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我国法律发展历程?中国文明也称华夏文明,有着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而法律制度则作为文明的重要部分,伴随着中国文明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绵延至今。从夏商周到近现代,随着朝代的
一、我国法律发展历程?
中国文明也称华夏文明,有着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而法律制度则作为文明的重要部分,伴随着中国文明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绵延至今。从夏商周到近现代,随着朝代的更替,政权的更迭,各个时期的法律也相应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的就是中国法律在中国文明的各个具体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其背景故事。
一、奴隶制时期的法律
中国的法律制度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绵延数千年。而中国最早期的法律制度出现在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也就是夏、商、西周朝的统治时期。随着原始人类逐渐从个体生活转变为集群生活,形成一个个氏族部落。氏族居民在日常生产活动中就免不了会出现一些摩擦,这就需要一些规章条例来规范各居民的行为。于是氏族的首领就开始制定规章和制度来约束其氏民,这就是中国早期法律制度的萌芽。
(一)夏代的法律
夏朝是在公元前21年由夏启创立,前后持续了约500年的时间。是史料记载的中国的第一个以世袭作为传位方式的国家。夏朝建立后,出于稳定民众,巩固统治的需要,夏王以天的名义制定了禹刑来规范民众的行为。然而受到当时思想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禹刑大多集中在刑法方面,旨在通过严酷的刑罚来使民众服从统治。这体现了其局限性,但对中国的早期法律制度建设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突破。
(二)商代的法律
商朝出现于公元前16世纪左右,是夏朝之后的中国的第二个国家。商朝的法律可以说是夏朝法律的传承,其基本继承了夏朝法律的特点。其在夏朝依照天意进行刑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其刑法制度。据商周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商代的刑法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但其过于严苛的刑法造成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农民起义的呼声此起彼伏,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三)西周的法律
西周于公元前1046年成立。在法律上,其在夏、商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吕刑。吸取夏商朝的教训,西周不断完善其法律制度。其刑罚虽严格确有理有据,还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别惩罚。从法律上看,西周的法律制度可以说是中国早期法制的结晶,其对中国之后的法律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封建制时期的法律
春秋时期开始,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中国的法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西周王朝瓦解,中国开始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为了加强自身实力,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如秦国商鞅变法和魏国李悝变法等。其法律规定的内容突破了之前法律的局限,除了刑法,在农业、手工业等各个领域都有涉猎。
(二)秦汉时期的法律
秦汉时期中国统一,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秦王听取法家的建议,以法治国,有着完备的法律制度和刑罚体系。汉代则由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强调外儒内法。既制定完备的刑法制度也强调通过儒学来教育感化民众。这有利于安抚民众,巩固其统治,为汉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但法律制度在这一时期仍取得了不小的发展,八议、重罪十条等法律条例集中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理论的发展和立法技术的提高。这为隋唐时期法律的成熟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隋唐时期的法律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法律军事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顶峰。隋唐时期统治者在吸收前朝法制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法制改革,不断完善其法律制度。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时期,其专制在法律制度上也得以体现。宋朝制了严格的市井制度,严密控制商品流动。元朝是异族统治,其法律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平等性,歧视汉族的民众。明清时期封建专制达到顶峰,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制度来束缚人们的思想,从而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这些法律虽满足了其巩固统治的需要,但严重遏制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近现代时期的法律
(一)清末变法修律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接受了马关条约。从此之后中国丧失了独立的领土主权,成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家的危亡使得一些有识之士挺身而出,提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法律成果。通过对西方法律学说的学习和引进,促进了我国法律制度向近代化发展。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国民政府以外国三权分立的先进法律思想为中心,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尽管其中的内容有些没有被真正实行,但其从法律的角度上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仍是很大的进步。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法律
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规定我国的国旗国歌等,为我国之后的法律建设打下了基础。1954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其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及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保障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进行。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法律
1956年后至今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领导人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高度重视我国的法治建设,确立了法律的权威。1982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条文上明确了规定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保障了法律的顺利实施。在党的十六大上,胡锦涛同志提出将依法治国同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充分结合起来,使中国的法治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篇章。
六、结论
中国法律从夏朝开始传承4000余年,各朝代间的法律相互影响,紧密联系。但由于政权的更迭,社会历史的变迁,各个年代的法律又各有其特点。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法律的发展中既出现了像科举制这样的伟大成果,也出现了像明清文字狱这样重大的错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我国法律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借鉴古人在法律创立方面的优良经验,也要以先人在法律方面的错误作为经验教训。
二、我国材料性能发展历程?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材料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使用纯天然材料的初级阶段
在原古时代,人类只能使用天然材料(如兽皮、甲骨、羽毛、树木、草叶、石块、泥土等),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人类所能利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在这一阶段的后期,虽然人类文明的程度有了很大进步,在制造器物方面有了种种技巧,但是都只是纯天然材料的简单加工.
