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航空百科

全球公务航空发展历程图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10-01 19:08:19

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全球公务航空发展历程图》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通用航空的发展历程


2、国外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历程?


3、世界航空发展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全球公务航空发展历程图》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通用航空的发展历程

美国的通用航空的发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被过剩的航空器和飞行员促成的。1926年的《空中商务条例》制订了早期通用航空的规章。到2001年为止,美国约有205,000架通用航空器(占总航空器的96%),而固定航班商业航空的飞机则有7,100架(占总航空器的4%)。美国共有635,000持有执照的飞行员,其中通用飞行员就有373,000名(占总数的59%)。美国现有19,100个公共或私人机场,而固定航班之商业航空仅在其中的651个机场运作。1998年的纪录显示205,000架通用航空器共执行了28,100,000小时的飞行。由于通用航空机场的建设成本小于高速公路2公里的造价,所以大量分布在美国各地的通用机场带动了小社区的发展,并缩短了城市和乡村的差距。

通用航空在美国除了公务机的商务飞行外,主要有应急服务,如救火、空中救护、测量和制图、执法、运输邮件和刊物、油气管线巡查和勘探、环境保护等有商业价值的飞行。另外,亦有包括体育、旅行、观光、训练等休闲性飞行活动。由于多年来美国通用航空的全面蓬勃发展,吸引许多爱好飞行的人士领取飞行执照,给商业航空提供了飞行员来源的保障。而由于通用航空的持续成长,美国已具备完整的通用航空工业,其成员包括:飞机制造商、零配件制造商、航空电子仪表制造商、飞行学校、飞行俱乐部、飞行模拟器制造商、固定维修基地(FBO)、机场开发管理公司、飞机销售商、飞机租赁公司、飞机中介公司、飞机估价公司、飞机装修公司、飞机贷款和保险公司、产权分享管理公司、投资管理商、航油供应商、安全保障顾问公司等。当然亦包括了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各类通用飞行器执行有偿飞行的营运业者。这些工业界的成员组成了一个健康而有活力的产业,每年给美国带来相当于64亿美元的经济产值。

美国通用航空工业的各成员都有其自行组成的协会式组织,在产业范围内交流技术、管理和自我规范,按美国政府交通部下属之联邦航空局之各项规定进行其经济活动。基本上美国政府对通用航空仅扮演法规制定和监督的角色,给予通用航空应有的成长空间,并由其他联邦政府研究机构,如航太总署(NASA)等提供科研和技术开发,提升飞行器之性能和安全性,并且试图以科技手段达成普及通用航空的目标,更进一步地平均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改善地面交通之拥堵,加速人员科技和资金的流通,使通用航空象一般地面交通工具一样是可负担而且方便的选择。

中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建设航空产业园在有着“中国西雅图”之誉的西安阎良,国家级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吸纳500家企业入驻,形成围绕航空制造业的产业链;在珠三角经济圈中的珠海航空产业园则吸引中航工业通航板块落户于此,形成集研发、组装试飞、销售、维修和运营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杨凤田指出,在迅速涌动的“通航冲动”之下,中国通用航空软硬件设施配套薄弱、产品研发起步晚、服务体系缺乏等现实障碍,也使得单纯主攻制造业发展无法缓解产业发展面临的考验与挑战。

救援救护、勘察测绘、农林喷洒等公共用途需要通航飞机,国际化的企业、高端商务人士也热切企盼高效便捷的公务机。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私人飞行梦想也不断升腾。

“买飞机不难,飞起来很难;买得起飞机,养不起飞机。在考察一个空中旅游线路的时候,飞行员拒绝再飞,因为前方是划设的管制空域。”西安腾龙通用航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毅龙说。

陈毅龙拥有两架飞机,在2011年一年中,这个飞行爱好者的合法飞行时数仅为十几个小时,却为此付出了总共高达百万的投入。迫于无奈,他干脆自己成立通航公司,摸索以飞机养飞机之路。

机遇:

国家空管委办公室空管局副局长马欣在2012年11月13日开幕的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指出,逐步形成政府监管、行业指导、市场化运作、全国一体化的低空空域管理运行和服务保障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院长杨凤田说,通用航空是民航事业的两翼之一,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国家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层面上的破冰,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

评价:

业内权威人士提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不仅要规范收费问题,还要解决改革动力问题。

限于审批程序和空域管制的问题,在中国私人飞机拥有者的圈子里,很多人都曾经尝试“偷偷飞起来再说”。但通航机场、地面服务保障、飞机托管的缺乏也让飞行之乐和私人飞机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目前,一系列通用航空飞行管理的审批办法正在全面、深入改进之中,这将极大简化通航单位普遍反映强烈的飞行审批程序。”马欣说。

据介绍,各有关部门正在加紧修订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

马欣说,低空空域管理基础设施配套上也已取得了实质进展。空管委已经完成长春、海南管制分区和海南岛“两区一岛”试点地区的通信指挥和低空监视设施建设,正在加速改造升级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站。

为建设覆盖通用航空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网络建设提供示范,鼓励各地政府和社会资本参与通航发展。

“在中国市场生存下来的通用航空企业终于挺过了困难的‘冬眠期’,迎来春天,”中航工业试飞院航空俱乐部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军明说,中国需要更多有资质的企业成为通用航空规范的“红飞”代表,引领有着“通航冲动”的参与者有序发展。

