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蜂群(Hives)和蝉(Cicadas)——这可能听起来像美国宇航局(NASA)正在进入昆虫学领域,但实际上该机构正在测试运行一套新的无人机。
NASA兰利研究中心上周发布了一个视频,展示了四架大
蜂群(Hives)和蝉(Cicadas)——这可能听起来像美国宇航局(NASA)正在进入昆虫学领域,但实际上该机构正在测试运行一套新的无人机。
NASA兰利研究中心上周发布了一个视频,展示了四架大型无人机(称为Hives)在弗吉尼亚州的比弗坝空中公园发布了100多架名为Cicadas的小型无人机。
Cicadas是由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开发的,代表“近距离隐蔽自主一次性飞机”。这些小型无人机仅手掌大小。 “Cicadas是一种低成本,GPS引导的微型一次性飞行器的概念,可以大量部署,用微型电子有效载荷‘播种',” 美国海军表示。
Cicadas安装在Hives无人机的底部,然后通过机械开关按需释放。虽然美国军方正在研究如何在敌对地区部署这些小型无人机,但NASA正在研究它们作为气象学家工具的实用性。
NASA测试的无人机配备了温度、气压和风速传感器。未来这些无人机可能会通过云层或风暴系统掉落,以便在下降过程中收集详细数据。
兰利研究中心宣布测试成功。Cicadas不是NASA感兴趣的唯一小型飞行器。该太空机构也正在研发Marsbees,这种机器人“蜜蜂”可以帮助探测器更好地探索火星。
无人机什么时候开始装载武器,最先哪个国家发明出来?
无人机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14年,那是英国有两位将军卡德尔和皮切尔提出用无线电操纵的小飞机,使它能飞到敌战区上空将,炸弹投下去。设想立即得到英国军事航空学会理事长戴·亨德森爵士赏识。他指定由A.M.洛教授带领研制。
最初的研制是在一个名叫布鲁克兰兹的地方进行的。为了保密,该计划被命名为“AT计划”。“AT”计划最终在1927年成功研制出了喉式无人机,这是一种单翼无人机,在载有113kg炸弹时可以以最高322km时速飞行480km。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人机主要被运用为靶机。
现代第一个将无人机投入实战的是美国,到目前为止美军已研发有64种型号的无人机,它们分别是:
1RQ/MQ—1“掠食者”
.RQ—2“先锋”(Pioneer)
.RQ—3“暗星”(DarkStar)/“臭鼬”(Polecat)/RQ—170“哨兵”(Sentinel)
RQ—4“全球鹰”(GlobalHawk)/“欧洲鹰”(EuroHawk)
.RQ—5“猎手”(Hunter)/EX—BQM—155/MQ—5B
.RQ—6A“警卫”(OutRider)
.RQ—7“阴影”(Shadow)
RQ—8/MQ—8“火力侦察兵”(FireScout)/XM—157
MQ—9“收割者”(Reaper)
CQ—10“雪雁”(SnowGoose)
RQ—11B“大鸦”
.RQ—14“龙眼”(DragonEye)/“雨燕”(Swift)/SeaALL/X—63
.RQ—15“海王星”(Neptune)
RQ—16“狼蛛一鹰”(Tarantula—Hawk)/XM—156Class
XMQ—17A“间谍鹰”(SpyHawk)/T—20
XMQ—18A(A—160T“蜂雀”(Hummingbird))
.X—47BUCAS—D
MQ—X
.AD—150
.“航空探测”(AeroSonde)Mk4
.MQM—171“宽剑”(BroadSword)
“破坏者”(Buster)/“黑光”(BlackLight)
“鸬鹚”(Cormorant)/“变形”(Morphing)UAV
.DP—5X“黄蜂”(Wasp)
DP—7“蝙蝠”(Bat)/DP—10X“飞镖”(Boomerang)/DP—11“刺刀”(Bayonet)
.“达科他”(Dakota)
.“沙漠鹰”(DesertHawk)
.“鹰眼”(EagleEye)
.“亚瑟王神剑”(Excalibur)
.BQM—147“可消耗无人机”(Exdrone)
.“发现者”(Finder)
.GO—1“全球观察者”(GlobalObserver)
.“金眼”(GoldenEye)80/50
.“高升限飞艇”(HAA)
.“杀手蜜蜂”(KillerBee)/“蝙蝠”(Bat)
“翠鸟”(Kingfisher)
“合成者”(Integrator)
.L15高空监视飞艇
.长航时多情报收集飞行器(LEMV)
“灰鲭鲨”(Mako)/XPV—2
“幼畜”(Maverick)
“走狗”(Minion)
“奥德赛”(Odysseus)
“猎户座HALL”(OrionHALL)
.精确(目标)获取武器系统(PAWS)
“幻影射线”(PhantomRay)
“指示器”(Pointer)/FQM—151A/PUMA
“扫描鹰”(ScanEagle)/“洞察力”(Insight)/“夜鹰”(NightEagle)
.“圣甲虫”(Scarab)/324型
.“哨兵”(Sentry).“寂静眼”(SlientEye)
.“银狐”(SilverFox)/“蝠鲼”(Manta)
.“天空”系列(SkySeries)
.“天空之眼”(SkyEye)
.“空中山猫”(SkyLynxlI)
.SL—UAV(“丛林狼”(Coyote)/“探秘者”(Voyeur))
“追捕者”(Stalker)
“魔爪”轻型攻击和监视直升飞行器(TalonLash)
.“燕鸥”(Tern)/XPV—1
