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航家严选

中国航空飞行器的发展史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9-23 20:12:35

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航空飞行器的发展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民航飞机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2、飞机的中国民航飞机发展史


3、中国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航空飞行器的发展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民航飞机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揭开了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从这一天开始,新中国民航迎着共和国的朝阳起飞,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航事业无论在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机群更新、机场建设、航线布局、航行保障、飞行安全、人才培训等方面都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航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几代民航干部职工励精图治、团结奋斗的结果,为祖国蓝天事业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新中国民航从小到大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筹建时期。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11月9 日,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率两公司在香港员工光荣起义,并率领12架飞机回到北京、天津,为新中国民航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力量。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

1958年2月27日,国务院通知:中国民用航空局自本日起划归交通部领导。1958年3月19日,国务院通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将中国民用航空局改为交通部的部属局。

1960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编制委员会讨论原则通过,决定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交通部民用航空总局” 。为部属一级管理全国民用航空事业的综合性总局,负责经营管理运输航空和专业航空,直接领导地区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工作。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新建和改建了南宁、昆明、贵阳等机场,并相应改善了飞行条件和服务设施,特别是完成了上海虹桥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的扩建工程。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1963年,中国民航又购买了英国的子爵号飞机,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只使用苏制飞机的状况。

1962年4月13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十三次会议决定民航局名称改为“中国民用航空总局”。4月15日,中央决定将民用航空总局由交通部属改为国务院直属局,其业务工作、党政工作、干部人事工作等均直归空军负责管理。这一时期,民航由于领导体制几经改变,航空运输发展受政治、经济影响较大,1978年,航空旅客运输量仅为23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3亿吨公里。

文革时期的前五年,民航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1971年9月后,中国民航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将工作重点放在开辟远程国际航线上。到1976年底,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线已发展到8条,通航里程达到41000公里,占通航里程总数的41%;国内航线增加到123条。

1971年,中国民航从苏联购买了5架伊尔―62飞机,1973年又从美国购买了10架波音―707型飞机,此外,还从英国购买了三叉戟客机和从苏联购买了安―24型客机。这样,中国民航各型运输飞机总数达到117架,能够较好地贯彻“内外结合、远近兼顾”的经营方针。

第二阶段(1978年-1987年):稳步发展时期。 1978年10月9日,邓小平同志指示民航要用经济观点管理。1980年2月14日,邓小平同志指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同年3月5日,中国政府决定民航脱离军队建制,把中国民航局从隶属于空军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这期间中国民航局是政企合一,既是主管民航事务的政府部门,又是以“中国民航(CAAC)”名义直接经营航空运输、通用航空业务的全国性企业。下设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兰州(后迁至西安)、沈阳6个地区管理局。1980年全民航只有140架运输飞机,且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或40 年代生产制造的苏式伊尔14、里二型飞机,载客量仅20多人或40人,载客量100人以上的中大型飞机只有 17架;机场只有79个。1980年,我国民航全年旅客运输量仅343万人;全年运输总周转量4.29亿吨公里,居新加坡、印度、菲律宾、印尼等国之后,列世界民航第35位。

第三阶段(1987年-2002年):重组扩张时期。 1987年,中国政府决定对民航业进行以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为特征的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将原民航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6个地区管理局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相关业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来,组建了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这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中国西北航空公司、中国北方航空公司。此外,以经营通用航空业务为主并兼营航空运输业务的中国通用航空公司也于1989年7月成立。

在组建骨干航空公司的同时,在原民航北京管理局、上海管理局、广州管理局、成都管理局、西安管理局和沈阳管理局所在地的机场部分基础上,组建了民航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和东北六个地区管理局以及北京首都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成都双流机场、西安西关机场(现已迁至咸阳,改为西安咸阳机场)和沈阳桃仙机场。六个地区管理局既是管理地区民航事务的政府部门,又是企业,领导管理各民航省(区、市)局和机场。

航空运输服务保障系统也按专业化分工的要求相应进行了改革。1990年,在原民航各级供油部门的基础上组建了专门从事航空油料供应保障业务的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该公司通过设在各机场的分支机构为航空公司提供油料供应。属于这类性质的单位还有从事航空器材(飞机、发动机等)进出口业务的中国航空器材公司;从事全国计算机订票销售系统管理与开发的计算机信息中心;为各航空公司提供航空运输国际结算服务的航空结算中心;以及飞机维修公司、航空食品公司等。