国外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国家陆续将飞机用于工农业生产,揭开了通用航空的序幕。1920年以后,在美国和欧洲出现了大量的私人飞机,有的大公司和企业开始用给自己的飞机为高级员工提供交通服务,出现了公务航空。为了向私人和企业的飞机提供维修和燃油、买卖二手飞机、飞机租赁等服务,在美国出现了以机场为基地的通航服务站,形成了完整的通用航空供需市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航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大量飞机转为民用,通用航空得到迅猛发展,通用航空应用的领域更加广泛,除了在农业方面从事更多的工作之外,还发展了空中游览服务等业务。1950年,直升机进入了通用航空市场,大大拓宽了通用航空服务器的范围,开始有了海上石油平台的服务,山区或无机场地区的救援、联络、空中吊挂等服务内容。由于跨国公司的出现,公务航空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随后进入80年代,由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通用航空飞机的相对饱和、技术创新减少和国家对通用航空飞机生产厂商的限制导致通用航空开始下滑并陷入低谷。

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政府出台鼓励政策、航空产品推陈出新,使通用航空在90年代后半期呈现复苏和重新崛起的态势。

世界航空发展史

升空飞行是人类最古老、最美好的愿望之一。千百年来,中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流传着许许多多有关飞行的美妙神话和动人传说。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飞行的探索直到近代一直处于盲目的冒险和无尽的幻想阶段。在人们认识到简单模仿鸟类的扑翼飞行方式并不能使人升空之后,在近乎偶然的发现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转向轻于空气的航空器的研制。

人类在探索航空的过程是很漫长的:

1.1783.11.21 法国的罗齐尔和达尔朗德乘蒙特哥菲兄弟发明的热气球第一次升上天空,开创了人类航空的新时代。

2.1783.12.01 法国的查尔斯和罗伯特首次乘氢气球升空。

3.1785.06.15 法国的罗齐尔和罗曼乘氢气和热气的混合气球在飞越英吉利海峡时,气球着火爆炸,二人成为第一次航空事故的牺牲者。

4.1852.09.24 法国的季裴制成第一艘软式飞艇。

5.1900.07.02 德国的齐伯林“LZ-1号”硬式飞艇首次在博登湖上空试飞成功。

6.1903.12.17 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的带动力装置的飞机第一次试飞成功,在五十九秒内飞行了二百六十米。

7.1908.09.17 美国的塞普里金乘坐威尔伯.莱特驾驶的飞机坠落,成为第一次飞机事故的牺牲者,威尔伯.莱特身负重伤。

8.1910.10.31 法国的费勃成功地解决了水上飞机的起降问题,制成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飞机。

9.1911.02.08 世界第一次运载航空邮件。法制“索默”双翼飞机携带6500封信由印度的阿拉哈巴特到达五英里外的奈尼。

10.1915.05.31 德国的齐伯林“LZ-38号”飞艇首次夜袭伦敦,是世界上第一次空袭。

11.1919.08.25 第一条由英国伦敦到法国巴黎的民用航线通航,所用的DH-16双翼机可载四名旅客。

12.1923.06.26 美国的史密斯和里比德各驾驶一架DH-4B双翼机,用输油胶管进行了世界上的第一次空中加油。

13.1929.08.08-08.29 德国的“齐伯林伯爵号”飞艇环球飞行成功,航程

31400公里,历时21天7小时26分钟。

14.1937.05.06 世界上最大的飞艇,德国的“兴登堡号”着火爆炸,36人牺牲,从而导致了飞艇的衰落。

15.1939.08.27 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德国的亨克尔公司制造的He178试飞成功。

16.1947.10.14 由B-29母机投放的X-1火箭飞机首次突破音速飞行,驾驶员为美国的查尔斯.耶格。

17.1949.02.26-03.02 第一次不着陆环球飞行成功,美国的盖莱合尔等人驾驶B-50轰炸机历时94小时零1分钟,航程37734公里,途中进行了四次空中加油。

18.1954.08.01 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雅克-18初级教练机试制成功。

19.1961.11.09 英国的“SUMPAC号”(塞桑普顿大学号)人力飞机首次实现了自力飞行,飞行距离64米。

20.1973.12.06 英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世界上第一架超音速旅客机“协和”客机试飞成功,最大速度为2333公里/小时。

21.1999.03.01-03.21 第一次不着陆气球环球飞行由瑞士探险家贝特朗.皮卡尔和英国的布赖恩.珍斯驾驶“布雷特林轨道器3号”气球完成。他们一共飞行了19天21小时55分,飞行距离为42810公里。

人类在航空事业的发展中,又对航天科学进行了不懈努力。

自从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到1990年12月底,前苏联、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国等国家以及欧洲航天局先后研制出约80种运载火箭,修建了10多个大型航天发射场,建立了完善的地球测控网,世界各国和地区先后发射成功4127个航天器。其中包括3875个各类卫星,141个载人航天器,111个空间探测器,几十个应用卫星系统投入运行。目前航天员在太空的持续飞行时间长达438天,有12名航天员踏上月球。空间探测器的探测活动大大更新了有关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文方面的知识。到上世纪末,已有5000多个航天器上天。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航天活动,利用航天技术成果,或制定了本国航天活动计划。航天活动成为国民经济和军事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空的历史发展

美国最早的班机商业航线于1914年1月1日设立。最早的航空公司有布兰尼夫国际航空、泛美航空、达美航空、联合航空(最初为波音的子公司)、环球航空、西北航空和东方航空等。 1920年代早期乘客服务很少,大多数航空公司运送邮包。1925年福特汽车收购了一家飞机制造公司,开始建造全金属的福特三发动机飞机,这是美国第一家成功的航班飞机。它可以运载12名乘客,因此使得乘客服务更加有盈利。航空飞行逐渐成为美国运输网中铁路运输的补充。 与此同时胡安·特里普开始建立一个把美国与世界其它各地连接在一起的航空网。他创办了泛美航空,使用一支水上飞机队设立了洛杉矶至上海和波士顿至伦敦的航线。1940年代前泛美航空和西北航空(从1920年代开始飞往加拿大)是美国唯有的两个有国际航线的航空公司。1930年代里波音247和道格拉斯DC-3的出现使得美国的航空公司普遍进入盈利状态,即使大萧条也未能削弱这个趋势。这个趋势一直维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后的发展

