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航空百科

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阶段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9-13 10:19:23

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阶段》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简述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史


2、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3、高分悬赏:航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阶段》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简述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史

航天技术(space technology) 又称空间技术。是一项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是一个国家现代技术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军事航天技术,是把航天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为军事目的进入太空和开发利用太空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

中国航天史是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中国航天发展有四大里程碑[1] :

(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3) 载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4)升空探测-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

青铜时代

★里程碑之一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白银时代

杨利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内

★里程碑之二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黄金时代

★里程碑之三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

探月时代

★里程碑之四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嫦娥一号

★里程碑之五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

20世纪航天发展

1956年2月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党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6年3月

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

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1956年10月15日

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1958年1月

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

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年5月17日

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

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

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1964年4月29日

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年

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1965年10月

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1966年6月30日

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

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1966年11月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1966年12月26日

中国研制的中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年

“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

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

中远程导弹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1971年3月3日

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

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

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

远程导弹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

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

1981年9月20日

中国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年10月12日

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1984年4月8日

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1986年2月1日

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

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88年12月25日

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21点30分

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1990年7月16日9点40分

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点23分

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8年5月2日

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载人飞船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

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

神舟二号 2001年01月09日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 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

神舟三号 2002年03月25日 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 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29日 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 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 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日下午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 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 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 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 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 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 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 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 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 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 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 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 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 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 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 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 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 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 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 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 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 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 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 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 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0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 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 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 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 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 获得成功。

一九八0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 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 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 话。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 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 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 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 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 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 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0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 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 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 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 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 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 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 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 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 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这九项第一包括: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短短四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张道恒(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

一、迅速发展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1970年4月24日,中国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同时将3颗卫星送入轨道,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中国用新研制的长征3号火箭首次将东方红2号试验通讯卫星送入赤道上空静止轨道运行,中国由此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和第五个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1988年9月7日,中国长征4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风云1号A气象卫星,它表明中国是世界第四个掌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技术的国家和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国家。1999年5月10日,长征4号乙火箭首次发射获得成功,并把风云1号C气象卫星和实践5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这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第65次飞行,总计发射卫星80颗,其中中国卫星51颗,外国卫星29颗。

中国运载火箭的捆绑技术、氢氧发动机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发动机真空状态下二次点火技术等,使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5吨,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从2.5吨提高到9.2吨,同时成功开发了用于近地点变轨的EPKM固体发动机和用于发射铱星的卫星分配器。长征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与发射入轨精度已与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的火箭相当。目前,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飞速发展的中国卫星技术

自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以来,中国的卫星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研制成功了实验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并在卫星返回、一箭多星、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微重力试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1984年4月8日,中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了5颗东方红2号系列通信卫星,承担着全国30路对外广播、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和8000路卫星电话的传输,使全国收看电视的人口覆盖率由30%提高到83%~84%。1997年5月12日,载有24个C波段转发器的中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顺利入轨,它可同时转发6路彩色电视和近8000路双程电话,相当于6颗东方红2号甲卫星,能满足200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卫星通信的要求。

1988年、1990年和1999年,中国先后发射了3颗风云1号极轨气象卫星,1997年发射了首颗风云2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这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同时拥有两种气象卫星的国家,而且还大大加速了中国气象卫星的现代化,使其在天气预报、减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7月~8月,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要不要分洪是个重大决策问题,气象部门根据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及时、准确地判断出天气变化趋势,帮助政府作出了不分洪的决定,使40万人免离家园,4万公顷良田免遭水淹,仅此一项就减少损失6亿多元。

1975年11月26日到1996年10月20日,中国共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其中16颗安全回收。回收成功率达94%,这些返回式卫星是遥感技术卫星,它所获得的卫片具有比例尺较大、图像清晰、灰度等级较高、视野开阔、速度快、地面分辨率高等特点。因此,在国土资源普查、地质勘探、水利建设、地图测绘、环境监测、铁路选线、文物考古、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修建大秦铁路时,最初认为桑乾河是不可通行的地段,铁路需绕行40千米,还要占用数千亩良田,后对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卫片研究后发现,桑乾河的地质条件可让铁路通过,这样就为国家节省了4亿多元的投资。