“八五”期间共完成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320亿元,新建、迁建机场19个,改扩建机场15个,同时,新开工了一些大型机场建设项目。到1995年末,有航班运营的机场139个,其中能起降波音―747飞机的14个,起降波音―737飞机的81个。

1993年4月19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属国务院直属机构。12月20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机构规格由副部级调整为正部级。

“九五”期间国家集中建设40个城市的41个机场。它们包括27个省会(首府)和3个直辖市的31个机场,以及深圳、厦门、重庆、大连、桂林、汕头、青岛、珠海、温州、宁波等10个重要的开放和旅游城市机场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4个机场作为重中之重。到2010年,民航航班运输机场将达到170个左右。同时,空中交通管制将实现程序管制向雷达管制的过渡,建设技术先进、可靠性高的民航通信系统, 进一步完善航路导航设施;与国际民航同步,规划和实施新航行系统建设;按气象自动化的要求建设气象系统。

20多年中,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物运输量年均增长分别达18%、16%和16%,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2002年,民航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65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8594万人、货邮运输量202万吨,国际排位进一步上升,成为令人瞩目的民航大国。

第四阶段(2002年—— ):迅猛壮大时期。 2002年3月,中国政府决定对中国民航业再次进行重组。主要内容有:

⑴航空公司与服务保障企业的联合重组民航总局直属航空公司及服务保障企业合并后于2002年10月11日正式挂牌成立,组成为六大集团公司,分别是: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成立后的集团公司与民航总局脱钩,交由中央管理。

⑵民航政府监管机构改革民航总局下属7个地区管理局(华北地区管理局、东北地区管理局、华东地区管理局、中南地区管理局、西南地区管理局、西北地区管理局、新疆管理局)和26个省级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大连、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青岛、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广西、深圳、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对民航事务实施监管。

⑶机场实行属地管理按照政企分开、属地管理的原则,对90个机场进行了属地化管理改革,民航总局直接管理的机场下放所在省(区、市)管理,相关资产、负债和人员一并划转;民航总局与地方政府联合管理的民用机场和军民合用机场,属民航总局管理的资产、负债及相关人员一并划转所在省(区、市)管理。首都机场、西藏自治区区内的民用机场继续由民航总局管理。2004年7月8日,随着甘肃机场移交地方,机场属地化管理改革全面完成,也标志着民航体制改革全面完成。

2004年10月2日,在国际民航组织第35届大会上,中国以高票首次当选该组织一类理事国。

2004年,民航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23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2亿人、货邮运输量273万吨、通用航空作业7.7万小时。截止2004年底,我国定期航班航线达到1200条,其中国内航线 (包括香港、澳门航线) 975条,国际航线225条,境内民航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33个(不含香港、澳门),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机场为中心,以省会、旅游城市机场为枢纽,其它城市机场为支干,联结国内127个城市,联结38个国 家80个城市的航空运输网络。民航机队规模不断扩大,截止至2004年底,中国民航拥有运输飞机754架,其中大中型飞机680架,均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2004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达到230亿吨公里(不包 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在国际民航组织188个缔约国中名列第3位。

新中国民航55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发展是硬道理。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民航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民航全行业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四中全会精神,认真研究如何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航快速健康发展的能力入手,以制定民航“十一五”规划 和2020年展望为契机,为实现从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推动下,中国民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跃上一个新台阶。

——人力资源。全行业共有员工约35万人,其中有飞行人员12840人,适航维修人员16100名,管制员3600人。

——航空公司。目前拥有独立航班运营代码的航空集团或公司共24个,其中国营控股公司16个,上市公司6个,中(港)外合资公司5个,民营公司7个。2005年,我国(不含港澳)有7家航空公司进入全球旅客周转量前100位,其中南航、国航进入全球前20位。

——飞机。全行业运输飞机982架,其中客机937架,货机45架。通用航空飞机383架,教学校验飞机140架。

——机场。全国共有航班运营机场147个(不含港、澳机场),起降波音737以上机型的113个(其中起降波音747机型的机场25个),起降波音737以下机型的机场34个。

2005年,民航航空运输机场中,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7个,500-1000万人次的9个,100-500万人次的26个。首都、浦东和广州三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在世界排名第14、44和45位。