战后各国政府开始为正在出现的民用航空业设立标准和范围,美国支持给予航空公司最大的操作自由。其中原因之一在于美国航空公司不象欧洲和亚洲的航空公司那样在战争中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至今为止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支持这个“开放空间”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对飞机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许多航空公司通过与军队的租借合约发了大财,预测到未来货物和乘客民用航空运输的巨大需求。它们此时愿意投资购买新的飞机如波音377、洛克希德星座和道格拉斯DC-6。大多数这些新飞机是在美国轰炸机如B-29超级堡垒轰炸机的基础上发展的。这些轰炸机的发展导致了新技术的研制(如增压)。这些新技术提高了这些飞机的效率,使得它们的速度和负载量均获得提高。

1950年代里哈维兰彗星型、波音707、道格拉斯DC-8等成为西方喷气式飞机的第一批旗舰。 1970年代里出现的波音747、道格拉斯DC-10和洛克希得L-1011三星客机为航空公司业再次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今天这些飞机依然是国际航空业的主力。图-144和协和飞机使得超声速飞行成为现实。1972年成立的空中客车是至今为止欧洲最成功的商业飞机制造商。这些飞机大多数在速度上没有多少提高,但是在载客量、负载量和飞程上均有巨大的提高。

1978年美国放松对航空业的管制,降低了对新航空公司成立的要求。当时经济正处于萧条时期。新的航空公司进入市场。它们购买飞机、租用机库和维护服务、训练新的人员和雇用其它航空公司解雇的人员。 1980年代里世界上半数的航空飞行是在美国。今天美国国内每天有上万次航班。 20世纪末一种新型的廉价航空公司,它们提供没有外加的廉价飞行。西南航空、捷蓝航空、穿越航空等廉价航空公司对大航空公司造成了严厉的挑战,与此同时在欧洲、加拿大和亚洲也有相应的趋势。它们的商业可能性对常规航空公司造成了严峻的竞争威胁。但是穿越航空等又已经停业了。 在过去50年里美国航空业从盈利发展到极其亏本。1978年作为第一个被放松管制的大市场美国航空业比任何一个其它国家或地区的航空业受到的冲击都要大。今天除美国航空外所有大航空公司均处于《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破产保护状态下,或者已经退出市场。

欧洲公司 欧洲最早从事空运的国家有芬兰、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

荷兰皇家航空是今天世界上最老的、依然以它原名运行的航空公司,它于1919年成立。它的第一次飞行是1920年把两个英国人从阿姆斯特丹飞到伦敦希斯罗机场。与欧洲当时的其它大航空公司一样荷兰皇家航空一开始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连接远处殖民地的服务。但是荷兰帝国丧失了其殖民地后荷兰皇家航空的境遇不良,因为荷兰是一个小国家,只有很少可能的旅客,因此它主要依靠转机的旅客来维持其营业。荷兰皇家航空是第一个使用枢纽系统来达到简易转机。

1919年法国开始与摩洛哥的空邮服务,1927年这个服务被私有化,公司命名为空邮公司(Aéropostale),它获得了许多资本,成为一个重要国际航空公司。1933年该公司破产,被国有化,与数个其它航空公司合并为法国航空。 1923年9月12日在赫尔辛基包机公司Aero O/Y成立,它是芬兰航空的前身,是世界上至今为止依然运行的最老的航空公司之一。公司使用的最早的飞机是一架荣克F13,于1924年3月14日交货,最早的飞行1924年3月20日从赫尔辛基赴爱沙尼亚首都塔林。

1926年德国汉莎航空成立,与当时其它大多数航空公司不同的是汉莎航空成为欧洲外的一个大投资者,它向巴西航空和哥伦比亚航空投资。德国的航空公司使用的荣克、多尼尔和福克飞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空运的顶峰是1930年代中,当时纳粹宣传部部长批准开始商业齐柏林飞船服务。这些巨大的飞艇成为工业能力的象征。但是它们使用易燃的氢气造成安全问题,最后导致1937年兴登堡号飞船的空难。

1919年8月25日英国公司飞机运输和旅行公司(Aircraft Transport and Travel)开始伦敦至巴黎之间的服务,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班机。英国此时最重要的航空公司是帝国航空公司,1939年改名为英国海外航空。帝国航空使用巨大的汉德利-佩季双翼飞机在伦敦、中东和印度之间飞行:帝国航空的飞机在鲁卜哈利沙漠中由贝都因人修理是大英帝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图片中最著名的之一。

放松管制 

1990年代初欧洲联盟对航空业放松管制对航空业有很大的影响。航班的距离缩短,易捷航空和瑞安航空对传统国家航空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竞争。这些国有航空公司本身也私有化,比如爱尔兰航空和英国航空。一些航空公司如意大利航空2008年初受到油价上涨的冲击。 据国际机场协会统计,2010年全球机场旅客吞吐量33.36亿人次,同比增长6.2%。其中,亚太地区增长最快,同比增长12.3%。在全球民航业得到较好复苏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也表现出色,2010年,中国运输机场达到175个,覆盖全国91%的经济总量、76%的人口和70%的县级行政单元,民航旅客运输量由2006年的1.60亿人次上升到2010年的2.68亿人次,复合增长率达14.1%。

从国内机票代理来看,中国航空客运销售代理企业众多,但集中度较低。1998年,国内的机票代理加直销呼叫中心仅约500家,而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到2010年,全国具有代理人资格的一二级分销商约8000家,加之通过外挂网站系统销售的机票代理商家数字可能过十万,而年平均每家代理企业每年销售机票不足3万张,行业前3名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低于15%,前8名低于20%,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从分销售渠道来看。

