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中国飞机发展史完整版?1909年9月21日 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由冯如制造并驾驶在美国的奥克兰市郊区试飞成功。1910年8月 清政府拨款委任留日归来的刘佐成、李宝浚在北京
一、中国飞机发展史完整版?
1909年9月21日 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由冯如制造并驾驶在美国的奥克兰市郊区试飞成功。
1910年8月 清政府拨款委任留日归来的刘佐成、李宝浚在北京南苑修建厂棚制造飞机。并利用南苑驻军操场修建了中国第一个机场。
1913年9月 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成立。秦国镛任校长。
1920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条民用航线——京沪航线京津段试飞成功。于5月8日投入运营。
1920年5月1日 中国第一个出版的航空期刊《航空》杂志创刊。
1920年5月1日 中国最早的民间航空团体,中华航空协会在北京成立。汪大燮任会长。曾主办《御风》半月刊。
1922年3月31日 直系军阀为其“京汉航空线筹备处”作宣传,在保定举办空中游览,一架享德利·佩治型旅客机失事,机上14人全部遇难。这是中国民航首次事故。
1927年1月1日 广东航空学校第2期学员毕业,飞行教官丁纪徐在该期毕业典礼上进行了空中跳伞表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中跳伞者。
1928年10月10日 中国第一所民办航空学校——厦门民用航空学校成立。
1929年6月6日 中国航空协会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开设航空陈列室,有模型、图片以及飞机实物展出。这是中国首次举办航空展览。
1936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的风洞在清华大学进行首次开车运转试验。
1950年6月19日 人民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第4混成旅在南京成立,聂凤智兼旅长。下辖2个歼击团、1个轰炸机团、1个强击机团。
1951年4月18日 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在沈阳成立,段子俊任局长。
1954年7月25日 南昌飞机厂试制雅克-18(初教-5)型教练机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
1956年9月8日 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米格-17Ф型(歼-5),并获批准批量生产。
1958年2月18日 海军航空兵部队在山东诸城上空击落国民党空军RB-57A型主空侦察机1架。
1958年7月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歼教-1型喷气式教练机在沈阳首飞成功。
1959年9月30日 由沈阳飞机厂制造的米格-19(歼-6)歼击机首飞成功。
1962年9月9日 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在南昌首次击落国民党空军U-2型高空侦察机飞机1架。
1964年2月20日 中国航空学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学会章程。沈元任理事长。该会出版的刊物有《航空学报》、《航空知识》。
1964年4月11月 由株洲航空发动机厂试制的霹雳-1型空空导弹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1964年9月 轰-5型飞机在哈尔滨飞机厂试制成功。1967年4月投入批生产。
1966年1月17日 国产歼-7型飞机首次试飞成功并于12月28日定型投入批生产。
1971年9月13日 林彪等人仓皇登上停放在山海关机场的空军一架三叉戟型飞机,强行起飞外逃,后坠毁于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上人员全部摔死。
1979年12月 新中国自行研制的歼-8型高空高速歼击机设计定型。翌年12月交付空军试用,1981年开始装备空军部队。
1980年4月8日 由空空导弹研究所和株洲发动机厂承制的“霹雳”-3型空空导弹设计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
1983年8月23日 新中国第一个热气球在河南安阳首次自由飞成功,飞行员为刘连成、郝东山、宋茂森。
1984年6月12日 沈阳飞机公司试制的高性能歼击机歼-8Ⅱ型飞机由试飞员曲学仁驾驶首飞成功。
1986年2月18日 新中国第一艘热气飞艇“蜜蜂6号”在北京航空学院试飞成功。
1992年1月16日 国产直-9型直升机首飞成功。
固定翼飞机或定翼机(Fixed-wing aeroplane),常简称为飞机(英文:aeroplane),是指由动力装置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由机身的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它是固定翼航空器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另一种固定翼航空器是滑翔机。飞机按照其使用的发动机类型又可被分为喷气飞机和螺旋桨飞机。1923年7月30日,中国第一架双层螺旋桨敞盖飞机由广东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
二、飞机的发展史简介?