——固定资产投资。“十五”期间,民航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82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资金22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机场建设707亿元,空管建设70亿元,安全设施建设13亿元,科教信息30亿元。“十一五”期间,民航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预计投资总规模为1630亿元,其中机场建设1400亿元,空管建设110亿元,安全设施建设50亿元,科教信息70亿元。

——运输规模。目前全国民航共有国内、国际和地区航线1257条,其中国内航线1024条(其中港澳航线43条),国际航线233条。每天飞行4023班,其中国内航班3602班,国际航班421班。国内、国际和地区航线总里程达到200万公里。我国民航平均增长速度高出世界民航平均水平两倍多,运输总周转量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中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9位提升到2005年的第2位。

——院校和科研院所。目前,民航全行业拥有学历教育学校5个,科研院所2个,科研基地11个。在校生规模和师资队伍3.2万人,其中学生2.7万人,教职员工5千人,教职工中硕士以上学历1200人左右,其中博士约300人。

飞机的中国民航飞机发展史

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战争局势的推移,中国民航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其转折点就是1941年12月7日爆发的太平洋事变。事变前,中国民航运输事业在挣扎中求生存,业务日益衰落,“欧亚”已濒临绝境;而事变后,“中航”在驼峰空运中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并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在这一时期,除老机型外,我国还引入了美制DC-3、C-46、C-47等新机型。

抗日战争结束后,“央航”和“中航”获得了一定的喘息之机。抗战后期改组的“央航”公司因缺乏运力,要开展航空运输已是困难重重,实际可供使用的飞机只剩下两架。1945年11月,“央航”通过向银行贷款等措施,买下了美军在印度的一批剩余物资,包括C-45型和C-47型运输飞机8架,再加上后来购买的CV-240(即“空中行宫”)飞机,到1949年10月,央航已拥有42架运输飞机,运力已与“中航”旗鼓相当。 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原国民党政府所属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2000多名员工在香港通电起义(史称“两航起义”),12架两航飞机当日冒险飞回祖国怀抱。这12架飞机,加上后来由两航员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小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初期的机队主体。在这12架飞机中,包括由美国唐纳德·W·道格拉斯设计的DC-3螺旋桨飞机和之前提到的美国康维尔公司出品的“空中行宫”(CV-204),这架两航起义的唯一主机在1950年被命名为“北京号”,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该机题写了“北京”二字。

20世纪50年代,我国向苏联陆续购买了伊尔-14飞机,承担专机和国内客运、货运任务。

1959年,民航局又向苏联购买了伊尔-18飞机,标志着我国民航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于此同时,一批有志于发展祖国航空工业的人们,也在为了为改变我国基本上依靠购买外国飞机来建设空军和民航事业的状况而不断努力拼搏。

1957年12月,我国自主研发并制造的运(Y)-5,又名“丰收”-2首飞成功。

1963年,我国民航从英国订购的“子爵号”飞机到货,并加入航班飞行,改变了以往主要使用苏制飞机的状况。1971年,从苏联订购的伊尔-62和安-24飞机也先后投入使用。1972-1973年,我国又从英国引进了三叉戟飞机。至此,中国民航各型运输飞机总数达到117架,能够较好地贯彻“内外结合、远近兼顾”的经营方针。80年代,我国民航还先后引进了英国生产的肖特-360飞机,空客产的A310飞机,苏联产的图-154飞机。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乘坐空军一号——B707飞机访问我国,标志着我国民航“波音时代”的到来。同年,我国民航就订购了10架B707客机。截至2007年,在我国运营的近1200架民用飞机中,有多一半是波音公司生产的飞机,其中使用量最大的是B737系列飞机。1980年,中国民航局又购买了波音747SP型宽体客机,标志着我国飞机使用已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83年后,我国又通过贷款、国际租赁和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了一批波音和麦道多种型号的先进水平,包括波音747、757、767、777等飞机。

20世纪60年代中期,欧洲几家航空公司对新型宽体客机的需求促成了空中客车公司(Airbus S.A.S.,简称“空客”)及其A300客机的诞生。空客从1985年起进入我国,1995年年底,民航共有29架空客飞机,占飞机总数的7%;到2007年年底,我国空客飞机拥有数已攀升到了390架,占总数的33%。空客公司宣称,该公司在中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到2012年,赢得50%的民机市场份额。从机型上讲,我国基本上拥有空客各系列机型,包括A300系列、310系列、320系列、330系列、340系列和新机型A380。