携程、艺龙以及腾邦等公司的OTA模式在线机票销售,酷讯、去哪儿等网站的机票垂直搜索引擎模式,以及票盟、51BOOK等机票竞价平台是国内机票分销渠道的主要阵营。近两年,国内上百家第三方平台迅速崛起并获得市场认可,每天通过平台成交机票金额达两三亿元,机票交易量占中国民航机票交易总量的40%-50%,第三方平台以新的电子商务模式满足了市场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从国外机票代理来看,在美国,航空公司机票直销比例已达61%,代理商只占39%的市场份额;在欧洲,英国航空公司、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法国航空公司等直销份额也达到了50%。即使推行零机票代理费,代理商也并没有完全消失,而呈现直销与代理商基本平分秋色,机票代理商市场占有率高度集中的局面。

尽管佣金比例长期来看有下调趋势,直销和分销作为机票销售的两条渠道,仍将长期共存。航空公司直销和代理分销各有优势,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互为补充,虽然机票直销比例的提升是大势所趋,但短期对代理行业的影响有限。对航空公司而言:代理销售为其主要销售渠道,航空公司通过大型代理企业可以实现其销售规模的提升。航空公司若实施垂直一体化策略进入机票销售领域,需要扩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将会增加管理的复杂性;而寻求与之相匹配的企业进行合作,则可以降低管理费用和边际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从消费者角度看:能够同时提供有保障服务和多样化选择的大型代理企业是更好的选择。单一航空公司由于航班密度低,旅客的选择范围有限,尤其是对价格不敏感的商务旅客,出行时间才是他们的首要考虑,大型代理企业综合了多家航空公司的机票供给,能够较好地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此外,大型代理企业还可以提供酒店预订、汽车租赁、旅游线路等多产品“一站式”服务,节省旅客大量的搜索时间和准备工作,从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代理企业仍将长期存在并在机票的销售渠道中占据重要位置。

虽然中国民航业发展迅速,但民航服务能力仍显不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十二五”时期,中国民航将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的趋势,快速增长仍将是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到2015年,中国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30个以上,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机场体系;旅客运输量将达4.5亿人,年复合增长率为11%。假设到时中国航空公司的直销比例提高到30%,按照平均机票价格1100元,综合佣金费率6-7%估算,预计航空客运销售代理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00-240亿元,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航空客运销售代理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优秀的航空客运销售代理企业越来越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也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航空客运销售代理企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航空客运销售代理行业中的翘楚!

世界上依然存在的五家历史最悠久的航空公司为墨西哥的墨西哥航空和捷克的捷克航空、哥伦比亚的哥伦比亚航空、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航空、荷兰的荷兰皇家航空。

位于智利圣地亚哥的智利国家航空飞机拉丁美洲最早拥有航空班机的公司有智利的智利国家航空、哥伦比亚的哥伦比亚航空、墨西哥的墨西哥航空、巴西的巴西航空和中美洲国家(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和尼加拉瓜)合作成立的中美洲航空集团。这些航空公司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开始营业了。

墨西哥航空于1934年成立,一开始命名为Aeronaves de México。其它地区性航空公司如阿根廷航空公司类似。所有这些航空公司依然在运行。拉丁美洲的空运市场发展迅速。这些航空公司为它们国内航空飞行服务,同时也连接拉丁美洲各国以及飞往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非洲和亚洲。 只有智利国家航空以智利为中心外还在秘鲁、厄瓜多尔、阿根廷和多米尼加有海外分公司。

拉丁美洲的空运枢纽有巴西的圣保罗、哥伦比亚的波哥大、秘鲁的利马、墨西哥的墨西哥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智利的圣地亚哥。 最早开始有空运企业的亚洲国家之一是菲律宾。1941年2月26日菲律宾航空成立,它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航空公司,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依然以其原名运行的航空公司。该航空公司由一群当时在菲律宾的商务人士举办,其第一次飞行从当年3月15日开始的马尼拉和碧瑶市之间的每日航班。后来它又开始使用比较大的飞机如道格拉斯DC-3等。

日本航空的第一架飞机(一架DC-3)是从菲律宾航空租来的。1946年7月31日一架被菲律宾航空租借的道格拉斯DC-4运载40名美国人从马尼拉尼尔森机场经关岛、威克岛、约翰斯顿环礁和夏威夷檀香山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成为第一个跨越太平洋的亚洲航空公司。同年12月该公司开始马尼拉和旧金山之间的航班,1946年该航空公司也成为菲律宾的国家航空公司。

另一个起步早的航空公司是印度航空,它于1932年以“塔塔航空”为名成立,是当时印度工业家贾姆谢特吉·塔塔的企业(今天的塔塔集团)的一个分部。1932年10月15日塔塔本人飞一架小型单引擎飞机为帝国航空将邮件从卡拉奇经艾哈迈达巴德传递到孟买。此后一名英国皇家空军继续将该飞机飞到钦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新成立的国家航空公司将它们的飞机转为军用,因此在亚洲民用航空基本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恢复民用航空,1946年7月29日塔塔航空成为一个部分国有企业,并改名为印度航空。印度独立后政府占有改航空公司49%的股份。该航空公司拥有从印度飞行国际航班的权益,并是印度的国家航空公司。

印度的邻国也很快就开始从事民用航空了,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原名东方航空)和国泰航空于1946年成立,新加坡航空和马来西亚航空于1947年成立,印度尼西亚鹰航空公司于1949年成立,日本航空于1951年成立,中华航空于1959年成立,大韩航空于1962年成立。

世界航天技术发展历史

卫星发展史

第一章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

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我国在远古时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公元前1700年,我国有"顺风飞车,日行万里"之说,还绘制了飞车腾云驾雾的想像图。外国也有许多有关月亮的美好传说。

