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谢谢你的邀请!
无人驾驶的实现,驾校也不会消失。还有很多无法实现无人驾驶的车辆,我们的工程车等等实现无人驾驶比较困难。以后开车是无人驾驶,但总会有人指挥车辆。无人驾驶的
谢谢你的邀请!
无人驾驶的实现,驾校也不会消失。还有很多无法实现无人驾驶的车辆,我们的工程车等等实现无人驾驶比较困难。以后开车是无人驾驶,但总会有人指挥车辆。无人驾驶的使用要求更加智能化,精度更高。将会有新型驾校产生,即无人驾驶学校。
如果题主是办驾校的,千万不要纠结,将来的驾校不仅不会消失,反而对驾校的要求更高。无人驾驶技术的出现,永远不会没有人指挥车辆行驶。例如,设置程序从成都至西昌,无人驾驶车可以根据导航系统前往西昌。但是,车子上坐有小孩,途中想解大小便,车主一定要指挥车辆靠边停车或者去服务区,绝不允许一条道走到黑,永远离不开人的指挥。
放心吧?驾校不会消失,尤其在中国更不会消失。
无人驾驶终极目标肯定是解放人类,减少人类在驾驶上面的时间和精力,使人类可以在出行的过程中享受时光。基于这个目标我认为无人驾驶终将使驾校消失,虽然这个目标实现起来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无人驾驶时代,驾校消失后人们如何使用汽车?
无人驾驶时代的汽车并不是简单的汽车升级换代,而是彻底质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第一是,交通规则和法规会发生变化。由于驾驶汽车的主体不在是人类,而是智能机器。以后出现事故几率将几乎为零,因为汽车之间都实现了相互的通讯,在限制的范围内就会触发安全自动和预警。人类不需要学习交通规则,而是将交通规则和法规,甚至将不可以伤害路人这些观念都将植入智能机器的芯片中。
如果万一出现事故,对事故判定需要重新制定法规,再出现事故可能就是,汽车厂家与厂家或者厂家和智能科技公司的事故了,于车主无关。因为这时的汽车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件商品,像现在的智能手机或者智能音响一样的商品。
第二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上光学,雷达这些360度的传感器和智能人工的计算能力。那时的无人汽车,说是汽车,其实已经可以说是一个机器人了。因为他们汽车之间有了沟通规则的语言,对特定情况自己也会做出反应和应对的逻辑行为。
第三是,无人驾驶时代的汽车已经不是简单出行工具而是人类生活和社交的空间。这个空间不需要自己动手驾驶汽车,操作复杂仪表盘和按钮。这个空间内你只需要动一下嘴说出自己的目的地,然后剩下的旅途就是享受生活了,你可以看电视,玩游戏,喝咖啡,睡觉,看书甚至在这个空间和朋友聚会。
总结一下,我个人认为在无人驾驶的终极目标之下驾校一定会消失。
请问高人们,俄罗斯有没有芯片受制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俄罗斯肯定是感受到了芯片的受制的问题,也就大家常说的“卡脖子”的问题了。目前俄罗斯90%的芯片要靠进口才能解决。可是有一个神奇的现象那就是:好像从来没有听过俄罗斯人为了芯片“卡脖子”的问题而烦恼,这点好像跟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问题就来了,俄罗斯90%以上的芯片要靠从欧美进口才能解决,为什么俄罗斯不怕“卡脖子”呢?他们是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首先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什么是芯片呢?芯片本来的意思很简单:高度集成化的电路就是芯片了。说白了就是,把很多电路、很多控制单元、很多逻辑运算单位集成在一个很小很小的电路板子里面,这就是芯片了。目前很多国家都是可以设计高科技芯片的,例如:我国就可以设计很多种最先进的芯片。
可是欧美卡我们的是芯片的制造技术,因为制造高科技、体积小的芯片需要一种设备叫做:光刻机。光刻机这玩意我们也有、俄罗斯也有,可是最先进的光刻机掌握在荷兰的ASML公司的手里了。于是乎,我们只能制造10纳米的芯片,而欧美可以制造5纳米甚至更小的芯片了。
欧美人卡我们的脖子也就是卡在制造工艺上了。大家应该知道以前几乎都是用电子管的设备,这玩意体积大、重量重、又不是很稳定,很多人家里的老式收音机就是电子管的。但是如果不考虑科技的先进程度的话,在某些具体方面的应用上,电子管和芯片没有本质区别。