20世纪初,在美国有一对兄弟他们在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莱特兄弟。
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却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
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这个时候的飞机都是单台发动机,在飞行中,常常会出现发动机突然停止工作的故障。这对飞行安全始终是个威胁。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展览会上,罗马尼亚人亨利·科达,第一次使用喷气发动机。虽然在表演中飞机坠毁但幸运的是其本人被弹出了驾驶室。
1915年12月,德国的容克制造了一架全金属飞机。该飞机使用的是薄薄的罐头盒铁皮制作而成,并非现在的铝合金材料,所以这架飞机被戏称为“驴罐头”。
1942年7月,德国23岁的奥海因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制造出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同年7月18日试飞。因喷气式飞机比螺旋桨式飞机要快160km/h,得到德国政府的同意开始投入空战,1945年8月德军用37架喷气式飞机击落了18架美国的螺旋桨飞机,在同盟军中引起了震惊。
飞机的发明,使人们在普遍受益的情况下又产生了新的不满足。飞机起飞需要滑跑,需要修建相应的跑道和机场。这就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有人开始探索可以进行垂直起落的飞行器,通称直升机。
1939年9月14日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型直升机诞生,它是美国工程师西科斯基研制成功的VS-300直升机。西科斯基原籍俄国,1930年移居美国。
本世纪20年代飞机开始载运乘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开始把大量的运输机改装成为客机。
6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大型运输机和超音速运输机,逐渐推广使用涡轮风扇发动机。6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大型运输机和超音速运输机,逐渐推广使用涡轮风扇发动机。
著名的有前苏联生产的安-22、伊尔-76;美国生产的C-141、C-5A、波音-747;法国的空中客车等。
三、图波列夫飞机发展史?
图波列夫实验设计局成立初期,设备专为航空工程研究和飞机设计而度身订造,在1920年代负责全金属制定翼机的研发,而飞机制造则由其他公司负责。这段时期图波列夫最为人瞩目的就是重型轰炸机,图波列夫的设计领导了当时及期后多年来大型军用和民用飞机的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图波列夫的Tu-2蝙蝠型是苏联前线最优良的全金属制轰炸机之一。由于金属原料不足,战争期间曾经采用木制的机身后部。
1945年,4架波音B-29轰炸机完成于日本的任务降落在苏联境内。设计局迅速地抄袭了其设计并制作了苏联首部洲际战略轰炸机Tu-4(北约命名:公牛 Bull),于1947年量产并首次飞行。图-4证明了图波列夫对东欧阵营于战后发展的重要性,在其后它很多飞机都是为制衡波音的飞机而制作的。紧随期后,他们研发了喷气动力的Tu-16轰炸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命名:獾 Badger)。设计参照B-29/Tu-4,增大了机身,后倾的机翼提供了良好的次音速性能。 鉴于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燃料效率并不足以应付真正的洲际航距,苏联于是设计新型轰炸机通常被称为Tu-20的Tu-95轰炸机(北约命名:熊 Bear)。它亦是依照图-4的机身和结构而设计的,但用上了四个巨型的库兹涅佐夫 NK-12涡轮轴发动机使它可达致喷射机的速度但仍有洲际的航距。这个独一无二的性能使它成为苏联最可靠的洲际轰炸机。在很多范畴上,图-20都与波音B-52同温层空中堡垒有同等的功能。除了战略轰炸外,Tu-95也可执行侦察和反潜艇的任务。
四、中国劳动发展史?
生产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特点的改造自然物质活动。它既是人专与自然之间属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活动的过程。
生产劳动是人类历史的物质基础,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的新派别”。
首先,生产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①劳动决定了从猿到人的转变。
②劳动决定了社会关系的形成。
其次,生产劳动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一文中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再次,生产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劳动本身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文化的昌盛和艺术的繁荣。
总之,劳动、生产的观点是唯物史观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五、中国职校发展史?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职业教育诞生比较早,但多是以子承父业、家族传承的形式存在,1886年开设的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机构。1917年,黄炎培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与陶行知组织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和晏阳初组织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一起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我国引进了苏联的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教育模式,中等专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64年,刘少奇同志“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思想再次推动了各类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在文革时期遭受了灭顶之灾。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转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一大批普通中学改为职业中学,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高校扩招等内外因的作用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停滞不前,许多职业学校再次改回普通中学。为了扭转局面,中央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举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六、中国报纸发展史?
中国报纸的发展史
一、唐代
唐《开元杂报》是开元年间发行的邸报,该报系雕版印刷,质量不是很高。本身原无报名,因其发行时的年号是在开元年间,后人便称其为《开元杂报》。“杂报”是邸报的别称。
二、宋代
宋代的报纸称谓很多,有“邸报”、“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等,“邸报”是其中最通用的称呼。“邸报”的内容主要地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公报,官吏任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
“邸报”的发布要受中央政府的严密控制。宋朝的“邸报”大部分都是手抄的,宋代周麟之著《海陵集·论禁小报》对此有相关描述。
中国报纸的出现_中国报纸的发展史
三、明末
明末,活字印刷术开始用于“邸报”印刷。清初顾炎武说:“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才有活版。”
四、清代
“邸报”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因为用木活字印刷,印刷质量不佳,有的字体歪斜、墨色漫漶,校对也不够精确,错字较多。但因内容新颖,销量居然不错,西方印刷术传入后,我国遂改用铅字版印刷。
五、中国近代报业
中国印世界第一份报纸——天宝四年(公元745年)1582年,约明朝末年时在北京有第一份私人出版的报纸;
第一份官方报纸———《北洋官报》(1902年,天津设立总局全国发行)
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香港中外新报》(1858年,香港);
第一份商业性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年,香港);
第一份我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广州);
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报(广东记事报)(1827年,广州—英文);
七、中国导弹发展史?
