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航空百科

奥林巴斯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谁?他们在国内媒体投放策略怎么样?

作者:Anita 发布时间: 2022-05-12 06:50:42

简介:】  众所周知,在日本相机五巨头(尼康、佳能、柯美、奥林巴斯和宾得)当中,只有奥林巴斯完全放弃了原来的传统单反相机体系,而全新推出了名为4/3系统的全新数码单反体系。这是一种

  众所周知,在日本相机五巨头(尼康、佳能、柯美、奥林巴斯和宾得)当中,只有奥林巴斯完全放弃了原来的传统单反相机体系,而全新推出了名为4/3系统的全新数码单反体系。这是一种完全脱离了传统镜头接口而完全为数码化而设计的全新数码单反摄影系统,这不由让我们回想起像20年前传统单反相机在从MF(手动对焦)到AF(自动对焦)全面转型的过程中,美能达和佳能全面放弃原有卡口体系,而开发全新的AF接口系统的经典往事。在2003年E-1问世后,相信很多人已经对4/3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客观上说,无论是加入4/3体系的柯达、富士、松下、三洋、适马等厂家,还是消费者或者说市场对E-1以及整个E系统一直处于观望状态。而随着E-300的推出,奥林巴斯所主打的4/3系统已经不再是E-1的独角戏。E-300定位于竞争日趋激烈的低端单反相机市场,它的推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是E系列的第二款可更换镜头单反数码相机,还表明O系开始加入数码单反普及型大战,更是E系列乃至整个4/3系统从初创到逐渐壮大的标志性事件。姑且不提E-300的实际表现和市场前景如何,仅从奥林巴斯开拓4/3系统的决心和战略角度,E系统的来龙去脉就很值得琢磨一番。古曰:温故可以知新。现在,就让我们从奥林巴斯传统单反相机及镜头系列说起,看看这30多年来,奥林巴斯是如何从可更换镜头手动对焦单反相机―可更换镜头自动对焦单反相机―不可更换镜头自动对焦单反相机―不可更换镜头数码单反相机一步步演进至今天的E系列可更换镜头数码单反相机的,从其中错综复杂的进化过程中仔细体会一下O系单反相机中一脉相承的独特韵味。 说到奥林巴斯的传统单反相机,就要回到30多年前的1972年,在当年的Photokina科隆影像器材展上,奥林巴斯发布了一款名为M-1的单反相机,整个系统称为M system。由于该命名侵犯了Leica M型相机的注册商标,所以后来改称Olympus M system,即OM系列。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小的(O)M-1在展会上因小巧轻盈的特点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其配套的镜头和配件的体积和重量也都做到尽可能小和轻。从此以后,小而轻就成为了OM系列乃至所有奥林巴斯相机的基本设计理念,OM-1采用了将五棱镜深入镜箱的设计,所以机身非常小巧,而且取景器十分明亮,取景范围高达97%,加之采用了空气减震器,使得快门释放的震动和声音大大降低,还具有反光镜预升等功能。性能优异的OM-1在当年大受追捧,也促使其他相机厂商加快开发小型135单反相机的步伐。OM-1后来在1973年增加了马达驱动功能后的版本称为OM-1 MD,1979年又升级为OM-1N至1987年停产,总共生产了近15年,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在OM-1问世三年后的1975年,奥林巴斯推出了相当于OM-1电子快门版的OM-2,在保持体积和重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OM-2增加了光圈优先式自动曝光模式和引起轰动的OTF(Off The Film,用附加的元件直接测量来自胶片的反射光)测光模式。1979年同OM-1N一同推出的还有OM-2N,用于取代了OM-2,并于1984年停产,也是在1984年,在用LED取代取景器内的指针、增加点测光等功能后,又推出了OM-2SP,至1988年停产.在推出了两款定位专业用户的机型后,1978年奥林巴斯推出了OM系列的第一款普及机型OM-10,后来在1982陆续推出了OM-20和OM-30,除了手动模式外,都具备光圈优先模式。这些型号无论是外形还是性能上均属于OM-10的“克隆”型号,值得一提的是奥林巴斯在OM-30增加了实验性质的自动对焦功能,同时配套生产了一款35-70mm/f4的特殊自动对焦镜头,镜头内置马达和电池。这是奥林巴斯对自动对焦单反相机进行的第一次尝试,但并没有因此而坚定奥林巴斯进军AF单反的决心。  