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飞机航线维护论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一览:
1、飞机都飞很高,为什么飞高原航线还是被誉为恐怖航线?
2、飞机在上万米高空飞行没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飞机航线维护论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 1、飞机都飞很高,为什么飞高原航线还是被誉为恐怖航线?
- 2、飞机在上万米高空飞行没事,为什么在高原机场起飞就有问题?
- 3、我想知道中国的黑鹰直升机是怎么回事 有没人介绍下当年那段历史
- 4、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 5、飞机可以在万米高空飞行,为什么在高原起飞会出现问题?
飞机都飞很高,为什么飞高原航线还是被誉为恐怖航线?
客机也分为不同型号的,同一款客机,根据他的飞行地段的不同会做出相应的不同技术指标的设计。比如陆地型、高原型和跨海型。它们也需要融入设计者不同的设计理念。为什么不同的环境要求飞机要生产出不同的版本?
因为高原航线,相对于其他航线来说比较特殊。比如中国的西部高原和中亚各国的航线。必须由特殊的客机才能完成相应的飞行任务,他的燃油价格也会随之水涨船高,这样也就导致了飞行的费用要比普通飞机要贵得多。
高原航线发动机的工作流程,和普通航线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区别。高原航线的发动机必须是喷气式的,并且能够高效率的运转。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飞机所飞行的上层高度空间的气流,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发动机在大功率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就会发生不正常。所以在高原上飞行的飞机,必须在工作强度上有所降低。通过对飞机机身的修改。必须能够使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加快。同时较小的机身可以有效地减少空气所带来的阻力。
经过这一系列的设计改良,高原飞机的机身和普通客机有着明显的区别。他看上去相对来说比较狭小,并且显得很修长。高原飞机的票价和普通航班相比较,也是明显高出普通票价的。飞机上的电子设备同样也要适应高原气候。复杂的地形会导致飞行设备数据的异常。
所以在每次飞行之前,飞机上的所有的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等相关操控设备都必须要重新的,严格的计算和认真的矫正。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避免在飞行的时候,因为数据出了问题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飞机在上万米高空飞行没事,为什么在高原机场起飞就有问题?
需要在一般高原机场起降的航线就是一般高原航线(Plateau Airline),一般高原航线不同于普通平原航线对飞机和飞行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
需要在高高原机场起降的航线就是高高原航线(High-Plateau Airline),高高原航线比高原航线对飞机性能和飞行机组的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飞机的供氧系统。因为高原空气稀薄,高原机场的跑道长度要求更高,在执行飞行时燃油携带量也远远高于普通飞行。高高原航线运行难度大、风险大,常面临复杂的地形、多变的天气、稀薄的空气、缺氧的环境等风险因素,需要机组付出比飞平原机场时更多的精力和体力,
具备过人的智慧和胆识。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民航机场中,现运行或在建的高高原机场达17座,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其中有6座高高原机场的海拔高度都超过了4000米。而世界范围内的高高原机场主要在中国、尼泊尔、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其海拔高度为4274米,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此种情况会导致飞机机械性能出现至少40%的降效。时,阿里机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斯山脉围成的山谷地带,风向复杂多变,起降航路上均有高山障碍物,飞机起降只能在蜿蜒的山谷中绕行,这就要求飞机的每一次转向、高度、速度的变化操控都必须精确无误。再者,西藏的林芝米林机场(LZY)被公认是国内民航净空环境、气象条件、飞行程序制定最为复杂,
飞机起降和航班正点保障难度最高的机场。林芝机场的海拔高度只有2949米,虽是西藏海拔最低的民用机场,但它却是国内地形最为复杂的机场。林芝机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周围都是4000多米常年被云雾笼罩的高山,飞机起降只能在狭窄弯曲的河谷中飞行,飞行航道最窄处距离峡谷两侧山脊不到4千米,飞行空域范围严重受限。此外,由于气象条件的限制,林芝机场全年的适航时间只有100天左右,飞机只能利用上午时刻起降。因此,林芝机场的飞行难度是国内第一,也是世界上最难飞行的机场之一。
我想知道中国的黑鹰直升机是怎么回事 有没人介绍下当年那段历史
【黑鹰在中国 】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80年代中期创建陆军航空兵,当时解放军内部的直升机奇缺,国产的直-5性能较差,开发的直-6、直-7相继下马,陆军航空兵成立后,迅速将军内的所有直升机集中起来,在这批直升机中,1984年从美国进口的S-70黑鹰特别引人注目,不光因为特殊的背影,而且还因为该机优良的性能。8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迎来了破天荒的蜜月时期,双方在军事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合作,中国政府不仅邀请了格鲁门公司改进歼-8歼击机,而且还开始了美制装备的采购。1984年7月,中国政府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签订购买24架S-70民用黑鹰直升机的合同,每架售价700万美元(较新型的UH-60L目前报价为860万美元,MH-60G则为1020万美元),虽然对于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相当于人民币近5000万一架的黑鹰似乎有点奢侈,但后来在使用中证明该机优良的性能是值得花这么多钱去购买的。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鹰运抵中国天津,最后一架于1985年12月交付。该机全部由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制造,是目前解放军序列中不多的为大众所熟知的美式装备之一,也是迄今为止解放军所拥有的高原性能最优秀的通用直升机。
