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缺钱,缺人,还有缺动力。
最近几个月搞调研,连续走了沈阳、青岛、天津、石家庄、徐州、长沙、宁波、无锡、广州、深圳多地的几十家传统制造企业,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
缺钱,缺人,还有缺动力。
最近几个月搞调研,连续走了沈阳、青岛、天津、石家庄、徐州、长沙、宁波、无锡、广州、深圳多地的几十家传统制造企业,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方面,都是有需求、有意识、有愿望的,但走到研发、生产一线看看,再结合市场行情,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的难点无非是:钱、人、技术,另外,有些企业缺乏迫切改变的动力。
天津一家企业很典型。年营收7个亿,净利润2000-2500万,利润率仅在3%上下浮动。全厂500人出头,人均营收超过140万。客户订单稳定,人均营收还可以,但利润实在太薄了。
企业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用数字化升级、自动化改造的方式,进一步“机器换人”,压减人员成本。
首先遇到钱的问题。联系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后,三年内要投资1300-1500万,对原有的生产流程、设备、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升级,企业出的起这笔钱,但需要咬咬牙,而且在持续改造升级后,投入产出很不好衡量。
没钱、缺钱,有钱但无法衡量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周期,这都是钱的问题。
其次是人的问题。
这家企业是生产性企业,全厂500多人里只有3个IT信息化人员,其中1个还是兼职。一旦要搞智能化、数字化改造,这3人根本不够,何况这三个人就是维护下进销存系统,平时管管全厂的网络和计算机。而产线上的工程师根本不懂IT技术。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掌握制造知识+信息化知识的复合人才,一般的生产型企业如果没有积累,是真的没有这样的人。
能不能招募、聘请呢?制造厂的月均工资到手是6500+,五险一金,这在天津本地的制造企业里虽不算高,也不算低了。然而一个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这个收入是很难招到人的。
没有专业、专职人才,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是很难实现的。
最后是缺动力。
制造业是重资产模式,有一定门槛,很多制造企业一旦站住脚了,市场、客户、订单稳定,设备和工艺成熟,依靠几种核心产品,是可以长期运营的,只是在面临竞争和客户压榨时,利润薄、赚钱少而已,规模效应在,短期内的生存是没问题的。
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管理层其实缺乏紧迫感和长期的战略发展意识。所以,必须佩服那些居安思危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家。制造业中,守成派管理者是主流,说到底是缺乏动力。
1.传统制造业本身的局限性,难以理解互联网思维;
2.改变是困难的,很多公司知道要改变,但是短期就想看成效,这个限制了;
3.转型相当于重新出发,原本资源没用处,新资源发展不易。
最近几年航空事业发展如何?
中国的航空事业紧盯世界航空发展的最前沿,近几年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航空事业与国民经济也是息息相关的,国家积极鼓励民间投资航空事业,使航空事业发展多样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是非常有利的。
2008中国的航天发展?
算是先进,但和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不过,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非常快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总结: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