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已经走向了人们的生活,来自军工走向民用,由于无人机的多样性和便利性,必然会有蓬勃发展的一天,但是现在,制约着这个行业的问题也依然明显,主要有以下几条:
1.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已经走向了人们的生活,来自军工走向民用,由于无人机的多样性和便利性,必然会有蓬勃发展的一天,但是现在,制约着这个行业的问题也依然明显,主要有以下几条:
1.人们对无人机还是不了解,至少了解甚少,绝大多数人心中对无人机的概念就是停留在玩具以及消费电子领域,一提到无人机想到的就是旋翼机,其实那只是无人机领域中很小很小的一个分支而已。
2.市场混乱,龙蛇混杂,无人机本事其实是一个相对门槛比较高的行业,但是全国各地一窝蜂的搞无人机,反倒把这个行业的声誉做的很差,尤其最坏的就是给好多人造成了无人机不可靠的印象,这对于一个行业来说绝对不是好事
3.空域管理还很严格,尤其是我国空域归口空军管理,无人机飞行高度超过一定高度,就要报空军审批空域等,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无人机的大规模使用
4.无人机企业自身也有要反省的一面,现在的无人机市场除去少数几个寡头外,几乎所有的无人机企业都是技术型企业,在技术的道路上努力前进,这无可厚非,但是绝大多数无人机企业都缺少对市场的培育,其实让市场了解无人机,这是无人机企业自身推不掉的职责。
几点看法,仅代表各人,只是希望早点看到无人机能够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那天。
无人机是如何被研究出来的呢?
其实,无人机就是一个中远程可操控的飞行器,只要是计算机过关,造无人机是没问题的。另外,就是无人机的察打功能,察,就是中远程距离可以在操作室内就看得很清晰,打,就是用中远程操作精确打击的制导武器,打击敌方。总之,无人机,是一个综合的计算机体系。
你可能忘了,飞行器最初就是无人的。比如风筝。飞机发明之前也已用无人的模型进行过很多探索。当然,可控的飞行器在发明之初,只能载人,因为没有遥控和自主的技术。但在二战末期,随着陀螺仪、简单的自动控制和火箭发动机等技术的应用,为减少伤亡,纳粹德国率先开发出导弹。其中的弹道导弹成为后世的明星,但更符合飞机特征的巡航导弹也同时发明。在概念上巡航导弹和无人机唯一的区别是前者一次性用于攻击目的,后者基本可重复使用,而且用途大多是侦察等非攻击性的。当然,无人机最初的应用还是靶机这种虽不进攻性,却也损失很大的任务。直到越战时期美军才完善了多种用途、可重复使用的无人机。无人机发展的真正高峰则是90年代以来程序控制、卫星导航定位等技术广泛应用,以及新的高技术战争样式成熟后。
无人机的发展前景大吗?
像iPhone那样,小孩都能玩,上手就能用,这恐怕才是无人机规模化的关键
去年,美国无人机制造商3D Robotics(下简称3DR)与中国无人机品牌大疆(DJI)合作,帮助企业用户部署并管理无人机运作。这个消息不仅再一次证实了3DR对建筑、工程与施工(统称AEC)产业的专注,还针对这些工具的使用,为各行业从业人员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方式。有了大疆的硬件,再加上Site Scan这类专业工具带来的轻松集成,更多企业机构将能一睹该技术的潜力,不论是针对当下还是将来。
克里斯·安德森在商用无人机展上发表主旨演讲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3DR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探讨了这样一个未来:无人机将变成“平庸”事物。不过,这样的未来将如何降临?企业关心的是,投资无人机技术将对盈利产生何种影响,在这一语境下,光探讨效率、安全与成本就够了吗?这样的未来真在向我们靠近吗?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它降临与否?