1998年5月,Y7-200A适航试验型飞机取得了我国适航当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这标志着国产飞机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9年1月,西安飞机工业公司提出创建以提高产品制造质量、提高飞机舒适性为主要内容的国产新一代支线飞机的“精品工程”,经过改进改型,新机被正式命名为“新舟”60(MA-60)。

1999年9月,“新舟”60开始在长安航空公司投入使用。

中国飞机发展史

中国飞机发展史如下:

1909年9月21日 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由冯如制造并驾驶在美国的奥克兰市郊区试飞成功。

1910年8月 清政府拨款委任留日归来的刘佐成、李宝浚在北京南苑修建厂棚制造飞机。并利用南苑驻军操场修建了中国第一个机场。

1913年9月 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成立。秦国镛任校长。

1920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条民用航线——京沪航线京津段试飞成功。于5月8日投入运营。

1920年5月1日 中国第一个出版的航空期刊《航空》杂志创刊。

1920年5月1日 中国最早的民间航空团体,中华航空协会在北京成立。汪大燮任会长。曾主办《御风》半月刊。

1922年3月31日 直系军阀为其“京汉航空线筹备处”作宣传,在保定举办空中游览,一架享德利·佩治型旅客机失事,机上14人全部遇难。这是中国民航首次事故。

1927年1月1日 广东航空学校第2期学员毕业,飞行教官丁纪徐在该期毕业典礼上进行了空中跳伞表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中跳伞者。

1928年10月10日 中国第一所民办航空学校——厦门民用航空学校成立。

1929年6月6日 中国航空协会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开设航空陈列室,有模型、图片以及飞机实物展出。这是中国首次举办航空展览。

1936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的风洞在清华大学进行首次开车运转试验。

1950年6月19日 人民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第4混成旅在南京成立,聂凤智兼旅长。下辖2个歼击团、1个轰炸机团、1个强击机团。

1951年4月18日 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在沈阳成立,段子俊任局长。

1954年7月25日 南昌飞机厂试制雅克-18(初教-5)型教练机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

1956年9月8日 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米格-17Ф型(歼-5),并获批准批量生产。

1958年2月18日 海军航空兵部队在山东诸城上空击落国民党空军RB-57A型主空侦察机1架。

1958年7月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歼教-1型喷气式教练机在沈阳首飞成功。

1959年9月30日 由沈阳飞机厂制造的米格-19(歼-6)歼击机首飞成功。

1962年9月9日 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在南昌首次击落国民党空军U-2型高空侦察机飞机1架。

1964年2月20日 中国航空学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学会章程。沈元任理事长。该会出版的刊物有《航空学报》、《航空知识》。

1964年4月11月 由株洲航空发动机厂试制的霹雳-1型空空导弹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1964年9月 轰-5型飞机在哈尔滨飞机厂试制成功。1967年4月投入批生产。

1966年1月17日 国产歼-7型飞机首次试飞成功并于12月28日定型投入批生产。

1971年9月13日 林彪等人仓皇登上停放在山海关机场的空军一架三叉戟型飞机,强行起飞外逃,后坠毁于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上人员全部摔死。

1979年12月 新中国自行研制的歼-8型高空高速歼击机设计定型。翌年12月交付空军试用,1981年开始装备空军部队。

1980年4月8日 由空空导弹研究所和株洲发动机厂承制的“霹雳”-3型空空导弹设计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

1983年8月23日 新中国第一个热气球在河南安阳首次自由飞成功,飞行员为刘连成、郝东山、宋茂森。

1984年6月12日 沈阳飞机公司试制的高性能歼击机歼-8Ⅱ型飞机由试飞员曲学仁驾驶首飞成功。

1986年2月18日 新中国第一艘热气飞艇“蜜蜂6号”在北京航空学院试飞成功。

1992年1月16日 国产直-9型直升机首飞成功。

固定翼飞机或定翼机(Fixed-wing aeroplane),常简称为飞机(英文:aeroplane),是指由动力装置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由机身的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它是固定翼航空器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另一种固定翼航空器是滑翔机。飞机按照其使用的发动机类型又可被分为喷气飞机和螺旋桨飞机。1923年7月30日,中国第一架双层螺旋桨敞盖飞机由广东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

中国飞机的发展史

初教-5教练机,我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初级教练机,原型为苏联雅克-18教练机。雅克-18是由前苏联雅克福列夫设计局于1946年设计生产的双座初级教练机