1988年8月22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和巴西空间研究院(INPE)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协议书,并于1999年10月14日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巴联合研制的首颗地球资源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地球资源卫星是一种利用星载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图像数据,用以进行地球自然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遥感卫星,具有视点高、视域广、数据获取快和可重复覆盖、连续观测等特点,可在国土整治、农林、水利、地矿、测绘、海洋和环境等方面大显神威。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传输型遥感卫星研制已获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中国没有自主的陆地资源遥感卫星的空白。

三、中国已具备载人航天的基本条件

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开创了载人航天之先河。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开发太空极其丰富的资源。

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共进行了216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124次,苏(俄)92次,共有795人次上天,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实验活动。

40多年来,中国一代代航天人以“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如今在运载器、测控、发射场和返回式航天器等方面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切,都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中国目前已拥有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运载工具。前苏联和美国第一代载人飞船东方号和水星号重量分别是4.73吨和1.8吨;第二代飞船联盟号和双子星座号的重量分别为6.9吨和3.8吨,而中国现有的长征2号E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已能把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上述苏(俄)、美两代载人航天飞船均可被它发射入轨。

其次,中国研究空间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已有20多年历史。早在1964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就进行了航天生物学、医学试验。1990年10月,中国首次载有高等动物的科学试验卫星在太空运行8天后安全返回地面,搭载的有小白鼠、果蝇、蚕卵和植物种子等生命体。试验显示:中国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是成功可靠的。

第三,中国已成功地进行了不载人飞船的发射试验。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不载人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于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又有新的重大突破。