.“虎鲨”(TigerShark)/“狐车”(FoxCar)
.“警戒者”(Vigilante502)
“海盗400”(Viking)
.“黄蜂”(Wasp)/BATMAV
.WBBL—UAV“猫头鹰”(Owl)/“图瑞斯”(Turais)
各位用户不忘点赞,关注,转发素质三连哦(´-ω-`)
(图片来自网络)
现代无人机使用武器是美国人最先开发出来的,但要说到“无人机”这种装备最先被发明出武器攻击能力,那得上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其实人们早就希望战争中能有无人驾驶的战机参战,而且早期的战斗机性能也并不算太出众,因此通过电波控制的早期无人机便应运而生了。而这些最早期的无人机,没有一个是用来侦察的,大都只有一个目的——打仗。
20世纪初,莱特兄弟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从此揭开了一场航空序幕。到1905年,莱特兄弟开发出了真正能实用化飞行的“飞行者3号”,各国的航空事业也如火如荼的展开。
这时候,美国发明家埃尔默·斯佩里在1909年发明了飞行稳定陀螺仪,为航空时代又带来了一场革命。“陀螺仪”对今天的人而言并不陌生,而当时的美军希望它能变成一种武器,能让鱼雷飞起来靠近对方军舰再发射。
随后,美国海军通过各项目专家,先后研发出西部电器的无线电操控系统和寇蒂斯的无人驾驶飞机,陀螺仪在其中负责惯性导航的任务。到1917年,名为“寇蒂斯·斯佩里”的飞行鱼雷研究成功。
最早期的这批无人机其实就是个航模,既没有16#数据链连接,更没有卫星信号实时传输,连照相机都玩不溜,它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挂上炸弹,然后遥控到对面阵地上丢东西。
1914年,大英军事航空学会接到卡德尔、皮切尔两位将军开创性的设想——用无线电操纵小飞机,挂上炸弹轰炸敌人。理事长亨德森爵士当即为这个点子拍案叫绝,正为战争焦头烂额的军队立马拉来了专家A.M.洛教授组成研究团队,开发无人轰炸机。
研究计划被命名为“AT”,研究地点被放到了研究机构众多的布鲁克兰兹,并且被授予了密级。洛教授将人员分为了两拨,一拨研究无线电控制器,另一组则由飞机设计专家进行小型化的机体开发。
现代人无法想象那年代的人为了一个“航模”如此披荆斩棘,由航空专家杰佛里·德哈维兰设计出的原型机亦是直到1917年才得到试飞的机会。这种上单翼结构的小飞机可靠性颇差,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动机上,发动机屡次熄火,直接造成了两架原型机损毁,有一架还砸进了看热闹的人群,伤了不少吃瓜群众。
此时战争已经到了尾声,整个研究前景一片灰暗,航空学会不愿意再花钱到这种无意义的小玩意儿上,“AT”计划宣告终结。
上图,1917年试飞的Kettering Bug,单价400美金,挂载300磅炸弹,美军曾经下达了许多订单,但战争结束了。
在1917年前后这段时间里,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无人机的研究,而且普遍是冲着直接作战能力而来的。但随着“AT”计划的失败,采用无线电技术进行无人操纵战机的研究也陷入低潮。美军又搞了几款同类产品,但最后结论是这些东西是非常优秀的“靶机”,可以用他们训练。
洛教授的整个班子依然被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下来,毕竟这是一项高科技研究,即便无法带来军人们想要的东西,也可以作为学府的研究继续进行。就这样,洛教授为这个无人机计划持续奉献了10年的时间。
在这10年内,原型机被继续研磨,尤其是发动机熄火问题与载重操控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洛教授将新无人机命名为“喉”,这种单翼无人机能够挂载250磅的炸弹,以322km/h的速度飞行。
此后,“喉”式在英国军方的关照下,继续参与了新的测试。它果然不负众望,成功的降落R级驱逐舰“堡垒号”上进行了海面试飞。当时持续飞行了480km,轰动世界。
很显然,无人机又被海军看上了,当时的人们把无人机当做能通过军舰在海上放飞并精确攻击敌人的武器,这简直是反舰导弹嘛。
不过在经过30年代的激荡,二战彻底爆发以后,“喉”式这种小打小闹的玩意却消失了。
英国人1935年研发的“DH.82B Havilland Queen Bee”,皇家空军购置了380架,统统用作靶机。在一次丘吉尔参加的视察中,海军的高射炮居然打不中这架飞机,最后还因为错误的射击让靶机坠毁在高官们身边,导致丘吉尔震怒,所有的高级职员都被撤职了。
德国人在二战却搞出了不一样的无人机——通过电波制导的V1巡航飞弹其实就是种自杀式无人机(或者说导弹也可以,本质上巡航导弹就是这一类东西)。V1飞弹采用电波控制切断油路的方式,在预定的地点进行自杀轰炸,但是战果寥寥,比起之后的弹道导弹V2来差多了。
不过德国人还有另一个奇特的东西,通过FW-190“驾驶”的JU88无人轰炸机。这种被称为“槲寄生”的复合机原理很简单,就是让一架FW190骑在无人控制的JU88头上,让JU88完成投弹。遭遇到拦截时,就扔掉JU88自己飞回来。
“槲寄生”严格的说不算无人机,只能算是“外挂战机”,这种结构看似脑残,实际是德国人逼不得已做出的办法。最起码高速灵活的FW190可以让飞行员逃回来,而轰炸机飞行员已经经不起消耗了,整个砸下去的JU88威力也会更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