1983年,具有专业品质的OM-3问世了,用于取代OM-1该机主要采用铜和铝合金等材料制成,为全金属机构,而且采用了防潮设计,机身上有多达13处使用了密封圈。功能上具有多点点测光和高光/阴影补偿等为专业用户设计的特别设计,还增加了屈光度调节。但OM-3与同时期著名的手动机械相机尼康FM2(资料 文章 价格 评论)相比,快门指标偏低,加之配套的专业镜头较少,所以叫好不卖座,1986年就停产了。  1984年OM-2的后继机OM-4问世了,这也是OM系列的顶级机型,性能指标和功能与OM-3基本相同。虽然像快门指标等性能与同级别的其他专业相机不占优势,专业镜头也不如尼康、佳能齐全,加之和OM-2SP的市场目标有些重叠,所以与OM-3相似,销路也不是很好,但凭借轻小的特点,OM-3/OM-4依然有其独特的吸引力。所以在1987年OM-4停产的同时,奥林巴斯推出了采用钛合金顶盖和底盖并且改善了电子性能的OM-4Ti,配合F280闪灯还能实现1/2000秒的闪光同步,重量也减轻了30克,在市场上获得了好评。可能是受此影响,在OM-3停产了近十年之后,1995年奥林巴斯还如法炮制,推出了OM-3Ti。1985年,奥林巴斯推出了OM-40,在OM-10/20的基础上将最高快门速度提升至1/2000秒,增加了P模式,即程序式自动曝光模式。OM-40还首次采用了目前O系数码相机上常见的ESP测光模式,还增加了TTL闪光。  虽然1983年就推出了实验性质的OM-30,但奥林巴斯第一款真正的AF单反相机OM-707却是在1986年才发布,有8支自动对焦镜头一同发布。该机定位于中低端,没有曝光补偿等功能,而且自动对焦系统也没有什么特色,所以也没有获得理想的成绩。但该机在兼容原来的OM手动聚焦镜头的同时,还具有一些创新之处,如将内置闪灯设计在手柄内,是第一台内置AF辅助照明灯的自动对焦单反相机,首创“超级FP闪光方式”(配合专用闪灯F280闪光同步速度可达1/2000秒)。从一同推出8支AF镜头可以看出,奥林巴斯对AF相机还是相当看好的,但由于OM-707入市太晚,没有取得理想市场反响,而据说内部开发的专业级AF相机由于体积太大不符合OM设计理念传统,所以后来奥林巴斯就放弃了OM系列AF相机的发展。由于AF单反相机的迅速流行,中低档MF相机市场急剧萎缩,所以在AF机开始大行其道的1987年,OM-10/20/30/40全部停产,就连顶级的OM-4也转向OM-4Ti以寻求新的市场。前面提到的OM-3和OM-2SP也先后与1986年和1988年停产。1988年,奥林巴斯还推出了外形与OM-707非常相似的OM-101。该机不支持自动对焦,而是采用了PF(Power Focus,即电动聚焦)模式,并有两款配套的PF镜头,特点是通过机身背部上的转盘来控制对焦,这也是奥林巴斯的独创,而OM-101也是除OM-707外OM系列中唯一一款自动过片的非AF单反相机。同样,这款相机也没有获得成功,与OM-707一起于1991年停产。最后还要提一下的就是1997年推出的OM-2000,作为OM系列的最后一款相机也是OM-3Ti的低端机型,OM-2000据说是由Cosina制造,除了轻小的特色外,从现代化的外观到各个部件的设计都与OM系列的传统相差甚远,只是为了满足摄影初学者而推出的经济性手动单反相机,但采用全金属结构并具有点测光功能的OM-2000,对于那些喜欢物美价廉的Zukio镜头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严格意义上说该机不具备真正的OM“血统”。  2002年1月,奥林巴斯宣布停止OM系列的OM-3Ti和OM-4Ti的销售,其OM系列镜头和附件也将于2003年3月中止,至此,前后历经了30多年的OM系统算是正式告别了历史舞台,奥林巴斯可更换镜头单反相机也彻底转向数码化,即4/3系统的E系列。回过头来,我们可以仍然可以从今天的E系列身上清晰地看到OM系列单反相机深深的烙痕以及奥林巴斯的设计思想。首先即使是专业单反相机,奥林巴斯也追求体积尽可能小,重量尽可能轻,而专业特色丝毫不受影响。从E-1身上,不仅有OM-1的小巧玲珑及专业级的取景范围(E-1为100%),还具有像OM-3一样的全金属构架(只是E-1换成了更轻更坚固的铝镁合金)和防潮设计。其次善于创新,敢为人所不为,E-300取消了五棱镜而采用了独特的反光镜式取景系统(最早出现在OM系统的前身、半幅Pen F系统上),特别的闪灯位置和低矮圆滑的机身设计似乎又有OM-707的影子。  面对OM-707的失败,奥林巴斯放弃了可更换镜头AF单反相机市场,下定决心将精力转移到混合式(即固定镜头AF单反相机,也称桥式相机),奥林巴斯自称为ZLR(Zoom Lens Reflex)的开发生产上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继续保持其在日本相机制造“五巨头”中的地位。在下一篇中,我们将回顾一下奥林巴斯ZLR相机的发展历程.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