初教-6串列双座螺旋桨教练机,长期服役于我国空军及地方航校,至今仍然是我国初级教练机的主力^,

歼-5由沈飞工业公司研制,是单座单发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歼-5是仿制苏联的米格-17Ф(米格-17F)歼击机,米格-17F型51年9月首飞,52年底开始大量生产。首飞的试飞员是吴克明,当时歼-5被称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称歼-5

飞行员在歼-5旁谈话——请注意当时带有军衔的苏式军装

歼教-5是在歼-5甲的基础上改型设计的全天候双座喷气教练机,由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负责

歼-6歼击机,原型为苏联米格-19歼击机,是第二代战斗机,也是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歼-6多次击败比自身强大的敌方战斗机,不管战斗的具体情况如何,这些战绩是值得我们铭记的。在苏联,米格-19很快就被米格-21取代了,实际上很多飞行员都是由米格-15/17直接改飞米格-21的。但在中国大陆,大批生产的歼-6和歼-6甲等始终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60、70年代主力战机,长期活跃于国土防空作战,目前还装备有一定数量,主要用于训练

歼教-6由沈阳飞机厂研制,于66年开始研制,1970年11月6日首飞|

歼-12轻型战斗机是我国第一种完全依靠本国技术力量进行设计和制造的喷气战斗机。它摆脱前苏联系列飞机的设计格局,为我国独立自主研制战斗机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歼-12的一系列致命弱点,它最终夭折,从未正式服役

轰-5前线轻型战术轰炸机,是我国从苏联引进的伊尔-28(IL-28)喷气轰炸机的仿制品。该机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机头的玻璃舱是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为导航和光学轰炸瞄准提供了良好视野.

轰电-5,机尾有加装的天线

轰-5的机头,机头装有23-1型23mm固定机炮。23-1机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发/分。尾部炮塔有两门相同型号的机炮

轰-6轰炸机,原型为苏联的著名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该机采用两台图曼采夫涡轮喷气发动机,翼型后掠,1948年开始研制,直到1990年还有少量在苏军中服役。uY;z%/ 第一架轰-6原型机于66年10月完成,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69年批量投产。由于我国之后一直未能获得更好的替代机型,轰-6服役至今,并仍在继续改进生产之中

运-5运输机是我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运输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负责,其原型为苏联40年代设计的安-2运输机。尽管运-5服役已有40年之久,但它飞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廉,至今仍是中国最常见的运输机。运-5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它可以以非常低的速度稳定飞行,且起飞距离仅仅为170米

直-5是我国制造的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也是新中国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研制初期代号“旋风25”,原型为苏联米-4直升机。1958年2月,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按照苏联提供的全套图纸资料开始仿制米-4。1958年12月14日首次试飞,1959年初由国家鉴定委员会正式验收,投入批生产

直-5有一种武装直升机改型。机腹加装了一个12.7mm机枪枪塔,两侧携带火箭发射器

1960年代,由于苏联援助的取消、专家的撤离,解放军空军试验用的拉-17无人靶机严重缺失,国家下决心搞自己的无人靶机,从而促生了长空一号。长空一号(CK-1)高速无人机由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二站在1965年~1967年成功定型,主要负责人是被誉为“中国无人机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赵煦将军

解放军陆军航空兵拥有少量的米-6(北约代号“吊钩”)重型运输直升机。据信这些直升机是在1970年向苏联购买的,直到近期才开始向公众公开了少量信息。米-6巡航速度为250千米/小时,航程620千米,最大载重12吨。据说有三架已经坠毁,剩余的使用寿命已到期

安-30是从安-24系列发展而来的航空测绘飞机,原型为军用的安-26型。安-30于1974年首次试飞,除苏联使用外,还出口到中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古巴、越南、捷克、哈萨克斯坛等国

歼-7战斗机,原型为苏联于1961年转让的米格-21F-13,分代为第二代喷气战斗机,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有多种改型

是歼-7Ⅲ(按空军新的编号方法称为歼-7C),该型号项目又称歼-7大改,以米格-21MF为蓝本,目的同样是改变歼-7系列航程短、雷达作用距离短、火力弱等缺点。我国于1979年以多架歼-6为交换,从埃及换回了一架MF型。米格-21MF和比斯的性能与早期的米格-21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广泛装备于苏联、东欧、印度等。遗憾的是,我国的歼-7Ⅲ却不能说是成功之作

