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航天事业要进一步发展,技术进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放开民间力量进入太空。
实际上,航天最开始就是民间搞起来的。美国人戈达德,德国人布劳恩发明了最早的火箭发动
中国航天事业要进一步发展,技术进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放开民间力量进入太空。
实际上,航天最开始就是民间搞起来的。美国人戈达德,德国人布劳恩发明了最早的火箭发动机。后者还被德国政府看中,搞出了V1、V2火箭。二战后又被弄到美国,作了一系列火箭。
冷战时期各国政府大力投资航天,搞出不少飞跃性的成果。给人的印象是平民搞不起这个事情。但今天已经不是这样。随着科技的发展,航天成本大大下降。现在发射一艘无人飞船到火星只需要两亿多美元,拍摄《火星救援》电影差不多也花了这么多钱。造一架能飞到卡门线(一百公里高空)的火箭飞机,造价与一辆F1赛车差不多。
这意味着很多民企都可以航天做这个事。所以美国谷歌公司,微软的二老板等等都掏腰包自己搞航天公司。美国私营的“龙飞船”已经能为空间站搞运输了。而美国民营公司开发返回式飞船,说明民企在技术上也可以领先了。
美国政府也比较支持这件事,美国宇航局会主动向民企下订单,雇用民间飞船,还要开放监测系统给民企。发射航天器需要遍布全球的监测网,有不少是在美国海外基地,或者海洋测绘船上,民企无法自己从头搞一套,如果没有宇航局开放自己的监测系统,民企连发射实验都搞不了。
展望将来,航天的主力一定是民间力量,因为只有有利可图,航天才能发展起来。完全由政府来搞,变成纯公益化的事业,动力是不够的。象冷战那样的外部环境以后不大可能存在,纳税人就会质疑把钱花在天上有什么用。美国冷战以后航天经费一直在压缩,原因就是总过不了议会这一关。但是民间的钱自己想怎么花怎么花,把民间资本吸引到航天中来才会有后劲。
中国最早涉及航天产业的是牟其中,二十年前以“私人发射卫星”而闻名,后来据说只是租了别人卫星的通讯频道。二十年间断断续续有人探路中国民间航天产业,多半是搭载什么东西上去。最近百度公司搞过提案,建议国家开放航天市场给民间。总得来说,中国互联网公司和美国互联网公司的体量差不多,中国富翁数量在全球仅次于美国,但在航天这个情怀上差着很大距离。
现在中国热心航天的民间力量多半是爱好者组织,比如科创航天局。其中有些人有专业知识,可以制造火箭发动机。这个东西的结构其实比汽车发动机都简单,并且是一次性使用,不象航空发动机那么讲究耐用性。只是材料成本比较高。
另外,中国搞航天的虽然是国企,但是航天产业是个巨大的链条,涉及很多领域,其中有不少活,比如探空火箭,已经外包给民企。而这些民企已经在给航天国企打工过程中有了技术积累。
防碍民间航天的另一个因素是政府对高空航权是有管制的。火箭发射后卫星会入轨,其它部分要掉下来。所以发射时都要在经过地区作预警,作管制。经常有火箭残体砸坏地面财物的报导,只是还没有砸伤人的事情。这说明了航天发射的危险性。民企随便找个地方发射火箭是不可能的,但是官方现在也没有相应政策法规来规范这件事,导致民企在这方面无所适从。
总之,官方铺路,民间发力,航天事业才能大有作为。
一般是你的中国的航天事业的话,会有怎样的未来实现的话,中国的航天事业还是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