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航空百科

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先技术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10-02 08:17:34

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先技术》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神舟七号注入了哪些新技术?


2、有什么好看的航天杂志?


3、钱学森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先技术》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神舟七号注入了哪些新技术?

航天员有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而有消息说,最有可能进行中国航天首次太空漫步的是曾经2次入选神舟计划的航天员翟志刚。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环境学院焦维新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与"神六"相比,"神七"的所有重点都放在实现首次太空行走。所以,和"神六"相比,"神七"有5大不同。

第一大不同:飞船有效载荷增加,火箭的推力将加大

与"神六"相比,"神七"飞船的有效载荷将会有所增加。"神七"会上3名航天员,还要携带舱外航天服和7天太空生活所需的物品,所以上去的时候要携带 300公斤的东西,回来的时候可以带100公斤的东西。飞船的重量比起"神六"来说要增加很多。"光舱外航天服的地面重量就达125公斤。"焦维新说。

另外,"神七"的外观与"神六"有所不同,由于"神七"会上3名航天员,在天上待7天。虽然‘神六'设计上可以能够搭载3个人,但是"神七" 的3名航天员要完成各项任务,飞船的容量肯定将有所增加。这就要求现有的运载火箭的推力满足"神七"要求。

第二大不同:"神七"轨道舱里将新添一个"夹层 "

"神七"在轨道舱的设计上与"神六"相比有一些不同。"神七"航天员将进入太空,因此"神七"轨道舱须设计一个"夹层 "--"气闸舱"。焦维新教授解释说,航天员在出舱前先要"减压",航天员从太空返回进入航天器后先要"升压",其原理类似潜水员进出正在深海中的潜艇。因此,航天器上必须有一个设施具有"卸压"功能和恢复功能。气闸舱将由两道门组成:航天员穿好舱外航天服把第一道门关上,后把第二道门打开,这样便能够保证原来的舱里的氧气和压力。而回来的时候也一样,航天员必须分别经过这两道门。

俄罗斯的飞船将此设施专门做成了一个舱,叫"气闸舱";而美国的飞船也有类似设施,但他们没有把它专门做成一个"舱",美国的飞船是"两舱结构",只有指令舱和仪器舱,进出太空的这一设施直接就安装在指令舱里。"气闸舱位于返回舱的上方,与轨道舱连接。航天员爬上‘夹层'后,就会通知下面的航天员将‘夹层'的门给严密地封闭上。"焦维新教授说,"飞行员换上太空行走的航天服后,放掉‘夹层'里的气体,打开舱门后,航天员就可以到轨道外面,进行太空行走了。

第三大不同:"神七"轨道舱将不会在轨"驻守"

焦维新教授认为,和"神六"相比,"神七"飞船的一个显著不同在于飞船完成任务后,轨道舱将不会在轨"驻守",而是和推进舱一样,在与返回舱分离的一刻坠入大气层。

此前,无论是"神六"还是"神五",在航天员随返回舱回归之后,被分离的轨道舱仍会在轨运行半年左右的时间,期间将进行一些科学实验,并把有关实验数据持续传输到地面。在此之后,轨道舱因动力耗尽,会类似"太空垃圾"那样在太空中游荡,渐渐被地球引力拉回到地面坠下。

焦维新解释,"神七"的轨道舱之所以不再留在轨道,是因为研究人员将把"神七"的试验方向集中在保障航天员顺利出舱活动方面。

第四大不同:航天服要求适应太空行走要求

"神七"要执行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我国首次太空行走。3名航天员一个要出舱行走,一个在轨道舱迎接,返回舱还要留人。"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的目的,是为了维修、装卸、更换和回收航天器及航天器的外部设备。"焦维新教授称。

"神七"将具备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几项必备条件。舱外航天服必须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另外,舱外航天服的手套必须既密封又灵活,头盔也要既透明又密封。

焦维新教授介绍说,"航天服后背的位置会有一个背袋,里面除了氧气瓶、一些工具外,还会有一个燃料助推器,他的主要作用是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为了不让航天员飘走,航天服上还有一个我们称作脐带的特制绳子,专门将航天员与轨道舱接在一起。"而且,"神七"航天员的宇航服上还将配有一块特制的银蓄电池。当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时,它就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出能量,待电时间将比原来提高2到3倍。

第五大不同:航天员像开战斗机一样驾"神七"

"神六"在太空飞行期间,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先后进行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四大项"在轨干扰力"实验。结果表明,航天员较大幅度动作对飞船姿态影响微小,飞船姿态保持良好。费俊龙甚至还在飞船上连续做了4个前滚翻。

据说,这是航天员自己在游戏,不是事先安排的。此次空间飞行结果表明,从刚升空到准备返回,费俊龙和聂海胜任何时间都能正确发出指令、准确控制各种设备,舱门开关等动作较大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

