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飞机专利

中国第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飞机是什么?属于哪个制造企业?_百度...

作者:Anita 发布时间: 2022-11-08 07:52:15

简介:】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简称为C919,制造企业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C919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该项目常务副总设计师陈迎春介绍,项目的联合概念设计是

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简称为C919,制造企业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C919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该项目常务副总设计师陈迎春介绍,项目的联合概念设计是最关键的部分,包括确定机翼、机身、尾翼、发动机、起落架等部件的布局,航程、座级的参数,以及发动机量级、电源功率、装什么样的系统等。
在C919的吸引下,一个大飞机产业集群正在逐渐形成。不仅是基础零部件、机械、工艺、材料等,大型客机的发动机总装、主要航电系统、照明系统中控制板组件等都将在上海制造。与航空相关的衍生品行业、软产业也将在周围集聚发展。目前,上海浦东新区已形成集设计、制造、配套于一体的完整航空产业链。预计15年后,浦东将形成产值规模1500亿元以上、财政贡献100亿元以上的民用航空产业集群,成为亚洲最大、跻身世界前三的民用航空产业基地。

歼-8的发展沿革

歼-8战斗机,自1964年开始设计,1968年7月首批2架原型机制造完成,于1969年7月5日首飞成功,1979年设计定型,1980年开始服役。
歼-8战斗机是在歼-7战斗机基础上放大设计,装备两台涡喷-7甲(WP-7A)发动机,加长了机头,以提高高空战斗能力。该机是上世纪70年代是由中国沈阳飞机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研制和生产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属于第二代战斗机,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
歼-8基本型,装备两台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涡喷-7甲航空发动机,最大马赫数为2.2。机上装备一门23毫米双管机炮,全机7个外挂点;可以使用霹雳-2、霹雳-5、霹雳-8短程空对空导弹、霹雳-11中程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及无制导航弹与火箭弹 。 20世纪50年代,台湾海峡的气氛紧张,台湾连续派出U-2和无人驾驶侦察机“慰问”大陆,美国军队也经常派出高空侦察机入侵中国领空,尤其是核、火箭试验基地上空,获取军事情报。而解放军歼击机的高空性能有局限,难以击落敌高空侦察机。为了应对这种情况,1958年,我国开始了“东风”107歼击机和“东风”113高速歼击机的自行设计。这两种飞机后来都遭到了中途夭折的命运。
“东风”107是沈阳飞机设计室设计的超音速全天候歼击机。它的设计指标是:最大速度为音速的1.8倍,升限2万米;装两台发动机。该机从1958年8月开始设计,1959年5月投入试制,6月对原设计做重大修改,11月研制中止,集中力量进行“东风”113飞机的研制。“东风”113是一个军事工程学院设计的高空高速歼击机。设计指标是:最大速度为音速的2.5倍,升限2.5万米。该机于1958年底开始设计,1960年制造出一部分零件。由于设计指标过高,从材料,成品、武器到发动机都是全新研制的,缺乏继承性,脱离了中国当时的工业水平,也脱离了航空工业实际。飞机的设计速度要求过“热障”,而国内20世纪50年代对气动力热和热应力问题,从理论上和试验手段上还都没有解决,必要的航空科研试验手段也还没有建设起来。国内不具备研制这种高指标歼击机的技术基础和物质条件。因此,1961年不得不中止研制 。
航空工业通过高指标歼击机研制的失败开始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自行设计的根基不牢。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尚未建立专业配套的科研设计机构和科研试验条件;二是设计队伍本身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必要的设计储备。”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在50年代后期建设跨、超音速风洞和飞行研究所的基础上,1961年又组建了航空研究院,陆续建立了一批专业设计研究所,专门进行飞机、发动机、仪表、电器、附件、武器的设计研究;还建立了一批科学研究所,从事空气动力、结构强度、救生、光学机械、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其中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集中了国内从事飞机设计多方面的技术力量,分设了总体、气动力、强度等13个设计室,3个试验室,1个实验工厂,为自行设计歼击机做了组织准备和技术准备。