自从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到1990年12月底,前苏联、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国等国家以及欧洲航天局先后研制出约80种运载火箭,修建了10多个大型航天发射场,建立了完善的地球测控网,世界各国和地区先后发射成功4127个航天器。其中包括3875个各类卫星,141个载人航天器,111个空间探测器,几十个应用卫星系统投入运行。目前航天员在太空的持续飞行时间长达438天,有12名航天员踏上月球。空间探测器的探测活动大大更新了有关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文方面的知识。到上世纪末,已有5000多个航天器上天。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航天活动,利用航天技术成果,或制定了本国航天活动计划。航天活动成为国民经济和军事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它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汇集了20世纪许多工程技术的新成就。力学、热力学、材料学、医学、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自动控制、喷气推进、计算机、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学等对航天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些科学技术在航天应用中互相交叉和渗透,产生了一些新学科,使航天科学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航天技术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 火箭技术

火箭技术推动了人类航天发展的历史。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箭是在火药发明之后中国人发明的。早在公元1000年宋朝唐福献应用火箭原理制成了战争武器,13世纪初传到外国。传说在14世纪末,中国有个学者万户在坐椅背后安装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两手各持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升空。但是一声爆炸之后,只见烟雾弥漫,碎片纷飞,人也找不见了。为纪念这位世界上第一个试验火箭飞行的勇士,月球表面东方海附近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命名。18世纪,印度军队在抗击英国和法国军队的多次战争中曾大量使用火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推动了欧洲火箭技术的发展。曾在印度作战的英国人康格雷对印度火箭作了改进。他确定了黑火药的多种配方,改善了制造方法并使火箭系列化,射程达3公里。这些初期火箭的原理成了近代火箭技术的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代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发展起来,先驱者的代表人物有前苏联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人戈达德和德国奥伯特。

齐奥尔科夫斯基毕生从事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的研究。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对火箭飞行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论证,最早从理论上证明用多级火箭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进入太空。他建立了火箭运动的基本数学方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首先提出了使用液体推进剂火箭的倡议,经过了短短的30年就实现了。他预想到现代火箭的真实结构,并论述了关于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用于火箭的可靠性,设想用新的燃料(原子核分解的能量)来作火箭的动力。他具体地阐明了用火箭进行航天飞行的条件,火箭由地面起飞的条件,人造地球卫星及实现飞向其他行星所必须设置中间站的设想。他还提出过许多的技术建议,如建议用燃气舵控制火箭,用泵来强制输送推进剂,以及用仪器自动控制火箭等,都对现代火箭和航天飞行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戈达德博士在1010年开始进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他在1919年的论文中提出了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指出火箭必须具有7.9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他认识到液体推进剂火箭具有极大的潜力,1926年3月他成功在研制和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飞行速度103km/h,上升高度12.5米,飞行距离56米。

奥伯特教授在他1923年出版的书中不仅确立了火箭在宇宙空间真空中工作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说明火箭只要能产生足够的推力,便能绕地球轨道飞行。同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戈达德一样,他也对许多种推进剂的组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真正的近代火箭的出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法西斯德国。早在1932年德国就发射A2火箭,飞行高度达3公里。1942年10月发射成功V-2火箭(A4型),飞行高度85公里,飞行距离190公里。V-2火箭的发射成功,把航天先驱者的理论变成现实,是现代火箭技术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前苏联俘虏部分德国火箭技术人员,缴获了几枚V-2火箭和有关技术资料。在此基础上,1947年前苏联仿制V-2火箭成功。1948年自行设计了P-1 火箭,射程达300公里。1950年和1955年又先后研制成P-2和P-3火箭,射程分别达到500公里和1750公里。1957年8月,成功发射两级液体洲际导弹P-7,射程8000公里,经过改装的P-7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quot;人造地球卫星1号",从而揭开了现代火箭技术新的一页。前苏联由于发射多种航天器的需要,先后研制成功"东方"号、"联盟"号、"宇宙"号、"质子"号、"能源"号等多种型号的运载火箭,可将100多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二战后,美国俘虏了以冯·布劳恩为首的德国火箭专家,缴获了100余枚V-2火箭。美国陆军在布劳恩的帮助下于1945年发射了V-2火箭,1949年开始研究"红石"弹道导弹,1954年制定人造卫星计划,1958年2月1日"丘辟特"C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为发射多种航天器的需要,先后研制成功"先锋"号、"丘诺"号?quot;红石"号、"侦察兵"号、"大力神"号和"土星"号等运载火箭。

中国于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近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我国有"长征"号(CZ)系列运载火箭,主要有CZ-1、CZ-2、CZ-3、CZ-4四种基本型运载火箭和CZ-1D、C(CZ-2C)、CZ-2C/SD、CZ-2D、CZ-2E、CZ-2F、CZ-3A、CZ-3B、CZ-4B等几种改进型。

1990年4月7日,中国CZ-3 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长征火箭成功地进入了国际商业发射卫星的行列,至今已将27颗外国卫星发射上天。

法国从50年代开始自行研制探空火箭和导弹,并在此基础上研制"钻石"号运载火箭。1965年11月至1967年2月,法国"钻石"号火箭将A-1、D-1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法国积极推动西欧国家联合发展欧洲航天事业,它是欧洲空间局的主要成员国,并承担"阿里安"号运载火箭的大部份研制工作。

欧空局正式成员国有比利时、丹麦、法国、联邦德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和英国;非正式成员国有奥地利和挪威;加拿大为观察员国。由欧空局研制的"阿里安"1号运载火箭于1979年12月24日首次发射成功。迄今已研制有"阿里安"1-5号五种基本型和多种改进型火箭。"阿里安"4号为欧空局主要运载工具,至今已发射80余次,失败7次,成功率在世界商用卫星运载工具中名列前茅。