专家介绍说,有了"神六"实验的基础,"神七"将安排航天员"像驾驶战斗机一样驾驶飞船",这对于飞行员出身的中国航天员来说,简直是驾轻就熟的事情。

神七技术令美军着迷 美宇航局考虑借力中国

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于2008年10月择机实施。这是航天员着舱外航天服在水槽进行模拟失重训练和出舱活动任务训练。新华社发秦宪安摄

"神七"载人航天飞行9月25日至30日择机实施

缅怀航天先烈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扫墓活动

9月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神舟七号"(简称"神七")载人航天飞行将于9月25日~30日择机实施。这一消息立即引起国外航天界的强烈关注,美国军方对"神七"的新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神七"飞船将在月底发射

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将于9月25日~30日择机实施。发言人说,执行"神七"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已进入最后准备状态。"神七"飞船、"长征-2F"运载火箭、舱外航天服和伴飞卫星等产品,已完成主要测试工作,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参试系统已基本完成各项准备。航天员飞行乘组在发射场进行了人、船、箭、地联合演练,操作技能熟练,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

9月2日,香港《文汇报》报道,原定10月发射的"神七"飞船,将提前至本月底升空,因为最佳发射窗口将在10月1日前出现。

美军关注"神七"新技术

"神七"发射时间确定后,立即引起了美国军方的强烈兴趣。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系助教安德鲁S埃里克森说,"神七"的先进技术、中国刚刚发射升空的成像集群卫星等表明,中国在航天领域的进步非常大,值得关注。美军先进技术研发局航天领域的一位资深官员透露:"我们会密切关注中国‘神七'的发射,对它的突破性新技术感兴趣。"

"神七"技术确有诸多突破

3名宇航员组成飞行乘组升空。在此之前,"神舟"飞船两次载人飞行分别是一人和两人。这说明,"神七"在内部空间和舒适程度上有了提升。自称是"美国宇航局专业人士"的网民宣称:"以我的专业角度解读,中国新飞船已能实现宇航员在舱中自由活动,这除了意味着空间增大外,还表明飞船舱内环境技术有了质的飞跃。"香港《大公报》9月4日披露,中国宇航员将首次在太空行走,厕所就成了必需品。据负责"造厕"任务的南京协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卫东介绍,"神七"太空舱的马桶可以伸缩,不用时可折叠起来,节省空间。

新航天服是个大亮点。中国媒体曾于去年6月报道称,300平方米的太空服材料已经生产完毕。这种新材料防火、抗辐射,制造出来的新航天服不但适合太空行走,还非常舒服。美国《航空与航天技术周刊》网站5日报道:"‘神舟'副总设计师今年春访问美国时曾透露,‘中国已自行研发了新的航天服,这是我们的骄傲。'"

释放小伴星。美国媒体称,"神七"上的宇航员将释放足球大小的小型监视卫星,也就是"伴星"。"伴星"上的相机可以提供飞船和宇航员太空行走的即时画面。

出舱行走挑战非同小可。"神五"主要是考验飞船,"神六"两名航天员主要是参与飞船的在轨飞行,而"神七"航天员将承担中国尚无人尝试的出舱行走,这是奠定中国空间站技术基础的重要一步。美国宇航界认为,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的时间应该不会长于一个小时。

飞船水中实验让外界好奇。中国媒体公开了飞船在水池中训练的照片后,外界纷纷猜测这到底有何用途。

运载火箭性能惊人。"长征二号F"火箭将用于发射"神七"飞船,与发射"神六"的火箭相比,这枚火箭共有36项技术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西方宇航界一直试图搜集相关技术。

美宇航局想借力中国

美国《航空与航天技术周刊》网站5日报道,今年7月,以宇航局副局长米切尔F奥布莱恩为首的美国代表团悄然抵达北京,讨论联合成立航天与地球科学工作组等事宜。文章说,美国航天界面临着一个难题:2010年航天飞机全部停飞,2015年新一代航天飞机升空,之间有5年的空档。如果期间美俄关系恶化、美无法利用俄罗斯的宇宙飞船,国际空间站的许多工作将不得不停止。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宇航局可能不得不和中国合作。

有什么好看的航天杂志?

杂志名称

《中国航天》月刊

全年零售价

69.6元/年

每期零售价

5.80元/期

主办单位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七零七研究所

编辑出版

中国航天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2-7742

国内统一刊号

CN11-2801/V

邮发代号

82-313

参考资料:

钱学森的伟大功绩有什么

钱学森在航天导弹事业的伟大功绩: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扩展资料: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23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机车制造专业,后来,他决心改变专业方向,努力掌握飞机制造的尖端技术。

1934年,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次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两年后,他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至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55年10月,钱学森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回国后,他和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出任该所首任所长。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对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提出了长远规划。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

也在这一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从那时开始,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中国航天之父”的美誉。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钱学森是举世公认的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

影响广泛的航天高新科技都有什么?