我们下面来仔细地研究一下:为什么俄罗斯芯片技术比我们还落后很多,他怎么就不怕“卡脖子”呢?首先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既然怕被别人“卡脖子”,首先你要有脖子被别人卡才行。不好意思,俄罗斯基本在芯片领域上面基本就是个没有“脖子”的国家。
俄罗斯的芯片需求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军用芯片的需求;二是,民用芯片的需求。我们来一个一个发分析:
俄罗斯在军用芯片上基本就不需要进口,欧美国家根本就没有机会卡俄罗斯的脖子
前苏联时期科技那还是杠杠的,基本可以和美国人并驾齐驱的,特别是军事行业上面。美国人发卫星、苏联立马也发;美国人搞核弹,苏联人比美国搞得还多,双方基本上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竞争的。
美、苏之间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军事科技上大部分使用的都是电子管设备。其实在电子管这一块,苏联还领先了美国很多。大家以前买过苏联设备的都应该知道,苏联的设备体积大、质量好、经久耐用,不过制造工艺和水平比较粗糙一点而已。
美、苏这种相同的竞争水平一直到80、90年代的时候才分出胜负的。苏联还在电子管技术上徘徊,而美国和欧洲开始向集成电路进军了。于是乎,苏联在集成电路上也就落后了、欧美在芯片上开始发力了。
不过苏联虽然在集成电路上落后于欧美了,但是不代表自己就造不出集成电路了。无非是:水平差一点、体积大一点、运算速度低一点等等。
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几乎所有的技术和大部分的家底。军事工业上当然也是承接苏联那一套了,技术上还是比较先进的。
说白了就是:俄罗斯也是可以制造芯片的,不过没有欧美的那么先进、体积没有那么小、运算速度没有那么高而已。
军事工业上对芯片的要求其实没有那么高,核心的指标是:稳定、耐高温,还要能防辐射等等。至于芯片是不是最先进的、体积是不是最小的其实也无所谓了。
例如:航母、坦克、核弹、战略轰炸机等等军事设备,本来体积就很大了,用个几十、上百纳米的芯片也无所谓了,只要耐高温、够稳定就行了。
俄罗斯托了苏联技术的福气,目前在军事领域的芯片上就不劳烦欧美人的帮助了,自然也就没有“卡脖子”这一说了。
俄罗斯的民用芯片已经放弃了挣扎,现在只是一个纯客户而已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目前民用芯片90%靠进口,自己家的生产能力是一塌糊涂的存在。其实这样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俄罗斯目前对于欧美国家来说,只是一个客户而已,而且还是一个不是太重要的客户。
大家应该没有听过俄罗斯有什么高科技公司吧!好像也没有听说过俄罗斯的什么电子产品、5G和什么通讯技术比较厉害吧!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俄罗斯的家电产业、汽车产业、手机产业、电脑产业有哪些世界知名品牌。
不好意思了在运用到高精度芯片的领域俄罗斯人一般都不感兴趣,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在这里。俄罗斯在世界上比较有竞争力的产品只有两样:一是,能源出口业;二是,军事装备的出口。
其实说得更加明白和透彻一点,俄罗斯人在芯片领域、高科技领域对欧美没有任何威胁。俄罗斯人进口芯片纯粹是为了消费而已。这样一来俄罗斯成了纯买家、纯粹的消费者,欧美也就没有必要去卡俄罗斯的芯片脖子了。
说白了就是,欧美出口民用芯片给俄罗斯只是白白地赚钱而已,又没有任何威胁。
为什么欧美人会用芯片义无反顾的卡我们的脖子呢?其实理由只有一个:我们用进口的芯片来制造高科技的电子产品,然后出口全世界,这样一来也就和欧美形成了竞争了。
说白了就是,我们不光光是纯粹的消费者,我们还是深加工的制造者。我们要和欧美人抢饭碗了,人家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打击你了。
最后我用一句话来回答为什么俄罗斯不怕欧美的芯片“卡脖子”:军用上面俄罗斯自己有,欧美卡不住俄罗斯;民用上面俄罗斯对欧美的芯片行业来说,是个纯粹的消费者,没有任何威胁,欧美也就没有必要去卡俄罗斯了。
从苏联时期开始,苏联(俄罗斯)就受到了芯片制裁的影响。
说到俄罗斯的芯片发展,一定要详细的说一下苏联的电子管和晶体管的发展历程。
1945-1955年:电子管在军用领域的震撼表现20世纪40年代,超高频电子管的问世加速了雷达技术的发展。