歼-7E和歼-7MG是我国歼-7高中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的两种改进型,而MG型又是由E型发展来的出口型。这两种改型是对米格-21系列机动性改进的重大尝试,事实证明这一改型是相当成功的

歼教-7,是我国在歼-7基础上发展的双座教练机,由贵州航空工业集团负责研制。81年起贵州航空集团以歼-7II战斗机为原型开始研制工作,85年7月首飞,87年定型。装备部队后用于作为歼-7、歼-8战斗机飞行员的飞行训练

强-5单座双发超音速攻击机,国内称“强击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其主要任务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对地攻击,也可进行对空自卫作战。强-5的研制过程动荡曲折,堪称我国自研军用飞机中颇有曲折性和戏剧性的一幕。

运-7是我国在前苏联安-24型的基础上研制生产的双发锅轮螺旋桨中短程运输机。运-7是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生产的双发涡浆支线运输机,于1970年12月25日首飞上天

运-8运输机由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研制,为中型四发涡轮螺桨多用途运输机,原型为苏联安-12。该机可用于空投、空降、运输、救生及海上作业等多种用途。1960年起,运-8由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负责设计,74年12月25日,该机01号原型机首次试飞。后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将02、03号两架原型机散装件、技术资料和专用部分工艺装备等,转交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继续进行试制。02、03号原型机分别在75年12月、77年1月试飞成功

运-11是我国哈尔滨飞机厂研制的一种轻型双发多用途运输机。哈飞于1974年4月提出设想,1975年1月开始设计,1975年12月30日Y-11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运-11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试制,当年上天的目标。1977年4月3日设计定型投入生产

运-12是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原哈尔滨飞机厂)在运-11基础上进行深入改进的发展型号,很快成为了中国航空工业界一个在商业上较为成功的机型。该机于80年初开始研制。经过两年时间、1100多飞行小时试飞定型

水轰-5型水上反潜轰炸机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用于中近海域海上侦察、巡逻警戒、搜索反清等任务,也可监视和攻击水面舰艇。50年代初我国曾引进6架苏联别-6水上飞机,但不足以满足海军的各种需要。1968年水轰-5的研制正式得到批准,70年完成总体设计,次年总装出第一架原型01号。1971年就以110%的设计载荷达到并超过全机静强度破坏试验的技术要求,并总装成功

歼-8战斗机是我国在歼-7,即米格-21的基础上独立进行重大改进研制而成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北约编号“长须鲸”。J

沈飞公司在歼-8的基础上研制了歼-8Ⅱ飞机。1984年6月12日,原型机首飞成功。88年3月18日,歼8Ⅱ设计定型,在沈阳召开隆重庆功大会。当时的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刘华清和国防科工委,空、海军领导参加了大会,可见军方希望之高。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歼8Ⅱ飞机设计定型

教-8,我国新一代初级教练机。为了给解放军装备先进的喷气初级教练机,1982年洪都集团公司成立了教练机方案组,以石屏为方案组组长,后任主要设计师。通过研究比较,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洪都集团提出“提高训练效率,降低训练费用”的研制思路,基本性能要求和适应不同国家需要的两种训练体制,得到广泛认同。1986年,我国决定与巴基斯坦合作研制教-8。巴基斯坦方面投资了25%,并负责生产前机身等部位。1987年7月,教-8开始具体设计。89年1月开始制造原型机,共制造5架原型机(3架试飞,2架用于静力试验),001与003号原型机分别于1990年11月26日和91年10月首飞。随后15架预生产型开工,并在1992年7月首飞。因此实际上教-8分为国内型和外销型号

歼轰-7“飞豹”,对外名称FBC-1,是由我国于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型战斗轰炸机。该机主要装备海军航空兵,是解放军作战飞机中耀眼的新星。该机由中国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负责研制

歼-7MFmp0

FC-1战斗机于2003年8月胜利首飞!FC-1战斗机已正式命名为“枭龙”。,

国产化的苏-27将命名为歼-11#_

苏-30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战斗轰炸机。其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初,最初的两架原型机在80年前首飞,被命名为苏-27PU或苏-30|

我国于70年代末购进了14架法国航宇工业公司研制的SA321“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交由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该机型在法国于1966年开始交付使用,装备后成为我国第一代舰载机。随后,我国开始在“超黄蜂”得基础上仿制直-8H=V

