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国航空租赁业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国外租赁公司仍占据垄断地位。与此同时,我国航空租赁需求只有40%得到满足,严重影响了航空产业发展。
航空租赁业发展缓慢,是因存在太多阻碍
我国航空租赁业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国外租赁公司仍占据垄断地位。与此同时,我国航空租赁需求只有40%得到满足,严重影响了航空产业发展。
航空租赁业发展缓慢,是因存在太多阻碍。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航空租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我国航空租赁主要面临融资渠道不通畅、税负较重、担保渠道少、专业人才匮乏四个方面的困难。
行业在如何管理资产、保护现有团队、夯实客户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方面都存在激烈竞争。此外,类信贷融资租赁和新飞机售后回租已是一片红海,收益下滑与风险无法匹配,市场竞争也出现非理性现象。
未来我们认为这一激烈竞争的态势还可能持续较长的时间,从事航空租赁业务的公司都应该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当然,虽然有着上述潜在的各种风险,我们还是相信光明的航空租赁业的前途。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应对上述的这些风险,必须要提高和加强能力建设,走国际化和专业化的经营道路。可以看到中国以外这种销售的机遇也是越来越多,积极走出国门,也是未来中国飞机租赁企业的一条途径。
中航机电技术朝什么方向发展?
中航机电是中航工业旗下航空机电系统业务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是我国军用和民用航空机电系统领域国家队,在我国航空机电产业中具有绝对重要地位。
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与创新 ,以及加强国家军事国防 ,加大中航产业发展与创新。
航空维修的前景
把握历史机遇 航空维修业迎来美好发展前景
近年来,通用航空发展迅速,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189家通航企业,比2008年增加了100家;通用航空器总数达到1654架,年均增长17%;公务航空机达到178架,5年内增加了51架;通航从业人数达到了11100人,年均增长7%;飞行总量达到了57万小时,年均增长14.5%。通用航空业的发展必将带动航空维修业的发展。
如果中国航空维修企业能够抓住发展中的历史机遇,并且励精图治、全面提升自身的整体实力,那将迎来美好的发展前景......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航空维修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民航共拥有各类运输飞机2179架,通用航空器1600架左右。预计到2015年民航大型运输飞机将达到2890架,通用飞行器10000架以上,航空维修市场规模450亿元,航空运输量达到800-900亿吨公里,年均飞行架次840万架次以上,这预示着全球经济复苏之际,亚太地区航空运输业的增速很快,给MRO航空维修业也带来良好的预期。随着航空公司的飞机维修需求将大幅上升,中国航空维修业将迎来巨大机遇,预计到2018年,中国航空维修市场规模将达700亿元左右,年均复合增长率高于13%。
说明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
首先,员工们有相当多的自由度和责任心。公司鼓励他们多出主意和采取实际行动,服务客户和改进组织。他们了解行业内的各种规章制度,为满足这些要求承担责任,通过这一点他们能够以服务客户为中心开展工作。
其次,在整个公司内,员工们参与决策和改革建议的程度相当高。他们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认真的考虑,其中有一些还得到了落实。同时,公司以持续革新和寻找更好的做事方法而自豪。例如,公司文化委员会有120多人,而设立在各部门和地区分部的文化委员会的成员就更多了。公司各个层次的员工都参与到促进和强化公司的文化改进活动中去,这些委员会已经成为组织文化建设的支柱。
第三,公司大多数文化的保持是通过雇用符合公司要求的员工实现的。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说,也许没有什么决策比决定“雇用谁”更重要的了。即使随着公司的急剧膨胀,符合公司要求的员工越来越难以找到,西南航空公司也没有降低它对员工的雇用标准。
第四,公司各个层次都非常重视培训,而且他们眼中的培训已经超出了技能培养的范围。培训的目的不是把人训练出来,使他仅仅能够做好工作,而是要让他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外还能发挥作用,让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动性弥补部门之间、职能领域之间以及运营单位之间的隔阂,从而更好地为乘客服务。因此,即使培训过程也在强调参与、行动和服务客户的企业文化。
最后,西南航空公司在使用员工方面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对员工的职业志向做出积极响应。新雇员工通常以初级职位加入公司,如飞行员刚进来时的职位是一级官员。随着他们在公司得到更多的技能并成为公司文化的支持者,他们就期望在公司内能够得到提升。员工被选拔出来得到内部晋升和调动的依据是综合考虑他们的技术技能和个人作风的结果。那些并不怎么支持公司文化的经理们很少有进一步提升的机会,往往最终只有离开公司。因此,留下来的能够不断得到提拔的经理们是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领袖人物,他们严格按照公司的基本价值观和原则办事。因此,员工招聘、培训、安置和培养成了公司用以保持卓越绩效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