在下文的访谈中,克里斯不仅描绘了无人机技术的未来,还探讨了我们应专注推行和创造哪些东西,以便企及这一未来。
我想重点聊一下,无人机技术过渡为“平庸”技术,这意味着什么,可你觉不觉得,这个概念跟无人机技术吸引的大量资金,以及现在沸沸扬扬的报道背道而驰了?还是说,这些资金和报道跟这一过渡是有内在联系的?克里斯·安德森:绝对有联系,之所以能突破10亿美元估值,靠的就是这种联系。并不是说,只要是个酷炫的玩具,或拥有尖端技术,就可以达到10亿美元。关键是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而要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你得突破早期采用者的圈子,变成有意义的东西。你用它是因为它能提供便利,或是省钱,或简单易用。
技术的作用,笼统来说就是拓展互联网。就这么简单。我们都是干这个的。有人把互联网拓展到你的口袋、汽车或住宅,但说起用聚合数据使一切智能化,互联网是个不错的方式,而我们则使用分布式传感器,让互联网更加智能化。我们将互联网拓展到了空中,具体而言,就是拓展到了建筑界。
要将技术拓展到非技术产业,就得让它看起来不像技术。所以,如果你能把它做成一个盒子,上面只有一个按钮,这就很不错。如果人们上手就能用,那也很好。这就好比一个是从特斯拉线圈中发电,一个是从墙上的插座上直接用电。只有当它成为插座时,你才能拿到10亿美元。
不过,当你跟潜在客户谈话时,有多少客户会着眼于它作为酷炫技术的一面,而不是作为实用工具的一面?你是否也需要解释,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数据,而非无人机?克里斯·安德森:“无人机”一词把客户领进门,但达成交易靠的不是它。要达成交易,你得使用对方的话语,而不是自己的。你得使用投资回报率、测量精度、设计曲面和工程曲面之类的词。基本上,谈话进行到两分钟以后,“无人机”一词就被撂下了。
主角几乎永远是数据,因为到了那时,你基本已经假定:设备能飞,数据可以被很好地记录并存储下来,诸如此类。说来不可思议,我在3DR的前半段时间,都是努力让无人机变成“已解决的问题”,现在真的做到了。不过,数据倒真是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用客户的话语来交流。到那时,你已经一头扎进他们的世界,理解了他们的痛点。比如他们会说,“我们得测量一大片土地,但目前这个过程非常费力。”因为树、污水井盖这些东西,基本都靠人去数。他们想换个轻松点的法子。所以,我们探讨的是这一类型的细节,而不是无人机,因为在我们看来,无人机已经就位了。
我重点要问的就是这类细节,因为,光说无人机如何提升“效率”已经不够了。那么,在无人机促成的测量和管理方面,其影响是怎样的?克里斯·安德森:在第一波无人机浪潮中,我们只是进行航拍,然后把照片交给客户。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反馈是,照片是好,但无从下手。格式和标签都不是他们平常使用的那些,所以派不上用场。于是,我们就想知道,也需要知道,怎么样才能有用。而他们告诉了我们,怎样的测量才能通过行业测试。
从最开始让机器人飞起来,到现在,让这些机器人变得有用,我们一直都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之一。但我们不得不经历漫长的学习过程,来学习“有用”究竟意味着什么。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有用”不只是拿出航拍图那么简单,而是要确保,我们的测量图能被一家企业的雇员、客户和其他人认可。除了聚焦于精度,我们还要理解精度对他们的意义,否则,这只能算是一个科研项目而已。
更高精度的测量能给各个规模与类型的行业带来何种改进,这能笼统解释一下吗?还是说,因为不同企业总有不同的测量标准,这个概念难以一概而论?克里斯·安德森:现如今,我觉得,“测量”这个词已经不够具体了。几年前,单说“测量”也没问题,但现在,我必须具体到测量的对象才行。比如我们,我们做很多体量分析,很多表面分析,所以这里要看的就是轮廓线。
专业用语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贴切,越来越具有行业专属性。我们这个领域探讨的是轮廓、地面控制点、数字高程地图。农业领域所探讨的,就是另一组完全不同的测量标准。到那个层级上,市场之间的相似性就很低了。
“省时”或“省钱”这类概念也需要具体定义,因为它们跟不同的人引起的共鸣是不一样的。比如,你跟客户谈“省时”,他们会很关心,但如果你的客户是按时计薪的人,他们就兴趣寥寥了。同理,“省钱”听着很不错,但有些人也许已经想好怎么把成本传导给他人。
关于一个行业,我们常常有很多肤浅的臆测,我们必须走出去,与人探讨这个行业真正的结构、利益关系和痛点,从而对这些臆测加以检验。
说到“省时”、“省钱”等词的具体定义,“提升安全性”需要具体定义吗?还是说,它可以稍微模糊一点?克里斯·安德森:安全性就跟利益关系一样复杂。
围绕安全问题,你我很可能从常识出发,所以面对比如说大疆Spark无人机,我们看到的是,它很小,自然很安全。从常识角度看,也许确实如此,但监管法规不是这么写的。这不一定是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法规,也可能是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法规,或是地方上的安全法规。然后你还要问,企业在安全方面的政策是什么?要不要竖一个牌子,示意无人机正在运作,哪怕它只重250克?相应的区域需要清场吗?
如果他们不清楚FAA关于飞行物的法规,你就得进行解释和阐释。至于最后是严格遵守还是宽松执行,这是人家的商业决策,但对于企业的安全观,你得敏锐地感知才行。
它很复杂,比一般人理解的“安全”二字复杂多了,而且不是一句“更安全”就完事了。提高人们对安全定义的意识,这是一项有待完成的工作。
在建筑行业内,一个项目的预算可以超支80%,进度拖后20个月,如果你能跟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探讨这类细节,情况会有怎样的改观?克里斯·安德森:建筑市场是一个规模庞大、碎片化、地域分散的市场,所以过去五年,我们主攻建筑行业的举措显得非常重要。也正因为此,我们才对一些核心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其实,“预算超支80%”这个数字并不属实,不是你想的那样。在建筑行业,大部分项目都会采取低价竞标的策略,然后,通过变更订单补足款项,而且,这样的变更贯穿项目始终。因此,最终价格也许比最初的竞标价高出80%,但这恰恰是这种模式的设计用意。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工作有80%是低效的。低效的部分可能只占10%。它只说明,竞价心理决定了他们只能出低价。
所以,如果你跑去建筑行业,跟人说他们的工作有80%是低效的,他们会把你赶出来,因为你根本不明就里。要说什么东西低效,你先得自问:在这里,效率是关键吗?