高分悬赏:航空电子技术的发展史

l2 f2一fl7 \/航空电-Y-技术2000年第3期(总IOO期) \J ≥综合航空电子技术发展展望霍曼\/.7f [摘要】从军用航空电子在21世纪将面临的挑战问题出发.详细论述了有关开放系统、COTS 技术等在未来航空电子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问题.并论厦欧洲各国的情况厦航空电子在信息战中的作用,指出综台化仍是未来军用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方向,向着高度综合、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关键词】开放系统;COTS;JSF;信息战【中图分类号】V243;V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1X(2000)03--0012--06 1 引言耳同鹞空屯}设备当我们跨人21世纪之际,追溯2O世纪军用航空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展望21世纪军用航空电子技术的发展将对未来综合航空电子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航空电子技术发展至今近半个世纪,基本上经历了分散、联合、综合到高度综合四个阶段;航空电子系统结构亦是如此,同样经历了分立式、集中式、集中分布式和资源共享式四个阶段.在这几十年中,从事航空电子技术研究和系统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在致力于为未来的军用飞机开发和研制“理想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工作,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综合航空电子技术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有着巨大的技术储备.20世纪70年代初的数字式航空电子信息系统(DAIS)计划、80年代中期的“宝石柱”计划和9O年代初的“宝石台’宗合航空电子系统计划是三项著名的计划,并被同行们视为航空电子发展史中的里程碑.这些计划所研究和开发的系统及技术成果均不同程度地用于新型军用飞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空军的F-22战斗机.F-22战斗机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采用了“宝石柱”计划的设计思想及研究成果,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多重应用实现了系统的通用化;通过把硬件划分成小型的易于替换的基本硬件实现了系统的模块化;通过资源共享、互连和信息融合实现了系统的综合化.F-22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代表了世界军用航空电子研制的最高水平.随着航空电子技术综合程度的不断提高,强大的航空电子系统为作战飞机实现多功能——全无候的探测能力、武器投放能力和电子对抗能力提供了保证,已成为现代军用飞机提高作战性能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航空电子系统在飞机上的比重越来越大,其费用也相应增加,例如:F_4飞机的每千克成本是330美元,F_15飞机每千克成本是638美元,而F-22飞机每千克成本高达5435美元.由于在军用飞机特别是先进飞机的成本构成中,航空电子成本已占整个成本的30%一50%,因此导致飞机寿命周期费用大幅度增加,由此*在未来的军用飞维普资讯 综合航空电子技术发展展望霍曼机研制计划例如美国的联合攻击机OsF)计划中首次把“经济上可负担得起(afordability),即经济可承受性”作为飞机必须考虑的重要特性之一。除此之外,由于数字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烧航空电子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的综合传输、综合处理、综合控制和显示,为航空电子系统综合化提供了基础,由此,推动了军用航空电子技术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电子技术领域中军用航空电子技术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他们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纯军用航空电子市场正在萎缩.据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统计,1975年美国军方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上花费7亿美元,约占美国总市场额的六分之一.而1995年五角大楼在半导体芯片上付出l1亿美元,但是美国的总市场额已高达1500亿美元,也就是说五角大楼所占份额不足1%.激烈的市场竞争、有限的利润以及军用相关特殊要求都使芯片制造商把注意力投向其他更高利润的领域.其二是军用飞机的航空电子元器件过时问题.目前,F-22飞机就面临着此问题的困扰,飞机投人服役还需6年时间,可是系统中所采用的INTEL公司生产的1-9000芯片,已不再生产,原因是INTEL公司撤掉了它的军用生产线.据F 2研制办公室统计,F-22飞机投人使用时大约400个元器件有可能不再生产.这类同题还将随着防务预算的减少、军机市场的萎缩以及研制和生产时间延长而变得更加严峻。军用航空电子只有顺应潮流才有出路.