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一首蜀道难,道出了进出川地的不易,复杂的地貌环境也给当地发展航空业带来诸多机会。
1985年后,全国掀起一股地方兴办航空公司的浪潮,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一首蜀道难,道出了进出川地的不易,复杂的地貌环境也给当地发展航空业带来诸多机会。
1985年后,全国掀起一股地方兴办航空公司的浪潮,而四川省也趁势成立了四川航空公司。历经35载发展,四川航空得以长足进步,不仅拥有全国最大全空客机队,川航集团成为全国第五大航空集团。
然而,四川发展航空的成长并未一帆风顺,而是历经颇多戏剧性的挑战。例如首开使用国产运-7飞机盈利先河;采取贷款、易货贸易的形式引进图-154大型客机等。
图、四川航空机队规模达到168架
1980年代的川地,重庆还未直辖单飞。四川省面积达57万平方公里,人口破亿。虽然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但不临海、不沿边,让四川发展严重受限于落后交通工具的制约。
建国后,四川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相继修通了成渝、宝成、成昆、川黔和襄渝5条铁路,通车里程2700多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国第一。此外,四川还疏通了长江航道。唯一的短板就是航空运输。
1985年时,西南地区一共拥有26架民航飞机,其中10架为运-5,旅客吞吐量只有77.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为1.8万吨。航空运力的不足成为制约四川开放的重要因素。
图、四川的盘山公路
改革开放后,四川也决定拥有自己的航空公司。1985年四川省便成立筹备小组,并购回两架波音737型客机。他们为了让航空公司办得上规模,还打算和云南、贵州、西藏联合起来办,但是未能成功。
当时中国民航还属于“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地方航空公司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一切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四川省还要求筹备组承包经营,自负盈亏。那个年代谁也不敢打包票能盈利,在无人挂帅的局面下,四川省就解散了筹备组。买来的波音飞机也交给了民航局,人员重新安置,四川省第一次办航空公司以“胎死腹中”而结局。
原筹备组的人并不甘心失败,此时杜定欢站了出来,他当时任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总会计师。恰逢国产运-7飞机投产,也为川航的成立迎来契机。运-7的“娘家”,航空工业全力支持四川航空使用国产客机,并在飞机价格、燃油供给方面给予优先政策。四川省主要领导也表示赞同,但依然实行承包制经营。
杜定欢领衔的川航领导班子设计出一个符合国情和省情的经营计划,先用国产飞机起步,用3年时间达到扭亏为盈的局面。同时杜还想出独特的经营策略:“以大养小”、“以长补短”、“以地补天”。
以大养小:通过自身发展引进国外大飞机,再用大飞机的盈利补贴小飞机的亏损。
以长补短:用长航线的盈利补贴短距离的损失。
以地补天: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大力拓展非航收入,补贴航线亏损。
图、1987年,川航从西安飞机制造厂接回首架机
川航的成立离不开四川省主要领导支持,例如时任省委书记杨汝岱,明确表示:“四川就要办航空”。时任省长蒋民宽和常务副省长顾金池亦做了很多工作。
随后四川省政府组织专家评审川航的经营方案。省长办公会集体研究通过上报方案。四川省政府初始投资3200万元,并对前三年每年补贴150万元。此后经营就要看川航自身了。
用3200万开办航空公司,在外国人看似天方夜谭的事情,硬是让四川人办成了。背后则是川航艰辛的创业史。
扭亏为盈的基础是开源节流。川航成立后四易办公室,最后落脚在一个乡办旅馆。在机场的员工更是挤在简易的工棚里。
为了使川航尽早开航,杜定欢率队多次北上西安、北京,把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尽快购买两架运-7到位。
图、四川航空首航仪式
1988年7月14日是川航值得记忆的一天。涂有“川航”涂装的运-7客机从成都双流机场起飞,一小时后抵达万县梁平机场。四川航空开航成功后,又相继引进了5架运-7客机,开通了成都飞往重庆、泸州、南充、西昌、大足和宜宾的航线。
懂航空经营的人明白,小型飞机航程短,相对成本就高,导致人均劳动生产率偏低,很容易陷入亏损泥潭。当时数十架运-7客机经营的航线,无一例外都是亏损的。
不信邪的川航人在开航当年就减亏33万元。1989年, 旅游 业受巨大冲击下,川航依然减亏17万元。而到了1990年川航就甩掉了亏损的帽子,跻身盈利航司之列。
时任副总理邹家华听闻川航的成绩后,欣喜地表示:“川航使用运-7飞机经营较好,他们工作很艰苦,条件差,省吃俭用,还赚了钱,这个例子是不错的。”
杜定欢早就认为使用小飞机不是长久之计,川航需要开拓视野,引进国外干线飞机。于是就有了川航易货贸易,引进苏联图-154客机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