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飞机专利

飞机技术发展史(飞机技术发展史简述)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 2023-04-01 21:26:04

简介:】一、飞机的发展史简介?20世纪初,在美国有一对兄弟他们在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莱特兄弟。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

一、飞机的发展史简介?

20世纪初,在美国有一对兄弟他们在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莱特兄弟。

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却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

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这个时候的飞机都是单台发动机,在飞行中,常常会出现发动机突然停止工作的故障。这对飞行安全始终是个威胁。

1910年12月10日,在法国巴黎展览会上,罗马尼亚人亨利·科达,第一次使用喷气发动机。虽然在表演中飞机坠毁但幸运的是其本人被弹出了驾驶室。

1915年12月,德国的容克制造了一架全金属飞机。该飞机使用的是薄薄的罐头盒铁皮制作而成,并非现在的铝合金材料,所以这架飞机被戏称为“驴罐头”。

1942年7月,德国23岁的奥海因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制造出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同年7月18日试飞。因喷气式飞机比螺旋桨式飞机要快160km/h,得到德国政府的同意开始投入空战,1945年8月德军用37架喷气式飞机击落了18架美国的螺旋桨飞机,在同盟军中引起了震惊。

飞机的发明,使人们在普遍受益的情况下又产生了新的不满足。飞机起飞需要滑跑,需要修建相应的跑道和机场。这就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有人开始探索可以进行垂直起落的飞行器,通称直升机。

1939年9月14日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型直升机诞生,它是美国工程师西科斯基研制成功的VS-300直升机。西科斯基原籍俄国,1930年移居美国。

本世纪20年代飞机开始载运乘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开始把大量的运输机改装成为客机。

6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大型运输机和超音速运输机,逐渐推广使用涡轮风扇发动机。6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大型运输机和超音速运输机,逐渐推广使用涡轮风扇发动机。

著名的有前苏联生产的安-22、伊尔-76;美国生产的C-141、C-5A、波音-747;法国的空中客车等。

二、图波列夫飞机发展史?

图波列夫实验设计局成立初期,设备专为航空工程研究和飞机设计而度身订造,在1920年代负责全金属制定翼机的研发,而飞机制造则由其他公司负责。这段时期图波列夫最为人瞩目的就是重型轰炸机,图波列夫的设计领导了当时及期后多年来大型军用和民用飞机的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图波列夫的Tu-2蝙蝠型是苏联前线最优良的全金属制轰炸机之一。由于金属原料不足,战争期间曾经采用木制的机身后部。

1945年,4架波音B-29轰炸机完成于日本的任务降落在苏联境内。设计局迅速地抄袭了其设计并制作了苏联首部洲际战略轰炸机Tu-4(北约命名:公牛 Bull),于1947年量产并首次飞行。图-4证明了图波列夫对东欧阵营于战后发展的重要性,在其后它很多飞机都是为制衡波音的飞机而制作的。紧随期后,他们研发了喷气动力的Tu-16轰炸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命名:獾 Badger)。设计参照B-29/Tu-4,增大了机身,后倾的机翼提供了良好的次音速性能。 鉴于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燃料效率并不足以应付真正的洲际航距,苏联于是设计新型轰炸机通常被称为Tu-20的Tu-95轰炸机(北约命名:熊 Bear)。它亦是依照图-4的机身和结构而设计的,但用上了四个巨型的库兹涅佐夫 NK-12涡轮轴发动机使它可达致喷射机的速度但仍有洲际的航距。这个独一无二的性能使它成为苏联最可靠的洲际轰炸机。在很多范畴上,图-20都与波音B-52同温层空中堡垒有同等的功能。除了战略轰炸外,Tu-95也可执行侦察和反潜艇的任务。

三、冶铁技术发展史?

钢铁冶炼技术是中国的传统强项,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其著作《自然史》中曾说“在所有的各种铁之中,以中国铁为最好。中国人把它连同各种织品和皮货输送给我们”。17世纪以前,中国至少有10项冶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虽然取得了这些伟大成就,但中国铁制品的出现较晚,迄今为止,公认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发现于公元前8世纪的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比西亚赫梯人的人工冶铁要晚了1000多年。虽说西亚与中国远隔千山万水,但千年的时光似乎也够这项技术伴着悠悠的驼铃晃到黄土大地了。

四、冶炼技术发展史?

三里河遗址出土的铜锥及其展面花纹

两个久违的老朋友,它们的冶炼方法依然是和同时代的红铜一样,采取的是固体还原法和热锻法这样原始的冶铜方法。相同的方法导致不同的金属成品,原因是在投入矿石时,依然没有有意识的区分,而是巧合的把多元素共生混合矿石进行冶炼,导致杂种铜的产生。

事实上,青铜技术的产生就是这么来的。

人们(原始冶铜工匠,前身可能来自于制陶工匠)在多次的偶然中逐渐发现,原本不加区别的矿石原来还分成很多种类。其中某种特定的矿石按照冶炼红铜的老方法冶炼,结果出现的是白中带金,介于金色与银色之间的一种新的金属。

其实这种金属就是砷铜合金,那种特定的矿石就是砷铜矿。

人们会继续发现,某种特定的矿石和孔雀石等纯铜矿混在一起,能够在不是特别高的温度下就产生融化现象,两种矿石的溶液混合在一起,冷却后形成一种金灿灿的新金属。

五、传输技术发展史?