对相当多的从业者而言,效率肯定还是很重要的。正如你最近所说,有很多建筑团队正在对这项技术展开评估。除了标准化以外,哪些因素会促使建筑团队结束评估模式,迈入实施阶段?克里斯·安德森: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在标准工作流程中引入这种工具,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也就是,它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能契合已有流程。这是第一步,只是一般的技术采用周期而已。第二步就有趣多了,因为涉及围绕新工具改变已有流程。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测量的节奏问题。
在工地上,在项目启动之初,你通常会找个测量员,前来实地测量,可能竣工时再测量一次。整个项目期间,最多也就两三次。但如果每天、每个小时都能测量,而且全部免费呢?
如果测量变得便宜而又简单,还可以多次进行,你的流程管理该如何调整?有了每天都能采集的数据,客户该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对你和你的客户而言,实时监测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构建。
测量距离
这是不是将“无人机普及”的概念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克里斯·安德森:没错,不过这都是同一周期的一部分,因为建筑公司首先想知道的,就是某个东西对已有业务是否有用。一旦看到它的用处,他们就会去探索如何延伸与拓展这一用处。他们可以发挥创造力,重新发明自己的业务,这样很有意思,也只有他们能做。但他们得理解这种技术如何从无用变成有用,再变成免费。然后才能开始创新。
不过,这些创新又打开了其他的思路,因为如果你每天都测量,这个过程就需要人的参与。无人机操作可以有多简单?按一个按钮,它就能运转?或者实现自动化?在技术层面上,的确可以,但监管使问题复杂化了。即便存在这些限制,操作员也不用太忙。也许有朝一日,普通建筑工人就能通过培训,操作小型无人机系统,而他们所要做的,无非就是按一个按钮,因为这样的无人机,才能规模化。
针对无人机操作员的培训将如何改变,这是一个重要议题,之前你也提到,人员培训是航拍应用中的挑战之一。是不是说,培训需要简化,无人机才能大规模普及?克里斯·安德森:先进技术遇阻的历史一次又一次地重演,这个阻碍就是缺乏接受过培训的操作员。
曾经,每一部iPhone都附带使用手册。现在没有了。一台设备不需要使用手册,拿来就用,这种思维和心理并非传统产业所能具备,但硅谷产业就应该拥有。无人机和培训也是一样。
我觉得,要部署更多无人机,解决之道不是培训更多的人。至少,培训范围不应超过FAA制定的《小型无人机管理规则》的范畴。我认为,解决之道是减少无人机所需的培训。自动化也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它的核心,就是让操作无人机成为一项不需要任何培训就能掌握的技能。小孩子都能用。也不提供使用手册,因为你要做的,无非就是打开盒子,按一个按钮就行了。这种心理转变是传统航空产业不愿意接受的,因为它就是围绕飞行员和培训建立起来的,但转变思维恰恰是该行业需要的。
随着无人机的进一步普及,这种心理转变将变得必不可少。用一个词描述就是“企业的消费化”,iPhone则是这一概念的最佳例证。曾经,先进技术始于经过培训的操作员和企业,然后再浸透到消费者。如今,先进技术始于消费者,然后经由人们自己的选择,再进入企业。我认为,消费者驱动的易用性也将推动无人机在企业层面的普及。
测量堆放物
这样的普及无疑预示着无人机不久将沦为“平庸”的技术,但要怎么判断这一过渡是否真的发生了呢?你会看哪些指标?克里斯·安德森:你要看的不是政治动态,也不是新闻标题,而是标准的变迁。
这就要说到“占领与扩张”模式。占领是很好,但扩张才是业务所在。因此,要衡量无人机是否成功地变革了建筑业,你得看那些从事标准化的企业,看整个行业的情形。
目前我们看到的,是完全静态的。在建筑行业,无论晴天还是下雨,我们都能用三脚架上的一个测量仪,获得精确到毫米的定位,需要时还可以变更它的位置。它用了25年时间,才成为一种标准仪器。如今,每一个工地上都有这样的设备。
无人机普及也应该是同样的道路。我希望它不需要25年,但这就是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回顾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真让人不可思议。我没想到会这么快,会走得这么远,但我们做到了。它比军用无人机先进得多,而这正是因为用户没那么先进。
你没法一口气推动整个产业,所以要跟那些做好准备的人合作,一起推动产业的演化。这是我们的重点,而对于这场过渡发生的时间与方式,这也将是一个重要因素。
翻译:雁行
校对:其奇
编辑:颖仔
来源:expouav.com
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