与此同时,狠抓设计队伍技术素质的提高。从1961年开始,便组织飞机设计技术人员对前苏联米格- 21飞机进行系统的“技术摸透”工作。1962年5月,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业局联合下达指示,对摸透米格-21飞机的工作做了部署。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多次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讲解“技术摸透”工作的重要意义,动员科研设计人员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为自行设计先进的歼击机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技术摸透”的步骤,首先是根据仿制需要,摸清主要的生产技术问题,包括技术关键和材料;其次是给合仿制,通过必要的试验研究,摸透其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技术特点。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对米格- 21飞机的“技术摸透”中,完成了飞机强度计算报告的校核、机头锥强度计算、机翼的强度与刚度计算、飞机战斗性能分析、空气动力特性校验计算等39项课题;进行了27项3,300次高低速吹风试验;安排了进气道、飞机共振、座椅地面弹射、飞行等64项试验。通过这些计算和试验,一方面补充和校核了设计技术资料,同时也学习和掌握了原设计的方法,积累了经验。同时还开展对西方国家飞机的分析研究。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前后对5种歼击机和高空侦察机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研究报告,绘制了部分图纸,搜集整理了某些飞机可供借鉴的技术。实践证明,用三年时间对米格-21飞机进行“技术模透”的决策是正确的。 经过几年的认真准备和反复酝酿,航空工业拉开了研制新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序幕。1964年5月,航空研究院在新机改进改型方案会议上提出,要在米格-21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性能更好的歼击机。同年10月,新型歼击机开始方案论证。在论证会上,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提出了飞机装单台发动机和双台发动机两种方案。前者是全新研制的大推力发动机的方案,后者是采用成熟发动机(涡喷7甲)进行改型试制的方案。在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主持下,会议确定采用双台发动机方案。这个正确的选择,稳妥,可靠,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是歼-8飞机能够研制成功的前提。
1965年5月17日,总参谋长罗瑞卿批准了新歼击机的战术技术指标和研制任务。飞机命名为歼-8。沈阳飞机厂从1965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歼-8飞机试制的准备工作。国家领导人对歼-8飞机的研制十分关怀。1965年8月14月,贺龙副总理在沈阳听取歼-8研制情况汇报时指示:“歼-8要早日搞出来”。8月18日,聂荣臻元帅在给张爱萍副总参谋长的信中,详细阐述了新飞机设计所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对歼-8飞机研制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在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高方启的领导下,由副总工艺师罗时大主持制订了歼-8工艺方案。这个总方案是在综合了前苏联和英国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方案采用了新的工艺协调方法,即以明胶板的模线为依据,使用光学仪器、型架装配机、划线钻孔台。局部置规、局部模胎相结合的协调方法。后来的实践表明,全机11,400多个零件。1,200多项标准件,从100多个组合件直至前后机身对合,机身机翼对合,以及发动机、油箱在飞机上的安装,基本上都是一次成功。新方法还大大减少了工艺装备,加快了歼-8飞机的试制进度。
正当研制顺利进展之时,高方启于1966年1月29日因病逝世。航空工业部派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刘鸿志到沈阳飞机厂兼任第一副厂长和总工程师,全面领导歼-8飞机的现场设计和试工作。1966年11月,刘鸿志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止工作,厂所联合成立歼-8研制指挥部,工厂副厂长王新负责全面组织领导工作。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科技人员、工人还是照常上班,歼-8研制工作没有停顿。
其主要研制工作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厂承担。歼-8飞机的研制方案突出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强火力等性能。针对歼-7飞机的缺点,逐项加以改进,各项性能指标均有提高:一是最大速度为马赫数2.2;二是最大升限2万米以上;三是最大爬升率每秒200米;四是基本航程1,500公里,最大航程2,000公里;五是规定了在高度为1.9万米空中的作战时间;六是安装改进设计的航炮和空空导弹;七是安装搜索距离较大的雷达。歼-8飞机采取机头进气,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空气动力布局形式。选用两台涡喷7甲发动机,飞机的推重比为0.89,优于歼-7飞机。