直-9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引进法国专利、研制生产的。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海上救护、空中摄影、海上巡逻、鱼群观测、护林防火等,并可作为舰载机使用。军事用途包括侦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护、反潜、侦察校炮及通讯-3

直-11型机由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共同研制,属于军民通用型多用途直升机。直-11的仿制原型为由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原法国宇航公司)研制的AS350“松鼠”(squirrel)多用途轻型直升机。可用于教练、侦察、救护、缉私、消防、旅游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ULr

中国于1984年7月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签订购买24架S-70“黑鹰”直升机的合同,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鹰”运抵中国天津。该机由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研制,在美军中的编号为UH-60,是美军目前装备数量最多的通用直升机,用途广泛,改型繁多|"

“小羚羊”轻型直升机由原法国宇航公司(现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和英国韦斯特兰直升机公司共同研制。qN.L 解放军选定了当时已不算最先进的“小羚羊”直升机。法国宇航公司当时以为遇上了大客户了,非常投入,并预计中国首批将订购24架“小羚羊”。不想解放军由于军费所限,只在80年代初订购了一批8架SA342L1型“小羚羊”,88年交付,让西方大跌眼镜。此后解放军再也没有增购过“小羚羊”。86年陆军航空兵组建后,“小羚羊”全部归入陆航部队}Y

卡-284EXz

目前,伊尔-76是我军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运输机,而运-8等只能算中小型运输机。由于尚无法立即仿制伊尔-76,只可以依赖进口。但经费的短缺又使得采购量较小,还要减去日常维护、训练、故障的数量,我军可用的大型运输机可以说是严重不足。因此仿制或研制大型运输机,迫在眉睫juT

ASN-206多用途无人驾驶飞机是由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爱生技术集团研制的。该机于1994年12月完成研制工作

歼-10,按西方划分战斗机的方法,属于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将是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三代战斗机,第一种自行设计的、真正兼有空优/对地双重作战能力的作战飞机。遗憾的是,自1984年歼-10正式启动,至今仍未正式服役。(}[l* 歼-10在制造出第一架原型机后很长的时间里,都面临着只有洋人发动机可用的尴尬局面。截至2004年1月,莫斯科Salyut公司已经完成了为期两年的向中国出口AL-31FN发动机的合同,共提供了54台AL-31FN。原计划2002年国产涡扇将顺利定型,但一直到2004年,国产涡扇发动机方才传来捷报,歼-10终于有望获得一颗“国产心”。

中国第一批就进口了60架米-17,编号为917、927、937、967、987字头的五位数。导致这一交易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在1989年后拒绝出售更多的S70“黑鹰”直升机给中国,于是中国向俄罗斯订购了相比之下价格非常便宜的米-17。1991年首批24架米-17到货,1995年前又有35架交货,且为米-171改进型。中国进口的米-17部分装有六个外挂架,可携带炸弹、布雷器、火箭发射器等。另外这些米-17并没有俄罗斯自己使用的米-8TV上的12.7mm机枪、座舱装甲、发动机尾气红外抑制装置。

陆军的米-8有的用于专人运输,因此没有携带武器,尾梁下也没有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而米-17主要用于空降突击运输,因此多数有武器系统和箔条/红外诱饵发射器[)

解放军空降兵部队正在登机。图中可见空降兵分队的标准装备,包括折叠托自动步枪,以及狙击步枪、双管燃烧弹发射器等支援火力

米-17发射火箭弹,注意发射器尾部喷出的火焰在导向板的作用下偏离机体

米-17尾梁特写,注意天线和红外诱饵发射器

文革前夕我国空军受到政治思想和部分上层人物鼓吹的影响,于67年4月启动“小歼”的研制计划。计划突出新歼击机要小、轻、灵,按当时“开展空中游击战”的设计思想,本意是要研制一种高机动灵活,短距起降,维护简单,造价低廉的小型战斗机。69年南昌飞机制造厂正式接受了研制任务,次年3月正式定名“歼-12”。由我国著名航空设计师陆孝彭同志(下图)任主设计师。原型机于1970年12月首飞成功,73年9月向中央领导做汇报表演,当时叶剑英元帅赞誉其为“空中李向阳”。名如其机,歼-12飞机机动性确实相当不错,参加试飞的飞行员赞叹有加

关于《中国航空飞行器的发展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共 1 条评论
  • 匿名
    2023-10-09 22:50:01
    提供了很多读者需要的书籍资源。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