2.人类单纯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
这一阶段横跨人们通常所说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也就是距今约10000年前到20世纪初的一个漫长的时期,并且延续至今,它们分别以人类的三大人造材料为象征,即陶、铜和铁.这一阶段主要是人类利用火来对天然材料进行煅烧、冶炼和加工的时代.例如人类用天然的矿土烧制陶器、砖瓦和陶瓷,以后又制出玻璃、水泥,以及从各种天然矿石中提炼铜、铁等金属材料,等等.
3.利用物理与化学原理合成材料的阶段
20世纪初,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等科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检测技术的出现,人类一方面从化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化学键、结构及合成方法,另一方面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物性,就是以凝聚态物理、晶体物理和固体物理等作为基础来说明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间的关系,并研究材料制备和使用材料的有关工艺性问题.由于物理和化学等科学理论在材料技术中的应用,从而出现了材料科学.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了人工合成材料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为开端,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仍将继续下去.人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加上已有的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了现代材料的三大支柱.除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外,人类也合成了一系列的合金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光纤等材料都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
从这一阶段开始,人们不再是单纯地采用天然矿石和原料,经过简单的煅烧或冶炼来制造材料,而且能利用一系列物理与化学原理及现象来创造新的材料.并且根据需要,人们可以在对以往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间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材料设计.使用的原料本身有可能是天然原料,也有可能是合成原料.而材料合成及制造方法更是多种多样.
4.材料的复合化阶段
20世纪50年代金属陶瓷的出现标志着复合材料时代的到来.随后又出现了玻璃钢、铝塑薄膜、梯度功能材料以及最近出现的抗菌材料的热潮,都是复合材料的典型实例.它们都是为了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产生的.到这时,人类已经可以利用新的物理、化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独特性能的材料.
现代复合材料最根本的思想不只是要使两种材料的性能变成3加3等于6,而是要想办法使他们变成3乘以3等于9,乃至更大.
严格来说,复合材料并不只限于两类材料的复合.只要是由两种不同的相组成的材料都可以称为复合材料.
5.材料的智能化阶段
自然界中的材料都具有自适应、自诊断合资修复的功能.如所有的动物或植物都能在没有受到绝对破坏的情况下进行自诊断和修复.人工材料目前还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近三四十年研制出的一些材料已经具备了其中的部分功能.这就是目前最吸引人们注意的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光致变色玻璃等等.尽管近10余年来,智能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离理想智能材料的目标还相距甚远,而且严格来讲,目前研制成功的智能材料还只是一种智能结构.
三、我国机器视觉发展历程?
机器人视觉系统经历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机器人视觉的功能一般是按规定流程对图像进行处理并输出结果。这种系统一般由普通数字电路搭成,主要用于平板材料的缺陷检测。第二代机器人视觉系统一般由一台计算机,一个图像输入设备和结果输出硬件构成。视觉信息在机内以串行方式流动,有一定学习能力以适应各种新情况。第三代机器人视觉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正在开发使用的系统。采用高速图像处理芯片,并行算法,具有高度的智能和普通的适应性,能模拟人的高度视觉功能。
关注优就业,学习更多人工智能知识。
四、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采集渔猎时代,在距今万余年前后原始农业萌芽。受地域、气候诸因素影响,黄河流域旱作农业率先发展,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农耕文明。”
五、我国交通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城市道路交通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客货运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更快.
回顾城市交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建国初期.为配合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在一些重点城市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条件明显改善.到1957年底,全国城市道路长度和面积分别比1949年增加64%和71%.而同期,汽车增长比较缓慢,道路容量大于交通量,因而城市交通比较畅通,车速稳定.