我国购买的黑鹰是西科斯基S-70系列中的民用型号S-70C,西科斯基公司为我国黑鹰分配的编号为S-70C-2,该机原先采用两台通用电气公司的CT7-2C,输出功率1625轴马力,也可以是CT7-2D涡轴发动机,输出功率1723轴马力。变速箱输出功率3130轴马力,内部油箱1370升,旋翼刹车进行了较大的改进,使用了SH-60海鹰的上部主减速壳体,用LTN3100 VLF导航系统代替了美军标准的多普勒导航系统。最大起飞重量9185公斤,转场航程大于500公里,外部货物钩可以起吊3630公斤重的货物。该机配备两名飞行员,货舱内一般情况下可以搭载12名乘员,紧急情况下可以搭载19名乘员。
引进黑鹰之前,我军并无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使用的直升机。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含氧量低于海平面的一半,任何发动机功率都会减少40%左右,而且青藏高原气候恶劣,一般直升机飞不了,甚至有传言称,有一次一架国产直升机为执行特殊任务飞了一趟墨脱,落地后竟发现机身拉长一尺,飞机就此报废。即便是引进之后,解放军仍花了极大人力物力才完成了对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飞行航线、各种高度起飞重量和载重的理论研究,解决了启动功率等一系列理论难题,再进行了实地试飞论证。光是理论计算、试验,就用了三个月。试飞则从海拔1700米的机场开始,逐步向高原推进。到了标高3000米以上,发动机功率急剧下降导致飞机升力不够。又经过三个月,我科研人员终于克服了技术困难,解决了升力问题。最终黑鹰飞越了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降落在阿里地区。我方技术人员温清澄的《直升机在高原的使用和维护》论文,令世界第一次认识了在青藏高原直升机飞行的种种特性与巨大困难。美国各方面也以此作为重要结果和经验,西科斯基公司更是获得了巨大的广告效应。
据外刊报道,引进的这些黑鹰主要部署北京军区和成都军区,1985年后进入西藏和新疆的高原地区服役。军方非常欣赏其高原性能,实际上S-70也是陆军航空兵唯一能在高原区顺利运作的直升机,该机的发动机性能优良,而且机上有完善的除冰系统可以降低在高原地区使用的风险。S-70先后参加过多次抢救西藏灾区和返回式卫星回收的任务,使用强度大,在1989年以前总飞行时间就超过了11000小时。高的出勤率自然会使事故次数增多,黑鹰的使用环境主要是青藏高原,气候条件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恶劣的了,已发生过多起机毁人亡的事故。但多数是由于气候原因或人为操作失误造成,只有少数是机械故障导致的 。据报道,1987年10月8日,当时一架隶属于解放军某部陆航团的黑鹰直升机在青海省内飞行时,尾桨突然失效坠地,落地后断成三截,造成三死十五伤,空军飞行事故和失效分析中心马上派员到场调查,同时西科斯基亦先后派出三批专家赴坠毁地检查残骸,双方对事故原因僵持不下。后来,我方专家组在直升机尾桨上发现一道难以察觉的金属刀痕,经电子显微镜及光谱分析后,证实是这道出厂时未检测出来的刀痕令金属疲劳及断裂导致机毁人亡,美方向中方赔偿300万美元,这也是中国进口军用飞机以来,首次成功向外商索偿。当然,黑鹰在中国使用最严重的事故是在1991年6月16日,一架黑鹰在西藏坠毁,机上包括成都军区多名高级将领在内的12名解放军人员全部遇难。
陆航和西科斯基公司原本都对黑鹰寄予了很大希望,西科斯基公司曾经期望出售100架黑鹰给中国。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89年之后这些想法都落空。我国曾试图对黑鹰测绘仿制,希望能够像直-8和直-9那样最终实现国产化,但迫于当时的工业基础过于薄弱,这个美好的想法最终还是未能实现。如果我国能够测绘仿制成功的话,我陆军航空兵的运输能力将会有质的飞跃。1989年之后,虽然中美关系再次陷入僵局,但维护黑鹰直升机的零部件供应却未曾中断,据称由于中国的黑鹰常用于西藏和新疆地区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因此美国各界并未反对出售上述零部件,中国一直能够从西科斯基购买必须的零部件(当然有些也是用了国产零部件),占据美国对中国大陆的军事贸易的相当部分。
由于无法得到更多的S-70黑鹰,陆航很快转向购买俄罗斯的米-17直升机。大量的米-17缓解了陆航紧迫的需求问题。但总的来看,S-70的先进性是无容置疑的。例如,在S-70上的T700发动机只有两个保险丝,改进型甚至取消了保险丝。而米-8的发动机有很多处需要用到保险丝,调整点20多处,随机工具甚至多达45件。在我军中S-70的维护要大大易于米-8与米-17。在高原性能和防腐蚀方面,S-70更是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我的航天技术论文
在过去半年中,接连发生了两起重大航天灾难。尽管人们备感痛惜,但这些挫折并不能阻挡人类进军宇宙的步伐。 既然航天活动风险如此之大,为什么人类依然不放弃进军宇宙的梦想呢?从长期看,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总有一天必须走出自己的摇篮;从中短期看,航天活动可带来巨大回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进军宇宙是人类现在和未来的一项伟大事业。于是,载人航天成为现代航天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和前景
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人类在漫长的社会进步中不断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现在,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很久以前,人类就有飞出地球、探知太空奥秘和开发宇宙资源的愿望,我国古代的不少神话故事便是突出的反映。最典型的是流传很广的嫦娥奔月,它描写一个叫嫦娥的美女,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的仙药后,身体变轻飘到月亮上去了。