对此,各国军方和研究人员都在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美、英、法、德等国军方特别是美国空军已认识到,使军用和商用航空电子系统既能经济上可承受又能应付迅速发展变化的技术和系统需求,采用模块化、开放式综合系统结构是关键.美国率先提出军用航空电子采用开放式系统结构(OSA),尽可能采用民用标准和商用成品(COTS)的战路思想.目的之一是降低飞机的成本,之二是迎接未来军用电子市场更大的挑战.美国90年代中后期开始研制的JSF飞机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则是采用开放式系统结构和商用成品的范例.JSF飞机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以F-22飞机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结构为起点.不仅对数据的处理,而且对传感器的信号处理和射频口径也能进行更为深度的综合.它利用“宝石台”计划的成果,采用开放式系统结构和商用成品,利用联合式航空电子系统的最有用特征以及“即插即用”的软件模块,在解决了最大的经济可承受性问题的同时,其综合程度比F-22飞机又前进了一大步.2 开放式系统结构“开放式系统”本是计算机学科术语,系指遵循公开标准的计算机系统.美国国防部防务采办术语和缩略语1997年版中定义:“开放式系统是执行接口、服务及支持格式的开放和公开一致处理所坚持的规范,从而使正确设计的单元以尽可能少的更改就能在较广泛的系统范围内利用,与本地和远程系统的其它单元相互操作并以易于移植的方式与用户交互作用的系统.”由此可见,开放的前提是遵循公开一致的标准和规范。美国空军已把应用军用专用技术和商用技术实现系统从传统的“封闭式结构”向经济上可承受的、灵活的“开放式结构”转变视为当前一项挑战.1997年9月JSF办公室经过3年系统方案定义和演示,公布了2.0版“JSF航空电子系统结构定义(JAAD)”.JAAD仅是一份初稿,希望在2001年以前通过JSF航空电子系统方案演示阶段积累的数据使JAAD 有实质性的发展./AAD的主要内容如下:(1)总层次划分.总层次划分为6层,维普资讯 l4 航空电子技术2000年第3期(总100期) 第1层即最顶层为超系统(由空中、海上和陆上多系统构成的系统);第2层为JSF武器系统:第3层为航空电子各分系统:第4 层为综合核心处理等功能区;第5层为硬/软件模块;第6层即最底层为硬做件元件.JAAD的重点在第3、4层.(2)航盏缱油骋煌*络(UAN).采用~个以民用标准为基础的统一的数字式航空电子系统网络.据JSF开放式系统结构综合产品小组(OSA IPT)对9种可供选择的UAN 高速总线分析和评审,实时可扩相干接口(SCVRT)和航空电子环境光纤通道(F(1_A E) 最优.由于光纤带宽较宽,因此能够以较少费用实现重量增容.这是控制综合航空电子系统费用,简化综合、试验和改进的一大进步.(3)综合核心处理.JAAD要求把数字信号处理、数据处理以及其他计算性要求的任务例如座舱显示发生等都集中到共享、窑错和高性能的综合核心处理(ICP)N内,但并不排除在其他功能区嵌入处理机。(4)座舱人机接口.JSF座舱将使用显示高分辨率彩色字符和图象的多功能显示器,其它正在考虑的显示器包括平视显示器和头盔显示器.JAAD 中选用彩色液晶显示器和头盔显示器作为未来战斗机人机接口的基础,与F-22飞机相比前进了一步.(5)综合射频撵铡和综合电光探测.JAAD对综合撵测功能区未作详细说明,因为这项技术成熟而且其开放式系统原理应用少.由于射频和电光/红外探测系统占飞机出厂航空电子成本的60%,综合产品小组自然重视,为此制定若干“技术成熟”计划,集中演示那些对经济可承受性、保障性、生存性和杀伤力有重大作用的技术.其中主要有多功能综仙淦迪低?MIRFS)计划和综合探测器系统(iss卅划.前者的最大优点就是减少了天线和光或红~F(IR)D径的数量;后者是由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和JSF计划联合资助的一项3400万美元的技术风险减缩研究计划.该计划由洛克希德-马丁和渡音公司(以前的麦道公司)领导的两个小组在四年内完成.目的在于采用相对少量的模块类型构成一个综合的、可重构的射频处理结构.ISS是低成本、低重量、小空间、低功率和低冷却的射频支援电子设备.两个小组的专家认为,ISS是研制工作不是由技术推动,而是由经济可承受性推动,他们只需要重新组合现有的功能,来达到尺寸、重量、体积和费用降低一半的目标.波音公司小组估计在以资源共享为特征的ISS 结构中,采用1998年的技术可以花费相当于F-22飞机的50%--60%的费用,而达到与F 2飞机相同的射频功能.虽然,经济可承受性是进行ISS 研制的主要推动力,但是,通过故障重构增强任务的可靠性,通过信号及发射装置的综合控制获得较好的电磁兼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6)机械和电气接口.JAAD 要求包装、热管理、电源和连接器起到支持高本征可靠性、客错、长期增长和优良保障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JAAD决定着机架、电缆敷设、发电、环境控制及其他飞机结构设备的特征.一旦进入详细设计和生产阶段,更改很难,花费也大.因此,此决策需要非常的谨慎,而且需要进行验证.可以看出,JAAD 充分注意到机电元器件对系统可靠性、维修性和经济可承受性的深远影响.(7)软件.预计JAAD提出的软件“建筑法则”将具有可移植性、发展性、维修性、保密性、完整性以及高性能.软件主要建筑法规是选择编程语言.据JSF开放式系统结构综合产品小组对Ada95、c”和Java语言的评审,在移植性、发展性、保密性、重用性及性能评比上,Ada95得分最高.虽然,C 是受到广泛支持的通用语言,而且在当今的商用航空系统中多选c”语言,但是考虑到JSF飞机的某些特点,如功能可以被划维普资讯 综合航空电子技术发展展望霉曼分,并可以被保护,所以,最好采用Ada95 语言,另外,JSF某些单独保密的功能上使用Ada95可能更好.