日本自1963年开始研制"谬"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共有4代。1970年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决定引进美国"德尔它"号运载火箭技术,以发展本国的N号运载火箭。1975年9月,日本首次用N-1火箭成功地发射了"菊花"1号技术试验卫星。1994年试验成功带有氢氧燃料装置的N-2火箭。印度自行研制成功运载火箭系列SLV,ASLV,PSLV和GSLV。2001年4月同步轨道卫星运载火箭GSLV发射成功。

此外,还有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印度、巴西、以色列、韩国、朝鲜等国均有利用本国制造或租用他国运载火箭来发射人造卫星的能力。

二、卫星时代

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设想早在1945年就在美国出现,美海军航空局已着手研究一种把科学仪器送入太空的卫星,次年美国陆军航空局在审?quot;兰德计划"的一项类似的研究报告中,就有"实验性环球空间飞行器"的初步设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一系列大功率运载火箭的发展,为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呈球形,外径0.58米,外伸4根条形天线,重83.6公斤,卫星在天上正常工作了三个月。同年11月3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二颗卫星,卫星呈圆锥形,重508.3公斤,这是一颗生物卫星,除了利用小狗"莱伊卡"作生物试验外,还有于探测太阳紫外线,X射线和宇宙线。按照今天的标准衡量,前苏联的第一颗卫星只不过是一个伸展开发射机天线的圆球,但它却是世界第一个人造天体,把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变成现实,为人类开创了航天新纪元。

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后,6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发射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卫星、技术实验卫星和各类应用卫星。70年代军、民用卫星全面进入应用阶段,并向侦察、通信、导航、预警、气象、测地、海洋和地球资源等专门化方向发展。同时各类卫星亦向多用途、长寿命、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方向发展。80年代后期新起的单一功能的微型化、小型化卫星是卫星发展上的新动向,这类重量轻、成本低、研制周期短、见效快的小型卫星将是未来卫星的一支生力军。除美、苏外,中国、欧洲航天局、日本、印度、加拿大、巴西、印尼、巴基斯坦等国都拥有自己研制的卫星。

为什么经过短短的三十多年,航天活动取得了如此迅速的发展呢?除了美、苏搞空间军备竞赛发射了大量的军事应用卫星外,主要是人类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航天技术的应用。航天活动大大扩大了人类知识宝库和物质资源、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航天活动大大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农业的向前发展。

三、空间探测

空间探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太阳系的起源、演变和现状;通过对太阳系内的各主要行星及其卫星的比较研究进一步认识地球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了解太阳系的变化历史;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变。空间探测器实现了对月球和行星的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探测,开创了人类探索太阳系内天体的新阶段。

月球探测:月球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自然成为空间探测的第一个目标。直接考察月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地-月系统的起源,月球是未来航天飞行理想的中间站和人类进入太阳系空间的第一个定居点。

美国和前苏联自1958年至1976年8月共发射过83个无人月球探测器,其中美国36个,前苏联47个。此后,美、苏再也没有发射过无人月球探测器。1990年1月日本发射了一颗月球探测器,成为第三个向月球发射探测器的国家。探测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182公斤)进入大椭圆轨道,在地-月系统中飞行,另一部分(11公斤)在月球轨道上飞行。日本还计划在1996年2月发射一颗重550公斤(含推进剂190公斤)的月球-A探测器。

月球探测已经实现的主要方式有:(1)在月球近旁飞过或在其表面硬着陆,利用这个过程的短暂时间探测月球周围环境和拍摄月球照片;(2)以月球卫星的方式获取信息,其特点是探测时间长并能获取较全面的资料;(3)在月球软着陆,可拍摄局部地区的高分辨率照片和进行月面土壤分析。

1999年7月31日,为了确证月球上到底有没有冰,美国"月球"勘探者号进行了飞行器撞击月球实验。

行星和行星际探测 人类长期借助于天文望远镜观测行星表面的细节,发现了土星光环、木星卫星和天王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陆续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借助于近代照相术、分光术和光度测量技术对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人们在地面隔着大气层观测行星,已经不能满足对行星的深入研究。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为行星和行星际空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自1960年至1978年美、苏和西德共发射了63个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其中美国23个,前苏联38个,西德2个。采用的探测方式有:(1)从行星附近飞过拍摄照片,测定它们的辐射和磁场;(2)在行星表面硬着陆,直接探测行星大气;(3)绕行星飞行,成为行星的人造卫星;(4)在行星上软着陆,对行星表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测。1960年3月发射了第一个行星际探测器"先驱者"5号,进入了一条0.8~1.0天文单位的椭圆日心轨道,测量了行星际磁场、行星际粒子和太阳风,探测表明太阳风像喷水池螺旋形喷水图形;发现地球磁场在向着太阳的一面被太阳风压缩,另一面至少延伸到500万公里远。1962年8月发射的"水手"2号成功地飞过金星,发现金星没有磁场和辐射带。1970年8月发射的"金星"7号第一次降落金星表面,探测表明金星表面温度为475℃,压力为90±15个大气压。多次探测表明金星有稠密的大气层和厚厚的云层和频繁的闪电,发现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占97%,氮气占1%~3%,,水气占0.1%~0.4%。1964年11月发射的"水手"4号飞过火星,探测表明火星没有辐射带和磁场,测量到火星电离层的特性和大气密度垂直分布,火星表面大气压不到海平面大气压的百分之一,照片表明火星上的环形山与月球相似。1975年8月发射的"海盗"1号第一次在火星上着陆成功,探测表面火星大气中尘土含量很高,火星大气本身二氧化碳占95%,氮占2.7%,还有微量的氩、氧和水汽;对火星土壤分析表明,硅占15%~20%,铁占4%,还有少量的钙、铝、硫、钛、镁、铯和钾。1973年11月发射的"水手"10号,同水星相会的探测表明,水星有极稀薄的含有微量氩、氖和氦的大气,只有地球大气的一万亿分之一;水星表面温度在510℃~-210℃之间;水星有磁场,强度是地球磁场强度的百分之一,照片表明水星有密密麻麻环形山。1972年2月和1973年4月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11号发现木星的辐射带强度是地球辐射带强度的10000倍,而且它的脉动磁场延伸到土星附近,发回了木星和土星云量的图像,有关土星主外光环很有价值的资料,它们通过小行星带时没有受到损害,它们最终将飞出太阳系进入恒星际空间,它们带有会被地外文明世界理解的信息牌。

