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制造一台发动机难在哪里?从发动机研发到量产的过程总结出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不足。
自主产权意识差。
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动工于1953年,而从当时的汽车制造开始,中国汽车厂家
制造一台发动机难在哪里?从发动机研发到量产的过程总结出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不足。
自主产权意识差。
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动工于1953年,而从当时的汽车制造开始,中国汽车厂家的核心部件都是“拿来主义”,就算是发展到了20多年后的1978年,上汽集团从德国大众引进了中国第一条汽车装配生产线,汽车的零部件也是直接从海外把原车拆解再运送到国内装配,导致到现在,中国汽车整个行业的自主产权意识相当薄弱。
技术沉淀非常少。
西方汽车工业起步的时候,中国的工业才刚刚开始起步,而中国的汽车工业开始起步的时候,西方的汽车发展已经走进了追求轻量化,动力,燃油经济性的时代。现在世界上的一线大车企基本上都有了上百年的历史,100多年不浮躁的经验与教训,100多年的技术沉淀。反观国内,别说车企,超过100年的老企业,你能想出多少家?
生产原料短缺。
发动机缸体以及其他一下结构件一般都是使用金属浇铸而成,浇铸的难点在于冷却过程的把控,这一过程是决定成品率高低的关键。而在铸造的最前端,对金属原材料的品质要求也相当高,尽管国家加强了对铸铁及铸铝原材料的研发,但目前我国对这些金属原材料还是通过进口的方式获取,金属铸造原料问题从中国重工业发展开始到现在都没能解决。橡胶一直也是中国工业一个难以突破的点,汽车装配过程中,对密封性有要求的部位绝大部分都需要橡胶件来完成,而这些橡胶件目前国内也还无法国产,只能通过进口来不这一块的空缺。
装配工艺不精湛。
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发动机制造上,在整车装配上,自主品牌都与国际大厂有着巨大的差距。自主品牌的汽车在新车行驶三四年之后,整车的异响会非常多,显得非常松散,甚至在一些国产的合资品牌上都有出现这样的情况,“百年福特,毁于长安”这一说法正是国人调侃国内装配水平与国际大厂的差距所在。回到发动机层面上,发动机是动辄就几千转每分钟的机器,这对动平衡的要求非常的高,而零件的制造工艺以及装配工艺正是影响动平衡的关键。
专科专项人才的培育。
发动机的制造涉及的专业非常的广,材料学,热力学,流体力学,装配工艺学等等的学科,车企不仅仅要在前端的研发工作投入大量的资金,要想造出一台好的发动机,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提升国家整体的教育水平,人才能创造出很多我们需要的东西,但前提是我们要塑造出人才,在这点上,需要国家政府和车企的共同努力。
自主品牌想要获得更多的自主产权,更多的核心技术,必先铲除掉根深蒂固的“拿来主义”,放下那颗急功近利的心,有多大的投入就会有多大的回报,我们虽然起步比别人慢,但是不能急,西方的车企都是不烦不燥地历经了一百多年的磨练才有这今天的成就,我们要想赶上竞争对手的脚步,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