因此,Ada95是开放式系统结构可选择的最佳编程语言.航空电子系统采用开放式系统结构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实现长期性能,并且达到经济可承受性的目的.开放式系统结构有助于用最低的寿命周期费用达到所要求的性能和保障性.Cz)正确划分系统结构可有效减缓航空电子元件过时的问题.(3)由于开放式系统结构具有故障检测、隔离和修复功能,因此减少和缩短了停机时间,保证了飞机具有较高的出勤率,从而提高系统的可用性.从JAAD的要点中使我们了解了JSF飞机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的水平,它所采用的开放式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结构不仅顺应了军用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趋势,而且是满足多国多军兵种不同要求的必然结果.另外,JSF航空电子综合产品小组的任务是使JSF 飞机航空电子系统方案和系统结构在费用和性能上尽可能地达到平衡,希望JSF飞机总的寿命周期费用比F-22飞机降低17%.3 COTS技术的应用美国国防部把COTS定义为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并在制造商的产品目录中以确定的价格出现,而且可直接从制造商或通过制造商的销售网提供给任何公司或个人使用.1994 年美国国防部就制订了有关政策,为了达到军用设备能够早日采用经济上可承受的前沿电子技术产品的目的,鼓励在军用设备中采用最好的商用元器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航空电子与计算机领域,COTS技术已很有市场,突出表现在大量军用飞机的航空电子设备改进工作中,如:F-14、F-16、F,A—l8和AV一8B 飞机的任务计算机等的改进都采用了COTS 技术.特是在JSF飞机的航空电子系统的研制过程中,美国军方为了实现经济上可承受、性能、可改进性和重新使用能力四大指标,极力强调采用COTS技术.JSF的研究人员曾把两种民用干线飞机和支线飞机的显示系统与F.16飞机的显示系统作为研究依据,虽然,这三种飞机采用的液晶显示技术是不同的,但是,相对于产品开发的成本而言是可比的.在F-16飞机和两种民用飞机之间,单个显示系统的生产费用差别大概是30~50%.其中,部件成本的差别可能在15%--25%之间;质量保证和测试费用的差别可能在13%-24%之间.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采用民用部件和运作方式,单机生产费用最高可以节省50%.其中,部件采购占26-45%,如果扩大使用民用部件的范围的话,这项成本还有可能降低15-25%.但是,如果军用飞机系统需要根据设计规范设计,需要采用有限的生产线生产,并且采用特定的设计—成本原理的话,这个军用系统的成本还将增加10-20%.可见,军用飞机采用商用部件在节省费用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采用COTS技术具有很好的前景.JSF项目的管理者和航空电子系统结构的研究人员将在各方面尽最大可能采用COTS技术,包括处理和网络结构.当然,在航空电子系统结构中采用COTS技术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另外,为了使应用软件和某些硬件可以移植到其它飞机上,将在罔络,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接口方面采用开放式系统标准.那么,在航空电子系统结构中采用COTS技术和开放式系统标准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软*的寿命,使系统不受硬件技术过时的影响,而且容易改进.另外,采用COTS 技术还有一个潜在的优点就是允许在研制周期的晚些时候决定处理机和网络的选型,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采用最新的技术,而且将更有效地达到降低寿命周期费用的目的.维普资讯 l6 航空电子技术2000年第3期(总100期) 由于美国综合航空电子技术的领先发展,给各国军方和研究人员很大启示,先后纷纷开展了综合航空电子技术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英、法、德和俄等国,有些技术已经用于改进现役飞机或在研飞机中,不过,这些国家的军用飞机计划也遇到了与美国同样的问题,他们还制定相应的计划予以解决,倒如英国的先进航空电子系统结构封装(A P)计划等.目前,这些计划还面临着标准化问题,为此,北约组织(NATO)为了解决其内部的航空电子系统非标准化问题,成立了标准航空电子系统结构联合委员会(ASAAC),目的是制订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标准.ASAAC的官员们认为:解决军用航空电子采用开放式系统结构既要节省费用又要提高作战任务性能的矛盾,方法之一是模块化.搞出一组通用模块,还必须在系统内和北约各国飞机之间可互换.这样,欧洲各国就能从减少物资清单和备件持有量获得巨大的好处.因为,模块适用的平台范围广,使采购费用降低,支持费用也会大量的削减,外场可更换模块也将使可用性提高.90年代初,英国、法国和德国开展了一项三国通用系统的可行性研究计划.这是一项五年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并由ASSAC 管理.计划的第一阶段,将制定严格稳定的硬件、软件和网络接口标准.计划的第二阶段于I997年I1月开始,在第一个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满足开放式系统的需要,建立一个基本的、灵活的航空电子系统结构,这个系统结构能够适用于2000年以后的大多数平台.