1965年9月,歼-8飞机设计工作全面展开。总设计师黄志千5月在国外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后,新机研制的技术工作由叶正大领导,以王南寿为负责人的总设计师办公室具体组织。同年12月,歼-8飞机木质样机通过审查,1966年3月,设计人员到工厂与工人、工艺人员结合进行现场设计。1966年底,发出全套飞机图纸,1967年初,发出相应的生产文件,工厂亦立即开始试制。
在现场设计中,王甫寿等570余名设计人员,陈阿玉、王阿惠等80余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以及30余名工艺人员实行“三结合”,讨论设计方案和进行图纸设计。在此期间,工厂的工艺人员和工人提出改进意见2,330多条,被采纳的有1,660多条,其中重大改进有40项,进一步改善了飞机的生产工艺性,如机翼主梁取消垫块的革新方案,就是设计员在工艺员、工人帮助下,利用米格-21主梁作试验后得以实现的。这一改造,改变了米格飞机的传统结构,减轻重量4公斤。
在飞机研制过程中,设计人员突破了许多技术关键。在飞机气动布局方面,当时世界上设计超音速歼击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保证飞机大马赫数时的方向安定性。副总设计师顾诵芬主持设计攻关,空军派出优秀飞行员葛文墉进行配合,测定了歼-7飞机大马赫数时的方向安定性及飞行品质,为歼-8飞机设计提供了借鉴和依据;601所、沈阳飞机厂、气动力研究试验部门的技术人员与北京航空学院教授陆士嘉、徐华舫等组成的攻关小组,做了大量风洞试验与研究分析,最后确定的歼-8型飞机的垂直尾翼和腹鳍的设计方案,保证了在大马赫数时具有良好的方向安定性。
超音速飞机的翼面颤振是最危险的气动弹性现象,也是制约飞机最大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管德主持歼-8飞机气动弹性设计工作,建立一整套非定常气动力及颤振计算程序,做了大量风洞试验和真飞机地面共振试验及试飞,全面地确定了飞机的颤振特性。采取上述方案之后,既保证了飞机达到预定的性能,又最大限度地减轻结构重量,从而增大了飞机的推重比。此外,冯钟越主持的飞机强度计算,方宝瑞主持的飞机结构设计也取得较好的成果。
在发动机改进设计中,空心叶片的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为增大发动机的推力,涡轮前的温度必须提高约100℃,但涡轮叶片承受不了这样高的温度。1964年,621所副所长、铸造专家荣科提出采用空心气冷叶片。当时这项技术国外刚搞出来,处于高度保密状态。荣科与沈阳金属研究所、606所、沈阳发动机厂通力合作,协力攻关。沈阳金属研究所在师昌绪主持下,组织技术攻关,攻克了叶片铸造的技术难点。首先是型芯的选择,要在近100毫米长的叶片上均匀排出粗细不等的小孔,最小的孔径只有0.8毫米。通过科技人员共同研究试验,终于做出了可供使用的模具,以后又相继解决脱芯、超声测壁厚等工艺技术问题。196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片铸造多孔气冷镍基高温合金叶片,经安装在发动机上试车,取得完全的成功,从而使中国在这方面缩小了同美国的差距,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在航空发动机上采用铸造空叶片的国家。
歼-8机的航炮供排弹系统是个设计难点。它要保证航炮在空中实现连续发射。过去前苏联专家认为这一系统的设计是他们的专利一直秘而不宣。技术攻关中,设计人员和工人一起作试验,改装一门能模拟射击的航炮,打了一万发假弹,终于摸索出其中的规律,取得了设计的成功。 1968年7月,首批两架歼-8飞机完成总装。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进行首次试飞。上午9时半,试飞现场总指挥、空军副司令曹里怀命令放飞。飞行员尹玉焕驾驶着歼-8飞机两次通过机场上空后安全降落。从歼-8飞机方案论证到首飞,其间经历总体布局、技术设计、木质样机审查、发图、新机制造、试验等阶段,历时4年10个月。
1968年9月15日,歼-8型飞机02架进行了整机静力破坏试验。当加载到92%设计载荷时,中机身多处折断,试验结果不合格。面对挫折,广大技术人员没有气馁,继续攻关,到1968年12月加强了结构的薄弱部位,验证和澄清了各种技术问题。
1969年7月5日上午9时许,在沈阳飞机制造厂机场上,试飞员王焕进行了首次试飞,高度为3000米,时速500公里,取得了圆满成功。
此后,歼-8型飞机在阎良试飞研究所继续进行试验,由鹿鸣东担任试飞员。在继续试飞中,飞机遭遇了跨音速抖振故障,很长时间不能超过音速。设计人员反复攻关,采取多种办法,终于在1977年彻底排除了跨音速抖振故障。紧接着,歼-8型飞机又解决了发动机空中停车等重大技术难题。
1979年12月31日,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同意歼-8型飞机设计定型。1980年3月2日,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歼-8型飞机机长(带空速管)21.52米、翼展9.344米、机高5.4米,实用升限2.05万米、作战半径800公里、最大续航时间2时35分。
歼-8型飞机从首飞到设计定型,历时10年之久,其研制过程是“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过程,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从仿制走上了自行设计的道路 。
歼-8研制成功的原因:

1、起步稳健,从实际出发歼-8设计是建立在历时三年的对米格-21飞机“技术摸透”和借鉴国外飞机技术的基础之上展开的。设计方案的选择,即体现先进性、又有继承性,而且与国内工业水平和技术条件基本上相适应。
2、技术决策正确,特别是对发动机的选择、进气型式、弹射救生方式的确定做了充分的技术论证,歼-8所采用的涡喷7甲发动机,在原涡喷7的基础上改用高温涡轮,经航空工业部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和冶金工业部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1968年试制出了首批发动机,确保了全机顺利上天。
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试制过程中,实行“科研、生产、使用”和“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两个三结合,共同研制歼-8,较快较好地解决了研制中的各种技术问题。组织领导得力。航空工业部组织全行业为歼-8飞机研制开绿灯。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大力协同,有关部门成立了试飞领导小组,航空工业部和航空研究院成立了联合指挥部,沈阳飞机厂和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成立了现场指挥部,深入现场指挥,组织解决、攻克了影响首飞的23个技术关键。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在主持歼-8飞机试飞的关键时刻,果断决策,起了重要作用 。
70年代后,世界各国战斗机设计思想出现转变,不再追求“更高、更快”,而是着眼改进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能,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和火控系统。 为适应这一潮流,部队装备新需要,沈飞公司在歼-8的基础上研制了歼-8Ⅱ飞机。1984年6月12日,原型机首飞成功。88年3月18日,歼8Ⅱ设计定型。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歼8Ⅱ飞机设计定型。
歼-8类型飞机是上世纪70年代是由中国沈阳飞机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研制和生产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属于第二代战斗机,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相继研制出歼8白天型,全天型,歼8Ⅱ。特别是在歼8白天型飞机基础上研制出了歼8Ⅱ型飞机,歼8Ⅱ型飞机适用于国土防空作战,歼8Ⅱ型飞机现成为中国国土防空的主战机型。
在歼-8Ⅱ的机体材料方面也有较大突破,这是中国国首次在自行设计的歼击机上大面积使用复合材料。
此外,沈飞在歼-8Ⅱ基础上又先后开发出歼-8IIM、歼-8III、歼-8D、歼-8F、歼-8T等改进型号 。
歼-8Ⅱ发展重点武器系统、火控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动力装置。为给大口径雷达天线提供空间,采用两侧进气方式,这也是该机与歼-8最大的外观区别。这一改进为歼-8Ⅱ火控系统未来的改进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最终雷达采用了208型单脉冲火控雷达,208型是在歼-8使用的204型的基础上研制的,是中国第一种具有拦射能力的雷达,采用单脉冲体制,平面搜索距离为40千米,配备有连续波照射器,理论上可以导引超视距发射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
208雷达具体由780厂研制和生产。研制任务于198O年由总参谋部提出,当时即明确指出可选用国产204雷达进行改进,目的是使歼8Ⅱ具有一定的拦射能力。1981年7月21日,空军司令部等单位汇报了204改雷达战术技术要求。9月,在北京召开了204改雷达方案审定会,后将204改雷达改称208雷达。年底780厂与601所、112厂签订了首批研制五部208雷达,提交两部成品的协议书,开始了208雷达的研制工作。上级强调特别要在提高雷达的作用距离,降低使用高度以及在提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上狠下功夫。
1984年6月,由于有60多项元器件和材料无着落,175项元器件不能按合同期限交货,科研和定型试飞雷达样机很难按计划完成。1985年,郑州航空兵十九师进行了208雷达的科研试飞,发现了截获率低,且在跟踪状态易丢失目标等问题。1986年5月19日,208雷达随歼-8Ⅱ转到630所,准备进行设计定型试飞,仍然存在空中掉高压、截获不稳和不能牢固跟踪三个主要问题,未能进入定型试飞。到1987年5月18日,攻关试飞结束,终于解决了上述三个主要问题,随即设计定型试飞。1988年3月24日,航定委以(1988)航定字第13号文批准208雷达设计定型。实践证明,“机载火控雷达在配套飞机上的调整试飞是不可少的阶段,必须抓早,抓好,走捷径是不行的。”
但实际上该雷达不具备真正实用的中距导弹火控制导能力,因此最早一批的歼-8Ⅱ战斗机的作战能力仍没有明显提高,直接导致了该批战斗机未能装备部队。随后,经过改进的歼-8Ⅱ02批次正式装备部队,按后来发布的命名规则定名为歼-8B 。

尚华空乘 - 航空资讯_民航新闻_最新航空动态资讯
备案号:滇ICP备2021006107号-341 版权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