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美欧联合研制的"哈勃空间望远镜"于1990年4月发射升空,这项计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十年间进行了10多万次的天文观测,观测了大约13670个天体,向地球发回了黑洞、衰亡中的恒星、宇宙诞生早期的"原始星系"、慧星撞击木星以及遥远星系等许多壮观图像,为近2600篇科学论文提供了依据。这是人类空间天文观测工作的一个里程碑。

1997年7月4日,美国"探路者"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安全着陆,并释放出一辆火星?quot;漫游者"号,第一次拍摄到火星的彩色三维立体图像,传回地球大量的火星表面的照片。

四、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在航天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尽管航天器携带装置精确、灵敏度高、能自动观察、操作、储存、处理数据,但它们不能代替人的思维。初期载人航天器一方面研究航天技术,另一方面进行生物学和医学试验,研究航天员在长期失重条件下的反应,航天员在密闭舱中的工作能力,航天器对接时和走出航天器时的人的生理反应。

前苏联自1961年4月到1970年9月共发射了17艘载人飞船("东方"号6艘、"上升"号2艘?quot;联盟"号9艘)。1965年3月航天员在"上升"号上第一次走出飞船,1966年1月两艘"联盟"号飞船第一次在轨道上交会对接,并实现两个航天员从一艘飞船向另一艘飞船转移。1971年到1982年发射了7艘重量为18~20吨的"礼炮"号空间站,截至1985年还发射了27艘载人飞船("联盟"T号、TM号)和25艘无人飞船("进步"号)用作天地往返运输系统。1986年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这是未来永久性空间站的核心舱,将于90年代建成由7个舱组成的大型空间站。俄罗斯计划21世纪前期发射无人和载人火星飞船以及建立载人月球基地。设计寿命为五年的"和平号"空间站运行了十五年,于2001年3月23日13时59分安全地坠落在南太平洋海域。

美国自1961年5月至1966年11月发射了16艘载人飞船("水星"和"双子星座")。"水星"和"双子星座"计划是载人登月飞行目标"阿波罗"计划的头两个阶段。1965年6月"双子星座"飞船上的航天员第一次步入太空,1966年3月"双子星座"-8号和"阿金纳"飞行器在轨道上第一次成功地实现对接,此后,"双子星座"飞船系统进行过多次交会和对接。1967年至1972年共发射了14次"阿波罗"飞船(其中3次无人飞行,3次载人绕月飞行,6次载人登月飞行,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1973年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并和"阿波罗"飞船进行过对接。1969年尼克松政府宣布70年代研制载人航天飞机,1984年里根政府宣布90年代建立永久性载人空间站。

1993年9月美俄二国达成协议,合作建造一个有16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2006年完成。2001年5月,美国宇航发烧友蒂托进入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遨游8天,成为地球旅客航天游第一人。

另一方面,美国和俄罗斯关于载人火星飞行的计划正在悄悄进行之中。二、三十年以后,人类就可能登上红色的行星--火星。

1999年11月20日,长征二号乙火箭发射"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上天,11月21日飞船顺利回收,我国航天技术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中国航天员遨游宇宙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第二章 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一、 中国是火药和火箭的故乡

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着飞向太空,遨游宇宙。这个美好的理想,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变成现实。一九五七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揭开了航天活动的序幕。

这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世界各国把数以千计的各种航天器送往宇宙空间,航天技术迅速从科学技术试验进入实用和商品化阶段,它在经济、科学、文化、军事上取得的巨大社会效益,使航天工业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

我们伟大祖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还是古代火箭的故乡。在宋朝,我国就制成了用火药推进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箭。

我国古代火箭的推进系统,是在竹筒或纸筒中装满火药,筒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筒侧小孔引出药线。点火后,火药在筒中燃烧,产生大量气体,高速向后喷射,产生向前推力。这就是现代火箭发动机的雏型。作为武器用的古代火箭,箭杆的顶端装有箭头,起杀伤作用;尾端装有箭羽,起稳定飞行作用。这种古代火箭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为现代火箭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我国明朝发明的一种武器“一窝蜂”火箭,一次能发射32支火箭,杀伤力较大,当时已经用于战争。明朝发明的另一种用于水战的武器“火龙出水”,达到了更高的技术水平。“火龙”有龙身、龙头和龙尾。龙体内装有神机火箭数枚,龙体外周装有4个火药筒。发射时,先点燃龙体外的4个火药筒,推进“火龙”飞行,继而点燃龙体内的数枚火箭再度加速。通过多枚火箭联用和“两级”火箭接力。火箭可在水面上飞行数里远。我国古代这种“多能”火箭的设计思想,是很富有创见的。几百年后,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火箭列车原理,建立了现代多级火箭的理论基础。这说明,现代火箭技术渊源于古代火箭。在人类漫长的航天征途中,古代火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我国古代,不仅有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有《山海经》、《帝王世纪》上记载的“飞人”、“飞车”的传说,而且有勇于试验空中飞行的开拓者。据传,在明朝(十四世纪末),有一位称“万户”的学者,用几十支火箭捆绑在椅子后面,自已坐在椅子上,手拿两个大风筝,叫人把火箭点燃,使自己飞上天去。“万户”的试验虽然失败了,但他表现了惊人的胆略和非凡的预见。为了纪念这位世界上火箭飞行的先驱,苏联科学家把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万户火山口”。