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是15世纪中国官员万户。1945年,美国学者基姆在他的《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他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然后命其仆人点燃火箭。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火焰和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
2003年10月15日圆了万户的梦,因为在这一天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的重大意义
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和近代科学的一系列成就,开始了一个"全球文明"的时代。当代载人航天技术的问世,则使人类走出地球这一摇篮而到达太空,开始了一个"空间文明"的新时代。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不过,由于载人航天技术与无人航天技术有很大差别,主要反映在安全性、复杂性和成本高三个方面,所以从1961年第一名航天员上天到现在,它还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用途。但从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急增等急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开放地球、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来解决。即使在当代,发展载人航天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首先,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因为航天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国的载人航天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迄今为止,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其他拥有一定航天技术基础或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虽欲染指载人航天,但因力不从心,所以只能求助于与他们合作,出钱出资,用俄、美的载人航天器将本国航天员送上太空,以图逐步加入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所以,我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也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拥有"两弹一星"那样,引起全世界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的凝聚力。
其次,它能体现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展,并将为培养和造就航天科技人才作贡献。例如,就载人航天器本身的研制和运行而言,它对通信、遥感、推进、测量、材料、计算机、系统工程、自动控制、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等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大大推动了这些技术的进步。
再有,载人航天的发展能促进太空资源的开发,为地球上的人类造福。载人航天器所处的高远位置和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可为科研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场所,它在推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等许多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望在一些前沿学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人类带来巨大的效益。一些国家已经在太空制药、太空育种和太空材料加工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并准备建造太空工厂,其效率和效益不可限量。
另外,地球能容纳的人口是有限的,大约80亿~110亿,因此有些人已经开始研究向外空移民的方案;地球上的能源也日益紧张,那么是否可以到别的星球开发矿藏呢?这是科学家所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不是天方夜潭,因为类似载人登月等许多过去可望不可及的神话和幻想,如今有不少都变成了现实。
最后,载人航天具有巨大的军事潜力。使用载人航天器可以很好地完成侦察和监视任务;灵活部署、修理和组装大型军用卫星;安全而连续地指挥和控制地面军事力量;还能作为特殊武器的试验场。例如,早在1965年12月,美国双子星座7号飞船上的航天员就曾用红外遥感器监视和跟踪了1枚潜射导弹的发射,所获信息比潜艇上的观察人员报告的还要快。第1次、2次海湾战期间,和平号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对战区进行了大量观测活动,取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前景
中国载人航天将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在成功发射4艘无人试验飞船的基础上,已将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然而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除继续用载人飞船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重点包括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以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航空航天技术 为航空航天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的一系列高级复杂的施工作业程序。它涉及人力资源配置,设备仪器搭配与安装使用等艰深的学术作业。是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追求。
