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关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朋友,在最近可能心情都不太好,主要是因为在过去半年时间内,我国发射的好几枚运载火箭都出现了发射失利,所以不光是我国航天人感觉很焦急遗憾,对于广大关心
关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朋友,在最近可能心情都不太好,主要是因为在过去半年时间内,我国发射的好几枚运载火箭都出现了发射失利,所以不光是我国航天人感觉很焦急遗憾,对于广大关心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朋友来说,心情也是很低落。
相信不少人知道今年我国2020年航天白皮书公布的内容中,我国将会按照发射计划进行包括嫦娥五期登月工程和新一代载人飞船飞行试验/火星探测/高分卫星发射,以及专为商业航天市场研发的长征8号运载火箭首次试飞工作,可以说今年的航天发射不光任务重/型号繁杂,而且今年发射次数将超过2019年达到40余次。
所以在新年初始我国航天产业就开始百花齐放,多款新型火箭和前代成熟火箭开始按照发射计划执行发射任务,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火箭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整套体系工程,除了我们看不见和附属的发射场地等设施外,光是火箭自身的零部件数量就超过一百个以上,而且火箭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除了火箭自身的振动等因素外,也包括外界大气压等因素的干扰,所以如何保证火箭在发射到航天器入轨的这几个小时内平安无事,除了需要火箭自身的设计足够优秀外,更离不开日常组装和发射前的全面检查工作。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和长征七号甲型运载火箭首飞虽然都发射失利,但是别忘了这两款火箭都是我国全新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都采用了大量先进但是还没有成熟可靠的新技术在内,所以这几次发射失利其实从航天发射惯例来说也算是意料之中的预想,因为火箭由上百万个零部件组成,火箭发射过程中的复杂因素也很多,再加之这两款火箭都是大量采用新技术的新运载火箭,自身的很多新技术并没有经过多轮发射验证成熟可靠性,所以不能以这两次发射否定之前的成就。
当然除了新火箭外,本月初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印尼卫星时,第三级火箭发生故障导致发射失败,其实内究下来也是能够看出其发射过程有多么困难的。首先这次发射的是一颗运行在远地点距地高度接近4万公里的GEO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一颗通信卫星,受限于运行轨道高度较高的原因,就算是三级火箭在整个发射过程中,也需要第三级火箭通过多次点火才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运行轨道,但是我们知道一级火箭分离的时候,火箭当时连同卫星的运行速度此时已经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等二级火箭脱离时,三级火箭实质不光飞行在高度更高的真空环境中,而且此时飞行速度至少已经超过8KM/S,但是此时三级火箭的运行轨道高度还介于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之间,而且为了将通信卫星的入轨精度提升和增强通信卫星的覆盖面积,需要借助第三级火箭的多次点火来提升卫星运行轨道的远地点运行高度。试想一下火箭发动机在真空环境下需要多次精准的点火数十秒然后精准停机,再等待几分钟后再次精准点火加速。如此的重返之下,如果第三级火箭发动机每次未能准确的点火/停机,那么对于发射载荷通信卫星而言,便很可能会因为入轨速度不够而发射失利。
总结来说,运载火箭这种高端且精密性极高的复杂体系工程能够很好的发射升空到航天器安全入轨,本身就已经是意外中的惊喜了,就像前两年美国SpaceX公司首飞猎鹰重型运载火箭的时候,虽然猎鹰重型火箭是由三枚经过多次成功发射的猎鹰9一级火箭并联而成,但是SpaceX公司CEO马斯克仍然表示,只要猎鹰重型火箭不直接在发射台爆炸就是成功的。而且细数下来,每年虽然全球发射运载火箭的次数基本在百枚左右,比如2018年全球发射次数达到114枚,2019年也达到了103枚。但是在过去几年中发射失败的火箭也不是没有,比如前几年SpaceX公司的猎鹰9活跃的时候,虽然全年发射次数能够超过20枚,这还是单款型号的发射次数,但是SpaceX公司发射失败直接在发射台爆炸/发射未能入轨等发射失败案例也不在少数,就连航天大国俄罗斯过去几年虽然发射次数不少,但是每年仍然有发射失利的新闻爆出。
而且对于我国来说,过去几年内我国开始用更加先进的长征5/6/7号运载火箭执行发射任务,并逐步取代老旧的长征2/3/4号运载火箭,所以一方面是新火箭还需要经过多轮发射检验整体可靠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是随着我国航天产业的逐步扩大,每年的发射任务越来越多,所以光是随着发射次数的增加,发射失利的几率也会同步放大,但是这些在航天发射中其实都很正常。
朋友你好,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相当迅猛,但是2020年一个月时间之内,接连遭遇了两次重大的发射失败。一次是3月16号长城七号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起飞升空,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发生了爆炸,另一次是在4月9号长征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一颗印度尼西亚的卫星,火箭在飞行过程中,发动机突然故障,再次发生发射失败。长征三号火箭是发射成功率相当高的火箭,只有首次试射时发生过一次失败,在六十多次发射中没有失败过,技术相当成熟。接连发生发射失败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如果完全归罪于技术原因,我想是过于牵强了吧,人的因素也是很重要的。
由于国家对航天发射市场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一些民营航天公司高薪聘请航天工程技术人员,据说火箭发动机设计师张小平这种重量级的人物都有离职的愿望。究其原因是什么呢?付出与收入没有成为正比,让航空航天人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一个歌星唱一个歌儿就几十万,而一个航天工程师一年的收入也就是几十万吧,这种收入的差距带来了航天工程技术人员不稳定性。
希望国家要出台政策,保证国家尖端科技工作与生活待遇,让他们和他们的家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希望国家的舆论和媒体要大力宣传尖端科技人员的贡献。真正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放在实处而不是一句空话,鼓励和引导青年科技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到先端科技的研发工作中去,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这是我的一点小小的看法,请大家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