人类通过几千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飞上长空、探索宇宙的美好愿望,迎来了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航空航天时代。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新技术、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应用,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将出现更大的飞跃,将在发展现代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信息、能源和材料的事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航空技术将运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能源来发展性能更优良的产品扩大应用范围。航空器将进一步向一体化、综合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新动力、新气动布局、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改善飞机的性能。飞机的载重能力、机动性、适应性和经济性都将有新的突破。即使是制造噪声低、污染少、经济性能好的远程超音速客机这样一类复杂的飞机,从科学技术角度来说,也是完全可能的,关键在于人们对这种需要的迫切程度以及是否值得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这种飞机将把洲际旅行时间缩短到几个小时。航空运输将会更普及、更安全、更经济,为人类的工作、旅游和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航空器将在农业、牧业、渔业、探矿、气象、体育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航天技术将进入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近地空间的新阶段。直接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应用卫星正向高性能、多用途的方向发展,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航天活动进一步商业化。随着航天飞机和其他新型空间运输系统的使用、空间组装和检修技术的成熟,人类将有可能在太空建造各种大型空间系统。在近地空间将建立起永久性航天站、太阳能电站和空间工厂,甚至可能建立空间城市和开展空间旅游,太空将成为人类频繁往来的新场所。利用永久性航天站进行长期的科学研究和实验,可促使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产生新的突破。从太空将获取信息、材料和能源,直接造福于人类。航天活动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生态、环境和人口等问题开辟多种新途径。各种空间探测器可能飞遍太阳系的“天涯海角”,为揭开太阳系的形成和生命起源之谜提供资料。人类在月球建立基地、到达火星和其他行星,还面临着费用过于庞大和许多有待克服的困难。但星际航行只有在光子火箭获得成功和很多有关科学技术有了更大发展之后,才有可能实现。

另一方面,未来航空航天的军事应用将会进一步强化,太空武器有可能进入实用阶段。但是,人类的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和平、进步、幸福是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的愿望。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要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航空航天事业也将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在这个人类空前规模的伟大事业中,约占人类总人口1/4的中国人民必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航天科技在现代通信的应用

卫星通信是航天技术服务人类日常生活的杰出范例。世界第一颗用于通信的试验卫星是在1958年底发射成功的。它在通信方面的应用立即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通信卫星的真正发展是在60年代,并在以后的年代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通信卫星的发展是从探索利用卫星传播无线电信号的可能性开始的,中间经过了只反射电波的被动式通信卫星、有放大作用的主动式通信卫星,以及地球低轨道、中轨道、高轨道、圆轨道、大椭圆轨道等卫星的技术探索,直到发射成功高悬地球赤道上空36000千米处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使卫星通信达到了成熟的实用阶段。

卫星通信就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进行地球上各点之间的通信,是航天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现代通信手段。它由空间和地面两部分组成。通信卫星由通信天线和通信转发器组成的专用系统来转发无线电信号。向通信卫星发射无线电信号和接收来自通信卫星信号的组合设备,可设在陆地、海洋船只、大气层中飞行的飞机上,它们分别称为固定地球站和移动地球站。对轨道上通信卫星进行跟踪、遥测、遥控和监视,以保证通信卫星正常工作。这些设备往往和一个标准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在同一地点,构成操纵卫星和调度其他地球站业务的卫星通信控制中心。

卫星通信是通过通信卫星对无线电信号进行放大和转发来实现信号传输的,它不受高层大气、气候、季节、距离等条件的限制,传输质量高、稳定可靠。各地面地球站只要一个天线系统和一套接收发射装置就可进行工作。由于卫星通信的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对远距离通信最为经济。

卫星通信系统通常都工作在微波频段,工作效率高且通信容量大。例如目前在轨道运行的国际通信卫星是为满足国际电话、电视、电报及高速数据通信而发射的第五代通信卫星。卫星重量约1?9吨,包括太阳能电池帆板在内的最大跨度达15?7米,沿地垂线轴长7?3米。该卫星拥有12000多条双向话路。

近年的卫星通信又向毫米波频段推进且获得显著进展,通信卫星的体积更趋小巧,通信容量则更大。由于毫米波天线反射器很小就能获得规定的增益和指向,因此地面终端也可做得小巧、轻便,目前世界上已出现了便携式地面卫星通信设备,重量只有20千克。使用毫米波卫星通信,无论是可靠性、使用寿命或是成本都更具优势。