我国导弹发展史以年代划分:
1、第一代防空导弹
上世纪50年代末,在引进苏联SA-2的基础上,一方面装备部队,一方面仿制生产并改进形成了第一代中高空防空导弹
2、第二代以后防空导弹
世界上的第二代防空导弹从上世纪50年代中就开始发展了,到70年代末就形成了作战武器,由于“文革”等原因,中国在此时导弹武器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这时研制生产的其实是一代半,只是在70年代末才真正开展第二代防空导弹的研制。
3、 第三代防空导弹
当时我国正处在国际上第二代防空导弹正式装备、第三代防空导弹全面开发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技术上引进了许多新的思想与概念,我们参照美国、俄国(前苏联)、英国、法国等发展的第二防空导弹,“爱国者”-1、SA-10、海标枪、响尾蛇等导弹与系统的技术,发展了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防空导弹系统,如前卫便携式导弹、FM-80、FM-90等低空近程导弹。其后自主研发了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FD-2000等型号,形成了配套齐全的防空导弹武器。
4、 新一代防空导弹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末应该作为第三代防空导弹发展与装备的标志年代,同样也孕育新一代防空武器的胚胎。因为精确打击、防区外(或超视距)发射、隐身与饱和袭击已成了空袭体系的主要作战方式;多武器配合协同、网络化指挥已成为完整体系。防空武器系统面临着多层次、多目标、隐身与非隐身、干扰与反干扰、真假目标混合饱和的精确打击,这就要求不仅单个和单类防空武器的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必须形成多种防空武器有组织的防空体系,与相应的空袭体系对抗。
八、中国神舟发展史?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
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
神舟六号发射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
神舟二号 2001年01月09日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 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
神舟三号 2002年03月25日 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 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29日 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 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 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日下午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神舟十一号于2016年10月17日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 于2016年10月19日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工作,形成组合体; 于2016年11月18日进入返回程序,返回舱降落主着陆场,完成载人任务。
神舟十一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过程,为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和航天员长期驻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九、中国新闻发展史?
在中国新闻史上,“新闻”一词最早源于北宋末年出现的小报。北宋末年,一些中下级政府官员和书铺主人秘密合作,将未经官方审查的邸报或不准备发表的消息,私自以“小报书之,飞报远近”。当时人们私下把这种小报叫做“新闻”。从此,新闻这个名词就与报纸联系起来了。
十、中国榨油发展史?
说到中国的榨油史,它与其他工业一样,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发展进程。从被侵略、压榨,到自省、自强。于榨油技术而言,其奋起直追的方法,确实有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味道。中国最早的压榨植物油——芝麻油。起源于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很多西域的农作物种子,芝麻便是其中之一。采用类似于“木龙榨”的榨油方式,进行人工物理榨取。芝麻在当时还叫“胡麻”,所生产的油叫“麻油”或“胡麻油”。
到了19世纪末期,腐朽软弱的清政府无法应对东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版图大开。随之而来的列强压榨,进入到了中国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油脂行业就是在这屈辱的环境中,被迫的、缓慢的开始了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1867年,英商在营口开办了牛庄豆饼厂,用蒸汽机做动力来取代原来的人工或畜力对大豆进行破碎,中国土地上迎来了最早的近代化油厂。1868年,在华英商——怡和洋行订购了一台液压榨油机到中国的营口。到货后,工人和老百姓们面对这种从未见过的机器感到惊奇,更多的是心底的恐惧。由于中国油坊同行的不断骚扰,导致进入中国的第一台机器基本没正常使用过。尽管中国一些油坊对新式榨油机械的反对,可最终也没能阻挡液压机取代土法压榨设备。
从1890年代后期开始,被日本占据的东北,成为了日本大豆和大豆粕的榨取地。为了适应大连大豆榨油业的发展,日本国内大小财阀纷纷在东北开设油坊,并引进欧美液压榨油机械。之后,中国人在完全掌握了水压机技术之后,便开始简化水压机。这种机器专榨大豆,称为「豆饼车」。中国“豆饼车”取消榨板和榨笼,从而节省大量钢材。液压油缸用生铁铸成代替了铸钢,铁条制成的饼圈代替榨笼,用水草或稻草包饼。节约了成本的同时还大大增加了每台榨机的装饼量。虽然压榨时间延长到了5小时左右,但技术指标并不差。
直到开国后,在1950年初,我国东北几家大豆加工厂对“豆饼车”榨油全过程加以试验和总结,形成了“李川江操作法”。这个方法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出油率普遍提高。再加之上海油脂三厂对旅大油脂总厂创制的「无草饼圈」进行了改进,创造了「薄型草饼圈」。使得豆饼厚度减半,缩短了出油油路,大豆出油率又提高2~3%,在当时便已超过欧洲式水压机指标,接近螺旋连续榨油机。
1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