航空航天电子技术 航空航天电子技术(electronics for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编辑本段]概述
应用于航空工程和航天工程的电子与电磁波理论和技术。在现代航空和航天工程中电子系统是重要的系统之一。
[编辑本段]组成
它按功能分为通信、导航、雷达、目标识别、遥测、遥控、遥感、火控、制导、电子对抗等系统。各种系统一般包括飞行器上的电子系统和相应的地面电子系统两部分,这两部分通过电磁波传输信号合成为一个系统。和这些电子系统有关的电子理论和技术有通信理论、电磁场理论、电波传播、天线、检测理论和技术、编码理论和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而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则是提高各种电子系统性能的基础。它们的发展使飞行器上的电子系统进一步小型化和具有实时处理更大量数据的能力,进而使飞机的性能(机动能力、火控能力、全天候飞行、自动着陆等)大为提高,航天器的功能(科学探测、资源勘测、通信广播、侦察预警等)日益扩大。
[编辑本段]特点
一、航空航天飞行器上电子设备的特点是:
①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和功耗小;②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工作;③高效率、高可靠和长寿命。在高性能飞机和航天器上,这些要求尤为严格。飞机和航天器的舱室容积、载重和电源受到严格限制。卫星上设备重量每增加1公斤,运载火箭的发射重量就要增加几百公斤或更多。导弹和航天器要承受严重的冲击过载、强振动和粒子辐射等。一些航天器的工作时间很长,如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长达7~10年,而深空探测器的工作时间更长。因此,航空航天用的电子元器件要经过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筛选,而电子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运用可靠性理论和冗余技术。
二、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①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提高航空航天电子系统的综合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②提高实时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和数据传输的速率;③发展高速率和超高速率的大规模集成电路;④发展更高频率波段(毫米波、红外、光频)的电子技术;⑤发展可靠性更高和寿命更长的各种电子元器件。
航空航天基本知识
我们知道,人类的家园是地球,而地球的外面覆盖着一层大气,如果没有水和大气以及适宜的温度和环境,生物是很难生存的。
通常,在人们的眼中,“天”很高,要想冲出厚厚的大气层,进入太空非常非常困难。其实,与地球相比,大气层是很稀薄的。
人们知道,地球的直径大约为12700千米,而大气层的厚度只有100 -800千米。如果将地球比作一个苹果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大气层看成是苹果的皮,可这层“苹果皮”本身却是变化多端的。
比如最贴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叫作对流层,其高度从海平面起一直到大约11000米止,其顶界是随纬度、季节等情况而变化的,在赤道地区为17000米,在中纬度地区(如北京、天津地区)为11000米,在地球两极地区则为7000-8000米。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而又称为变温层,平均而言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约下降6.5℃。与此同时,气压也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在 5500米的高度范围内,包含了大气总量的一半,而整个对流层,大约占了全部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
由于几乎所有的水蒸气都集中在这一层大气内,再加上大量的微粒,因而,这里也是风云变幻最为剧烈的一层。从大约11000米的高度起,直到30500米左右,其大气温度基本不变,平均保持在-56.5℃上下,因此被称为同温层(实际情况是:在25000米以下,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在同温层顶,气温约升至-43至-33℃)。同温层的气温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点,是因为该层大气离地球表面较远,受地面温度的影响较小,并且其顶部存在着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的辐射热等。
同温层所包含的空气质量大约占整个大气的四分之一弱。在这一层大气内,没有上下对流,只有水平方向的风,所以又叫作平流层。另外,该层大气几乎不存在水蒸气,基本上没有云、雾、雨、雹等气象变化的现象,这对飞行器的平稳飞行是非常有利的。不过,由于空气密度很小,飞机在这一高度层上又不适宜机动飞行。
人类的航空活动差不多都集中在对流层和同温层内。为了保证飞机和发动机的工作效率,飞机飞行的高度一般不超过30千米的界限。
从30千米到80-100千米的高度范围,被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的特点是:以 45千米为界,温度先升后降。由于大量的臭氧存在,其气温先由同温层顶的-33℃提高到17至40℃左右;从45千米起,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又开始下降,一直降低到-65.5℃至-113℃。
中间层的空气已经很稀薄了,其空气质量约只占整个大气层的1/3000。在80千米高度上,空气的密度只有地面的五万分之一;而在100千米高度上,空气的密度仅为地面的一千万分之八。由于空气非常稀薄,并且气体开始呈现电离现象,因此,人们一般把飞行高度达到80—100千米的飞行器,看成是不依靠大气飞行的航天器。
1967年10月,美国试飞员约瑟夫·沃尔克驾驶X-15A火箭飞机飞出了 7297千米/小时的惊人速度,创造了有人驾驶飞机速度的世界纪录。而且,他还曾多次飞到了80千米以上的高空,成为美国第一个“驾驶飞机的宇航员”。按照美国航空航天局规定:飞行高度超过80千米的飞行员即可称为宇航员.