航天技术的发展促使通信业务不断扩大,通信卫星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除国际公共通信卫星外,出现了地区性和国内公共卫星通信以及海事卫星、数据中继卫星、广播卫星等专用通信卫星,使各种专业化通信网日益增多和完善。现在公共卫星通信网、专用卫星通信网遍及全球,它们把地球上人与人之间距离变近,关系变得更密切了。人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的电话、电报、传真、数据传输和电视都离不开卫星通信,其信息传递之快速、方便不仅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并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支柱。例如,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由几千个岛屿组成的海洋国家,通信曾是这个发展中国家最头痛的事。然而,该国在建成国内公共卫星通信网以后,一下子把几千个岛屿的通信都联网在一起,并使其通信事业步入世界的先进行列。通信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力。

又如,在中国,用我们自己成功发射的通信卫星完成了广播电影电视部、水电部、新华社、总参通信部等单位预定的电视、广播、电话、传真等通信业务。现在乌鲁木齐、拉萨等边远城市收不到当日中央电视台节目的日子已成为历史。此外,我国用自己的通信卫星还沟通了北京至乌鲁木齐、拉萨、昆明的电话线路以及成都至拉萨、昆明、兰州至乌鲁木齐的通信线路,开通了拉萨至全国520个大中城市的长途自动拨号,加强了边远地区和首都以及内地的联系。这对繁荣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平均大小只有一辆旅行车的现代通信卫星,可以拥有24个通信转发器,是在地球轨道上飞行的真正的太空交换台,它不断接收并转发来自各地奔流不尽的信息。可同时传送12000路长途电话并同时转播若干套电视节目;还能将新闻报刊模板从中心城市发往各地城镇印刷厂,使当地读者能看到当天大都会的报纸、杂志。

卫星通信,还迅速地向用计算机互连着的综合数据传输(声音、数据、文字和图像)网络、电视会议、电视教育、数据采集、新闻报刊模板传递、航空航海通信、远距离诊病和医疗、政府行政管理、电子邮递和应急救灾等领域迅速发展。因此,完全可以说,航天技术不仅改变了通信体系,而且使通信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

航天科技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实际上航天科技的一些重大成就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得到了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例如,有数十种新材料已应用于机械制造;一些试验台已用于提高民用机械寿命试验;航天飞机的结构试验方法与装置已推广到各种飞行器、新型汽车、农业机械的研制中;航天飞机的自动着陆系统也已用于民航和货运飞机的全天候着陆控制上;为研制航天飞机和其他航天器而开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的技术已应用到其他各行各业。航天技术在民用工业技术领域的推广应用,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技术更新。

航天技术也给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福音,利用航天技术的成果来检查和治疗疾病已是屡见不鲜。例如,可用航天技术治疗心脏病。如今可以把人造卫星上的微型电路和镍镉电池移植过来,制成可充电的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帮助病人的心脏工作。这种起搏器体积小、重量轻,而且可以从病人体外充电,减少了因更换起搏器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又如用来监测载人宇宙飞船航天员身体状况的血压检测器,目前放置在美国的各个公共场所,供有高血压的病人检查血压,使用很方便。这种仪器能根据血液流动的声音来分析人体血液情况,测出收缩压和舒张压,并能将每次测量的血压数据自动记录下来,供医生治疗时参考。航天技术中的红外摄影和判读技术,可用来确定烧伤病人皮下深处组织的烧伤程度和坏死组织的范围,从而为早期进行切痂植皮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避免本可自动愈合的组织被误切掉。利用航天器上用的敏感辐射计,能测量0?1摄氏度的温度变化。由于癌组织比正常组织温度高,所以用它能检查出什么地方有癌变。它还能测出人体更深部位的温差。航天技术成果,还可用于制造新的医疗卫生器械。例如,用于航天器上的自动微生物检测器,在地面上15分钟内可测出液体中微生物的含量;利用航天工艺技术可以为下肢瘫痪的病人制造一种能上下楼梯的折叠式扶车等。在空间探测中发展起来的自动光学显微镜,可以把在宇宙空间拍摄的不太清楚的图像增强成高分辨率的显示图像。把它用在医学上,可提高X光图像的效果和使其他病理图像更加清晰。

为在地面测控中心能监测航天器上航天员身体状况而发展起来的远距离电子医疗系统,也可用到医疗卫生事业上来,这就是遥诊医学。它可以把偏远地区的医务人员与大城市医院的高级医生联系起来,解决偏远地区疑难病和突发病的治疗问题。例如1989年3月,美国提供一个兼容的卫星地球站设在亚美尼亚共和国,开始了国家之间的医疗咨询。美国的医疗设施通过商业卫星公司和国际卫星公司的卫星与亚美尼亚的医院和康复中心连接。每周两天,每天提供若干小时的单向电视和双向通信能力,以提供医疗咨询,帮助1988年12月亚美尼亚大地震中受伤的人,主要是整形外科手术、理疗和心理咨询,支持康复工作。

关于《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先技术》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