我国古代火药、火箭技术的发展,其时间之早,技艺之高,在世界各国遥遥领先。十三世纪之后,随着商船的往来和蒙古族的西征,火药、火箭技术才逐渐传入欧洲,并对后来西方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初,在欧美科学家的努力下,现代火箭技术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当苏、美开始发展导弹、火箭技术的时候,处在战争状态下的旧中国,战火连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千疮百孔。科学技术力量十分薄弱,人员研究场所、设备、仪器和资金极端缺乏,一些新发展的科学技术完全无法进行。对于发展现代火箭技术,更无从谈起,总而言之在尖端技术方面,旧中国给我们留下的完全是一张白纸。

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自一九五六年以来,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常的领导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建和发展了自己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志气和能力。

二、 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创立和发展

在五十年代中期,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并以国防科研、工业机构为主,重点发展弹道式地地导弹,以建立我国独立的战略反击力量,也为发展运载火箭技术打下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以中国科学院为主,首先以研制探空火箭开路,开展高空探测活动,同时开展人造地球卫星有关单项技术的研究和测量、试验设备的研制,为发展我国航天器技术和地面测控技术作了准备。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研制工作的全面开展,这两条战线的工作开始结合起来,整个航天工程体系集中到国防科研、工业部门,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指挥下,航天技术便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一) 下决心发展火箭技术

五十年代,世界上几个主要大国已经进入了所谓“原子时代”和“喷气时代”,航天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当时我国还处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威胁之下。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因此,在制定十二年科学规划中,国家把国防现代化建设摆在突出的地位,把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等列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专门听取了我国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意见。如一九五六年四月,周恩来总理曾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听取了刚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关于在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党中央果断作出了发展导弹技术的决策。一九五六年四月,国家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王士光、王净、安东、刘亚楼、李强、钱志道、钱学森等为委员,负责领导我国导弹和航空事业的发展建设。五月,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了聂荣臻主任代表航委提出的《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确定由航委负责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国防部第五局)和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一九五六年十月八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钱学森任院长),正式宣布成立。这是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奠基的历史性纪念日。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后,我国导弹、火箭技术究竟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聂荣臻副总理在向中央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了这个方针。这就是国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针。三十年中,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导弹、航天事业战胜了重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为了缩短我国导弹技术起步阶段的摸索过程,我国政府曾就建立和发展我国导弹技术同苏联政府举行谈判,苏方只同意接收50名火箭专业留学生和提供两发供教学用的P-1模型导弹(即苏联仿制的德国V-2导弹),以及相关的资料和设备,也派来专家。大多数苏联专家热情帮助,在导弹的仿制和研制基地建设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全部专家。但这更激起了我国导弹研制人员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做好仿制P-2导弹的工作。

1960年9月,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运载工具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近程导弹。这是打基础、上水平的阶段。六十年代中期,航天事业在奠定基础之后,进入了从仿制到自行研制,从初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

一九六四年六月,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揭开了我国导弹、火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一九六六年十月,用我国独立设计生产的中近程导弹投掷国产原子弹,进行两弹结合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在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之后,我们不失时机地展开多种新型火箭的研制,突破了很多关键性技术。一九七O年、一九七一年,我国独立研制的两级中远程火箭和第一枚远程火箭相继进行飞行试验,取得基本成功。八十年代第一个年头的春天,我国的远程火箭从西北导弹发射基地呼啸而起,划破万里长空,准时正点精确命中南太平洋海域目标。这次发射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液体燃料火箭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固体燃料火箭的研制也在迅速进展。一九八二年十月,我国首次成功地进行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一九八八年九月,我国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火箭的试验。在公海上进行的这两次成功发射表明,我国现代火箭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潜艇水平发射火箭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了这种新技术。另一方面

世界民航运输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确实跑题了,我来修改:

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始于1871年。当时普法战争中的法国人用气球把政府官员和物资、邮件等运出被普军围困的巴黎。1918年5月5日,飞机运输首次出现,航线为纽约—华盛顿—芝加哥。同年6月8日,伦敦与巴黎之间开始定期邮政航班飞行。30年代有了民用运输机,各种技术性能不断改进,航空工业的发展促进航空运输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建立了航线网,以各国主要城市为起讫点的世界航线网遍及各大洲。1990年,世界定期航班完成总周转量达2356.7亿吨。

进入二十一世纪初,由于互联网泡沫破灭和 2001

年恐怖袭击事件的冲击,接踵而来的美国次贷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低迷,国际航空客运和货运量持续下滑,直至2017年,民航运输量才回升,货运量增长 9.7%。2018 年增势平稳,与全球贸易量保持一致,全球航空货运需求增长 3.4%。客运方面,全球航空公司定期航班总计运送旅客达 44 亿人次,比 2017 年增加 6.9%。客运方面,全球航空公司定期航班总计运送旅客达 44 亿人次,比 2017 年增加 6.9%。

然而,接着是“新冠状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全球航空业经营造成了严重打击。据IATA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初,全球客运量大幅减少,较2019年同期下降了11%;同时,受客运量减少和各国因疫情爆发而实施的交通管制措施影响,全球客机停飞量接近70%。

目前,新冠疫情还在全球持续扩散,变异病毒不断出现,疫情何时结束,还遥遥无期。受重大冲击的航空运输市场,所面临的是航空运输结构控制过程中的复苏,此次疫情事件后,世界民航运输业复苏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复苏压力大。

关于《全球公务航空发展历程图》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