转包商行列,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飞机电产品总公司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取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1998年,型号工程首飞成功,标志着公司已掌握了第三代歼击机的研制技术。汽模中心被评为“中国名优产品推荐企业”,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汽车模具生产基地。
2000年,公司与浙江吉利集团有限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成都航空仪表公司共同创立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波音757-200飞机48段实现首架交付;歼7E型飞机生产定型。深化公司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实施“考核排序、动态管理、合理流动、末尾淘汰”;实行技术带头人技术津贴和科研与开发项目责任津贴,逐步建立起稳定、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队伍的新机制。
2001年,歼7E型飞机优质生产技术改造项目通过了国家验收;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成都市高新企业、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理事单位,列入四川省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的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机电产品总公司获得“1999~2001年洗涤行业全国用户产品质量满意、售后服务满意示范单位”、“四川省质量信誉信得过单位”等称号。新开发的技术合作项目——磁悬浮列车项目、柴油机电喷装置项目、通用小型飞机项目,均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2002年,型号工程(即歼-10)领先试用批实现军检移交,树立了国产第三代歼击机装备部队的一座丰碑;与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新型歼击机——超7/FC-1(即枭龙)首架原型飞机完成部分机身段初装,取得阶段性成果,该机在研制中广泛采用数字化设计/制造/管理技术,促使公司新机研制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歼7G型飞机实现首飞;与法国达索公司签订了转包生产“隼-2000EX”公务机3号油箱的合同;柴油电喷项目单体泵样件试制成功;美式磁悬浮列车项目被成都市列入重点培育项目。
西飞全称叫什么呀?
西飞全称叫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西飞)是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特大型航空工业企业,是我国大中型军民用飞机的研制生产基地,国家一级企业。公司占地面积300多万平方米,现有职工20000多名。
西飞集团公司1958年创建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以军民用飞机研制生产为主,以科技进步求发展,大力开发非航空产品,现已形成集飞机、汽车、建材、电子、进出口贸易等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集团。
西飞的研发能力:
西飞下设技术中心,属于国家级技术中心,专门从事飞机产品及技术的研究、设计和发展,西飞建立了完整的设计师系统和设计质量保证体系,设置有符合现代飞机设计和研究的八个设计研究室,建有七个先进的设计原理试验室。
西飞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计算分析(CAE)和产品数据管理(PDM)等技术,拥有设计研发人员602人,其中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50多人;博士、硕士近200人。
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现在飞机业务被中航飞机收购,改名为中航飞机汉中飞机分公司,和西飞是兄弟企业。最终隶属于中航工业集团,中航工业是大型央企军工企业,世界500强企业。陕飞近几年发展迅速,特别是运八飞机的需求增长,给陕飞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员工福利较好,按法定节假日上班,待遇一般,2013年本科转正后3000到4000元一月,享受五险二金,带薪年假等,每月有伙食补助,有年终奖在汉中当地属于中上等收入水平。发展前景要看自己能力和关系,国企论资排辈比较严重。工作本科以上学历很轻松,总体还是不错的。但和西飞有一定差距,西飞的研发能力比陕飞强,陕飞的制造能力和西飞相当甚至超过西飞。中航工业旗下的企业待遇上不相上下,就是福利上略有差别。望采纳。谢谢!
关于《飞机工业集团》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