“文革”期间.城市道路的建设资金比例下降,建设发展缓慢.1966年至1977年,道路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而同期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10%,不少大城市交通开始出现拥挤现象.这一时期,还由于实行鼓励自行车交通出行的财政补贴政策,使自行车作为城市居民的代步工具得到了迅速发展.
80年代后.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造成严重的供需失调,各大中城市普遍产生交通问题.这一时期,城市机动车辆开始剧增,交通堵塞严重,事故率上升,车速普遍下降,城市道路供给不足,公共交通发展滞缓,交通成了城市管理的主要难题.
特别是90年代以来,是机动车增长最快的时期,车流更加集中,走不动、停不下,矛盾极其尖锐.为求改变交通面貌,不少大城市开始建设环路、大型立交、高架道路、地铁,由于仓促决定,决策不得当,往往仅注意局部地区改善,只能取得短期效果.如北京市,这几年花了很大力气,建成了2个快速环路和120多座立交,但交通问题并没有根本改善,目前仍是“四肢发达,心肌梗塞”,交通拥挤有增无减,事故率居高不下.其他如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六、我国的导弹发展历程?
在从近程导弹到远程导弹再到洲际导弹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先后突破了火箭发动机并联技术、大推力发动机技术、先进结构技术、多级火箭技术、稳定与控制技术、高空发动机技术、再入防热技术等关键难题。
1966年12月26日,中程导弹进行首次试验;1969年11月16日,中远程导弹首次试射;1971年9月10日洲际导弹首次试射;1980年5月18日洲际导弹进行了首次全程试射试验。
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为中国航天运载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第一种运载火箭“长征”1号是在中远程导弹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长征”2号系列则是在洲际导弹基础上改进的。
直到目前,“长征”2号仍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中的核心成员。
七、我国经济发展历程?
第一,中国经济于民国时期经历了一次“失败的起飞”,真正的起飞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并于70—80年代走上正轨。
第二,计划经济时期为后来改革开放时期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较好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工业基础。
第三,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制度条件。
第四,中国的经济发展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具备较好的条件。
八、我国鸡蛋市场的发展历程?
趋势一:小规模养殖逐渐退出市场竞争
趋势二:规模化养殖逐渐成为市场主力
趋势三:优质品牌鸡蛋是未来消费的主体
趋势四:高科技养殖设备助力养殖业走向现代化
趋势五:鸡蛋出口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九、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从2008年中国第一辆高铁京津城际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至今,短短9年时间,高铁在中国已经像过去的绿皮火车一样,成为极其普通的存在——普通到我们压根没想过,中国高铁到底有多强
运营时速最高——486.1公里
2010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试验段,CRH380AL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第一速。
世界首条新建高寒高铁——哈大高铁
世界单条运营里程最长高铁——京广高铁
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铁——兰新高铁
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轨道长超过1.9万公里
截至2016年,中国高铁总里程已经占到全世界的65%,全世界拥有高铁的国家一共16个,中国高铁里程数高居第一。
中国高铁运行的平稳程度也震惊国内外网友,膝盖都快跪碎。
坐上高铁,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国速度
十、我国机构改革发展历程?
务院机构改革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进行了8次改革,今年为第9次改革。
1、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这次改革历时3年之久,范围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各级机关的改革。这次改革不仅以精兵简政为原则,而且注意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对政府机构设置提出的新要求,力求使机构调整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利条件,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条件成熟的单位改革成了经济组织。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2、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部委内司局机构减少20%。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3、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次机构改革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任务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这次机构改革的历史性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41个,加上直属机构、办事机构18个,共59个,比原有的86个减少27个,人员减少20%。
4、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1998年改革历史性的进步是,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进展,其突出体现是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共10个: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中国轻工业总会、中国纺织总会。这样,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5、2003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28个,不再保留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其职能并入新组建的商务部。
6、2008年: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这次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这次改革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二是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按照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要求,对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整合,实行综合设置,理顺部门职责关系。
7、2013年: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
这次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8、2018年:优化调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构职能
此次改革提出:要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构职能优化和调整,构建起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
9、2023年:加强重点领域机构职责优化调整
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提出,加强科学技术、金融监管、数据管理、乡村振兴、知识产权、老龄工作等重点领域的机构职责优化和调整,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
具体包括十三个方面:
·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
·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
·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
·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管理
·组建国家数据局
·优化农业农村部职责
·完善老龄工作体制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国家信访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按照5%比例)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仍为2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