在中间层之上直至800千米高空的范围,称作电离层。其特点是:含有大量的带正电或负电的离子,空气具有导电性。并且,其温度随高度的增大而迅速升高,在200千米高度时,气温可达400℃。所以,这里又被人们叫作“暖层”。
在电离层顶端之外,便是大气的最外层——“散逸层”了。由于地球引力的减弱,气体分子和等离子体与地球已若即若离。
电离层和散逸层的空气密度极低,对太空飞行器的影响已很小,因此,人类大部分的航天活动都是在它们之内(或之外)进行的。
航空与航天的区别:
航空与航天是人们经常接触的两个技术名词,两者虽然仅一字之差,却被称为两大技术门类,这是为什么呢?
您稍加注意即可发现,航空技术主要是研制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及吸气发动机,航天技术主要是研制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最能集中体现两者成果的是航空器和航天器。从航空器与航天器的重大区别上即可看出两个技术领域的显著差异。
第一,飞行环境不同。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现代飞机最大飞行高度也就是距离地面30多千米。即使以后飞机上升高度提高,它也离不开稠密大气层。而航天器冲出稠密大气层后,要在近于真空的宇宙空间以类似自然天体的运动规律飞行,其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对在运行中的航天器来讲,还要研究太空飞行环境。
第二,动力装置不同。航空器都应用吸气发动机提供推力,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作氧化剂,本身只携带燃烧剂。而航天器其发射和运行都应用火箭发动机提供推力,既带燃烧剂又带氧化剂。吸气发动机离开空气就无法工作,而火箭发动机离开空气则阻力减小有效推力更大。吸气发动机包括燃烧剂箱在内都可随飞机多次使用,而发射航天器的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虽然航天飞机的固体助推器经过回收可以重复使用20次,其轨道器液体火箭发动机可以重复使用50次,但与航空器使用的吸气发动机比较起来,使用次数仍然是很少的。吸气发动机所用的燃烧剂仅为航空汽油和航空煤油,而火箭发动机所用的推进剂却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液体的,也有固体的,还有固液型的。
第三,飞行速度不同。现代飞机最快速度也就是音速的三倍多,且是军用飞机。至于目前正在使用的客机,都是以亚音速飞行的。而航天器为了不致坠地,都是以非常高的速度在太空运行的。如在距地面600千米高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其速度是音速的22倍。所有航天器正常运行时都处于失重状态,若长期载人会使人产生失重生理效应,并影响健康。正因如此,航天员与飞机驾驶员比较起来,其选拔和训练要严格得多。一般人买票即可坐飞机,而花重金到太空遨游的人还必须通过专门培训。
第四,工作时限不同。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飞机,最大航程计约2万千米,最长飞行时间不超过一昼夜。其活动范围和工作时间都很有限,主要用于军事和交通运输。虽然通用轻型飞机应用广泛,但每次活动范围相对更小。而航天器在轨道上可持续工作非常长时间,如目前仍在使用的联盟TM号载人飞船,可与空间站对接后在太空运行数月之久。再如航天飞机,能在轨道上飞行7-30天,约1.5小时即可围绕地球飞行一周。载人航天器运行时间最长的当属和平号空间站,它在太空飞行了整整15个年头。至于无人航天器,如各种应用卫星,一般都在绕地轨道上工作多年。有的深空探测器,如先驱者10号,已在太空飞行了32年,正在飞出太阳系向银河系遨游。航空器的优点是能多次重复使用,而航天器除航天飞机外,只能一次性使用,载人宇宙飞船也不例外。
第五,升降方式不同。飞机的升空是从起飞线开始滑跑到离开地面,加速爬升到安全高度为止的运动过程。它返回地面降落时只要经过下滑和着陆即可。只有个别飞机如英国的“鹞”型战斗机采用发动机喷口转向的方式使飞机能够垂直起落,但机身并未竖起,仍处于水平位置。而至今为止的航天器发射,包括地面和海上的发射,顶部装着航天器的运载火箭都是垂直腾空的。在完成发射过程中,运载火箭要按程序掉头转向和逐级脱离,最终将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运行。有的航天器发射,中间还要经过多次变轨,情况更为复杂。航天飞机虽然也能施放航天器,但它本身亦是垂直发射升空的。至于返回式航天器,其回归地面必须经历离轨、过渡、再入和着陆四个阶段,远比飞机降落困难。航空器的起飞、飞行和降落与航天器的发射、运行和返回,虽然都离不开地面中心的指挥,但两者的地面设施和保障系统及其工作性能与内容也是大有区别的。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
风筝起源古代中国,约14世纪传到欧洲
公元前500-400年中国人就开始制作木鸟并试验原始飞行器
1909年世界第一架轻型飞机在法国诞生
1903年12月14日至17日,由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行者”1号飞机,在人类航空史上首次实现了自主操纵飞行.这次试飞成功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人类航空史从此进入新的纪元
1947年10月14日美国著名试飞员查尔斯·耶格尔驾驶X—1飞机实现了突破音障飞行
1969年7月20日22时56分20秒,阿姆斯特迈出一小步成为全体地球人类的一大步
1957年10月4日
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半年后,美国的人造卫星上天