简言之,这项计划的目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军用核心航空电子系统标准,不但能够满足在2015年时间范围内出现的新的欧洲战斗机计划的需要;而且能够满足2002年前后改进现有装备计划的需要.为了支持该项计划,还进行了若干的技术和方案演示.这套军用核心航空电子标准将尽可能地采用民用标准,并将覆盖系统结构、软件、阿络和封装等方面,并且定义了通用功能模块(CFM)的范围,使这种CFM 既适用于新的欧洲战斗机,也适用于像“阵风”和EF2000 那样的飞机.21世纪把人类带人了信息化社会.国防装备电子信息化建设如同经济信息化一样逐渐加强.通过军事电子综合信息系统可以把各种信.息化武器平台连成一个大系统,在技术上实现大系统的对抗.现代高科技战争是世界技术革命和军事革命向纵深发展形势下的战争,是体系对体系的战争.其最大特点就是信息技术在指挥决策、武器控制、信息对抗和作战行动中的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信息化部队、信息化武器、信息化战场和信息化战争.未来战争将以信息战为基础,而航空电子将成为信息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战是对敌方的信息、以信息为基础的各种过程和信息系统施加影响,同时保护已方的信息、以信息为基础的各种过程和信息系统,最终取得“制信息权”的一切可能的行为.信息战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一切与信息有关的事物都可能被纳入信息战范畴.广义的信息战要延伸到和平时期,即政治、军事、经济和科学等多方位,为争夺信息优势进行对抗;战争时期的信息战是和平时期信息战的延续和能量的激增.但是,信息战的核心还是战争,争夺“制信息权”的目的是夺取战争的胜利.原来的通信、控制、计算机和情报(c I) 概念已经发展成为指挥与控制战(c w),并定义为:在情报的相互支援下,综合运用作战保密、军事欺骗、心理战和实体摧毁,阻止敌方获得信息,影响、削弱或摧毁敌方指挥与控制能力,同时保护已方指挥与控制能力免受同类行动的影响.指挥控制战是信息战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将信息战应用到战场上去的一个战略过蹋*维普资讯 综合航空电子技术发展展望霍曼”无论在无人侦寨机有人侦察机,硬警机、战斗机及其它飞机上,航空电子即是获得信息情报的重要媒介,也是战术应用中实施作战战术、完成实俸攻击和摧毁的必要手段.航空电子是指挥控制战与信息战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未来战争中克敌制胜。取得垒面胜利的关键手段之一.现代高科技战争的焦点是争夺信息优势.从科索沃战争来看,现代战争已构成“海陆空天电(tit)”五维一体的作战模式.2l世纪的战场将要求飞机和武器控制系统高度综合化,要求火/飞茁控制.推力矢量控制及武器发射控制的自动化和综合化,使驾驶员能集中精力作出高层次的管理决定,并且与支援部队进行协同作战.从而提高空战效率和生存率.2l世纪的军机对航空电子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都有极高的要求,若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采用集通用模块,人工智能、巨型计算机Ada语言、效据融合、高速效据总线等先进技术为一身的新一代航空电子系统.4 结束语综合的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主要受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制约,从需求上讲,未来的军用飞机不但要求其综合程度更高,而且还要求经济上的可承受性:从技术发展而言,采用更先进的效字技术、搬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会使航空电子系统的综合程度更高,采用民用标准和COTS可以大大地降低成本,基本上满足经济可承受性的要求.因此,若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如:模块化技术效据传输技术,软件技术,传感器效据融合技术航空电子智能化技术,COTS技术、综合射频技术和综合传感器技术等.毋庸置疑,综合航空电子技术是现代军用飞机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方向,并且将朝着更加综合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航空电子综合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综合航空电子技术.为早日研制出具有我国特色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作好关键技术预研工作和技术储备.在加速新机研制的同时,加速更新大批老机种的设备,尽快使我国军机更新换代.特别是在新机的研制过程中要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和有所借鉴,走一条平稳而快速的发展道路.{收稿日期2000-08-22) (上接第11页) 【1】Lt Col Chuck Pinnc./,JAST Avionics Lead.Joint Advanced Strike Technology Program Avionics ^rchitc吐II咒Definitlon.V,e~ on 1.0.1994.8.9 【2】中国航空工业第615研究所蝙.新一代航空电子系统文集1994年I收稿日期2000-08-18) 维普资讯