百年前贝尔电话机时代,传输电脉冲声音信号的传输介质是铁丝。这就是最早的通信传输介质。1877年,也就是贝尔发明电话的第二年,世界上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了。

20世纪70年代至今,工业进入了3.0时代,即电子信息化时代。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由两根22~26号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的双绞线。不怕电磁干扰、不用单独线槽布线、并且最远通信距离可达百公里(单模)的传输介质--光缆出现了。光缆光纤的大量使用,使得我们家享千兆带宽变成了现实,IPTV网络超高清电视不再卡顿。

六、飞机的发展史(简略些)?

飞机是20世纪初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公认由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他们在1903年12月17日进行的飞行作为“第一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进行的受控的持续动力飞行”被国际航空联合会(FAI)所认可,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自从飞机发明以后,飞机日益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工具。主要分类:飞机按用途可以分为军用机和民用机两大类。军用机是指用于各个军事领域的飞机,而民用机则是泛指一切非军事用途的飞机(如旅客机、货机、农业机、运动机、救护机以及试验研究机等)。扩展资料飞机的机翼横截面一般前端圆钝、后端尖锐,上表面拱起、下表面较平。当等质量空气同时通过机翼上表面和下表面时,会在机翼上下方形成不同流速。

空气通过机翼上表面时流速大,压强较小;通过下表面时流速较小,压强大。

因而此时飞机会有一个向上的合力,即向上的升力,由于升力的存在,使得飞机可以离开地面,在空中飞行。

飞机飞行速度越快、机翼面积越大,所产生的升力就越大。

七、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史?

医学经历了传统医学、实验医学和现代系统医学发展时期,欧洲传统医学与实验生物学的结合诞生了西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和西医学的融合正在形成系统医学的模式。

医学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而成的。在它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原始医学、古代经验医学、近代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过程

八、胚胎分割技术的发展史?

牛的胚胎分割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工程技术。应用这项技术可以人为地把胚胎分割成2个或几个,移植给受体母牛,可获得一卵双胎甚至多胎,比起移植未分割的整胚,产犊率可大大提高。胚胎分割技术可以对遗传学、发育生物学、营养学、生理学以及动物育种学等研究提供非常宝贵的材料。人们可以不用考虑遗传背景去研究各种因素对动物的影响。我国谭丽珍等首次对奶牛胚胎分割半胚移植试验获得成功,产犊率为28.6%。胚胎分割是对胚胎进行显微操作,人为的将胚胎分为2份或多份,以制造同卵双胎或多胎的方法。是胚胎移植中扩大胚胎来源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已被用于产生许多同卵双生后代。分割后的2枚半胚,即使性别不明,也可移植给同1头受体牛,而不会产生异性孪生母犊不育的问题。牛分割后的2枚半胚,可先移植1枚半胚,另一半胚冷冻贮存,如果所移植的半胚移植成功,即可对此进行半胚牛的遗传性能测定。如果证明是优秀个体,可再将另一半胚胎解冻,如移植成功,即可获得遗传性能完全相同的孪生牛。胚胎分割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2—8细胞胚胎操作,用显微操作仪上的玻璃针(或刀片),将每个卵裂球分离或半胚进行切割,分别放入一空的透明带中,然后进行移植。另一种方法,是用显微操作仪上的玻璃针(或刀片)或徒手持玻璃针将桑椹胚或囊胚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四,并把每块细胞团移入空的透明带内,进行移植。目前也可不装入透明带中,直接进行移植。来源:养牛学

九、科学技术发展史?

按照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历史顺序,简要介绍了两千多年来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涵盖了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微观到宇观,从理论到实践各个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包括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具有重大的或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发明,展示了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的波澜画卷。

本书原则上遵循厚今薄古的原则,突出了现代部分,密切跟踪科技发展的前沿,对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能源问题、海洋问题等做了重点阐述,对生命科学、纳米技术、3D打印技术等也都做了概述。

本书是作者在对三十多年来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内容编排合理,观点明确,逻辑结构严谨,资料翔实准确,语言通俗易懂。

十、光催化技术的发展史?

光催化历史

虽然催化有两百年历史,但光催化兴起却只有短短几十年。

(1)1967 年,硕士一年级的 Fujishima 在 Honda 指导下开始实验,发现在紫外光照射下,TiO2 电极可以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即“本多-藤岛效应”(Honda-Fujishima Effect)。1972 年,他们将这一现象发表在 Nature 上(Electrochemical photolysis of water at a semiconductor electrode,Nature 1972, 238, 37–38, 至今已被引 2 万多次),揭开了多相光催化新时代的序幕。

(2)1976 年 Carey 等发现 TiO2 在紫外光条件下能有效分解多氯联苯,被认为是光催化技术在消除环境污染物方面的创造性工作,继而进一步推动了光催化研究热潮。且 1983 年起,A.L. Pruden 和 D.Follio 发现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的氯化物等一系列污染物都能被光催化降解掉,扩大了光催化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3)1977年,Yokota T 等发现在光照条件下,TiO2 对丙烯环氧化具有光催化活性,拓宽了光催化的应用范围,为有机物合成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光催化在污染物降解、重金属离子还原、空气净化、CO2 还原、太阳能电池、抗菌、自清洁等方面受到广泛应用研究,是国际上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