当下电子管样式
1953 年,苏联低功率行波管已经用于军事装备。到 1954年,电子元器件工业已发展成为半自主工业部门,由苏联无线电技术部(MRTI)负责管理电子元器件的生产。
这个时候的电子管产量比较低,高性能的电子管基本都是满足于战后的军事方面用途。
1956 ~ 1965 年:晶体管在消费市场一炮打响(现代芯片的前身)1954年,美国第一个晶体管的收音机投入市场。1955 年,晶体管在通信设备中的数量仅占 14%,在雷达设备中占6%,在导航设备中占21%;而到1957年,仅两年光景,上述比例就分别飙升至 37%、35% 和45%。
但是这个时候的苏联也没闲着,1956年苏联制造的微型电子管,超过了美国的晶体管的性能。尤其是1960年代,苏联发现了高速冷阴极气体放电管。这玩意的性能更强,但是这个产品的实用性已经没有得到验证。也就是这是一个实验室中的理论产品。
但是这个产品的当时表现的性能很强悍,震撼到了全球各国。
这并不是表示,苏联就没有在晶体管领域停止了研发,相反,苏联在1960年就开始量产晶体管。当时是从日本购买的半导体切片设备。
熟悉的日本半导体发展的都知道,日本的半导体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且技术实力曾经不输于美国,甚至一度超过美国。后来被《广场协定》直接给美国给干趴下了。
60年代,苏联的晶体管技术开始发展,但是苏联的晶体管的原材料并不是硅,而是锗。
元素周期表
这玩意就属于选错了道路,再努力也没有任何办法。因此在之后的十年,苏联的晶体管技术一直停滞不前。投入很大,但是收效很小。
1966 ——1975 年,致力于电子管小型化,IC 起步晚 10 年这十年是美苏冷战最火热的十年。同时也是美国晶体管技术发展最快速的十年。1960年,美国仙童半导体成立。(英特尔创始人都是从这出来的)。
尤其是到1967年,英特尔成立。开始了晶体管的飞速发展之路。
1962 年,德州仪器为“民兵-I”和“民兵-II”导弹制导系统研制了 22 套集成电路。这是集成电路第一次在导弹制导系统中使用,而且是晶体管技术在军事领域的首次运用。之后晶体管开始大规模的进入军事领域。
1976-1990年,电子管技术落后这个时候,美苏冷战的核心焦点是:核大战。核大战当时的特点是既要制造便宜,简单,稳定的武器,同时还要核爆中稳定运行。电子管的优势比晶体管强太多了。
因此当时的苏联就笃定了电子管。但事实证明电子管在小型化的道路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电子管设备应用案例(图片来自网络)
这十年苏联晶体管技术始终停滞不前。晶体管技术落后于美国10年左右。
但是这个时候的苏联其实已经多少意识到晶体管未来会改变电子领域。尤其是苏联解体的后期,曾经试图做出过改变。但是伴随着苏联解体,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1990年后:俄罗斯加大对晶体管的投入。虽然苏联解体了,俄罗斯的经济也濒临崩溃。但是在经过十年的休养生息后。俄罗斯毕竟是有大量的早期晶体管研究人才的国家。
因此,俄罗斯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扶持国内的晶体管芯片发展。
包括英特尔也在俄罗斯成立了研发中心,我们熟悉的奔腾处理器。就是俄罗斯的研发中心做出来的。这款处理器可是给英特尔赚足了钱。
英特尔奔腾处理器
俄罗斯在2012年建立了90nm制程的IC工厂。这也标志着俄罗斯芯片产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落后。
对于军用芯片领域而言,并不需要太高制程的芯片武器领域,苏联的贯彻思路是:简单,低价,好用就行。这个思路本质上没有错误。因此,俄罗斯在不少武器上面,仍然沿用电子管。但是如今也大量使用了晶体管芯片。
但是军用领域确实不需要那么高的数据处理能力。毕竟产品使用的领域不同。如今军用领域60nm,90nm制程的各类逻辑芯片仍然是主力产品。
至于消费领域,你有见过俄罗斯的电脑和手机的大品牌吗?
很显然,消费领域对芯片要求更高,俄罗斯没有办法实现更强的竞争力。这点俄罗斯解决不了,中国暂时也解决不了。
目前在消费领域芯片市场具有强悍竞争力的只有:美国,日本,韩国,英国,中国台湾。
备注:本文部分内容引用《苏联 / 俄罗斯军用电子元器件发展历程及启示》,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关注:机器人观察,数据化带你了解全面的工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