中航机电行业是什么?中航机电业绩不错可股价怎么这么低?中航机电属于哪家公司?

国防实力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所以国防军工板块在市场上一直都被重点关注。目前由于军工板块的上涨使得其成为市场热点,今天和大家聊的是军工板块中航空领域的龙头企业--中航机电。

在开始分析中航机电前,我整理好的军工行业龙头股名单分享给大家,点击就可以领取:宝藏资料:军工行业龙头股名单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公司介绍:中航机电的主营业务为航空机电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维修保障。中航机电是航空工业旗下航空机电系统业务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为国内外众多航空和汽车厂商提供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国内领先。

简单介绍完公司,接下来就说下这个公司的优势之处

优势一、技术研发强,具有竞争力

目前中航机电拥有了比较完备的研发流程和研发体系,属于一种可以进行自主的设计、测试、和验证各种电力系统嵌入式软件,而且掌握了出色的围绕软件研发配套的计算机、测试设备和维护支持设备的软件开发能力,在"机电液"一体化集成技术、特种工艺技术、精密加工技术、深孔加工技术、密封技术、检测试验技术等方面具有极强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

优势二、生产制造能力强

中航机电在生产制造方面出人出力支持,大力推进了生产制造模式改革,采取了"精益制造+智能制造"。

在精益制造鞋这一工程类别,坐拥超全的工艺技术门类和高端数控机器设施,获得数控设备千余台,机加设备数控化率不低于80%,数控设备数量和档次行业龙头,现在已经实现了基于模型的设计、仿真、工艺与检验的一体化数字化体系。

在智能制造这一块,部分子公司建设了专门的柔性制造生产线,并且将数据链单一化,也利用了RFID和工业互联网技术,有望实现传感、控制、检测、物流的高度集成和数字信息的全流程一体化,那么工艺标准化、管理组织化、信息一体化、生产自动化也能够实现的,对于24小时无人值守的"黑灯工厂",在努力下也已经建成了一部分,有利于生产制造能力的提升。

由于篇幅不多,还想了解更多中航机电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我整理在这篇研报当中,点击即可查看:【深度研报】中航机电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在"备战""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的影响下,军工产业链正在得到飞速的发展,型号批产带来了很广的需求。

受益我国军机新机型换装列装加速,新机型机电系统价值量的比值也得到了增加,再加上军队加强实战化训练,飞机使用的频率不断提高,航空维修业务的增长速度将会越来越快。同时民机机电系统在以国产大飞机等为代表的民机中市场占有率逐渐提升,国产替代空间慢慢形成。航空机电行业具有非常强的发展前景。

总结下来,我认为作为军工板块中的航空领域的优质企业的中航机电公司,有望在此行业高速发展时从里面取得比较大的利益。但是,文章通常具有滞后性,那些想更准确地知道中航机电未来行情的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将会有专门的投顾来为你诊断股市,看下中航机电现在行情是否到买入或卖出的好时机:【免费】测一测中航机电还有机会吗?

应答时间:2021-12-07,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关于《航空电子系统的发展阶段》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