1959年9月12日
前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为世界上第一个撞击月球表面的航天器
1961年4月12日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0年12月15日
前苏联“金星”7号探测器首次在金星上着陆
1971年4月9日
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空间站。两年后,美国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太空
1971年12月2日
前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5年后,美国的“海盗”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
1981年4月12日
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
1986年1月28日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
1986年2月20日
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服役已经超期8年,至今仍在运行,是目前最成功的人类空间站
1993年11月1日
美、俄签署协议,决定在“和平”号空间站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国际空间站,命名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
我国航空航天大事件: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
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并于3天后成功回收。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国外卫星,使我国在世界航天商业发射服务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9年10月,我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顺利升空,并正常运行,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技术领域进行的全面国际合作。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于2003年10月16日圆满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我国与欧洲空间局联合研制并发射了“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科学卫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
2004年1月23日,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由国务院批准立项。
2005年10月12日,神六成功发射.
飞机可以在万米高空飞行,为什么在高原起飞会出现问题?
首先,飞机在高原起飞,对飞行员的氧气供应有着巨大的考验;其次,高原地区的信号非常不好。我们都知道,飞机可以说是近代人类文明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正是因为飞机的广泛应用,我们曾经在数千年前畅想的那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才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切实可以做到的。众所周知,现代的民航飞机,在万米高空中,依然能保持一个平稳的飞行,那为什么高原飞行对飞机来说凶险无比呢?高原航班的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
首先,高原飞行所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氧气。我们都知道,一般来说,平原生活的人们到了高原都会产生非常不好的生理反应,我们将之称为“高原反应”。之所以人类会有“高原反应”,归根结底,原因就是因为“氧气供应”的压力。更不要说,飞行员要驾驶着飞行,一直不能掉以轻心,一旦氧气匮乏,那造成的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所以,高原航班起飞的飞机,我们在发动机和其他部件上,做了彻底的改造;也需要搭建一个完整的供氧系统,才能确保飞机在飞行途中万无一失。
其次,高原地区上空的飞机,面临突发情况时,由于信号的压力,风险性随之加大。可以胜任高原航班的飞行员,都是在普通飞行员中,精挑细选的老手飞行员,之所我们这样做,就是为了减少飞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面临的事故和意外。我们都知道,所谓的“天有不测风云”,飞机经常在天空中遭遇各种极端天气,而这个时候,一般来说,飞行员就要依靠地面导航系统的指引。但是高原航班的飞机问题在于:高原地区的信号非常不好,此时的飞行员,只能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问题,这也就增加了许多未知因素。
综上所述,在高原飞行的飞机,需要面临着两大问题:氧气和信号。
关于《飞机航线维护论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